1、後腰上的兩塊肌肉叫什麼?
位於脊柱兩側的是豎脊肌,往外是自上而下延伸下的背闊肌。再往外是正面腹外斜肌的延伸
2、腰椎間盤突出病怎樣做腰背肌肉恢復鍛煉?
方法 一、半俯卧撐
准備姿勢:俯卧位,雙手置於肩部兩側,掌心向下,全身放鬆。
動作要領:以兩髖部為支點,雙上肢逐漸用力撐起身體上部,使腰嵴柱後伸。待雙臂完全伸直後略停片刻,然後松臂撤力,使身體回落,恢復至准備姿勢。
功效:緩解腰部肌群緊張,改善腰椎生理曲度。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腰肌勞損、骶髂關節後脫位、平腰畸形等病症。
注意事項: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骶髂關節前脫位、腰椎滑脫、腰痛較劇者禁用。
方法 二、弓蟲伸腰
准備姿勢:俯卧屈膝位,兩臂前伸,掌心向下,全身放鬆。
動作要領:兩臂沿床面後移,肘關節屈曲,以肘膝部為支點,肩髖部為軸,支撐起身體,同時屈膝屈髖至極限,使臀部後坐,腰部後弓。略停片刻後,使身體重心前移,腰部向下,雙肘臂沿床面前移,使嵴柱從腰到背、頸依次伸展,身體回落恢復預備姿勢。
功效:調整嵴柱的屈伸活動,恢復生理彎曲,放鬆背腰部肌肉,緩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肩、肘、髖、膝關節的活動度。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腰肌勞損、腰背肌筋膜炎、關節突綜合征、骶髂關節炎等病症。
注意事項:骨質疏鬆、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滑脫、椎弓根骨折、腰痛劇烈者禁用。
方法三、直腿抬高
准備姿勢: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身體兩側,掌心向下,全身放鬆。
動作要領:單側下肢在膝關節伸直的情況下緩緩抬起,當抬高至最大限度時,穩定片刻,然後緩慢下落,恢復至准備姿勢。可單側肢體操作,也可雙側交替操作。
功效:緩解腰痛,減輕下肢麻木,恢復腰肌及下肢力量。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炎等病症。
注意事項: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急性腰扭傷、腰椎滑膜嵌頓者慎用。
方法四、墊拳擺髖
准備姿勢:仰卧位,屈膝屈髖,兩腿並攏。雙足掌著於床面,雙手握拳置於腰部嵴柱兩側(拳背朝上,示指、中指、無名指掌指關節背側與腰部豎嵴肌外緣相接觸)。
動作要領:雙下肢主動發力進行左右擺動,使墊於腰部兩側的雙拳對腰部及局部穴位形成局部性按壓刺激,在擺動的過程中可根據需要上下移動雙拳,調整刺激的部位。本法也可單側使用。
功效:緩解腰部板結症狀,減輕腰部疼痛,調整腰骶部小關節紊亂等。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骶髂關節後錯位、腰肌勞損、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
注意事項:腰椎結核、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急性腰扭傷者禁用。
方法五、運髖舒腰
准備姿勢:仰卧位,一側上肢屈肘抬肩將小臂置於枕後部,另一側手臂伸直,雙下肢伸直放鬆。
動作要領:將置於頭後同側的下肢屈髖屈膝,外展外旋髖關節至最大限度時伸髖伸膝,然後再屈髖屈膝並略內旋髖關節,使髖關節得到圓周式運轉。可兩側交替操作,也可單獨一側操作。
功效: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度,增加同側腰部肌肉力量,恢復肌肉外平衡,改善下腰痛症狀。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臀上皮神經炎等病症。
注意事項:髖關節疼痛較劇、急性腰扭傷、髖關節脫位、髂脛束損傷者慎用。
方法六、側方擊拳
准備姿勢:仰卧位(以向左方擊拳為例),左上肢伸直置於體側,左下肢伸直放鬆,右上肢屈肘握拳,右下肢屈髖屈膝,足掌置於床面。
動作要領:右拳經體側向身體的左側擊出,擊拳的同時要帶動身體向左側扭轉,右足則踏床助力,當拳勢擊盡,略停片刻,然後身體右轉,順勢收回擊出的右拳,恢復預備姿勢。右側同之。
功效:緩解腰部疼痛,改善腰部肌群緊張,增加腰椎活動度。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腰肌勞損、腰背肌筋膜炎、腰椎滑膜嵌頓等病症。
注意事項: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急性腰扭傷等禁用。
方法七、撐體震腰
准備姿勢:仰卧位,雙手置於身體兩側,掌心向下,雙下肢屈髖屈膝,足掌置於床面。
動作要領:雙手臂微用力上撐,使腰臀部離開床面3~125px,略停片刻,放鬆腰臀部,使其自然落於床面,以震盪腰部。
功效:松解粘連,調節嵴柱小關節紊亂,緩解下腰部麻木症狀。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腰椎小關節紊亂等病症。
注意事項:腰椎結核、腫瘤,嚴重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者禁用。
方法八、飛燕點水
准備姿勢:俯卧位,兩臂平放於身體兩側,雙下肢伸直。
動作要領:以腹部為支撐點,雙下肢盡力後伸的同時,頭與身體上半部盡力上抬,像燕子點水一樣,俗稱「兩頭翹」。本動作可反復操作數次。因難度較大,應酌情練習。
功效:增強腰背部肌肉力量,減少腰背部肌肉、韌帶、小關節、椎間盤等受力,恢復腰部前後軟組織協調平衡。
適應證:腰椎間盤突出症緩解期、腰肌勞損、骶髂關節後脫位等病症。
注意事項:腰痛較劇、腰部活動受限、腰椎後弓、骶髂關節前脫位者禁用
3、腰脊椎兩邊肌肉一邊高一邊低是怎麼回事啊
是不良姿勢引起的。
髖骨錯位(骨盆歪斜)所造成
先教你自我檢測之法
1:躺平(面朝上),手腳伸直,請家人將你的腳跟並攏,看是否有長短腳。
2:看胸部是否有傾斜(大小邊)
3:趴著(相同姿勢)看屁股是否大小邊(通常和胸部同邊)
看西醫及中醫多半都沒有療效,你該找的是信譽佳的正骨師(只是真正會矯正骨盆的人非常少)
後遺症每個人都不同:酸痛、萎縮、婦科、泌尿科、內科疾病、長短足、高低肩、脊椎側彎、椎間盤凸出、骨刺、...........。
4、如何增強腰部肌肉
1、側身彎腰運動:
直立。雙腿分開,兩臂左右平舉,上體前屈,用左手指去碰右腳,右臂自然上舉,兩腿和兩臂都不得彎曲,吸氣,然後還原,呼氣。再換一方向,重復一次。連做8次。
2、屈腿運動:
仰卧位。雙臂左右平貼地面,兩腿伸直後同時屈膝提起,吸氣,使大腿貼近腹部;然後呼氣,緩緩還原。重復8次。
3、舉腿收腹:
主要是發展下腹部肌肉。上身平卧,腿伸直並盡可能抬高,接著再緩慢放下。這一練習做均勻後,雙膝彎曲繼續做同樣的動作。重復8次。
4、走路:
走路可以鍛煉腰、臀部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增強四肢與軀干運動的協調性,保持腰椎的生理曲度。
5、爬樓梯:
上下樓梯可以起到增強肌肉力量的作用,尤其是下樓梯時重心後傾,腰部肌肉收縮舒張,對腰椎生理曲度的保護有很大的作用。
6、跳交誼舞:
可以增強腰腿部的肌肉力量,協調腰部與腹部的緊張關系。
7、坐式屈團身:
主要為發展上、下腹部肌肉。伸直膝蓋,上身後仰,保持身體平衡,然後屈膝收腹,使腹肌極度折屈。練習中,腳始終不能觸及地面。
8、「踏自行車」運動:
仰卧位。輪流屈伸兩腿,模仿踏自行車的運動,動作較快而靈活,屈伸范圍盡量大。歷時20?30秒鍾。
(4)腰椎後背肌肉擴展資料:
增強腰部肌肉注意事項:
1、有針對性地選擇運動方式。
鍛煉方法很多,但為了達到盡快增加肌肉的 目的,須遵循一條共同的原則:鍛煉時,在不增加運動次數和運動時間的前提下 ,逐漸增加運動器械的重量,使肌肉產生越來越大的力量來克服它,並迅速感覺 疲勞,起到鍛煉肌肉的目的。
2、掌握好運動量。
鍛煉時,人們常選用舉啞鈴、沙袋和拉簧、拉橡皮條的方法,那麼應選擇多少重量的拉簧、啞鈴和橡皮條呢?這應根據各人的肌力基礎 而定,一般應超過本人最大肌力的2/3。比如用最大的力能舉起6公斤的沙袋, 那就應挑選4公斤以上的沙袋進行練習。
3、掌握好運動節奏。
肌肉萎縮患者的鍛煉,在間隙時間上有一定要求。肌 肉有了足夠的休息時間,疲勞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物質也才能得到充分補償 ,並通過超量補償使肌肉逐漸肥大。
反之,若鍛煉過於頻繁,肌肉休息的時間不 夠,則疲勞就不能及時消除,消耗掉的物質也得不到及時補充,這樣肌肉就不能 增強。因此,鍛煉要講究節奏性,並非越多越好。但間隔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 來說,以每天或隔天鍛煉一次為好。
5、腰脊椎兩邊肌肉一邊高一邊低是怎麼回事?
腰脊椎兩邊肌肉一邊高一邊低的原因有以下:
1、有可能是肌壓不平衡,一邊的肌肉比另一邊要緊張,用力習慣,坐姿習慣都可能有關,多做放鬆運動和拉伸。
2、如果有高低肩,會導致背肩練的不對稱,高低肩的話基本上只能靠改變站姿坐姿再加專業訓練和拉伸糾正或者緩解。
3、有可能是不良姿勢引起,髖骨錯位(骨盆歪斜)所造成 。可以看是否有長短腳,胸部是否有傾斜(大小邊) ,看屁股是否大小邊進行自測,建議去醫院面診。
6、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6)腰椎後背肌肉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7、腰部肌肉包括那些
腰部肌肉主要包括腰大肌、腰方肌、腰小肌、髂肌。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
(7)腰椎後背肌肉擴展資料:
肌肉的命名原則有多種,主要有:
①按形狀,如斜方肌肉、三角肌肉
②按位置,如岡上肌肉、岡下肌肉、脛骨前肌肉、肋間肌肉等
③按起止點,如胸鎖乳突肌肉、胸骨舌骨肌肉等
④按位置和大小,胸大肌肉、胸小肌肉、腰大肌肉等
⑤按作用,如旋後肌肉、大收肌肉、屈肌肉、伸肌肉等
⑥按構造,如半腱肌肉、半膜肌肉等
⑦按結構和部位,肱二頭肌肉、股四頭肌肉等
⑧按部位和纖維方向,如腹外斜肌肉,腹橫肌肉等
8、腰椎背兩側是韌帶還是肌肉?
脊椎之間的是韌帶,旁邊的就是肌肉。
9、如何增強背腰部的肌肉
1.倒步走
慢性腰痛患者的腰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腰部的肌肉力量、韌帶強度不夠,腰椎的穩定性差引起的。進行向後倒步走的鍛煉能增強腰背肌群的力量,加強腰椎的穩定性及靈活性。而且,在倒步走時,腰部肌肉有節律地收縮和放鬆,可使腰部血液循環得以較好改善,有助於腰部組織新陳代謝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倒步走一般可每日早晚進行2次,每次20分鍾。選擇的場地要平坦、無障礙物,鍛煉時要盡可能挺胸並盡量後抬大腿。
倒步走時,人們對空間的知覺能力明顯下降,容易摔倒,因此步速不宜太快,力求走得穩,兩眼要平視後下方以便掌握方向。為了安全,倒步走時,可採取結伴而行的辦法,一人往前走,另一人倒步走,兩人交替輪換,互相照應。
在倒步走的速度和運動量的掌握上,建議開始時以每分鍾60步為佳,以後再逐漸加快。可用測量脈搏的方法自行控制運動量,健康人應控制在每分鍾90~100次;腰痛者的脈搏,應控制在比自己安靜時增加10次以上為宜。
.爬行法
現代國際上興起爬行鍛煉的方法,是對脊椎較好的保健方法。既簡便又安全,也不需要任何器械。
俯趴在地板上或墊子上,像嬰兒那樣在上面爬行。可以向前爬,還可以向後、向左、向右爬或轉圈爬。在爬行時可有意識地使身體貼緊地面,屈肘以前臂著地,使腰背脊柱兩側肌肉得到鍛煉。還可學習軍人匍匐前進的動作,直到感到腹背酸脹為止。
3.站立「爬」牆
雙腳緊貼牆直立,雙手向上伸直,盡可能向上伸,使腰背感到有伸拉感,爾後兩手臂交替向上攀,好像沿牆面向上爬攀一樣。動作過程中,始終保持收縮腹部並上提的姿勢。這種方法既可鍛煉脊柱兩側肌群,又可達到減腹部的效果。
4.倒立練習
脊柱由一塊一塊椎骨銜接而成,日常生活,無論是直立,還是坐姿,脊柱都處於受壓狀態。而人處於倒立時,可使椎體與椎體之間的壓力減少且方向相反,從而得到充分休息。倒立不是每個人都可做的,可將長條凳或長木板的一頭架在高處固定,形成一個角度較大的陡斜面(木板與地板夾角超過45°,角度越大越好)。木板高處設法裝一個能固定雙腳的裝置。練習時,頭向下腳朝上(固定)躺在斜板上,使脊椎充分鬆弛。
5.伸筋法
(1)每日起床前,不要急於下床。仰卧在床上,用雙手扒住床頭,身體用力向下伸,並同時綳直腳面,然後再用力鉤腳尖伸腳跟,使脊背部充分得到伸拉,將椎骨之間的空隙充分拉寬。反復若干次。
(2)坐在床上,雙腿伸直,上體前屈,雙手用力前伸,盡可能最大幅度地伸拉腰背,使脊椎充分得到拉伸。
6.快步走
最新研究資料表明,用較快的速度走路,對於脊椎功能鍛煉,促進心血管系統的活力、提高呼吸肌的功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避免高血壓的發生,都有良好的作用。
快速步行與平時走路稍有不同,對速度、持續時間以及步頻都有一定的要求。時間一般要持續半小時左右,速度以每分鍾120步左右為宜。快速步行時,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做到量力而行。如體質較強的可在步行中結合慢跑;而體弱者則應循序漸進地由慢速逐漸到快速,距離由短到長。
簡單方法:鍛煉時可以俯卧床上,去枕,雙手背後,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兩大腿用力向後也離開床面,持續3~5秒,然後肌肉放鬆休息3~5秒為一個周期,這種方法俗稱「燕飛」或「小燕飛」;對於腰肌力量較弱或者肥胖的人士來說,上述方法比較費力,可以採用「五點支撐」的方法鍛煉,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雙肘部及背部頂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雙肩、雙肘部和雙腳這五點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持續3~5秒,然後腰部肌肉放鬆,放下臀部休息3~5秒為一個周期。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鍛煉。
腰背肌鍛煉的次數和強度要因人而異,每天可練十餘次至百餘次,分3~5組完成。應當循序漸進,每天可逐漸增加鍛煉量。如鍛煉後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適、發僵等,應適當地減少鍛煉的強度和頻度,或停止鍛煉,以免加重症狀;鍛煉時也不要突然用力過猛,以防因鍛煉腰肌而扭了腰。
如果已經有腰部酸痛、發僵、不適等症狀時,應當停止或減少腰背肌鍛煉;在腰腿痛急性發作時應當及時休息,停止練習,否則,可能使原有症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