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當指總伸肌腱

當指總伸肌腱

發布時間:2020-09-09 20:15:42

1、我是女生,經常手腳冰涼,要吃什麼、要注意什麼才能改變?

您好!
手腳冰涼是很多女孩子冬天的普遍現象,中醫一般認為是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處理方法多為增加運動、食療葯療。

治療方法:
1、手腳怕冷按壓陽池穴:陽池穴名意指陽氣生發之池,有生發陽氣、溝通表裡的功能作用。
陽池穴位於手腕部位,即腕背橫紋上,中指、無名指指縫中(或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刺激這個穴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
2、上肢勞累不適點按曲池穴:
曲池這個穴位容易積聚寒濕之邪。點按曲池穴(在兩側肘部橫紋外側端凹陷處,按壓上去有酸重感),有緩解上肢不適以及清熱瀉火作用。
每次點按1分鍾。需要注意的是,此穴容易造成流產,孕婦禁用。

建議:平時要加強運動。注意保暖,特別是腿、腳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晚上睡覺前,一定記得泡腳,腳熱了更容易入睡。

飲食方面:
應多吃一些性屬溫熱的食品,如牛肉、羊肉、雞肉,大蒜、辣椒、生薑、桂圓等,以提高機體耐寒力。症狀嚴重的可服用金匱腎氣丸等葯物,以補腎溫陽。

祝你健康!

2、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路線

手少陽三焦經(San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SJ.)
經脈循行:該經起自無名指尺側端,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上臂後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又從足少陽膽經後,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布在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上、中、下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頰至目眶中;. 其支者:另一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本經腧穴主治頭、目、耳、頰、咽喉、胸脅病和熱病,以及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主要病候:胃脘痛、腹脹、嘔惡、噯氣、食不下、黃疸、小便不利、煩心、心痛、失眠,舌本強、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身體皆重。 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本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熱性病症和本經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⑴ 關沖 SJ1 Guān chōng
[定位]在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配伍]配內關、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淺刺0.1寸,或有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附註]三焦經井穴。
⑵液門SJ2 Yè mén
[定位]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赤,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配伍]配魚際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滎穴。
⑶中渚SJ3 Zhōng zhǔ
[定位]手背,第4、5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當液門穴後1寸。
[解剖]有第四骨間肌;皮下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喉痹、舌強等頭面五官病證;熱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配伍]配角孫治耳鳴耳聾;配太白治大便難;配支溝、內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輸穴。
⑷陽池SJ4 Yáng chí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解剖]皮下有手背靜脈網,第四掌背動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聾,瘧疾,消渴,口乾,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澤、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攣。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原穴。
⑸外關SJ5 Wài guān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病證;瘰癧;脅肋痛;上肢痿痹不遂。當病人高燒不退時,可以下針外關透內關,燒就會退掉。
[配伍]配足臨泣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治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
⑹支溝SJ6 Zhī gōu
[定位]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便秘;耳鳴、耳聾;暴喑;瘰癧;脅肋痛;熱病。
[配伍]配天樞治大便秘結;配雙側支溝治急性腰扭傷、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經穴。
⑺ 會宗 SJ7 Huì zōng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解剖]尺骨橈側緣,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
[主治]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配伍]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郄穴。
⑻ 三陽絡 SJ8 Sān yáng luò
[定位]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指總伸肌與拇長展肌起端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耳聾,手臂痛,齲齒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風後遺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⑼ 四瀆 SJ9 Sì dú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指總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陽絡、消濼、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陽絡、陽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⑽ 天井 SJ10 Tiān jǐng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解剖]在肱骨下端後面鷹嘴窩中,有肱三頭肌腱;肘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主治]偏頭痛,脅肋、頸項、肩臂痛,耳聾,瘰癧,癭氣,癲癇。
[配伍]配率谷治偏頭痛;配天突治癭氣;配臂治瘰癧、癮疹;配巨闕、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⑾ 清冷淵 SJ11 Qīng lěng yuān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頭肌下部;有中側副動、靜脈末支;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肌支。
[主治]頭痛,目黃,肩臂痛不能舉。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養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癱、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⑿消濼SJ12 Xiāo luò
[定位]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肱三頭肌肌腹的中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會、清冷淵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⒀臑會SJ13 Nào huì
[定位]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主治]肩臂痛,癭氣,瘰癧,目疾,肩胛腫痛。
[配伍]配肩俞、肩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關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⒁ 肩髎 SJ14 Jiān liáo
[定位]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時,當肩髃穴後寸許凹陷中。
[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後動脈;布有腋神經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養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⒂天髎SJ15 Tiān liáo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解剖]有斜方肌、岡上肌;有頸橫動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主治]肩臂痛,頸項強痛,胸中煩滿。
[配伍]配秉風、天宗、清冷淵、臑會治頸肩綜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⒃天牖SJ16 Tiān yǒu
[定位]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有枕動脈的肌支,耳後動、靜脈及頸後淺靜脈;布有枕小神經本干,深層為副神經,頸神經。
[主治]頭暈,頭痛,面腫,目昏,暴聾,項強。
[配伍]配外關、率谷、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⒄翳風SJ17 Yī fēng
[定位]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部為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牙關緊閉,頰腫,瘰癧。
[配伍]配地倉、承漿、水溝、合谷治口噤不開。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⒅ 瘛脈 SJ18 Chì mài
[定位]在頭部,耳後乳突中央,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
[解剖]在耳後肌上;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耳後支。
[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小兒驚癇,嘔吐,泄痢。
[配伍]配翳風、耳門、聽宮、聽會、百會治耳硬化症,提高聽力。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⒆ 顱息 SJ19 Lú xī
[定位]在頭部,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吻合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配伍]配太沖治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瘈瘲;配天沖、腦空、風池、太陽治偏頭痛、頭風病。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⒇ 角孫 SJ20 Jiǎo sūn
[定位]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解剖]有耳上肌;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配伍]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 耳門 SJ21 ěr mén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面神經分支。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頸頷痛,唇吻強。
[配伍]配絲竹空治牙痛;配兌端治上齒齲。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耳和髎SJ22 ěr hé liáo
[定位]在頭側部,當鬢發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解剖]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配伍]配養老、完骨治耳聾。
[刺灸法]斜刺0.3-0.5;可灸。
[附註]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穴。
(23) 絲竹空 SJ23 Sī zú kōng
[定位]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配伍]配絲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不宜灸。

3、男人有三焦經嗎

(1) 關沖 SJ1 Guān chōng 〔定位〕在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配伍〕配內關、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淺刺0.1寸,或有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附註〕三焦經井穴。 (2) 液門 SJ2 Yè mén 〔定位〕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赤,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配伍〕配魚際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滎穴。 (3) 中渚 SJ3 Zhōng zhǔ 〔定位〕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解剖〕有第四骨間肌;皮下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喉痹,肩背肘臂酸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熱病。 〔配伍〕配角孫治耳鳴耳聾;配太白治大便難;配支溝、內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輸穴。 (4) 陽池 SJ4 Yáng chí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解剖〕皮下有手背靜脈網,第四掌背動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聾,瘧疾,消渴,口乾,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澤、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攣。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原穴。 (5) 外關 SJ5 Wài guān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配伍〕配足臨泣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治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 (6) 支溝 SJ6 Zhī gōu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暴喑,耳聾,耳鳴,肩背酸痛,脅肋痛,嘔吐,便秘,熱病。 〔配伍〕配天樞治大便秘結;配雙側支溝治急性腰扭傷、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經穴。 (7) 會宗 SJ7 Huì zōng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解剖〕尺骨橈側緣,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 〔主治〕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配伍〕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郄穴。 (8) 三陽絡 SJ8 Sān yáng luò 〔定位〕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指總伸肌與拇長展肌起端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耳聾,手臂痛,齲齒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風後遺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9) 四瀆 SJ9 Sì dú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指總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陽絡、消濼、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陽絡、陽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0) 天井 SJ10 Tiān jǐng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解剖〕在肱骨下端後面鷹嘴窩中,有肱三頭肌腱;肘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主治〕偏頭痛,脅肋、頸項、肩臂痛,耳聾,瘰癧,癭氣,癲癇。 〔配伍〕配率谷治偏頭痛;配天突治癭氣;配臂治瘰癧、癮疹;配巨闕、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 清冷淵 SJ11 īng lěng yuān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頭肌下部;有中側副動、靜脈末支;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肌支。 〔主治〕頭痛,目黃,肩臂痛不能舉。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養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癱、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2) 消濼 SJ12 Xiāo luò 〔定位〕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肱三頭肌肌腹的中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會、清冷淵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3) 臑會 SJ13 Nào huì 〔定位〕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主治〕肩臂痛,癭氣,瘰癧,目疾,肩胛腫痛。 〔配伍〕配肩俞、肩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關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4) 肩髎 SJ14 Jiān liáo 〔定位〕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後動脈;布有腋神經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養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5) 天髎 SJ15 Tiān liáo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解剖〕有斜方肌、岡上肌;有頸橫動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主治〕肩臂痛,頸項強痛,胸中煩滿。 〔配伍〕配秉風、天宗、清冷淵、臑會治頸肩綜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6) 天牖 SJ16 Tiān yǒu 〔定位〕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有枕動脈的肌支,耳後動、靜脈及頸後淺靜脈;布有枕小神經本干,深層為副神經,頸神經。 〔主治〕頭暈,頭痛,面腫,目昏,暴聾,項強。 〔配伍〕配外關、率谷、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7) 翳風 SJ17 Yī fēng 〔定位〕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部為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牙關緊閉,頰腫,瘰癧。 〔配伍〕配地倉、承漿、水溝、合谷治口噤不開。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18) 瘛脈 SJ18 Chì mài 〔定位〕在頭部,耳後乳突,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 〔解剖〕在耳後肌上;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耳後支。 〔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小兒驚癇,嘔吐,泄痢。 〔配伍〕配翳風、耳門、聽宮、聽會、百會治耳硬化症,提高聽力。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19) 顱息 SJ19 Lú xī 〔定位〕在頭部,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吻合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配伍〕配太沖治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瘈瘲;配天沖、腦空、風池、太陽治偏頭痛、頭風病。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20) 角孫 SJ20 Jiǎo sūn 〔定位〕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解剖〕有耳上肌;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配伍〕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 耳門 SJ21 ěr mén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面神經分支。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頸頷痛,唇吻強。 〔配伍〕配絲竹空治牙痛;配兌端治上齒齲。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 耳和髎 SJ22 ěr hé liáo 〔定位〕在頭側部,當鬢發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解剖〕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配伍〕配養老、完骨治耳聾。 〔刺灸法〕斜刺0.3-0.5;可灸。 〔附註〕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穴。 (23) 絲竹空 SJ23 Sī zú kōng 〔定位〕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配伍〕配絲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不宜灸。

4、三焦少陽具體指哪裡?

手少陽三焦經穴,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述,手少陽三焦經所屬穴計有: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共二十三穴。 本經一側面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熱性病症和本經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關沖| 液門 | 中渚 | 陽池 | 外關 | 支溝 | 會宗 | 三陽絡 | 四瀆 | 天井 | 清冷淵 消濼| 臑會 | 肩髎 | 天髎 | 天牖 | 翳風 | 瘛脈 | 顱息 | 角孫 | 耳門 | 耳和髎 | 絲竹空 (一) SJ 1 關沖 Gu ā nch ō ng [定位]在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配伍] 配內關、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有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附註]三焦經井穴。 (二) SJ 2 液門 Y è m é n [定位]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赤,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配伍] 配魚際治喉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滎穴。 (三) SJ 3 中渚 Zh ō ngzh ǔ [定位]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解剖] 有第四骨間肌;皮下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喉痹,肩背肘臂痠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熱病。 [配伍] 配角孫治耳鳴耳聾;配太白治大便難;配支溝、內庭治嗌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輸穴。 (四) SJ 4 陽池 Y á ngch í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解剖] 皮下有手背靜脈網,第四掌背動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聾,瘧疾,消渴,口乾,喉痹。 [配伍] 配合谷、尺澤、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攣。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原穴。 (五) SJ 5 外關 W à igu ā n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 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配伍] 配足臨泣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治脅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 (六) SJ 6 支溝 Zh ī g ō u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 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暴喑,耳聾,耳鳴,肩背痠痛,脅肋痛,嘔吐,便秘,熱病。 [配伍] 配天樞治大便秘結;配雙側支溝治急性腰扭傷、脅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經穴。 (七) SJ 7 會宗 Hu ì z ō ng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解剖] 尺骨橈側緣,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 [主治]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配伍] 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郄穴。 (八) SJ 8 三陽絡 S ā ny á nglu ò [定位]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 在指總伸肌與拇長展肌起端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耳聾,手臂痛,齲齒痛。 [配伍] 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風後遺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九) SJ 9 四瀆 S ì d ú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 在指總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 配三陽絡、消濼、肩髎 、天髎 、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陽絡、陽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 SJ 10 天井 Ti ā nj ǐ ng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解剖] 在肱骨下端後面鷹嘴窩中,有肱三頭肌腱;肘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主治]偏頭痛,脅肋、頸項、肩臂痛,耳聾,瘰癧,癭氣,癲癇。 [配伍] 配率谷治偏頭痛;配天突治癭氣;配臂治瘰癧、癮疹;配巨闕、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一) SJ 11 清冷淵 Q ī ngl ě ngyu ā n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 在肱三頭肌下部;有中側副動、靜脈末支;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肌支。 [主治]頭痛,目黃,肩臂痛不能舉。 [配伍] 配肩 髎 、天髎、臑俞、養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癱、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二) SJ 12 消濼 Xi ā olu ò [定位]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中點處。 [解剖] 在肱三頭肌肌腹的中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配伍] 配肩 髎、肩髃、臑會、清冷淵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十三) SJ 13 臑會 N à ohu ì [定位]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解剖] 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主治]肩臂痛,癭氣,瘰癧,目疾,肩胛腫痛。 [配伍] 配肩俞、肩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關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四) SJ 14 肩髎 Ji ā nli á o [定位]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解剖] 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後動脈;布有腋神經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養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五) SJ 15 天髎 Ti ā nli á o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解剖] 有斜方肌、岡上肌;有頸橫動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主治]肩臂痛,頸項強痛,胸中煩滿。 [配伍] 配秉風、天宗、清冷淵、臑會治頸肩綜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十六) SJ 16 天牖 Ti ā ny ǒ u [定位]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有枕動脈的肌支,耳後動、靜脈及頸後淺靜脈;布有枕小神經本干,深層為副神經,頸神經。 [主治]頭暈,頭痛,面腫,目昏,暴聾,項強。 [配伍] 配外關、率谷、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腮腺炎。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十七) SJ 17 翳風 Y ī f ē ng [定位]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 有耳後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部為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牙關緊閉,頰腫,瘰癧。 [配伍] 配地倉、承漿、水溝、合谷治口噤不開。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十八) SJ 18 瘛脈 Ch ì m à i [定位]在頭部,耳後乳突中央,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 [解剖] 在耳後肌上;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耳後支。 [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小兒驚癇,嘔吐,泄痢。 [配伍] 配翳風、耳門、聽宮、聽會、百會治耳硬化症,提高聽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十九) SJ 19 顱息 L ú x ī [定位]在頭部,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解剖] 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吻合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配伍] 配太沖治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瘈瘲;配天沖、腦空、風池、太陽治偏頭痛、頭風病。 [刺灸法] 平刺0.2-0.5寸;可灸。 (二十) SJ 20 角孫 Ji ǎ os ū n [定位]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解剖] 有耳上肌;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配伍] 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二十一) SJ 21 耳門 ě rm é n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 有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面神經分支。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頸頷痛,唇吻強。 [配伍] 配絲竹空治牙痛;配兌端治上齒齲。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二十二) SJ 22 耳和髎 ě rh é li á o [定位]在頭側部,當鬢發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解剖] 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配伍] 配養老、完骨治耳聾。 [刺灸法] 斜刺0.3-0.5;可灸。 [附註]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穴。 (二十三) Sj 23 絲竹空 S ī zh ú k ō ng [定位]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解剖] 有眼輪匝肌;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配伍] 配絲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 平刺0.5-1寸。不宜灸。

5、二十四大關竅穴分別是?每個穴位的作用是?

一,十二經絡上24關竅穴

1,風池穴:在足少陽膽經上。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

2,足臨泣:在足少陽膽經上。位於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足臨泣穴位於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癧,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症等。

3,太沖穴:在足少陰肝經上。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主治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

4,曲泉穴:在足少陰肝經上。們於屈膝,在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中。主治疾病:最善治膝關節疼痛,也是降血壓的要穴,還能治療各種溫症,不論溫寒、溫熱、風溫、溫毒均可選用此穴。

5,太淵穴:在手太陰肺經上。仰掌,在腕橫紋上,於橈動脈橈側凹陷處取穴。主治病症:1.呼吸系統疾病:扁桃體炎,肺炎;2.循環系統疾病:心動過速,無脈症,脈管炎;3.其它:肋間神經痛,橈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膈肌痙攣。
6,列缺穴:在手太陰肺經上。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主治] 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

7,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上。位於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主治齒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發熱等症。孕婦慎用(娠婦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主脈浮於表,傷寒大渴,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耳聾,下齒齲,喉痹,面腫,唇吻不收,口噤不開,偏正頭疼,偏風,風疹,腰脊內痛。

8,迎香穴:手陽明大腸經上。尋找方法: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仰卧姿勢,迎香穴位於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迎香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當您上齒牙痛時,指壓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9,足三里:足陽明胃經上。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胃的下合穴。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對於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10,沖陽穴:足陽明胃經上。沖陽穴位於人體的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主治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11,公孫穴:足太陰脾經上。公孫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腸痙攣;(2)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癲癇,足跟痛。

12,三陰交:足太陰脾經上。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13,神門穴:後少陰心經上。位置在腕橫紋尺側端肌腱的凹陷中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疾病。該穴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心病,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癲狂癇,胸脅痛。
14,少沖穴:手少陰心經上。小指末節撓側,距指甲角0.1寸處。主治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熱病,昏迷,手攣臂痛。 

15,後溪穴:手太陽小腸經上。該穴位於人體的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主治(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癲癇, 精神分裂症, 癔病, 面肌痙攣;(2)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 耳聾,角膜炎, 麥粒腫, 鼻出血,扁桃體炎;(3)運動系統疾病:腰痛, 落枕, 肩臂痛;(4)其它:疥瘡。

16,腕谷穴:手太陽小腸經上。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目翳、指臂攣痛、熱病汗不出。去身體濕熱,治療糖尿病、便秘

17,申脈穴:足少陽膀胱經上。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功用清熱安神,利腰膝。主治(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內耳性眩暈,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後遺症;(2)運動系統疾病:腰肌勞損,下肢癱瘓,關節炎,踝關節扭傷。
18,天牖穴:足少陽膀胱經上。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主治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19,湧泉穴:足少陰腎經上。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主治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20,照海穴:足少陰腎經上。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主治①癇證、失眠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乾咽痛、目齒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③小便不利,小便頻數。④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等婦科病證。⑤下肢痿痹。

21,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上。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撓則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主治孕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惡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月經痛、呃逆、腹瀉、精神異常等。該穴為人體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種疾病按摩治療時的首選穴。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穴道指壓法治療風濕疼痛、治療月經痛等。

22,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上。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一說在握拳屈指時無名指尖處(《太平聖惠方》)。布有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經和指掌側總動脈。主治昏迷,暈厥,中暑,嘔吐,心痛,癲狂,癇症,口舌生瘡,口臭,鵝掌風等。

23,陽池穴:手少陽三交經上。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主治①頭痛、目赤腫痛、耳聾、喉痹等頭面五官疾患。②腕痛。③消渴。④女性手腳冰涼。
24,外關穴:手少陽三交經上。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主治①頭痛、偏頭痛、頰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②熱病。③脅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間神經痛。④瘰癧。

6、1、指總伸肌腱是哪個手指的肌鍵? 2、腰痛穴怎樣找?

1、指總伸肌腱是示、中、環、小指四個手指的肌腱;2、腰疼穴位置: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手指交叉時,手指尖對應出就是),這個穴位在百度上有。

7、太淵穴 在什麼位置 ?

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主治病症: 此穴的主治病症為:指壓太淵穴,對於腕部疾病有療效。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大陵穴兩手腕關節橫紋的正中兩筋之間的大陵穴
陽池穴【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解剖】 下為腕背側韌帶,在指伸肌腱(橈側)與小指伸肌腱之間;布有腕背靜脈網、尺動脈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後皮神經分布
間使穴腕橫紋上3寸 即你除拇指外餘四指拼攏放入腕橫紋上方中間是穴
郗門穴,位於手腕第一橫紋與肘關節彎曲處之間中間點

8、手少陽三焦經的主要作用和病症

(1) 關沖 SJ1 Guān chōng 〔定位〕在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配伍〕配內關、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淺刺0.1寸,或有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附註〕三焦經井穴。 (2) 液門 SJ2 Yè mén 〔定位〕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赤,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配伍〕配魚際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滎穴。 (3) 中渚 SJ3 Zhōng zhǔ 〔定位〕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解剖〕有第四骨間肌;皮下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喉痹,肩背肘臂酸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熱病。 〔配伍〕配角孫治耳鳴耳聾;配太白治大便難;配支溝、內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輸穴。 (4) 陽池 SJ4 Yáng chí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解剖〕皮下有手背靜脈網,第四掌背動脈;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聾,瘧疾,消渴,口乾,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澤、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攣。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原穴。 (5) 外關 SJ5 Wài guān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配伍〕配足臨泣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治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 (6) 支溝 SJ6 Zhī gōu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暴喑,耳聾,耳鳴,肩背酸痛,脅肋痛,嘔吐,便秘,熱病。 〔配伍〕配天樞治大便秘結;配雙側支溝治急性腰扭傷、脅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經穴。 (7) 會宗 SJ7 Huì zōng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解剖〕尺骨橈側緣,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 〔主治〕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配伍〕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三焦經郄穴。 (8) 三陽絡 SJ8 Sān yáng luò 〔定位〕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指總伸肌與拇長展肌起端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耳聾,手臂痛,齲齒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風後遺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9) 四瀆 SJ9 Sì dú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指總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陽絡、消濼、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陽絡、陽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0) 天井 SJ10 Tiān jǐng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解剖〕在肱骨下端後面鷹嘴窩中,有肱三頭肌腱;肘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主治〕偏頭痛,脅肋、頸項、肩臂痛,耳聾,瘰癧,癭氣,癲癇。 〔配伍〕配率谷治偏頭痛;配天突治癭氣;配臂治瘰癧、癮疹;配巨闕、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 清冷淵 SJ11 Qīng lěng yuān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頭肌下部;有中側副動、靜脈末支;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肌支。 〔主治〕頭痛,目黃,肩臂痛不能舉。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養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癱、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2) 消濼 SJ12 Xiāo luò 〔定位〕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肱三頭肌肌腹的中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會、清冷淵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3) 臑會 SJ13 Nào huì 〔定位〕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主治〕肩臂痛,癭氣,瘰癧,目疾,肩胛腫痛。 〔配伍〕配肩俞、肩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關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4) 肩髎 SJ14 Jiān liáo 〔定位〕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後動脈;布有腋神經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養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5) 天髎 SJ15 Tiān liáo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解剖〕有斜方肌、岡上肌;有頸橫動脈降支,深層為肩胛上動脈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肌支。 〔主治〕肩臂痛,頸項強痛,胸中煩滿。 〔配伍〕配秉風、天宗、清冷淵、臑會治頸肩綜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6) 天牖 SJ16 Tiān yǒu 〔定位〕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有枕動脈的肌支,耳後動、靜脈及頸後淺靜脈;布有枕小神經本干,深層為副神經,頸神經。 〔主治〕頭暈,頭痛,面腫,目昏,暴聾,項強。 〔配伍〕配外關、率谷、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7) 翳風 SJ17 Yī fēng 〔定位〕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部為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牙關緊閉,頰腫,瘰癧。 〔配伍〕配地倉、承漿、水溝、合谷治口噤不開。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18) 瘛脈 SJ18 Chì mài 〔定位〕在頭部,耳後乳突中央,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 〔解剖〕在耳後肌上;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耳後支。 〔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小兒驚癇,嘔吐,泄痢。 〔配伍〕配翳風、耳門、聽宮、聽會、百會治耳硬化症,提高聽力。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19) 顱息 SJ19 Lú xī 〔定位〕在頭部,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吻合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配伍〕配太沖治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瘈瘲;配天沖、腦空、風池、太陽治偏頭痛、頭風病。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20) 角孫 SJ20 Jiǎo sūn 〔定位〕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解剖〕有耳上肌;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配伍〕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 耳門 SJ21 ěr mén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面神經分支。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頸頷痛,唇吻強。 〔配伍〕配絲竹空治牙痛;配兌端治上齒齲。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 耳和髎 SJ22 ěr hé liáo 〔定位〕在頭側部,當鬢發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解剖〕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配伍〕配養老、完骨治耳聾。 〔刺灸法〕斜刺0.3-0.5;可灸。 〔附註〕手、足少陽,手太陽的交會穴。 (23) 絲竹空 SJ23 Sī zú kōng 〔定位〕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配伍〕配絲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不宜灸。

9、請教專家:陽池這個穴位地身體的哪個部位?

陽池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下為腕背側韌帶,在指伸肌腱(橈側)與小指伸肌腱之間;布有腕背靜脈網、尺動脈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後皮神經分布。

與當指總伸肌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