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經絡和肌腱

經絡和肌腱

發布時間:2020-09-07 12:23:56

1、經絡和經筋以及筋絡應該怎樣來區別和對應調理

經絡是氣流通的通道,(縱行脈絡為經,經以下網路全身之脈絡為絡脈),筋是肌腱肌肉走行之處,経筋為經絡灌注或並行的肌腱肌肉(內含血管),經筋聯絡四肢百骸
何為經筋
明.張介賓提出:「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盛之處,則唯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系於關節,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

功能:絡綴形體,著藏經絡、通行氣血,溝通上下、內外,應天序、護臟腑,聯屬關節,主司運動。體現生命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

經筋是龐大的軟組織結構平衡體,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是一個大系統。經筋內著藏經絡、神經、血管、淋巴等系統(經筋系統內部是一個大循環,由多系活性的、協控的微循環系統所組合成的大系統。與骨骼系統、臟腑器官等形成人體有機活性態整體巨系統結構。);其功能運作良好,身體就能保持健康。
經筋病理基礎
經筋病理基礎主要論述經筋性結構受創或慢性勞損後,經筋性組織保護性攣縮、扭轉、牽拉或位移,或失去平衡時,經筋性組織內部就會產生一系列擠壓、攣縮、積聚、粘連、瘢痕等病理性改變;迫使經筋性內循環系統產生阻礙,致筋路受阻、氣血瘀滯、營養不良、神經傳導不暢及紊亂,形成惡性循環,是導致臨床各類經筋性病症的主要因素。
古人有雲:「有諸內,必行於外」、「病藏於內,證形於外」。薛己《正體類要。序》指出:「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說明形體內外之間,在生理上是相互連系,相互協調;在病理上是相互轉變,互以影響。經筋性病症會影響內臟功能活動,內臟病變也會反應到體表經筋之上。這就是筋性內臟病產生的重要機制。治病也分外治法和內治法,內服外用務求達到全面治療目的。
病因病機
內因:筋障→橫絡盛加於大經之上
外因:外感、勞損傷→風寒濕邪經筋扭錯
產生致痛基礎:「津液澀滲」、「迫切而為沬」,「排分肉、肉裂而痛」
編輯摘要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中國文化、中醫

總結:氣功修煉是調理經絡氣血使之充實旺盛的最佳途徑,經筋調理靠運動
幫助 提意見 經筋病理基礎

2、肌肉和經絡

可以。臉部肌肉有20多塊
有額肌、枕肌、眼輪匝肌、口輪匝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顴肌、降上唇肌、降口角肌、頰肌等。全部由面神經支配。那些都是在你做表情時會動的。經絡是肌肉產生的能量形成的能量流運行的通路,反過來刺激經絡也可以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

3、這到底是什麼拉傷?肌腱?韌帶?還是筋絡?

肌腱損傷,多保養,至少一年以上。可以服用中葯,舒筋,健肌,止疼。注意保暖

4、手部經絡是怎樣的?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

經是經脈,為縱行的主幹,循行部位較深,包括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是絡脈,為橫行的分支,循行部位淺表,包括十五絡、浮絡、孫絡。

經脈和絡脈一起形成了復雜的經絡系統,把人體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氣血通過經絡系統運行於全身,將水谷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協調陰陽平衡,使臟腑組織器官發揮各自的功能,從而保障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手指部是3條陽經與3條陰經相交會之處,因此手部的經絡比較集中。其中掌側為手三陰經,背側為手三陽經,它們都有各自的循行路線。

拇指拇指分布有手太陰肺經,它從腕後(寸口)走到大魚際,沿著大魚際邊緣,延伸至大拇指橈側末端的少商穴,是與肺、支氣管等呼吸器官有密切聯系的經絡。

食指食指分布有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2條經脈。

手陽明大腸經開始於食指末端橈側的商陽穴,沿食指橈側上緣,走出於第一和第二掌骨間,向上延伸入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中。它與大腸有著密切的聯系。

手太陰肺經從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分出分支,向手背到達食指橈側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中指中指分布有手厥陰心包經,它從掌長肌腱和橈側肌腱正中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內側延伸到中指末端的中沖穴。

心包經與心臟及循環系統關系密切。同時,因為心包經與小腸也有著內在的聯系,因此它與消化系統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沒有名指沒有名指分布有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厥陰心包經2條經脈。

手少陽三焦經從沒有名指靠小指一側末端的關沖穴向上走出,循行於第四和第五掌骨之間,沿手背到達腕關節外側。

手少陽三焦經與淋巴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控制淋巴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維持內臟臟能平衡。

手厥陰心包經從掌中分出,沿著沒有名指靠小指的一側分布於手指末端,接於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小指分布有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2條經脈。

手少陰心經從手掌沿著小指內側走到指甲內側末端的少沖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是與心臟及血液循環系統有著密切聯系的經絡。手太陽小腸經起自於手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沿著掌側和背側的交界線上到腕部,與小腸有著密切的聯系。

手部穴位與病理反應點手部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發現出來的。手部病理反應點是指某些徵候發生後,在手部產生特有反應的區域。這些部位取用方便,療效卓著,為臨床按摩所常用。

手陽明大腸經穴陽溪定位:位於腕背橫紋橈側端,拇指翹起時,兩筋(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之。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等。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位於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熱病、腹痛、吐瀉、高血壓等。

手三里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2寸處。

主治:齒痛頰腫、上肢活動不利、腹痛、腹瀉等。

上廉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3寸處。

主治:頭痛、手臂麻木、腸鳴腹痛等。

下廉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4寸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等。

溫溜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5寸處。

主治: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等。

偏歷定位:位於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3寸處。

主治:目赤、耳鳴、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等。

合谷定位: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橈側之處的中點。取穴時,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拇指尖下即是。

主治:所有頭面諸病,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齒痛、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面腫等。此外還主治傷風、咳嗽、哮喘、吐瀉、消渴、黃疸、水腫、痹證、中風、乳少、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等。

三間定位:微握拳,在手第二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第二掌骨小頭上方)。

主治:目痛、齒痛、咽喉腫痛、氣喘、身熱、腹脹、腸鳴、泄瀉等。

二間定位:微握拳,在第二掌指關節前緣橈側赤白肉際處(第二掌骨小頭橈側前凹陷中)。

主治:鼻出血、齒痛、口歪、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熱病等。

商陽定位:位於食指末節橈側,指甲旁約0.1寸處。

主治:耳鳴、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光眼、手指麻木、嘔吐、熱病、昏迷等。手少陽三焦經穴四瀆定位:位於尺骨鷹嘴下5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耳聾、咽喉腫痛、暴喑、齒痛、上肢痹痛等。

三陽絡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4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耳聾、暴喑、齒痛、上肢痹痛等。

會宗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穴尺側約1寸,於尺骨的橈側緣取之。

主治:耳聾、上肢痹痛等。

支溝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耳鳴、耳聾、暴喑、脅肋痛、便秘、熱病等。

外關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肋痛、上肢痹痛等。

陽池定位:位於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主治: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瘧疾、腕痛、消渴等。

中渚定位:握拳,位於手背部第四、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的凹陷中,液門上l寸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手指無法屈伸、踝關節扭傷等。

液門定位:握拳,位於手背部第四、五指之間,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瘧疾等。

關沖定位:位於第四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昏厥等。

手太陽小腸經穴小海定位:屈肘,位於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肘臂疼痛等。

支正定位:位於陽谷穴與小海穴的連線上,陽谷穴上5寸。

主治:頭痛、目眩、熱病、項強、肘臂酸痛等。

養老定位:以掌向胸,位於尺骨莖突橈側緣凹陷中,腕背橫紋上1寸。

主治:視物不清,肩、背、肘、臂酸痛等。

陽谷定位:位於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莖突前凹陷中。

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齒痛、熱病、腕痛等。

腕骨定位:後溪穴直上,位於第五掌骨基底與三角骨之間的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強、耳鳴、黃疸、熱病、瘧疾、指攣腕痛等。

後溪定位:握拳,位於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瘧疾、多汗、指攣腕痛等。

前谷定位:握拳,位於第五掌指關節前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指痛、熱病等。

少澤定位:位於小指末節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

主治:頭痛、咽喉腫痛、耳鳴耳聾、乳少、昏迷、熱病等。

手太陰肺經穴尺澤定位: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潮熱、胸部脹痛、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等。

孔嘬定位:位於尺澤與太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舯痛、肘臂攣痛等。

列缺定位:位於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主治: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等。取穴時,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即是。

經渠定位:位於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等。

太淵定位:位於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胸痛、咽喉腫痛、腕臂痛、嘔吐、經閉、沒有脈症等。

魚際定位:位於手掌側面,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等。

少商定位:位於拇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鼻出血、發熱、嘔吐、呃逆、昏迷等。

手厥陰心包經穴曲澤定位: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腹瀉、熱病、肘臂攣痛等。

郄門定位:位於腕橫紋上5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嘔血、咯血、疔瘡等。

間使定位:位於腕橫紋上3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瘧疾等。

內關定位:位於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上肢痹痛、失眠、眩暈、偏頭痛等。

大陵定位:仰掌,位於腕橫紋的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瘡瘍、失眠等。

勞宮定位:位於第二、三掌骨之間,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所指處即是。

主治:心痛、嘔吐、口瘡、口臭等。

中沖定位:位於中指末節尖端的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強腫痛、熱病、吐瀉、小兒夜啼、中暑、昏厥等。

手少陰心經穴少海定位:屈肘,位於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痛、肘臂攣痛、頭頂痛等。

靈道定位:位於腕橫紋上1.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主治:心痛、暴喑、肘臂攣痛等。

通里定位:位於腕橫紋上l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主治:心悸、暴喑、舌強不語、腕臂痛等。

陰郄定位:位於腕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主治:心悸、心痛、骨蒸盜汗、吐血、鼻出血、暴喑等。

神門定位:位於腕橫紋上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等。

少府定位:手掌面,位於第四、五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端與沒有名指端之間即是。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遺尿、小指攣痛等。

少沖定位:位於小指末節橈側,指甲旁約0.1寸處。

主治:心悸、心痛、胸脅痛、熱病、昏迷等。

經外奇穴十宣定位:位於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處。

主治:昏迷、高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

四縫定位:仰掌,伸指,位於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

主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腹瀉、腸蟲症、咳嗽等。

中魁定位:位於手背,中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

主治:嘔吐、食慾不振、呃逆、牙痛、鼻出血等。

八邪定位:位於手背側,微握拳時,第一至五指間的橫紋端赤白肉際處即是,左右共8個穴。

主治:煩熱、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手指麻木、手指拘攣等。

落沈(外勞宮)定位: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上約0.5寸處。相當於外勞宮穴處。

主治:落枕、手臂痛、腹痛腹瀉、小兒消化不良、頸椎病等。

腰痛點定位:位於手背側,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間,腕橫紋下約1.5寸處,尺側為精靈,橈側為威靈,合稱腰痛點,左右共4穴。

主治:急性腰扭傷、頭痛、小兒驚風等。

小骨空定位:位於手背,握拳時,手小指背側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即是。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喉痛、指關節痛等。

大骨空定位:位於手背,拇指指間關節橫紋中點處即是。

主治:目痛、目翳、白內障、吐瀉、鼻出血等。

中泉定位:位於腕背側橫紋中,陽溪穴與陽池穴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主治:胸悶、咳嗽氣喘、胃痛、吐血等。

虎口定位:拇指、食指分開,手指蹼中點上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唇紫、煩熱、頭痛、眩暈、牙痛、失眠等。

五虎定位:握拳,位於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頭之高點處,左右共4穴。

主治:手指拘攣等。

拳尖定位:握拳,位於手背第三掌骨小頭之高點處。

主治:目翳、目痛、指攣等。

二白定位: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4寸,橈側屈腕肌腱兩側,一手兩穴。

主治:痔瘡、脫肛等。

臂中定位: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與肘橫紋之間的中點處,橈骨與尺骨之間。

主治:上肢癱瘓、痙攣、前臂神經痛等。

手部病理反應點胸痛點定位:位於拇指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胸痛、吐瀉等。

小腸點(便秘點)定位:位於掌面,食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之中點。

主治:小腸病、便秘等。

大腸點定位:位於掌面,食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之中點,主治:大腸病等。

咳喘點(咳嗽點)定位:位於掌面,食指掌指關節間橫紋靠近尺側處。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等。

脾點定位:位於掌面,拇指指間關節橫紋中點。

主治:脾胃病、浮腫等。

降壓點定位:位於手掌,腕後正中第一、二橫紋之間。

主治:高血壓。

胃腸點定位:位於手掌面,勞宮與大陵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慢性胃炎、潰瘍、消化不良等。

踝點定位:位於拇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急性踝關節扭傷、踝關節疼痛等。

足跟痛點定位:位於胃腸點與大陵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足跟痛等。

心點定位:位於掌面,中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所有心血管疾病等。

三焦點定位:位於掌面,中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處。其中點為中焦,橈側為上焦,尺側為下焦。

主治:胸部、腹部、盆腔疾病、小兒消化不良等。

肺點定位:位於掌面,沒有名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所有呼吸系統疾病等。

肝點定位:位於掌面,沒有名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肝、膽病等。

腎點(夜尿點)定位:位於掌面,小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夜尿、尿頻、腰膝酸痛等。

命門點定位:位於掌面,小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生殖系統疾病等。

牙痛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三、四掌指關節之間,靠近第三掌指關節處。

主治:牙周炎、咽喉炎、三叉神經痛、牙痛、下頜關節痛等。

定驚點定位:位於掌面,大小魚際交接處之中點。

主治:高熱、驚厥等。

哮喘新點定位:位於第四、五掌指關節之間。

主治:哮喘、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瘧疾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一掌骨與腕關節匯合處,大魚際的橈側緣。

主治:瘧疾、熱病等。

咽喉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四掌指關節之間,靠近第三掌指關節處。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經痛。

扁桃體點(魚際點)定位:即魚際穴,第一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扁桃體炎、咽喉腫痛等。

心悸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五掌指關節橈側緣。

主治:心悸、月經過多、痛經等。

感冒點定位:位於掌面,第一掌骨基底內側下1寸。

主治:感冒、扁桃體炎、齒痛等。

運動點定位:位於掌面,大魚際上緣和中央各有一點。

主治:小兒麻痹後遺症。

眼點定位:位於拇指指間關節尺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麥粒腫等所有眼病。

前頭點定位:位於食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膝、踝、趾等關節疼、胃腸病、頭痛等。

頸項點定位:位於第二、三掌指關節之間,近第二掌指關節處。

主治:落枕、頸項扭傷等。

頭頂點定位:位於中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神經性頭痛、頭頂痛等。

偏頭點定位:位於沒有名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偏頭痛、胸脅痛等。

會陰點定位:位於小指近端指間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會陰部痛、痛經、白帶過多等。

後頭點定位:位於小指近端指間關節的尺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後頭痛、扁桃體炎、呃逆、臂痛等。

坐骨神經點定位:位於第四、五掌指關節之間,近第四掌指關節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髖臀痛等。

坐骨點定位:位於小指掌指關節的尺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腰背痛、尾骨痛、耳鳴、鼻塞等。

止癢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五掌骨與腕骨交界處。

主治:蕁麻疹、瘙癢症等。

升壓點定位:位於手背腕橫紋中點。

主治:低血壓、休克等。

呃逆點定位:位於手背,中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主治:呃逆、嘔吐等。

退熱點定位:位於手背,中指橈側指蹼處。

主治:發熱、腹瀉等。

腹瀉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四掌指關節上l寸。

主治:腹瀉、腹痛等。

急救點定位:即中沖穴。

主治:昏迷、熱病等。

止血點定位:位於手背腕橫紋上,沒有名指縱線和小指縱線之間。

主治:所有出血證。

腰痛點定位:位於手背,腕橫紋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橈側、第三伸指肌腱尺側各1穴。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傷等。

腰脊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掌骨體近心段中線。

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背痛等。

扁點定位:位於食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肩部疼痛、肩周炎等。

痙攣刺激點定位:位於手背面,每個相鄰掌指關節上1寸處。

主治:手指痙攣等。

止痛點定位:位於手背面,第二掌骨中點橈側緣0.5厘米處。

主治:痛證。

鼻出血點定位:位於手背面,拇指、食指指蹼緣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鼻出血、鼻炎等。

安眠點定位:位於手背面,合谷穴與三間穴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失眠、神經衰弱等。

頭痛點定位:位於手背第三、四掌骨間,掌指關節後0.5寸處。

主治:頭痛、偏頭痛。

5、筋絡一把抓和普通按摩有什麼區別

筋絡病的主要形成原因是由筋絡受損後人體生命自我保護的本能-筋絡對受損部位的收縮打結造成的。這點,成為筋性病發病的病機。故如何松解因長期打結而綳緊的筋絡,是治療本病的根本宗旨,筋絡的損傷同樣會造成氣滯血阻症狀,就像水渠被堵塞一樣,這就需要把堵塞打開,使氣血通暢,所以一定要通過專業的對症的手法才可以打開結節。從大量的按摩效果看,他沒有認識到筋絡為何收縮的原因,對筋絡病的總體還未認識清楚,所以其按摩方法也不能使病變的筋絡真正痊癒。西醫學則對筋絡系統與筋絡病有另外的看法與研究,偏重於局部的,故更不能全面改善筋絡的收縮現象。而一把抓通過摸筋摸骨,找出病之所在,再施以撥,摳等把筋松解開來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保健按摩以松解肌膚為目的,一把抓手法是以治療病灶為目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生活工作的過程中,因為感受風寒濕邪、以及外力損傷、長期姿勢不良造成的靜力損傷等原因,造成身體的軟組織,也就是中醫所講的筋出現了粘連、結節、孿縮等,卡壓住經絡、神經、血管,阻滯了氣血通道,日久硬化。而欲建新秩序,必需打破舊秩序,欲使新組織生成,必須打破舊組織,所以一把抓手療法在解筋結的過程中,必須將筋結松解開,這個過程是會有疼痛的,正所謂不破不立。疼痛過後,身體會自動修復受損部位,結構恢復,相應功能自然恢復。酸痛只是一個療愈舊傷必經的過程,如果想恢復健康,必須承受一些身體的好轉反應。一把抓摳筋是用手法調整筋絡損傷結構的修復,以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筋絡是綜合人體筋肉的統稱,包括人體全身的皮膚、肌肉、肌腱、筋膜、韌帶,神經和血管等結構,和經脈共同交織成緊密的連絡網,主要功能是維系我們全身骨骼、調節關節的伸屈活動,並使內臟與全身組織能正常運轉。經筋是人體運動的動力來源,即人體的運動全仰賴於筋,它既有保護人體的作用,又是力量的源泉。《素問》有「筋為剛、肉為牆」之說,就是這樣的道理。由於筋絡的主要功能是維系骨節連絡四肢百骸,故有對人體活動的約束(保護)作用。將人體的活動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一旦人體活動超出這個范圍就使筋絡損傷,如腰扭傷、腳踝扭傷等等,這些損傷如果不能及時治癒,那就形成慢性筋絡病的開始。一把抓手療法重點定位就是疏筋,理筋、療筋、治「筋」、養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身體常年累月造成的筋絡問題進行綜合調整,恢復其結構,然後恢復其功能,筋絡病才能真正徹底治癒。普通按摩肌肉和皮膚的手法可以緩解壓力、舒緩疲勞,但達不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按摩是享受, 享受消費可以按時間進行消費,而治療是根據病症時間長短而定的。他是一個比較復雜,技術含量很高,需要一個有經驗,技術熟練的人才能完成的。 因為普通按摩突出享受,隨來隨做,隨性而做,但一把抓手療法是要解決諸如疼痛性疾病:頸椎病,頸椎骨質增生,落枕,慢性偏頭痛,不明原因性胸痛,不明原因頭暈,乳腺增生,月經不調,內分泌失調以及失眠,疲勞綜合征,筋性視力下降,筋性眩暈,筋性類胃痛,腰椎病,腰肌勞損等幾十種現代醫學解決不了的常見病、多發病、久治不愈的疾病。所有以上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和發展而來的,要想徹底消除病痛,恢復健康,也不應是一個急於求成的過程,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把抓手療法要按療程服務,是醫者對於病人的責任,而病人本身也應該認真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疾病,給予身體足夠的時間和耐心進行治療,達到通衢暢通百病自愈的目的。專家都治不好我的病,一把抓手療法能治好我的病?一把抓手療法與西醫治療常見病症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結果自然也不同。首先:理念不同:1、現代中醫多重視內治,少數內、外兼治,但是只注重局部治療,只能緩解症狀。2、現代西醫多著重局部止痛,手術消除病灶,膠原酶溶解病灶等,也是緩解症狀,而且有很多副作用。3、一把抓手療法注重整體調理,通過全身松筋,局部解鎖恢復結構,全面修復。結果不同:1、 現代中醫多通過內治活血化瘀,緩解疼痛,很少考慮筋絡結構與功能的恢復。2、 現代西醫多著重對阿是穴進行封閉止痛治療,手術消灶會造成新的損傷,膠原酶注射治療溶解病灶同時也損傷了正常部位,均遺留後遺症。這些方法都沒有真正將恢復損傷筋絡的結構作為第一目標。所以,治療效果南轅北轍。3、一把抓手療法則從整體入手,以恢復損傷的筋絡結構為第一目的,採用多種手法疏筋並重點局部多 維解鎖,激發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漸恢復筋絡的原始結構,從而最終完全恢復其功能。有很多病痛患者,吃了很多葯,效果甚微,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是各種原因造成的損傷使結構改變,嚴重的氣都不運行,葯物又怎麼能到病灶之處呢?通過物理治療.疏筋.療筋.理筋.養筋.配合其他辦法,綜合調理,使氣通血行,恢復機體功能,可達到病痛自愈的目的。中醫五大醫術有導引按磽、砭石、針、灸、葯。一把抓手療法所用手法屬於從按磽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方法,其突出的特點主要是打通因損傷生成的筋結。對於調理頸、肩、腰、腿、各類疼痛症等疑難雜症具有突出治療效果。 一把抓手療法只所以能夠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是因為該手療法從整體觀入手,著眼於對全身進行疏筋,對局部進行重點解筋,再進行全面理筋和養筋,這種整體加局部的治療理念,與其他療法具有根本的不同,出發點和理念不同,結果也自然不同。 一把抓手療法能夠真正解決整體結構平衡的問題,機體結構平衡了,氣血自然通暢,機體排毒能力增強,營養供給改善,人體只有達到整體的平衡才會健康,既整體結構要平衡、陰陽要平衡、能量要平衡、酸鹼要平衡、攝入與排出要平衡等等。因為結構決定功能,所以無論是何種筋絡損傷,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使機體恢復整體結構平衡,才能談得上其他平衡狀態,就象蓋房打地基一樣,欲蓋高樓,先打牢地基。但是很多西醫採取的手段是不同的,康復的結果自然不同。,。這也是該療法能有效解決現代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根本所在。很多人沒有解決筋絡筋結問題,神經、血管、淋巴等均處於卡壓阻滯狀態,即便是服葯,很難達到病灶部位,所以葯吃了一大堆,不解決問題,反倒積累在身體內,成為毒素,對肝、腎造成嚴重傷害。鑒於以上原因,一把抓手療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疾病的因,所以能有治癒的果,實際上,病人的病是自己好的,一把抓手療法起到了恢復筋絡正常結構,促進病人疾病康復的基礎作用 綜上所述,你認為這是一般的「按摩」?

6、韌帶和筋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

1、韌帶

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

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這種韌帶有的是由單層腹膜形成,有的是由雙層腹膜形成的。

2、筋

筋,大多看不見,它附著在骨頭上,起到收縮肌肉、活動關節和固定的作用。人之初,嬰兒之體分外柔軟是因為他們的筋腱十分柔軟,筋軟則經絡暢通、 氣血充盈,顯示著生命活力。

(6)經絡和肌腱擴展資料:

我們口語中泛指的筋,在解剖學上主要指四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筋」不是現代解剖學中獨立的一類術語概念,雖然也有「膜」(fascia)這個詞,不過是借用了我們口語中「筋」這個詞。

中醫認為人身共有485道大筋,這是對解剖知識缺乏認識下的籠統概括,實際上包括了現代醫學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腱鞘、滑囊、關節囊、神經和血管,甚至關節軟骨、關節盂緣等。

第一:人的肌肉,確切地說是骨骼肌,因為它最基本功能是伸縮,牽引關節做出各種動作。肌肉需要經常活動,也就是抻拉,保持伸縮力、彈性。雜技演員和體操運動員的身體可以做出常人做不到的彎曲,主要是因為肌肉的長度可由於訓練而伸長的緣故。

第二:肌腱,它是連接骨頭和肌肉的一種索狀或膜狀緻密結締組織,由平行緻密的膠原纖維束構成,色白,強韌而無收縮功能,抗張強度為肌肉的112-233倍,比如人的腳後跟就可以摸到一根「大筋」,即跟腱。再比如我們的手背,對應五跟手指有五條指伸肌腱,十分強勁有力。

第三:韌帶,存在於人體關節處,是連接骨頭和骨頭的緻密纖維結締組織束,作用是加強關節的穩定性,限制其過度運動。運動不當,會導致肌肉和韌帶的拉傷。

第四:可以看到的體表靜脈,在血壓或壓力增高的情況下膨脹,在頸部比較明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韌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筋

7、經絡和筋有什麼不同

經絡看不見,但是它存在。筋看得見,而且很明顯。經絡對人體健康有調節作用,並以穴道為節點連成整體;筋是附著於肌肉組織之間,增強機體靈活性的組織吧。

8、經絡與血管的區別

一、概念屬性不同

1、經絡: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2、血管:指血液流過的一系列管道。

二、功能不同

1、經絡: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同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血管:具有可擴張性和彈性作用,可以將左心室收縮時產生的能量、暫時以勢能的形式貯存;通過平滑肌的舒縮活動很容易使血管口徑發生改變,從而改變血流的阻力。

三、結構組成不同

1、經絡: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

2、血管:血管按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

與經絡和肌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