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短波理療和紅外線有什麼區別
超短波理療:一種應用波長為10-1米的超高頻交流電作用人體,以達治療目的方法
紅外線:透過衣服作用於治療部位。可穿過皮膚,直接使肌肉、皮下組織等產生熱效應。加速血液物質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減少疼痛、增加肌肉鬆弛、產生按摩效果等
2、照肌腱圖是屬於MRI嗎
屬於
磁共振成像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磁共振成像技術正是基於這一物理現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發展了一套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重建出人體圖像。
MRI
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其它斷層成像技術(如CT)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可以顯示某種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間中的分布;同時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間-波譜分布的四維圖像。
像PET和SPECT一樣,用於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於物體本身,也可以說,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種發射斷層成像。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這一點也使磁共振成像技術更加安全。
從磁共振圖像中我們可以得到物質的多種物理特性參數,如質子密度,自旋-晶格馳豫時間T1,自旋-自旋馳豫時間T2,擴散系數,磁化系數,化學位移等等。對比其它成像技術(如CT 超聲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樣,成像原理更加復雜,所得到信息也更加豐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為醫學影像中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掃描時間相對較長,偽影也較CT多。
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磁共振成像術(MR)。
MRI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3、什麽是射頻電療?
射頻治療是應用大功率的短波或微波作用於人體,利用其電磁波的能量在體內產熱,使體內離子及帶電膠體震動產生傳導電流,同時電容場中機體內的偶極子取向、旋轉而產生位移電流,從而形成內生熱達到治療疼痛的目的。射頻作用於生物體後可導致血管擴張,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加快,毛細血管和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內酶活性提高,改善盆腔內環境。新陳代謝加速。增強白細胞、抗體和補體等免疫系統的功能,抑制和殺滅某些病原微生物,從而達到抗炎、消腫的目的。 適用於各種急性慢性軟組織損傷,關節痛,神經痛,頸椎腰腿痛、肺炎、盆腔炎、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肌腱炎,膝韌帶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
4、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方法是啥?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症為主,並侵犯四肢關節和其它臟器的全身性疾病,此病致殘率較高。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嚴重的後果是脊柱強直及髖關節畸形而致殘,因此在疾病的早期,即畸形尚未形成,也就是未出現骨性強直以前,就應防患於未然。所以如有出現下述症狀的,則應特別警惕有無強直性脊柱炎可能了。
①腰痛、腰僵3個月以上,經休息不能緩解。
②反復發作的跟骨結節腫痛或足跟痛。
③反復發作的膝關節或踝關節腫痛,關節積液,無明顯外傷史、感染史。
④反復發作的虹膜炎。
⑤無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無外傷史的胸部疼痛及束帶感,胸廓活動受限。
⑥脊柱疼痛、僵硬感、甚至活動功能受限,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
⑦雙側臀部及髖關節疼痛,無明顯外傷史及勞損史。
⑧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無明顯外傷史、扭傷史。
⑨突然發生的脊柱及四肢大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功能障礙。
【參考資料】:武警山東省總隊醫院(骨科)
地址:濟南市歷下區漿水泉路12-8號
5、手肘部肌腱粘連疼痛,如何可以治癒?能動手術嗎?伸肌總腱起點剝離松解術是治療此類病症比較好的辦法嗎?
百度肌腱粘連治療西安黎醫生你就有救了
6、射頻熱凝靶點治療適合哪種腰椎間盤突出症
射頻熱凝靶點技術治療由於先進、安全有效zd、適應症廣泛等特點,在臨床上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椎間盤突出。射頻熱凝靶點治療術內是直接作用於突出的病變髓核,使其變性,凝固,收縮減小體積,不損傷正常的髓核組織,達到直接減壓的目的。射頻熱凝靶點治療術適合於除馬尾綜合征、椎間容盤危象、椎管骨性狹窄以外的輕中度的椎間盤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