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屈肌肌腱滑動鍛煉
指深屈肌。握緊拳頭;勾狀位置(或爪形),最大
限度的相對滑動。肌腱滑動鍛煉是指獲得最大限度的全部和部分屈肌肌腱的活 動:指淺屈肌、握拳;
2、如何鍛煉小腿肌腱
「優待」小腿肌 雕塑完美形 小腿肌一向是健美訓練中的「老大難」問題,是不是發達小腿肌真的「難於上青天」呢?下面關於小腿訓練的建議,有助於突破這一難點,讓你的訓練獲得成效。 一、針對目標肌的特點訓練 小腿肌是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肌肉,特點是肌纖維密度大,耐吃重、耐疲勞,一般強度的常規訓練無法「撼動」。而且通常的訓練次序是大腿後再練小腿,無論是訓練強度還是負重量皆無法滿足小腿肌的訓練要求。若為了保持訓練頻率,用這樣的順序是可以的。但總是用這樣的順序安排小腿練習,那效果肯定不行。 正確的做法是:針對小腿肌能承受大重量的特點,每周安排2次大負重訓練,中間穿插1次中、小負重訓練,目的只是為了保證訓練頻率。2次大負重必須採用「優先訓練」法,練完小腿後再訓練其他,或者專門練小腿。 採用「優先法」你會發現小腿的負重能力是驚人的。由於小腿肌耐疲勞,故過低次數效果不好,推薦的次數是12——15次/組。如果每個練習做4組的話,中間1組可以降到6——8次,一般在第3組加到最大重量。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練習做到12次左右時都會產生燒灼感,而與採用的重量是否盡全力沒多大關系。因為做到12次時肌肉中乳酸積累已達一定值,訓練者會感到難以為繼,接下去則是憑意志力堅持。而且肌肉對於所採用的重量有個模糊的「估計」,重量不達到一定界值是不會動用全部潛力來抗衡的。 小腿訓練最好是在10——12次時已近力竭,最後的幾次憑借毅力堅持完成。這樣練的效果比隨便採用一個輕松的重量完成預定次數要好得多。 二、腦筋要與肌肉相聯 健美訓練上身較好控制,一到腿部就不行了,光想著對抗重量,難以顧及意識肌肉聯系。 訓練中意識和肌肉聯系得越緊密,就越能找到「訓練感覺」,肌肉就發達得越快。腿部訓練也應努力建立和保持這種良好的聯系。剛開始時負重量可低一些,但很快你就能適應並較大幅度地提升負重量,動作也會更准確,目標肌能得到徹底的訓練。 有個小技巧有助於意識肌肉聯系,即利用想像力。練小腿時可將其想像為排列密集的鋼索,從而使注意力更加專注,目標肌的興奮度和充血效果更好。 三、要做全程動作 不做全程動作幾乎是個「通病」,大部分人只是一味地踮起落下,根本不注意動作幅度。而發達小腿肌是以幅度充分的全程運動為要點的,訓練的細節是:踮至頂部時不要立即落下,應努力堅持2秒鍾;落下時要控制還原,直到最低點。這樣的全程動作才能使小腿的形狀接近理想,避免小腿肌位置偏離,下端過細的弊病。 四、方法多樣,強度較大 小腿肌的基本練習有二:一是以大負重發展發展體積的直立提踵;二是雕塑線條的坐姿提踵。此外,還應採用盡可能多的動作來提升訓練效果,避免訓練枯燥。 有訓練夥伴的話可做「騎驢提踵」(分量嫌輕夥伴可手持一對大重量啞鈴),前腳掌站在一塊10厘米厚左右的木塊上,雙肘撐凳,請同伴坐在背上,盡力提踵,每組12——15次,做4組。 也可單練一腿:扶牆,手執一重量足夠的啞鈴,前腳掌站在厚10厘米左右的木塊上單腿提踵,每組12——15次,做4組。 替代「坐姿提踵」的練習有「弓步提鈴」和「腳掌踮舉」(在腿舉器或坐蹬器上,先將重量蹬至頂部,然後用前腳掌及腳趾的力量進行12次左右的「踮舉」可雕塑小腿外側線條)。 由於小腿肌耐勞,故訓練強度必須較高,組間休息45秒左右,不應超過1分鍾。一般採用2——3個練習,總組數為8——12組。 為了加快小腿肌的恢復,組間間歇時應坐下來揉、捏、輕擊,抖動小腿。訓練結束後應在台階或厚木塊上盡可能伸展小腿肌肉。為了避免訓練節奏的固定單調,可改變訓練頻率,如一周或半月內連續練兩三天,休息一天,或第一周每天練小腿,第二周練一天休息一天;次數可第一個練習做12次左右,第二個練習做25——30次。變化的目的只有一個——提高訓練強度,逼迫肌肉生長。 喬·韋德曾對施瓦辛格說:「如果你想讓我自己的薄弱部位對訓練有反應,就應該像熱愛你的強壯部位一樣熱愛它們。」為了自己的薄弱部位——小腿,施瓦辛格甚至專門做了一條露出孱弱小腿的褲子,忍受譏諷,發奮苦練,終於將諷刺變成了贊嘆。其實,即使是強壯部位,也是長期進行艱苦訓練的結果,何況是薄弱部位。針對薄弱部位,改進訓練,堅定信心,艱苦努力,阿諾德·施瓦辛格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http://www.yelg.com/index_sc.asp?articleid=115 提踵:發達小腿 提踵動作說白了就是抬起後腳腿,它是發達小腿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主要手段。其方法有站立、坐姿、和騎人三種。 站立提踵的動作要領是,兩腳的前腳掌站立在墊木上,雙手持杠鈴於肩上,然後反復做提踵動作。也可站在特製的站立提踵架上進行練習。 坐姿提踵的方法也很簡單,坐在凳上,雙手將杠鈴或其它重物置於大腿前端(勿使其滑動),兩腳前腳掌踏在墊木上,然後反復做提踵動作。另外坐在專練小腿肌的提踵架上練習,效果一樣。 騎人提踵需由二個人來完成。練習者站在墊木上,上體前屈與地面平行,兩臂伸直撐在凳子或固定物上。同伴騎在其臀部後端。 各種提踵動作因站法不同,所鍛煉的部位也有所差異。腳尖向內扣站法側重於鍛煉腓腸肌的內側頭,而普通練法內外側都能練到。 提踵動作主要是以腓腸肌的收縮來完成的。提起腳跟時,應感到小腿肌群充分收縮,稍停頓後再緩慢下落至最低限度,使小腿肌得到充分伸展。 http://www.yelg.com/index_sc.asp?articleid=1151
3、肌腱的修復原則
1、注意防止感染。如為咬傷,不可一期修復肌腱。
2、掌握修復肌腱的時機,二期修復時指關節應具有滿意的被動活動度。
3、操作時盡量減少創傷,吻合處對合準確,減少肌腱粗糙面裸露。
4、選用刺激小而堅韌的縫合材料,及適當的縫合方法。肌腱斷裂縫合後,近側肌肉回縮力大,應予克服,需用外固定,2周內絕對避免強力自動收縮。
5、肌腱周圍需有良好的滑動組織,不可置於瘢痕組織中或貼於骨面。
6 、在指骨和掌指關節凹面,如有滑車或橫韌帶破壞,作二期處理。
7、肌腱應有良好的皮膚覆蓋,不可行游離植皮。
8、術後活動至關重要,近年來早期被動活動正受到重視,但相應實驗研究工作尚少。提倡在保護下盡早開始輕柔活動;過遲活動易發生粘連。術後第1周作輕度被動手指活動,第2周作中度被動活動,第3周作較大被動活動及輕度主動活動,滿3周作大幅度被動和中等量主動活動。滿4周去除外固定,積極進行主被動活動。
9、肌腱移植術:開放性損傷不作肌腱移植,如有肌腱缺損,應在傷愈1月後進行移植。如傷口有感染,應在感染治癒炎症完全消退,關節被動活動正常時,作肌腱移植手術。一般在傷癒合2-3個月進行。
4、如何鍛煉肌腱 ?拜託了各位 謝謝
「優待」小腿肌 雕塑完美形 小腿肌一向是健美訓練中的「老大難」問題,是不是發達小腿肌真的「難於上青天」呢?下面關於小腿訓練的建議,有助於突破這一難點,讓你的訓練獲得成效。 一、針對目標肌的特點訓練 小腿肌是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肌肉,特點是肌纖維密度大,耐吃重、耐疲勞,一般強度的常規訓練無法「撼動」。而且通常的訓練次序是大腿後再練小腿,無論是訓練強度還是負重量皆無法滿足小腿肌的訓練要求。若為了保持訓練頻率,用這樣的順序是可以的。但總是用這樣的順序安排小腿練習,那效果肯定不行。 正確的做法是:針對小腿肌能承受大重量的特點,每周安排2次大負重訓練,中間穿插1次中、小負重訓練,目的只是為了保證訓練頻率。2次大負重必須採用「優先訓練」法,練完小腿後再訓練其他,或者專門練小腿。 採用「優先法」你會發現小腿的負重能力是驚人的。由於小腿肌耐疲勞,故過低次數效果不好,推薦的次數是12——15次/組。如果每個練習做4組的話,中間1組可以降到6——8次,一般在第3組加到最大重量。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練習做到12次左右時都會產生燒灼感,而與採用的重量是否盡全力沒多大關系。因為做到12次時肌肉中乳酸積累已達一定值,訓練者會感到難以為繼,接下去則是憑意志力堅持。而且肌肉對於所採用的重量有個模糊的「估計」,重量不達到一定界值是不會動用全部潛力來抗衡的。 小腿訓練最好是在10——12次時已近力竭,最後的幾次憑借毅力堅持完成。這樣練的效果比隨便採用一個輕松的重量完成預定次數要好得多。 二、腦筋要與肌肉相聯 健美訓練上身較好控制,一到腿部就不行了,光想著對抗重量,難以顧及意識肌肉聯系。 訓練中意識和肌肉聯系得越緊密,就越能找到「訓練感覺」,肌肉就發達得越快。腿部訓練也應努力建立和保持這種良好的聯系。剛開始時負重量可低一些,但很快你就能適應並較大幅度地提升負重量,動作也會更准確,目標肌能得到徹底的訓練。 有個小技巧有助於意識肌肉聯系,即利用想像力。練小腿時可將其想像為排列密集的鋼索,從而使注意力更加專注,目標肌的興奮度和充血效果更好。 三、要做全程動作 不做全程動作幾乎是個「通病」,大部分人只是一味地踮起落下,根本不注意動作幅度。而發達小腿肌是以幅度充分的全程運動為要點的,訓練的細節是:踮至頂部時不要立即落下,應努力堅持2秒鍾;落下時要控制還原,直到最低點。這樣的全程動作才能使小腿的形狀接近理想,避免小腿肌位置偏離,下端過細的弊病。 四、方法多樣,強度較大 小腿肌的基本練習有二:一是以大負重發展發展體積的直立提踵;二是雕塑線條的坐姿提踵。此外,還應採用盡可能多的動作來提升訓練效果,避免訓練枯燥。 有訓練夥伴的話可做「騎驢提踵」(分量嫌輕夥伴可手持一對大重量啞鈴),前腳掌站在一塊10厘米厚左右的木塊上,雙肘撐凳,請同伴坐在背上,盡力提踵,每組12——15次,做4組。 也可單練一腿:扶牆,手執一重量足夠的啞鈴,前腳掌站在厚10厘米左右的木塊上單腿提踵,每組12——15次,做4組。 替代「坐姿提踵」的練習有「弓步提鈴」和「腳掌踮舉」(在腿舉器或坐蹬器上,先將重量蹬至頂部,然後用前腳掌及腳趾的力量進行12次左右的「踮舉」可雕塑小腿外側線條)。 由於小腿肌耐勞,故訓練強度必須較高,組間休息45秒左右,不應超過1分鍾。一般採用2——3個練習,總組數為8——12組。 為了加快小腿肌的恢復,組間間歇時應坐下來揉、捏、輕擊,抖動小腿。訓練結束後應在台階或厚木塊上盡可能伸展小腿肌肉。為了避免訓練節奏的固定單調,可改變訓練頻率,如一周或半月內連續練兩三天,休息一天,或第一周每天練小腿,第二周練一天休息一天;次數可第一個練習做12次左右,第二個練習做25——30次。變化的目的只有一個——提高訓練強度,逼迫肌肉生長。 喬·韋德曾對施瓦辛格說:「如果你想讓我自己的薄弱部位對訓練有反應,就應該像熱愛你的強壯部位一樣熱愛它們。」為了自己的薄弱部位——小腿,施瓦辛格甚至專門做了一條露出孱弱小腿的褲子,忍受譏諷,發奮苦練,終於將諷刺變成了贊嘆。其實,即使是強壯部位,也是長期進行艱苦訓練的結果,何況是薄弱部位。針對薄弱部位,改進訓練,堅定信心,艱苦努力,阿諾德·施瓦辛格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http://www.yelg.com/index_sc.asp?articleid=115 提踵:發達小腿 提踵動作說白了就是抬起後腳腿,它是發達小腿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主要手段。其方法有站立、坐姿、和騎人三種。 站立提踵的動作要領是,兩腳的前腳掌站立在墊木上,雙手持杠鈴於肩上,然後反復做提踵動作。也可站在特製的站立提踵架上進行練習。 坐姿提踵的方法也很簡單,坐在凳上,雙手將杠鈴或其它重物置於大腿前端(勿使其滑動),兩腳前腳掌踏在墊木上,然後反復做提踵動作。另外坐在專練小腿肌的提踵架上練習,效果一樣。 騎人提踵需由二個人來完成。練習者站在墊木上,上體前屈與地面平行,兩臂伸直撐在凳子或固定物上。同伴騎在其臀部後端。 各種提踵動作因站法不同,所鍛煉的部位也有所差異。腳尖向內扣站法側重於鍛煉腓腸肌的內側頭,而普通練法內外側都能練到。 提踵動作主要是以腓腸肌的收縮來完成的。提起腳跟時,應感到小腿肌群充分收縮,稍停頓後再緩慢下落至最低限度,使小腿肌得到充分伸展。
麻煩採納,謝謝!
5、肌腱前移術
適應症
1.肌腱、肌腹損傷,不能直接縫合或不宜移植者。
2.神經損傷後肌肉癱瘓須進行晚期功能重建者。
操作步驟
1.選擇可以替代原有功能的最佳動力原則上宜選擇肌力4級以上者為動力。具體選擇肌力好,作用協同、滑動范圍相近的肌肉作動力。
2.選擇移位肌腱通過的最佳途徑肌腱通路要有利於肌腱滑動,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3.選擇最佳的肌腱止點應盡可能與原止點一致,使移位肌腱充分發揮最佳效果。
注意事項
1.肌腱移位後不能影響原關節活動的動力需求。
2.移位肌腱或肌肉的走行方向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環節。一般要與原肌腱走行一致,並應盡量取直線。如果必須成角,則須重建滑車。走行通道內不能有阻礙肌腱滑動的因素存在,皮膚覆蓋和軟組織床條件要好,關節被動活動應正常。
3.重建後的止點應盡可能與原止點一致,盡可能加大關節活動的力矩,以實現最佳效果。
4.移位肌腱張力的調整十分重要。應根據具體情況調節移位肌腱的張力。如移位肌腱的滑動范圍較小,重建屈指功能時移位肌腱的張力應加大,這樣才能發揮正常屈指功能。
5.術後制動方式、時間及術後功能練習方式十分關鍵。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術後最大肩外展位制動6~10周,然後在外展架上逐漸減小外展架外展角度,並進行肩外展練習。
6、肌腱手術後一直在鍛煉最近感覺筋在手指里滑動正常嗎
你好一般經常鍛煉的,情況可以出現這種症狀,平時沒有出現疼痛明顯,就沒事的,可以繼續鍛煉
7、肌鍵受傷怎摸辦
肌腱癒合總體來講,肌腱癒合與韌帶癒合或其它結締軟組織的癒合無多大差異。受損部位血腫形成並機化,血管侵入,成纖維細胞及毛細血管侵入,Ⅰ、Ⅲ型膠原基質沉積。這些肌腱位置表淺,鄰近骨膜,肌腱的撕裂傷也常傷及骨膜或骨質,因此易發生肌腱與深部骨質的粘連。屈肌腱Ⅱ區內,肌腱癒合的環境最差,節段性腱紐血流使腱紐間相對缺血,肌腱損傷常使腱紐和局部血管損傷,使整段肌腱缺血,甚至壞死,肌腱粘連嚴重, 阻礙肌腱的滑動。早期保護下的被動活動可促進肌腱癒合,減少粘連,改善功能,肌腱修復術後第3天開始保護下輕度被動活動。5-14d後結締組織增生,局部循環增加、腫脹 、不能耐受較大張力,可在保護下中等量被動活動。
肌腱損傷多為開放性,以切割傷為多見,常合並神經傷或骨折等;也可發生閉合性撕裂。肌腱斷裂後,相應的關 節失去活動功能。指深屈肌腱斷裂後遠側指間關節不能屈曲,如深淺肌腱同時斷裂,則遠近指間關節均不能屈曲。伸肌腱不同部位的斷裂,使相應的關節不能伸展,並可出現畸形。有時肌腱不完全斷裂,關節雖仍能活動,但抗阻力試驗無力和疼痛。對12h以內的傷口,如傷口較整齊,污染不重,肌腱缺損很小,只要條件允許都應爭取早期縫合肌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