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的解剖結構除了肌腱 肌小節還有哪些
籠統來說,肌肉都是肌細胞組成的,大體分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種。
2、求一張人手解剖結構圖,並帶有詳細的解釋,謝謝
最深層為手骨。
然後是關節。
深層的血管神經和肌肉。
淺層的血管神經和肌肉。
皮膚深面的筋膜。
再這些結構的表面就有皮膚。
3、解剖學大腿分為幾個部分
指人下肢從臀部到膝蓋的一段,也叫股。大腿,是腿部的上半部分,與膝蓋連接小腿。 反過來說小腿,是腿部的下半部分,與膝蓋連接大腿。
1髂腰肌:定義髂(qià)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窩;腰大肌長形,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於股骨小轉子。作用:近側支撐時,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縮時能使大腿屈,在跑動中大腿能否快速前擺和高抬與髂腰肌收縮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的關系。而在遠側支撐時,兩側髂腰肌同時收縮,使軀干前屈和骨盤前傾,又為跑動中身體重心積極前送完成抬腿下壓動作從而獲得向前的速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臀中肌:臀中肌位於臀大肌的深面,起於髂嵴外側,止於股骨大轉子。其神經支配源於L4、5S1的臀上神經。此肌收縮時能外展和內旋大腿,是髖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平方面的穩定,對於維持人們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關系極大。
4.縫匠肌:縫匠肌呈扁帶狀,是人體最長的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經膝關節內側,止於脛骨上端內側面。每一縫匠肌可有動脈5~13支,平均為7.6支,它們大致均勻地分布於肌的縫匠肌是使腿部彎曲的細長的大腿肌肉,負責將膝蓋舉起、放下與盤腿的動作。作用:屈髖、屈膝、大腿外旋外展、小腿內旋。起止點:髂前上棘-脛骨結節, 以不明顯的窄短腱起自髂前上棘前面及其下方的骨面,行向下內到股內側面,在關節運動軸的稍後方跨過膝部,在膝下轉向前並形成扁薄腱,大部分在股薄肌和半腱肌的上方和前面。共同形成鵝足止於脛骨體上部的內側面。部分移行於膝關節囊和小腿內側深筋膜。肌的長度50cm,肌腹寬2cm,厚度5mm
神經支配:股神經的分支2-3支
血供:股動脈、股深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及其降支、旋髂前動脈、膝最上動脈及腘動脈。階段性分布約8支,約距離7cm就有一支動脈,在肌肉內緣進入。伴行靜脈1-2支。
比鄰關系:在闊筋膜的深面,股外側皮神經在髂前上棘內下方7mm處又內向外越過縫匠肌,縫匠肌至點注意與髕骨尖平面行於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的隱神經。
股外側皮神經在髂前上棘內下方7mm處又內向外越過縫匠肌,縫匠肌至點注意與髕骨尖平面行於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的隱神經。
5.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上部前外側,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包在闊筋膜的兩層之間,向下移行為髂脛束,止於脛骨外側髁。
作用:緊張闊筋膜並屈大腿。
臨床意義:由於闊筋膜張肌位置表淺,有恆定的血管神經分布,竊取後有臀肌等代償,對功能影響不大,是臨床常選用的肌皮瓣或骼脛束瓣的供體。
6.恥骨肌:
7.股薄肌:股薄肌是位於大腿內側扁薄的帶狀肌,以腱膜起自恥骨下支,向下於恥骨內上髁平面移行為條索狀肌腱,最後以扇形放散,止於脛骨粗隆內側。股薄肌血供豐富,為多源性,有股深動脈的股薄肌支、旋股內側動脈、閉孔動脈和膝降動脈等。供血於股薄肌中、上部的動脈,以來自股深動脈股薄肌支占絕大多數,多數從股深動脈內側壁和前壁發出,發出後恆定向下斜行於長收肌的深面,與之伴行的靜脈多數為雙支 ,少數為單支。供血於股薄肌下部的血管絕大多數來自膝降動脈。股薄肌上、中、下段之間的動脈吻合豐富,結扎切斷該肌的中、下端來源動脈,肌瓣血供可通過血管吻合溝通。支配股薄肌的神經均來自閉孔神經前支的分支,該神經進入大腿後,在長收肌與短收肌之間向內下斜行,逐漸與股薄肌的主要血管伴行,形成血管神經束,在股薄肌中上交界處前緣深部進入肌肉。
8.長收肌:
9.股直肌:
10.股四頭肌: 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頭肌,後面有股二頭肌,內側有縫匠肌、內收大肌。要使大腿強壯首要是發展股四頭肌,因為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它由四個頭即股直肌、股中肌、股外肌和股內肌組成,肌腱構成人體最大的籽骨-髕骨和髕骨韌帶。股四頭肌的功能是使小腿伸、大腿伸和屈,伸膝(關節)屈髖(關節),並維持人體直立姿勢。
其英文名quadriceps意為四個頭。股四頭肌包括四大塊肌肉---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股中間肌,此肌肉位於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縮時,拉動膝上的腱並使膝伸直。人類是用這些肌肉行走和奔跑。
2.臀中肌:臀中肌位於臀大肌的深面,起於髂嵴外側,止於股骨大轉子。其神經支配源於L4、5S1的臀上神經。此肌收縮時能外展和內旋大腿,是髖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平方面的穩定,對於維持人們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關系極大。
3.臀大肌:略呈四邊形,起自髂骨、骶、尾骨及骶結節韌帶的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方,以一厚腱板越過髖關節的後方,止於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作用:後伸並外旋大腿;
神經支配:臀下神經支配。
7.股薄肌:股薄肌是位於大腿內側扁薄的帶狀肌,以腱膜起自恥骨下支,向下於恥骨內上髁平面移行為條索狀肌腱,最後以扇形放散,止於脛骨粗隆內側。股薄肌血供豐富,為多源性,有股深動脈的股薄肌支、旋股內側動脈、閉孔動脈和膝降動脈等。供血於股薄肌中、上部的動脈,以來自股深動脈股薄肌支占絕大多數,多數從股深動脈內側壁和前壁發出,發出後恆定向下斜行於長收肌的深面,與之伴行的靜脈多數為雙支 ,少數為單支。供血於股薄肌下部的血管絕大多數來自膝降動脈。股薄肌上、中、下段之間的動脈吻合豐富,結扎切斷該肌的中、下端來源動脈,肌瓣血供可通過血管吻合溝通。支配股薄肌的神經均來自閉孔神經前支的分支,該神經進入大腿後,在長收肌與短收肌之間向內下斜行,逐漸與股薄肌的主要血管伴行,形成血管神經束,在股薄肌中上交界處前緣深部進入肌肉。
11.股二頭肌: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頭肌,後面有股二頭肌英文名(biceps femoris muscle ),內側有縫匠肌、內收大肌等。
股二頭肌(又稱:腿二頭肌, )交叉在膝關節附近的肌腱群,主要負責控制膝蓋彎曲與大腿伸展的動作,位於大腿後側,有長短二個頭,基本功能是使小腿後屈。腿後肌群較腿前肌群不容易使用到,基於平衡的原則,當腿前肌群漸漸發達之後,有必要特別鍛煉一下腿後肌群。【右圖中紅色部位即為股二頭肌】當大腿肌肉發達到一定圍度時,就應著重細節部位的雕塑,尤其是股二頭肌。因為在健美造型中不論是後展肱二頭肌,還是側展胸部,股二頭肌都是一個「亮點」,它能使大腿有一種巨大的膨脹感和美感,
12.半腱肌:半腱肌位於大腿後側,起自坐骨結節,終止於脛骨上端內側面,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屈膝關節並微旋外,由坐骨神經支配。
13.半膜肌:半膜肌位於大腿後側,起自於坐骨結節,終止於脛骨內側髁後面,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屈膝關節並微旋內,由坐骨神經支配。
4、膝關節的肌肉有哪些?
膝關節的肌肉組成:
1、屈曲: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縫匠肌、股薄肌、腘肌和腓腸肌。
2、伸展:膝關節伸肌主要是股四頭肌。
3、內旋:參與小腿內旋運動的肌肉是半腱肌、半膜肌、縫匠肌、股薄肌和腘肌。
4、外旋:參與小腿外旋的肌肉是股二頭肌。
(4)膝蓋肌腱解剖擴展資料
保護膝關節肌肉的方法:
1、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受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幾率也越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所以要保護膝關節首先要做的就是減重。
2、保護膝關節主要依靠我們膝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肉力量強大了,才能在膝關節的活動中,起到保護,緩沖的作用,所以要鍛煉腿部的肌肉
3、運動保護,在有膝關節參與的動作過程中,不要盲目進行,一定要保證動作的標准性,而且運動前一定要熱身。
4、日常保護,盡量筆避免蹲和跪的動作,在這兩個動作中,你的膝關節會承受你的體重8倍的重。
5、運動解剖簡答題: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有那些?
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結構有:
1、髕韌帶
為股四頭肌腱的中央部纖維索,自髕骨向下止於脛骨粗隆。髕韌帶扁平而強韌,其淺層纖維越過髕骨連於股四頭肌腱。
2、腓側副韌帶
為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頭。韌帶表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腱所遮蓋,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側副韌帶
呈寬扁束狀,位於膝關節內側後份。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著於脛骨內側髁及相鄰骨體,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鬆弛,半屈膝時最鬆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許膝關節作少許旋內和旋外運動。
4、斜韌帶
由半膜肌腱延伸而來,起自脛骨內側髁,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外上髁,部分纖維與關節囊融合,可防止膝關節過伸。
5、膝交叉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央稍後方,非常強韌,由滑膜襯覆,可分為前、後兩條: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降起的刖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並較垂直。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斜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結股骨和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在屈膝時最緊張,可防止脛骨後移。
二、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5)膝蓋肌腱解剖擴展資料: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的關節面構成.結構特點:
1、關節囊:廣闊而鬆弛。
2、韌帶:分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囊內韌帶有膝交叉韌帶,它包括前方的前交叉韌帶,後方的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囊外韌帶主要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由股四頭股包髕骨的前方和二側向下止於脛骨粗。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連於股骨內上髁與脛骨內側髁之間.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外側,連於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之間。
3、半月板:它可分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而窄,呈「C」字形;外側半 月板較小而寬,近似環形,有時也呈盤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膝關節
6、人體解剖學的肌肉組成
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醫學上,解剖學上的前後左右上下內外關系。
解剖上有一個標准體位
雙手掌攤開,腳尖向前。
我們醫生就在這個基礎上描述各個器官、組織的位置關系。
在這種體位狀態,大拇指就在小拇指的外側。
然後我們再來看橈骨和尺骨。
橈骨和尺骨是構成我們小臂的兩塊骨頭。
橈骨,英文名radius,位於前臂外側,也就是靠近我們大拇指的那一側。
尺骨,英文名稱為ulna,位於前臂內側,也就是靠近我們小拇指的那一側。
後來,醫生和解剖學家就用橈側和尺側來代指外側和內側。當我們說某個結構位於另一個結構的橈側,就是說它位於另一個結構的外側,當然,你一定要記住我們最初講的那個解剖標准姿勢。說某個結構位於另一個結構的尺側就是說它在另一個結構的內側。
這種做法比描述一個結構位於另一個結構的左側和右側更加准確,更加簡單。比如大拇指是在小拇指的橈側,也就是外側,但是如果用左右描述,那麼右手大拇指是在右手小拇指的右側,而左手大拇指就在左手小拇指左側,用左右描述位置就必須先說是左邊還是右邊,看這段是不是感覺很暈。為了避免這種暈,所以就用內外側更方便
內尺外橈
內尺外橈
內尺外橈
重要的口訣念三遍
下次當看到磁共振或者其他影像學檢查報告上面說橈側韌帶損傷,你就知道是外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