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含胸?
有不少人患有「含胸」(或者叫圓肩Round Shoulder)的不良身體姿勢,成因有好幾種:當中包括長久以錯誤坐姿伏案工作;或者經常鍛煉胸大肌,缺少鍛煉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束所造成的。 我們來做一個小測驗:首先站立做「含胸」的姿勢,然後雙臂在順著身體兩側向上抬起,當逐漸抬高時會不會開始感覺肩關節不舒服甚至有輕微的疼痛呢?然後換另外一種身體姿勢,上身挺直(肩胛內收及下壓),再把雙臂抬起。這次所抬高的幅度是不是比剛才高一點呢?而且沒有感覺到肩關節疼痛或不舒服。這是因為正確的身體姿勢可以讓關節以最佳的幅度活動,而且避免在運動的時候造成的關節疼痛。也就是說,在做「側平舉」動作時先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而且抬起的幅度不要高於肩。那「含胸」到底是屬於什麼症狀呢?在醫學上稱為「上交叉綜合症」(Upper-CrossSyndrome),實際上是屬於一種肌肉不平衡:胸大肌過緊及縮短;相對的肌肉是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束,它們是被拉長及軟弱的。以這樣的不良身體姿勢來進行像「側平舉」動作,會直接增加肩關節的壓力。而且肩關節的位置有兩條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及岡上肌肌腱)如果長期這樣進行的話,這兩條肌腱很容易被磨損,造成發炎和疼痛,這種痛症叫「肩關節肌腱發炎」。另外,「含胸」也涉及到脊椎正常生理彎曲的偏離:胸椎的正常生理彎曲是後曲的,但「含胸」的身體姿勢會造成胸椎向後屈曲更多,這樣很容易牽涉到下背痛。那如果患上「含胸」怎麼樣處理呢?首先要改正錯誤的姿勢:尤其是坐姿,保持背部挺直,坐了一段時間後起來做一些肌肉的伸展運動。動作主要是伸展胸大肌除了伸展運動外,我們還需要針對性鍛煉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束。我們以類似「坐姿劃船」的姿勢來進行,動作進行時保持背挺直及收緊腹橫肌,手臂微屈。首先肩胛內收(肩胛骨互相靠近),但不用把手柄向後拉,然後肩胛外展(肩胛骨打開),但背不能彎曲。重復進行12-15次,2到3組,鍛煉重量可逐漸增加。
2、菱形肌筋膜炎怎麼治療
項背肌筋膜炎又稱項背纖維織炎或肌肉風濕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引起項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及軟弱無力等症狀。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了,臨床觀察認為本病與輕微外傷、勞累及受寒等有關。
項背部急性損傷後,使肌筋膜組織產生炎症、水腫,粘連、變性,以後逐漸纖維化,形成瘢痕,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為本病。長期的慢性勞損,如伏案低頭作業,使肌肉長時間過度緊張、痙攣,雖損傷輕微,病變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組織中產生變性、肥厚,形成纖維小結而引起較廣泛的疼痛。
久卧濕地,貪涼或勞累後復感寒邪,寒凝血滯,使肌筋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痹阻不通,可導致項背肌筋膜炎發生,故項背肌筋膜炎患者對天氣變化較敏感。
[診斷]
(一)臨床症狀
項背部酸痛不適,肌肉僵硬板滯,或有重壓感,向一側或兩側背部與肩胛之間放射。晨起或天氣變化及受涼後症狀加重,活動後則疼痛減輕,常反復發作。急性發作時,局部肌肉緊張、痙攣,項背部活動受限。
(二)檢查
1、項背部及肩胛內緣有廣泛壓痛,皮下可觸及變性的肌筋膜及纖維小結,並可觸及筋膜摩擦音。
2、項背部活動受限,尤以屈伸頸項為主。
3、一般無神經根性放射痛,故各種神經擠壓試驗均正常。
4、X線檢查:一般無陽性體征。偶可見項韌帶鈣化或項背肌筋膜增厚,頸椎生理弧度輕度變直等。
[治療]
推拿治療本病有顯著療效。手法的目的是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連形成。
治療原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
部位及取穴:項背及風池、風府、肩井、風門、肺俞、心俞、膈俞等。
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拿揉、滾法、點壓、彈撥、叩擊等。
操作方法:
1、松解手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背後,先用一指禪推法推頸項督脈及膀胱經,從上至下3~5遍,然後再拿揉項部肌筋2~3分鍾,並配合頸項屈伸及旋轉運動。
2、解痙止痛法:接上式,先用拇指點壓、按揉風府、風池、肩井、風門、肺俞、心俞等穴及痛點,以酸脹感為度,可解痙止痛。然後施拇指彈撥手法於肌痙攣處或痛點,每處彈撥3~5次,力達病所,可松解粘連,緩解肌痙攣,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理筋整復法:先活動頸椎,施頸椎屈伸、左右側屈及旋轉等運動,使關節滑利。然後採用頸胸椎微調手法,如斜扳、側扳及胸椎對抗扳法和旋轉扳法,力度要求輕巧靈活,無任何不適感,從而達到理筋整復的目的。
4、整理手法:滾揉項背部,重點在斜方肌和菱形肌,反復3~5遍,然後拿揉斜方肌,提拿肩井2~3分鍾,最後用小魚際或空拳拳眼輕叩擊項背部,直擦督脈和膀胱經,結束治療。
[預後]
推拿治療可明顯改善症狀,尤其是早期見效更顯著,配合功能鍛煉可增強療效。
[附註]
1、加強項背部功能鍛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如體操、打太極拳等,增強項背部的肌力和身體素質。
2、避免過度疲勞,適當勞逸結合,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涼、感冒。
[相關研究]
本病多由體質虛弱,過度疲勞,復感風寒而致病。長期低頭位工作的人極易發病。本病一般3~5次可治癒,嚴重者可延至數周、甚至數月不愈。治療時必須重視,許多病人往往治療不徹底而轉變成經常發作的慢性項背痛,使項背處於板緊狀,給治療帶來一定困難。
你這還可能是肩周炎,應去醫院檢查確診後對症治療
3、肌肉起止點是什麼意思
肌肉起止點就是肌肉兩端的肌腱在骨頭上的附著點。下面分別介紹幾種常見肌肉的起止點:
1、斜方肌
部位:項部及背上部皮下,一側為三角形,兩側相合為斜方形。
起點: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韌帶。
止點:鎖骨外側1/3、肩峰和肩胛岡。
功能:近固定時,上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上提、上迴旋和後縮;中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後縮;下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下降、上迴旋和後縮。遠固定時,一側肌纖維收縮,使頭向同側屈和對側旋轉;兩側收縮,使脊柱伸。
2、背闊肌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後外側皮下。
起點: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後部和第10~12肋外側面。
止點:肱骨小結節嵴。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伸、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軀干向上臂靠攏,並可輔助吸氣。
3、菱形肌
部位:斜方肌深層。
起點:第6、7頸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點:肩胛骨內側緣。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胛骨上提、後縮和下迴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胸段伸。
4、豎脊肌
部位:脊柱兩側,由棘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組成。
起點:骶骨背面、髂嵴後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點:頸、胸椎的棘突與橫突、顳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上固定時,使骨盆前傾。
5、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點:鎖骨內側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軟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點:肱骨大結節嵴。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屈、水平屈、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軀干向上臂靠攏,提肋助吸氣。
要想有效的記住肌肉起止點,必須熟練掌握骨骼的標志、肌肉功能等。
4、肌肉的起止點?
脊椎有關肌肉:
腹直肌:
起:恥骨聯合上緣
止:第5、6、7肋骨之軟骨
腹外斜肌:
起:最後8條肋骨的外緣
止:腹白線、盆骨、闊腱膜
腹內斜肌:
起:胸腰筋膜、髂嵴、
止:腹白線、恥骨嵴、最後3條肋骨
腹橫肌:
起:胸腰筋膜、最後6條肋骨的軟骨、髂嵴
止:腹白線、恥骨嵴
豎棘肌:
起:骶骨
止:枕骨、全部脊椎的橫突及棘突、肋骨骨角
肩胛部分肌肉
斜方肌:
起:枕骨、第7頸椎及全部胸椎
止:肩峰、肩胛棘、鎖骨外三分之一處
菱形肌:
起:(小)第7頸椎及第1胸椎的棘突;(大)第2~5胸椎的棘突
止:肩胛內緣
前鋸肌:
起:8或9條肌骨的外側表面
止: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一側(內側)的整個前表面。
肩關節有關肌肉 :
小圓肌:
起:肩胛骨後面的外側緣
止:肱骨大結節,位於棘下肌附著點的下方
大圓肌:
起:肩胛骨後面的下角
止:肱骨臆面的小結節,與背闊肌肌腱熔為一體
背闊肌:
起:最後6條胸椎、腰椎、最後3~4條肋骨、髂嵴及肩胛下角
止:肱骨前面
胸大肌:
起:鎖骨、胸骨、第1~6條肋骨間軟骨及腹外斜肌的腱膜
止:肱骨大結節
三角肌:
起:鎖骨外三分之一,肩峰及肩胛棘
止:肱骨三角肌粗隆
肘關節有關的肌肉:
肱二頭肌:
起:短頭喙突、長頭盂上結節及關結盂唇
止:橈骨粗隆
肱肌:
起:肱骨遠端前面
止:尺骨冠狀突及肘關節囊
肱三頭肌:
起:長頭盂下結節、內側頭肱後橈神經溝、外側肱骨後面大結節
止:尺骨的鷹嘴突
髖關節有關肌肉
臀大肌:
起:髂嵴、骶骨、尾骨及棘肌的筋膜
止:闊筋膜的髂脛束及股骨的臀肌粗隆
膝關節有關肌肉:
股四頭肌:
起:股直髂前下棘、股中間股骨前外側面、股外股骨大轉子及股骨嵴、股內股骨嵴
止:以髕骨韌帶附在脛骨粗隆上
股二頭:
起:長坐骨粗隆、短頭股骨嵴
止:腓骨頭及脛骨外側髁
半腱肌:
起:坐骨粗隆
止:脛骨內側面
半膜肌:
起:坐骨粗隆
止:脛骨內側髁
踝關節有關肌肉
腓腸肌:
起:股骨外側棘內側踝,踝關節囊
止:以跟腱附著在跟骨上
比目魚肌:
起:腓骨頭及脛骨內側緣
止:以跟腱附著於跟骨上
脛肌前肌:
起:脛骨體及其外側踝
止:第一足指骨及第一契狀骨
5、腘窩在人體的那個部位
腘窩為膝後區的菱形凹陷。外上界知為股二頭肌腱,內上界主要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內和下外界分別為腓腸肌內、外側頭道。腘窩頂(淺面)為腘筋膜,是大腿闊筋膜的延續,向下移行為小腿深筋膜。腘筋膜由縱、橫交織的纖維構成,緻密而堅韌,患腘窩囊腫或腘動脈瘤時,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專脹痛明顯。腘窩底自上而下為:股骨腘面、膝關節囊後部及腘斜韌帶、腘肌及其筋膜。(來自百度屬信息)
6、肩膀後邊疼,好像大菱形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相交的那片部位。
應該是屬於輕微習慣性拉傷,可以通過按摩,熱敷,配合雲南白葯噴霧劑或者好一點的膏葯治療。但以後要小心,傷一次重一次。因為該部位屬於肌肉交界處,有肌腱連接,肌腱較於肌肉相比易受傷,要格外小心。
7、患了肌營養不良是不是走路像鴨子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原發於肌肉組織的遺傳性變性疾病。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主要見於男性患者。本病起源侵襲,多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縮和無力,以假性肥大型常見。本病的發病原因,多數學者認為系一組遺傳性肌肉變性疾病。多為隱性遺傳。除此之外,尚有細胞膜性、自身免疫、血管源性、神經元性等學說。
從中醫學角度來講, 中醫專家認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主要是因父母腎氣不足,小兒稟受父母之精氣不足導致成為此病的原因。主要是以骨骼肌的無力,萎縮為其主要特徵。在《內經》里講到「肝病則四肢不用」,這就說明肝陰之虛,肝腎陰虧,不能濡潤筋脈而出現肢體無力,陰虛日久可致肝陽上亢,肝陽化風,風動則搖,所以患者的走路姿勢像鴨步的形狀。
病狀和體征: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呈慢性進行性發病,多起病兒童及青少年期。臨床特徵是四肢近端肌肉緩慢出現進行性無力和萎縮,多從近端開始,呈對稱性,由於萎縮肌肉的特徵性分布而表現肌病面容,翼狀肩及鴨步,常與假性肥大並存,面肌萎縮明顯者呈特殊的"肌病面容"表情淡漠,口眼閉合無力,嘴唇因口輪匝肌的假性肥大而顯行增厚而微翹(貓臉)。不能蹙眉、皺額、鼓氣等。肩胛帶肌受累以岡上肌、岡下肌、菱形肌、前鋸肌為顯著。
檢查時可發現垂肩,"翼狀肩"和"游離肩"。上肢以三角肌、肱二頭肌、肱撓肌受累多見,最早症狀常為上臂抬舉無力,以骨盆帶肌肉萎縮無力為主時,初起表現為行走笨拙,易跌倒,登樓梯及起立有困難,逐漸表現為走路時腰椎前凸,腹隆起,搖擺,稱為"鴨步"。從而仰卧位起立時,必先翻身取俯卧位,用手和肘支於床面,然後再以雙手支撐著下肢逐漸將軀干伸直而站起。這種現象稱為Gower′S征。這一獨特的體征能提示本病的診斷。腓腸肌常有肌肉的假性肥大,臀肌、股四頭肌、三角肌、岡下肌或肱三頭肌等亦可發生。此外尚有一些少見的患者,主要影響手部小肌肉或僅影響眼肌、咽肌。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通常無肌肉關節疼痛,無感覺障礙。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中的「進行性」就是指患者的病情會呈進行性惡化趨勢發展,如果不給予及時治療或者是治療不得當將會導致失去自主行走能力等危害,所以,當確診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後,要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救治。
8、棱形肌炎要怎麼治療,吃什麼葯能好
肩背菱形肌炎一般是筋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引起項背部疼痛、僵硬、運動受限及軟弱無力等症狀。多因受涼勞累等導致,吃葯效果不顯著,推拿治療本病有顯著療效。手法的目的是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連形成。平時經常熱敷局部,適量運動鍛煉等有助緩解症狀,其他如針灸刮痧拔罐等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