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鉤端肌腱炎

鉤端肌腱炎

發布時間:2020-09-04 14:49:33

1、半邊手臂麻木和半邊頭部疼痛,請問是怎麼

您可以咨詢我院專家門診。

引起病因

有以下幾種:

末梢神經炎

手指末梢神經由於中毒、感染、維生素B缺乏、手指供血障礙等原因,引起炎症反應,都可產生手指麻痛。大多兩手的手指同時發生,原因除去後常可恢復,口服或注射維生素B1、針灸等治療可促使恢復。

尺神經損害

前臂和上臂的尺神經受外傷,壓迫、或患腫瘤時,可引起同側的小指和無名指麻痛及部分手指活動障礙.在肘後部尺神經溝處較易受損傷或壓迫。多數在損傷後半年左右會逐漸恢復,但如患腫瘤、完全斷裂或嚴重受壓常需手術治療。

正中神經損害

前臂和上臂的正中神經因外傷、腫瘤、受壓等引起掌面,大拇指、食指、中指麻痛。在腕部最易受損傷或受壓,稱腕管綜合症,治療原則同前。

橈神經損害

在上臂外側的中下段處橈神經較易受損傷,出現大拇指、食指的背面麻痛及手指、手腕下垂。治療原則同前。

臂叢神經損害

在腋窩部或頸前部的病變或損傷,可引起尺、正中、撓神經全部或部分損害的混合症狀。治療原則同前。

頸椎

由於頸椎肥大增生或頸椎間盤變性突出等壓迫頸神經根或頸髓,可以引起單側或雙側手指麻痛,右手指麻痛,有時整個胳膊到肩部都麻木疼痛難忍,握筆、織毛衣都困難。符合頸椎病的情況,信中說,當手下垂時不用力則手不麻也不痛。表示右上肢放鬆後即不受壓迫,病變還較輕。

中葯治療

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手指麻木,都應該首先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受過何種刺激。若是神經方面的問題,還需要作肌電圖檢查,進一步確認神經受損程度,范圍,性質等。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手腳麻木,則再轉到其他相關科室。

診斷檢查

神經損傷引起的手腳麻木要根據神經損傷的程度、范圍、性質來選擇是採用葯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葯物治療通常配合針灸、理療同時進行,促使其快速恢復。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引開受壓迫神經以達到解除神經受壓迫,刺激的目的。病情治癒程度,主要取決於神經病變原因和性質。如果是周圍神經(除腦、脊髓以外的神經)損傷,一般恢復的時間比較長。

日常護理

只要適當鍛煉頸部和上肢活動,就會逐漸使手指麻痛減輕。鍛煉要循序漸進,先輕輕的做,再逐漸加強,並一定要堅持做。但要防止過度或突然太強的動作。此外,可繼續針灸、理療、服維生素B1等,必要時可行頸椎牽引等治療,但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1] 1、盡可能雙手並用

根據左腦支配右半身,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理論,總是使用一隻手只能刺激支配該手的一側腦子,左腦優勢的人,應該加強左手和左側身體的使用,以激發右腦潛能,平衡左右腦關系,使其協調發展。因此,喜歡用右手的人要多鍛煉左手,如用左手提物,關門窗、翻書頁、練習左手寫字、畫圖,左手幹活等。愛用左手的人應鍛煉右手。

2、培養手指的靈活性

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如拼裝小型塑料模型,擺弄小玩具、用小刀削鉛筆等。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

3、增強批判節的柔韌性

這對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有益。如伸屈手指、懸肘寫字作畫、織毛線衣等。

4、鍛煉皮膚的敏感性

皮膚觸覺不敏感就意味著大腦感覺中樞的遲鈍,所以應讓手指經常接受冷熱刺激,如冷水、熱水洗手等。

5、使手指的活動多樣化

總是單調的方法會減少手指靈活性,限制大腦和手指間的信息傳遞。可進行各種形式的手指活動,必要時也可以用健身球來活動手指。

手指發麻需要注意很有可能是頸椎病的症狀表現,得了頸椎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採用類似頸復康顆粒的中葯治療。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手指麻木,都應該首先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受過何種刺激。

相關建議

如果是中老年人出現拇指持久性麻木,如局部受壓過久、感冒之後,有的如同針刺,有的則感到沉重或知覺減退,一般來說不久即會自行消失。如果麻木持續過久或症狀逐漸加重,去醫院就診時則可見外表正常,檢查也沒有特殊發現,往往被診斷為神經炎或末梢神經炎等,給一些B族維生素口服或注射。

防範措施

雖然部分人可以好轉,但是有一部分人則毫無改善,特別是人到了中老年之後更是這樣,這是因為中老年者出現一側大拇指麻木感覺,往往是腦中風的不祥預兆,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可麻痹大意,應到醫院查血壓、血脂、血糖與眼底,最好還去請神經科醫生詳細作一次檢查以防患於未然。

危害介紹

手指麻木是肢體運動神經受損的一種獨立性疾病,大多是由於中風偏癱、糖尿病、神經炎以及頸椎病、腰椎病等引起。運動神經纖維周邊的微細血管被堵塞,壓迫運動纖,致使運動神經纖維嚴重受損。神經的傳導能力和傳導速度下降,出現手腳麻木。嚴重者可發展為肢體癱瘓、肌肉萎縮等慘痛症狀。

2、手一直發麻是怎麼回事

引起病因
有以下幾種:
末梢神經炎
手指末梢神經由於中毒、感染、維生素B缺乏、手指供血障礙等原因,引起炎症反應,都可產生手指麻痛。大多兩手的手指同時發生,原因除去後常可恢復,口服或注射維生素B1、針灸等治療可促使恢復。
尺神經損害
前臂和上臂的尺神經受外傷,壓迫、或患腫瘤時,可引起同側的小指和無名指麻痛及部分手指活動障礙.在肘後部尺神經溝處較易受損傷或壓迫。多數在損傷後半年左右會逐漸恢復,但如患腫瘤、完全斷裂或嚴重受壓常需手術治療。
正中神經損害
前臂和上臂的正中神經因外傷、腫瘤、受壓等引起掌面,大拇指、食指、中指麻痛。在腕部最易受損傷或受壓,稱腕管綜合症,治療原則同前。
橈神經損害
在上臂外側的中下段處橈神經較易受損傷,出現大拇指、食指的背面麻痛及手指、手腕下垂。治療原則同前。
臂叢神經損害
在腋窩部或頸前部的病變或損傷,可引起尺、正中、撓神經全部或部分損害的混合症狀。治療原則同前。
頸椎病
由於頸椎肥大增生或頸椎間盤變性突出等壓迫頸神經根或頸髓,可以引起單側或雙側手指麻痛,右手指麻痛,有時整個胳膊到肩部都麻木疼痛難忍,握筆、織毛衣都困難。符合頸椎病的情況,信中說,當手下垂時不用力則手不麻也不痛。表示右上肢放鬆後即不受壓迫,病變還較輕。

中葯治療
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手指麻木,都應該首先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受過何種刺激。若是神經方面的問題,還需要作肌電圖檢查,進一步確認神經受損程度,范圍,性質等。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手腳麻木,則再轉到其他相關科室。

診斷檢查
神經損傷引起的手腳麻木要根據神經損傷的程度、范圍、性質來選擇是採用葯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葯物治療通常配合針灸、理療同時進行,促使其快速恢復。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引開受壓迫神經以達到解除神經受壓迫,刺激的目的。病情治癒程度,主要取決於神經病變原因和性質。如果是周圍神經(除腦、脊髓以外的神經)損傷,一般恢復的時間比較長。

日常護理
只要適當鍛煉頸部和上肢活動,就會逐漸使手指麻痛減輕。鍛煉要循序漸進,先輕輕的做,再逐漸加強,並一定要堅持做。但要防止過度或突然太強的動作。此外,可繼續針灸、理療、服維生素B1等,必要時可行頸椎牽引等治療,但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1] 1、盡可能雙手並用
根據左腦支配右半身,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理論,總是使用一隻手只能刺激支配該手的一側腦子,左腦優勢的人,應該加強左手和左側身體的使用,以激發右腦潛能,平衡左右腦關系,使其協調發展。因此,喜歡用右手的人要多鍛煉左手,如用左手提物,關門窗、翻書頁、練習左手寫字、畫圖,左手幹活等。愛用左手的人應鍛煉右手。
2、培養手指的靈活性
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如拼裝小型塑料模型,擺弄小玩具、用小刀削鉛筆等。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密的活動。
3、增強批判節的柔韌性
這對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有益。如伸屈手指、懸肘寫字作畫、織毛線衣等。
4、鍛煉皮膚的敏感性
皮膚觸覺不敏感就意味著大腦感覺中樞的遲鈍,所以應讓手指經常接受冷熱刺激,如冷水、熱水洗手等。
5、使手指的活動多樣化
總是單調的方法會減少手指靈活性,限制大腦和手指間的信息傳遞。可進行各種形式的手指活動,必要時也可以用健身球來活動手指。
手指發麻需要注意很有可能是頸椎病的症狀表現,得了頸椎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採用類似頸復康顆粒的中葯治療。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手指麻木,都應該首先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受過何種刺激。

相關建議
如果是中老年人出現拇指持久性麻木,如局部受壓過久、感冒之後,有的如同針刺,有的則感到沉重或知覺減退,一般來說不久即會自行消失。如果麻木持續過久或症狀逐漸加重,去醫院就診時則可見外表正常,檢查也沒有特殊發現,往往被診斷為神經炎或末梢神經炎等,給一些B族維生素口服或注射。

防範措施
雖然部分人可以好轉,但是有一部分人則毫無改善,特別是人到了中老年之後更是這樣,這是因為中老年者出現一側大拇指麻木感覺,往往是腦中風的不祥預兆,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可麻痹大意,應到醫院查血壓、血脂、血糖與眼底,最好還去請神經科醫生詳細作一次檢查以防患於未然。

危害介紹
手指麻木是肢體運動神經受損的一種獨立性疾病,大多是由於中風偏癱、糖尿病、神經炎以及頸椎病、腰椎病等引起。運動神經纖維周邊的微細血管被堵塞,壓迫運動纖,致使運動神經纖維嚴重受損。神經的傳導能力和傳導速度下降,出現手腳麻木。嚴重者可發展為肢體癱瘓、肌肉萎縮等慘痛症狀。

3、手腳經常發麻是什麼原因?

上肢神經卡壓
一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間麻醒史,醒後活動可好轉。有時在舉手拿電話、梳頭或拿報紙時均可使手麻加重。當症狀加重,則出現精細動作受限,如手拿硬幣、系紐扣困難、編織時手不靈活等,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到壓迫,即所謂的「腕管綜合征」;二是無名指、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間麻醒史,嚴重者伴有肌萎縮,無名指、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響精細動作。出現手部乏力、握力減退、手部活動笨拙、抓不緊東西等症狀,常常在屈肘活動時症狀加重。這是因為神經在肘部受到卡壓,即所謂的「肘管綜合征」。
頸椎病 
多見於中老年人,特別是長期姿勢不正者易發生頸部脊椎退行性改變或椎間盤病變形成邊緣骨質增生(俗稱骨刺),同時伴有頸肌勞損或痙攣。以致椎動脈和頸神經根受壓,引起頭部和肢體供血不足,肢體肌肉萎縮和肌力減弱,導致一過性眩暈和手麻腿酸。
動脈硬化 
多見於老年人,腦動脈硬化同時有頸內動脈硬化狹窄。出現大腦供血不足,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發生功能性障礙,一側上下肢或半身麻木、乏力和暫時性頭痛或眩暈。病情遷移加劇而突然發生缺血性中風,說話困難和癱瘓。此時不應緊張和悲觀,應立即卧床(無枕)休息,按醫囑服用溶栓、擴血管葯中醫針灸治療,可望逐漸好轉並恢復正常活動。
營養不良 
多見於貧血、腸寄生蟲感染、骨腸病變或缺乏維生素B1和鉀鹽的人,發生肌體供血不足和供能不足,出現神經以致使手中感覺和運動障礙。有手麻腿酸、乏力頭昏或心慌等症狀。需要按醫囑酌情服葯驅蟲、調理腸胃,選吃富含鐵質、鉀鹽、維生素B1、B2及葉酸的食物,如動物血、瘦肉、豆製品、雜糧、綠葉蔬菜和禽蛋等。
神經類 
可由猩紅熱、傷寒、感冒、麻疹、帶狀皰疹、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病、梅毒、瘧疾、急性血吸蟲病、白喉、破傷風和菌痢等引起,細菌或病毒分泌的神經毒素多發性神經炎或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中毒性疾病 
某些化學品如一氧化碳、二硫化碳、苯胺、有機磷農葯、氯苯乙烷,重金屬如砷、鉛、汞、銅、錳等及慢性酒精中毒都可以造成肢體麻木酸痛,並伴有以上各種病因的特殊症征。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如難已控制的憂郁、煩躁、失眠、納差、周身不適、麻木、乏力。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和精神撫慰,適當鍛煉、加強社交、增加情趣及對症治療。
糖尿病
中老年人感到手足發麻、疼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手足麻木或疼痛是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之一。40%的糖尿病人,除表現為四肢麻木,還伴有皮膚蟲爬感、灼熱感。治療糖尿病關鍵在於降低血糖,平時要控制飲食,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手足麻痛感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高血壓
血壓升高後血管收縮,全身小血管痙攣,管腔變窄,致使肢體遠端的肌肉血供減少,出現末梢循環障礙,營養暫缺,就可使肢體麻木,尤其是指、趾更為敏感。麻木可僅在幾個指、趾發生,持續短暫後又可緩解。
中風先兆
突然感到肢體麻木或半側面部麻木,或舌麻、嘴唇發麻,或一側上下肢發麻;動作不靈、突然說話不清楚或聽不懂他人說話的意思;嘴角歪斜、流口水、頭暈或站不穩甚至要暈倒;嗜睡及無法解釋的頭痛等。這是中風的先兆。遇到上述情況,應立即讓病人安靜平卧且頭偏向一側,不要驚動或搬動患者,盡快請醫生出診。
腕管綜合征
腕管綜合征是中老年人,特別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病,發作時表現為拇指、食指、中指、半側無名指麻木疼痛。這是由於腕部過度運動,使包繞腕部肌腱、神經的腕管變得狹窄,若壓迫支配拇指、食指、中指、半邊無名指的正中神經,可出現手指麻、痛,並常在夜間因麻痛而驚醒。有的人還表現為拇指、食指無力,拿東西時抓不住。
患腕管綜合征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局部封閉治療效果較好。若壓迫症狀較重,可做手術緩解。預防方法是在手、腕勞動一段時間後,讓腕部放鬆休息,適當做些內外、左右、上下的活動,使局部血液循環暢通,防止炎性物質聚集導致腕管狹窄。
椎管內佔位病變
有些頸髓外腫瘤,早期可致某側指掌麻木、乏力。若胸腰段腫瘤,則可致某側的趾、足背等麻木,足如踏棉花,並可向上伸延,兼有痛覺減退。作共振檢查可診斷。
若您症狀經常發生,且年齡在中年以上,則需進一步檢查其原因。
手麻是否一定是頸椎病?
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常常有手指麻木或放射性痛,以致一些病人甚至醫生錯誤地把手部麻痛和頸椎病等同起來,這是不夠正確的,因為許多病都可引起手麻木症狀。 X 線片檢查也證實這些手麻病人頸椎正常。所以,一旦出現腕以下手指的麻木或疼痛,握拳無力時應該去醫院就診,醫生應仔細檢查是否存在其它引起手麻疾病如:
#肱骨外上髁炎(網球時)可引起前臂外側痛麻、提物無力。
#腕管綜合征可引起中指近節麻木無力。
#肱骨內上髁炎可引起前臂內側痛麻。
肩周炎(肱二頭肌腱炎)可至上臂內側麻木疼痛,而肱三頭肌腱炎可在上臂後側引起麻木,抬肩無力 等症狀。
總之,手麻症狀的確診,還需參考頸椎片、肌電圖等輔助檢查才能明確診斷。一旦確診,如若症狀尚輕,則經正規的非手術治療,均可有不同程度好轉,如若症狀明顯,並出現手內肌明顯萎縮,則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阻止病情發展,以免造成手內在肌不可逆的嚴重萎縮,導致手的功能嚴重障礙。

4、這些人畜交叉感染的疾病,你知道幾個?

一、寵物犬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犬咬傷犬咬傷多發生在夏季和平時的周末。手部咬傷約占犬咬傷的一半,咬傷頭頸部佔15%,下肢及腳咬傷佔20%,上肢咬傷佔15%。從咬傷的程度看,60%為單純的局部犬牙咬傷,10%為撕裂傷,另30%為前兩種並存的復合傷。從犬咬傷者感染傷口分離出的常見需氧菌有巴斯德菌屬(50%),鏈球菌屬(46%),葡萄球菌屬(46%,半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奈瑟菌屬(16%)。常見厭氧菌有梭菌屬(32%),類桿菌屬(30%),卟啉單胞菌屬(28%),普氏菌屬(28%)和腖鏈球菌(16%)。

2.狂犬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世界上每年報告死於狂犬病者約55 000 人,主要發生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對流浪犬實行嚴格管理,寵物犬也普遍接種過狂犬病疫苗,因此與犬相關的狂犬病[2]

病例相對起其他人犬共患疾病比較少見,報告的狂犬病主要是經浣熊、狐狸及蝙蝠等野生動物傳播。但在發展中國家,狂犬病主要傳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傳播者約佔80~90%。我國解放後由於採取各種預防措施,狂犬病發病率曾明顯下降。但近些年因養寵物犬的家庭逐漸增多,而各種預防措施未能及時跟上,因此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每年死於狂犬病約2000 人,死亡人數在法定傳染病中居第二位。家犬密度大的地方狂犬病多發,如廣東、福建、江蘇等地區。本病全年都有發生,但冬季發病略少。患者以接觸家犬或野獸機會多的農村青壯年和兒童居多。

3.經犬感染的腸道傳染病

(1)賈第鞭毛蟲病藍氏賈第鞭毛蟲,一種鞭毛狀的寄生性原蟲,是世界范圍內腹瀉的重要病因,能引起犬和人類等哺乳動物的腹瀉。此病經糞-口途徑傳播,人感染後的臨床表現為乏力、腹脹,腹瀉腐敗氣味的大便。糞便檢查可以確診,甲硝唑治療有效,但仍可復發。

(2)棘球蚴病(包蟲病)細粒棘球絛蟲可寄生於犬的小腸,其蟲卵通過糞便排出。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蟲卵可存活1 年。人類經食入蟲卵而感染,成為其中間宿主,主要累及肝臟(60%)和肺(25%)。一旦棘球囊破裂,可引起過敏性休克,重者可死亡。治療以手術切除棘球囊為主,輔以阿苯達唑等葯物。多房棘球蚴病(泡型包蟲病)主要累及肝臟,因其可向肝臟周邊部位浸潤,甚至轉移至肺和腦部,又稱為「惡性包蟲病」。主要採取手術切除的治療方法。

4.經犬傳播的蜱虱媒介傳染病犬埃立克體病是由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埃立克體經蜱為媒介所致的疾病。犬可以成為多種埃立克體的宿主,包括犬埃立克體及一組埃利希體(分別與人單核細胞性埃立克體病、人粒細胞性埃立克體病及狗全血細胞減少症有關)。我國已經發現的犬埃立克體有犬埃立克體和扁平埃立克體兩種。臨床症狀包括發熱、體重嚴重減輕、流鼻血和腹瀉帶血等。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同時下降是我國犬埃立克體病的特點,嚴重的病犬常因廣泛性出血或繼發感染而死亡。犬與人之間立克體病的傳播具有潛在可能。人的感染主要經蜱的叮咬,臨床表現有發熱、頭痛、寒戰及乏力,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和肝臟酶學異常。四環素和多西環素治療有效。

二、寵物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貓咬傷

貓咬傷能將一系列疾病傳播給人。被貓咬傷的通常是貓的主人,婦女佔72%,往往在其撫弄貓時被咬傷。貓咬傷大多較輕,就診時非化膿性蜂窩織炎最為常見,但傷口也可能發展為化膿性蜂窩織炎,甚至形成膿腫。貓的牙齒小而尖,傷口容易累及手部的骨、肌腱和關節,導致骨髓炎、肌腱炎和化膿性關節炎

貓咬傷創口分離出的細菌主要是貓口腔正常菌群。巴氏桿菌屬見於75%的病例,其中多殺巴氏桿菌和敗血巴氏桿菌分別佔54%和28%。這兩種細菌易引起較嚴重感染,有可能發展至菌血症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他常見的需氧菌有鏈球菌(46%)、葡萄球菌(35%,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僅4%)、奈瑟菌、摩拉克(35%)及棒狀桿菌屬 (28%)。厭氧菌見於63%的病例,一旦存在,往往形成嚴重感染或膿腫。

2.貓抓病

貓抓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溫帶地區秋冬季多發,經貓抓咬或經貓蚤傳播。病原體是巴爾通體。一般在暴露後一周,25~60%的患者出現原發損傷處的丘疹,有的形成小皰並結痂。約2 周時出現疼痛和局部淋巴結腫大。半數病例局部淋巴結病變為唯一臨床表現,常持續3 周左右,而後自行緩解。也有約15%的病例出現局部化膿。伴隨症狀有疲乏無力、發熱、皮疹、腮腺腫脹以及癲癇發作(﹤1%)。其他表現有眼肉芽腫、結節性紅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骨髓炎。免疫虛損患者特別是HIV 感染者感染巴爾通體後常表現為桿菌性血管瘤,為酷似卡波濟肉瘤的紫色皮損或為無色的皮下結節。

3.經貓傳播的腸道傳染病

貓容易感染沙門菌,常見的感染途徑是經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肉、魚或被污染的水。貓能從糞便中排出大量沙門菌,此外貓的皮毛也可能被污染而成為傳染源。 貓已確定為弓形蟲的宿主,每天可從糞便排出數百萬的卵囊。人可能由於清掃貓窩或接觸被貓糞污染的泥土而感染。糞便中剛排出的卵囊不具傳染性,但在土壤中當氣候溫度條件合適時,2-3 天就形成孢子,且能保持傳染性達1 年之久。

4.與貓直接接觸獲得的傳染病

家貓可在其皮毛上帶有各種皮黴菌,也能被其飼養者所感染。具長毛的貓高達90% 帶有犬小孢子菌。暴露人群中50%會有症狀及體征,如癬和頭癬。分離到的其他病原體還有絮狀表皮癬菌,小孢子菌屬和毛癬菌。 貓的皮黴菌感染常表現為斑禿甚至鱗屑狀皮炎。

三、寵物鳥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鸚鵡熱

無論是家鳥、野鳥還是鸚鵡,鳥兒都可以攜帶鸚鵡熱衣原體,所有攜帶該病原的鳥類都可以使人感染。因此本病應稱為鳥疫更確當。人經鳥而感染的,多表現為呼吸道症狀。也有人傳染人的報告,但很罕見。當呼吸道症狀較輕時,往往未被診斷。即使發生了肺炎,診斷的確定也需要感染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有4 倍以上升高。臨床上對疑似病人,應予經驗治療。如有病鳥接觸史,應高度懷疑本病。鸚鵡熱肺炎時病情較重,常有高熱、寒戰,肺部有大葉性炎症病變,咳膿痰,但痰塗片沒有異常發現,因鸚鵡熱衣原體在革蘭染色時不著色。

2.隱球菌病

新型隱球菌能在鴿糞中存活。血清學檢測發現,信鴿愛好者比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但患病率並不高。進一步觀察發現,輔助性T 細胞缺陷者容易發病。新型隱球菌感染常先表現為呼吸道感染,但隨後可播散至多種組織器官,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9%,存活者可留有後遺症。

四、其他寵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鼠咬熱

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桿菌是鼠咬熱的病原體。由小螺菌引起的小螺菌世界各地均有報告,但以亞洲地區多見。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紅或紫色的斑塊狀皮疹伴有發熱。在發熱時,原本癒合的鼠咬創口可能再度發炎。確診需要專門實驗室來檢驗認定。念珠狀鏈桿菌引起的鼠咬熱除由鼠咬傷引起外,還有由於奶製品和水污染而引起的暴發流行。臨床表現為發熱伴皮疹(斑丘疹或瘀點),肢端多見。較常見的還有大關節炎,也有可能出現局部膿腫和心內膜炎。

2.馬爾尼菲青黴病

馬爾尼菲青黴菌常由竹鼠攜帶,在東南亞和我國華南地區呈地方性流行。人感染後表現為肉芽腫性病變,類似於肺結核,但皮膚損害很常見。免疫虛損宿主更易感染。

3.淋巴細胞脈絡膜腦膜炎

淋巴細胞脈絡膜腦膜炎病毒通常由鼠類攜帶。人在接觸鼠類的尿、糞或唾液等後感染,臨床可以無症狀,也可以有流感樣綜合征或腦膜炎。流感樣綜合征「痊癒」後又以腦膜炎而「復發」。也有報道合並睾丸炎、腮腺炎和血小板減少症。如腦脊液中分離得病毒或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較急性期上升4 倍以上,均可作出診斷。

四、寵物以外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

對臨床醫生來說,在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疑似病人的鑒別診斷過程中,往往首先想到比較熟悉的寵物相關疾病,而不易想到不熟悉的家畜或野生動物相關疾病。但寵物以外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在臨床和流行病學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要以接觸史為切入點,從最熟悉的動物、最常見的病原體著手,不斷提高對寵物以外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的認識及診斷水平。

五、家畜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細菌感染

羊可以傳播馬爾他布氏桿菌病;牛能夠傳播流產布氏桿菌病;家豬和野豬都能傳播豬布氏桿菌病。羊和牛可以使人患上皮膚炭疽、吸入性炭疽和胃腸型炭疽。在有些地方,水牛和其他牛一樣可以傳播人炭疽。動物製品也能造成炭疽流行,一百多年以前就發生過用動物毛發製成發梳而導致皮膚炭疽的病例。

大腸埃希菌O157:H7經常存在於牛腸道內。人食用了未煮熟的牛肉而感染該菌是最常見的原因。但也可因食物被動物糞便污染而導致感染。

牛能感染結核分支桿菌,牛型分支桿菌感染常見於屠宰工人。

豬鏈球菌,特別是2 型豬鏈球菌,是亞洲等地區接觸豬的工人導致菌血症和腦膜炎的常見病因。豬還能傳播鉤端螺旋體病,牛、羊也是本病潛在的傳染源。豬還可能是人感染多重耐葯的鼠傷寒沙門菌(噬菌體104 型)的傳染源。

2.病毒感染

豬和馬以及許多哺乳動物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這些動物在流感流行病學方面的意義越來越受到重視。

尼帕病毒曾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引起人病毒性腦炎的流行。該病毒先引起豬的感染和發病,再傳播到人。現已查明,該病毒的天然貯存宿主是蝙蝠。

豬和人之間的異種器官移植的開展,引起人們對由豬的內源性豬逆轉錄病毒感染人類並致病的擔憂。有資料表明,部分此類病毒能夠在人的細胞系中增殖,而且在實驗研究體系中出現了導致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的可能。因此,要警惕豬逆轉錄病毒在其非自然宿主,如免疫功能缺陷者、實體器官以及移植物受者體內被激活而致病的危險。所幸的是,目前用來移植的豬心臟瓣膜在經常規消毒處理後可以消除豬逆轉錄病毒的感染性。

3.寄生蟲感染

1993 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曾發生過由於公共水源受到污染而導致4000 餘人隱孢子蟲感染的暴發流行事件。羊的棘球絛蟲病可以通過間接方式傳播給人,即犬吞食了病羊的內臟,然後從糞便中排出感染性蟲卵,再使人感染。已有人感染豬蛔蟲的報告。

人進食了未煮熟的豬肉可以感染豬囊蟲病。旋毛蟲病較常見於進食未煮熟的豬肉,也可見於進食不熟的馬肉。進食未煮熟的牛肉可以感染牛肉絛蟲病。進食未煮熟的羊肉或飲用污染了的羊奶,均可能感染弓形蟲。

4.皮膚真菌感染

動物傳播到人的皮膚真菌感染包括,從牛到人的牛發癬菌病和從馬到人的馬發癬菌病,等等。

蝙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蝙蝠能夠通過叮咬、抓傷或被動吸入含有其唾液的氣溶膠而傳播狂犬病。除此之外,蝙蝠還可傳播歐洲蝙蝠狂犬病毒-1、歐洲蝙蝠狂犬病毒-2 和最近報道的澳大利亞蝙蝠狂犬病。經蝙蝠傳播的狂犬病常常沒有被咬傷的證據,很可能存在未察覺的咬傷或未意識到的與蝙蝠唾液等分泌物的接觸。

5、右手小指麻木臂肘部尺神經損傷用手摸下都感覺都有點痛是什麼病?

手部麻痛是手部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症狀,它常提示上肢神經受到了卡壓。一旦出現手麻的症狀,只要診斷治療及時,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好轉。引起的原因有
上肢神經卡壓
一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間麻醒史,醒後活動可好轉。有時在舉手拿電話、梳頭或拿報紙時均可使手麻加重。當症狀加重,則出現精細動作受限,如手拿硬幣、系紐扣困難、編織時手不靈活等,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到壓迫,即所謂的「腕管綜合征」;二是無名指、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間麻醒史,嚴重者伴有肌萎縮,無名指、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響精細動作。出現手部乏力、握力減退、手部活動笨拙、抓不緊東西等症狀,常常在屈肘活動時症狀加重。這是因為神經在肘部受到卡壓,即所謂的「肘管綜合征」。
頸椎病 
多見於中老年人,特別是長期姿勢不正者易發生頸部脊椎退行性改變或椎間盤病變形成邊緣骨質增生(俗稱骨刺),同時伴有頸肌勞損或痙攣。以致椎動脈和頸神經根受壓,引起頭部和肢體供血不足,肢體肌肉萎縮和肌力減弱,導致一過性眩暈和手麻腿酸。
動脈硬化 
多見於老年人,腦動脈硬化同時有頸內動脈硬化狹窄。出現大腦供血不足,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發生功能性障礙,一側上下肢或半身麻木、乏力和暫時性頭痛或眩暈。病情遷移加劇而突然發生缺血性中風,說話困難和癱瘓。此時不應緊張和悲觀,應立即卧床(無枕)休息,按醫囑服用溶栓、擴血管葯中醫針灸治療,可望逐漸好轉並恢復正常活動。
營養不良 
多見於貧血、腸寄生蟲感染、骨腸病變或缺乏維生素B1和鉀鹽的人,發生肌體供血不足和供能不足,出現神經以致使手中感覺和運動障礙。有手麻腿酸、乏力頭昏或心慌等症狀。需要按醫囑酌情服葯驅蟲、調理腸胃,選吃富含鐵質、鉀鹽、維生素B1、B2及葉酸的食物,如動物血、瘦肉、豆製品、雜糧、綠葉蔬菜和禽蛋等。
神經類 
可由猩紅熱、傷寒、感冒、麻疹、帶狀皰疹、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病、梅毒、瘧疾、急性血吸蟲病、白喉、破傷風和菌痢等引起,細菌或病毒分泌的神經毒素多發性神經炎或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中毒性疾病 
某些化學品如一氧化碳、二硫化碳、苯胺、有機磷農葯、氯苯乙烷,重金屬如砷、鉛、汞、銅、錳等及慢性酒精中毒都可以造成肢體麻木酸痛,並伴有以上各種病因的特殊症征。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如難已控制的憂郁、煩躁、失眠、納差、周身不適、麻木、乏力。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和精神撫慰,適當鍛煉、加強社交、增加情趣及對症治療。
糖尿病
中老年人感到手足發麻、疼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手足麻木或疼痛是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之一。40%的糖尿病人,除表現為四肢麻木,還伴有皮膚蟲爬感、灼熱感。治療糖尿病關鍵在於降低血糖,平時要控制飲食,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手足麻痛感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高血壓
血壓升高後血管收縮,全身小血管痙攣,管腔變窄,致使肢體遠端的肌肉血供減少,出現末梢循環障礙,營養暫缺,就可使肢體麻木,尤其是指、趾更為敏感。麻木可僅在幾個指、趾發生,持續短暫後又可緩解。
中風先兆
突然感到肢體麻木或半側面部麻木,或舌麻、嘴唇發麻,或一側上下肢發麻;動作不靈、突然說話不清楚或聽不懂他人說話的意思;嘴角歪斜、流口水、頭暈或站不穩甚至要暈倒;嗜睡及無法解釋的頭痛等。這是中風的先兆。遇到上述情況,應立即讓病人安靜平卧且頭偏向一側,不要驚動或搬動患者,盡快請醫生出診。
腕管綜合征
腕管綜合征是中老年人,特別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病,發作時表現為拇指、食指、中指、半側無名指麻木疼痛。這是由於腕部過度運動,使包繞腕部肌腱、神經的腕管變得狹窄,若壓迫支配拇指、食指、中指、半邊無名指的正中神經,可出現手指麻、痛,並常在夜間因麻痛而驚醒。有的人還表現為拇指、食指無力,拿東西時抓不住。
患腕管綜合征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局部封閉治療效果較好。若壓迫症狀較重,可做手術緩解。預防方法是在手、腕勞動一段時間後,讓腕部放鬆休息,適當做些內外、左右、上下的活動,使局部血液循環暢通,防止炎性物質聚集導致腕管狹窄。
椎管內佔位病變
有些頸髓外腫瘤,早期可致某側指掌麻木、乏力。若胸腰段腫瘤,則可致某側的趾、足背等麻木,足如踏棉花,並可向上伸延,兼有痛覺減退。作共振檢查可診斷。
若您症狀經常發生,且年齡在中年以上,則需進一步檢查其原因。
手麻是否一定是頸椎病?
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常常有手指麻木或放射性痛,以致一些病人甚至醫生錯誤地把手部麻痛和頸椎病等同起來,這是不夠正確的,因為許多病都可引起手麻木症狀。 X 線片檢查也證實這些手麻病人頸椎正常。所以,一旦出現腕以下手指的麻木或疼痛,握拳無力時應該去醫院就診,醫生應仔細檢查是否存在其它引起手麻疾病如:
#肱骨外上髁炎(網球時)可引起前臂外側痛麻、提物無力。
#腕管綜合征可引起中指近節麻木無力。
#肱骨內上髁炎可引起前臂內側痛麻。
#肩周炎(肱二頭肌腱炎)可至上臂內側麻木疼痛,而肱三頭肌腱炎可在上臂後側引起麻木,抬肩無力 等症狀。
總之,手麻症狀的確診,還需參考頸椎片、肌電圖等輔助檢查才能明確診斷。一旦確診,如若症狀尚輕,則經正規的非手術治療,均可有不同程度好轉,如若症狀明顯,並出現手內肌明顯萎縮,則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阻止病情發展,以免造成手內在肌不可逆的嚴重萎縮,導致手的功能嚴重障礙。

6、肌腱炎是如何形成的

腕管綜合症又稱為遲發性正中神經麻痹,屬於「累積性創傷失調」症,好發於30~50歲年齡段的辦公室女性,是指人體的正中神經進入手掌部的經絡中,受到壓迫後產生的食指、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無力感等癥候。腕管為一骨性纖維管,其橈側為舟狀骨及大多角骨;尺側為豌豆骨及鉤狀骨;背側為頭骨、舟狀骨及小多角骨;掌側為腕橫韌帶。在腕管內有拇長屈肌腱、指淺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經。凡是擠壓或縮小腕管容量的任何原因都可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腕管綜合征。Coles骨折畸形癒合、月骨前脫位、感染或外傷致軟組織水腫,腕橫韌帶增厚、腱鞘囊腫、脂肪瘤、黃色瘤,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肥胖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紊亂、澱粉樣變性或Reynaud病有時可合並腕管綜合征。在病變的初期表現為正中神經的水腫和充血,逐漸由於壓迫性缺血而造成神經內的纖維化,神經軸突壓縮和髓磷脂鞘的消失,最後神經組織轉為纖維組織,其神經內管消失並被膠原組織代替,成為不可逆的改變。這種病症之所以已迅速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主要原因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急劇改變,愈來愈多的人每天長時間接觸、使用電腦所致。主要病因是由於使用電腦人群如上網族每天長時間接觸電腦,重復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滑鼠,手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復和過度的活動,逐漸形成腕關節的麻痹和疼痛。若對這種癥候長期置之不理,可能會導致神經受損,手部肌肉萎縮。
腕管綜合症不但電腦族易患,其它一些頻繁使用雙手的工作者如音樂家、教師、編輯、記者、建築設計師、礦工等都可能患此種病。資料顯示,女性是腕管綜合症的最大受害者,這是因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的小,正中神經容易受到壓迫。此外,一些懷孕婦女、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糖尿病、高血壓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人,也可能患上腕管綜合症。
當你發現雙手有以下特徵時,就需多加註意,包括:單手或雙手感覺無力,手指或手掌有麻痹或刺激僵硬感,手腕疼痛,伸展拇指時不自如且有疼痛感等。對於該病的預防,應著重建立在營造健康的工作環境和正確操作自我保護方面。如個人座椅要調至適當的高度,使人坐著時有足夠的空間伸入腿腳;不要坐或站立太久;坐時背部應挺直並緊靠椅背,而且不要交叉雙腳,以免影響血液循環。打字時電腦的鍵盤應正對著你,如果斜擺在一邊,可能會導致手腕過度彎曲緊綳;鍵盤擺放的高度以及離人體平行距離應調整到一個打字時感覺舒服自如的位置;同時,每操作30分鍾,應暫停一會兒,讓雙手和眼睛作適當放鬆或休息。別忘了保護好身體。

與鉤端肌腱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