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記憶為什麼可以"不加思索
①我們都知道記憶的功能是由大腦完成的,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當人們需要記憶一些必須由身體參與的技能和運動時,除了通過大腦進行記憶之外,肌肉自身也會自覺啟動記憶功能。
②肌肉記憶雖然聽起來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卻相當常見。用筷子、騎自行車、跳舞、做體操、演奏樂器等等,無一不需要肌肉記憶的配合。就拿彈鋼琴來說,有時候一首曲子彈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後面的譜子了,這時候無論你怎麼絞盡腦汁地回憶,都沒有任何進展。但是,如果你能從頭開始,再彈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殼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順下去了,這就是你身體的肌肉記憶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腦記住一系列規則和技巧,但在實際操作中,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樣好嗎?
④林丹之所以成為「超級丹」,不是因為他腦子里羽毛球理論記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練習中熟記了各種球的應對模式,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自動給出反應。其實不難理解,當外界刺激出現時,如果完全要靠大腦支配身體肌肉,需要的時間較長,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記憶支配身體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惡作劇突然偷襲一位武木高手,即使這位高手是你的親人,你也千萬不要以為他會對你手下留情,因為身體的反應絕對要快過大腦,當他後悔時,你可能已經被打殘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記憶的真實寫照。
⑤事實上,肌肉記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和普通記憶一樣,也起源於大腦。當我們的身體學習某種新的技能時,大腦就會激活身體上所有需要配合的運動單元來幫助我們完成一系列的動作。
⑥一旦我們的肌肉纖維從大腦處獲得了移動的信號,它們便會開始反饋信息。當我們做出某種動作時,肌肉、肌腱以及關節中的「感測器」便會持續不斷地將身體當前的空間位置反饋到我們的中央神經系統當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動的信息。
⑦這一過程是從大腦到肌肉的一個持續不停的反饋循環,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會創建一條穿過中央神經系統的路徑,從此,肌肉的動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過大腦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動進行了。這些一次次經過的路徑也就變成了所謂的肌肉記憶。
⑧從肌肉記憶的原理中我們不難看出,想要構建肌肉記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動作重復的數量。在剛開始學習某種技能或運動項目時,我們還是需要通過大腦來控制身體協調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腦和肌肉反饋循環之後,才能構建出便捷的路徑,形成肌內記憶。
⑨肌肉記憶有個特點,那就是形成以後便很難忘記了,即使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不再重復那些動作,肌肉記憶也會潛藏在我們的身體中,一旦需要使用就會被再次激活,其效率遠比新學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專業的運動員即使中斷訓練長達20年,當其再次重新訓練時,所需要的時間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來說,記憶花費的時間長,遺忘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而肌肉記憶是在長期的重復練習中形成的,因此遺忘得慢也是理所當然嘍。
2、肌腱粘連怎麼辦
首先肌腱損傷後粘連是不可避免的.
如時間不長,如1月之內,可通過加強功能鍛煉來恢復.一般可恢復到正常的八九成.
如時間較久,如半年或一年以上了,則保守治療的效果很差.往往需要手術來松解粘連.手術不大.
3、大腦記憶區域
大腦的記憶區域在海馬體,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要注意的是一般成年男性的大腦比成年女性的大腦體積大百分之十四左右,並且所含的灰白質比率更高。
現在人們學習時主要使用的大腦要根據學習的種類來判定,因為大腦兩個半球具有功能分工的特性,兩半球對語言和非語言刺激的視、聽誘發電位存在著差異,並且這種誘發電位大多是某種心理功能而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
(3)肌腱記憶擴展資料:
大腦運動控制區域:
大腦的運動系統負責產生和控制運動。產生的運動從大腦通過神經傳遞到身體運動神經元,達到控制肌肉的作用。皮質脊髓束將運動信息從大腦,脊髓傳遞至到軀乾和四肢。腦神將運動信息傳遞至眼睛,嘴巴和臉部區域。
大幅度運動(如運動和手臂和腿的運動)在運動皮質中產生,分為三部分:在前額葉回內的初級運動皮層,其負責用於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的部分。這些運動由位於主運動皮層前面的另外兩個區域支撐和調節:前運動區域和輔助運動區域。
在運動皮層中手和嘴比其他身體部位有更大的面積,這使得更加精細的運動成為可能。小腦和基底神經節在精細,復雜和協調的肌肉運動中發揮作用,皮質和基底神經節之間的連接控制肌張力,姿勢和運動起始,並被稱為錐體外系統。
4、新手機玩王者榮耀手指有肌肉記憶怎麼辦?
玩王者榮耀手指痛怎麼辦 原來是大拇指腱鞘炎該怎麼辦
百家號17-08-18 06:16
玩王者榮耀手指痛,特別是大拇指這是怎麼回事,玩王者榮耀手指痛怎麼辦?最近遭到很多人說玩王者榮耀手指痛,這個其實是叫做腱鞘炎。這個腱鞘炎正本只需40多歲之後的家庭婦女才會患上的。可是最近王者榮耀風行我國,讓很多青少年小學生沉迷其中。讓腱鞘炎的患者多了起來,腱鞘炎是什麼病?得了腱鞘炎怎麼辦?
腱鞘炎主要是指肌腱在短期內活動頻繁或用力過度或緩慢冰冷刺激,導致腱鞘安排發作炎性反應、纖維變性,使腱鞘變厚,引起鞘管狹隘,肌腱在鞘管內活動遭到限制,而炎性反應一起引起部分痛苦的一類疾病。
以往,腱鞘炎多發於40歲以上的家庭主婦傍邊,而時下患有該病的年輕人之所以多起來,主要是因為觸摸屏設備的遍及,長期用手指按壓或輕掃屏幕,快速、密集地重復做同樣的動作,就會使手部的肌腱呈現過度的沖突,這也是腱鞘炎形成的「先決條件」。
患上腱鞘炎應該怎麼醫治?
如果在腱鞘炎發作初期,症狀表現不是很激烈的時分,削減手指的勞動,一起運用一些活血化淤的葯膏貼敷,並稍加按摩,症狀也會得到緩解,不用急著去動用「關閉針」和「小針刀」。什麼情況要打關閉針和進行小針刀手術呢?是在症狀嚴重發作並難以忍受時,且病情長期不能緩解,關閉針和小針刀是最適合的辦法。
玩王者榮耀怎麼防止腱鞘炎?
喜愛玩王者榮耀,可是又懼怕患上腱鞘炎怎麼辦?下面為廣闊王者榮耀迷供給幾個玩王者榮耀時防止腱鞘炎的小技巧:
1、運用藍牙手柄。
直接用手柄玩王者榮耀,手是肯定的舒服了,可是藍牙手柄價格較高,而且有天然的弱勢,技術釋放上准確率會大大下降,影響你的高端操作。
2、在電腦上玩。
王者榮耀在適配手機的一起,也推出了電腦PC版。如果長期玩王者榮耀的愛好者,可以直接把農葯裝到電腦上,用鍵盤或手柄玩,以防止腱鞘炎的發作。
3、留意歇息。
最主要的,仍是留意操控游戲時刻。主張每30分鍾應該歇息和放鬆手部。現已患有腱鞘炎的患者應分外留意保養,感到手部痛苦或不當令,將手浸泡至熱水中熱療,或運用暖寶寶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部分的熱療對緩解痛苦有很好的作用,無需依賴於服用止疼葯。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上傳並發布,百家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百度立場。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
王者榮耀主題
351
5、人大腦記憶中樞工作原理
http://www.zgxl.net/sljk/imgbody/danao.htm
6、大腦的哪部分是管記憶的
好多,你慢慢看啊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體是兩半球信息交流的橋梁,完成各功能區的分工合作。
對大腦半球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認識: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別有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神經中樞。由此可見,大腦兩半球是對稱的。
在神經傳導的運作上,兩半球相對的神經中樞,彼此配合,發生交叉作用:兩半球的運動區對身體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兩半球的視覺區與兩眼的關系是:左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左半,右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右半;兩半球的聽覺區共同分擔管理兩耳傳入的聽覺信息。
兩半球的聯合區,分別發揮左右半球相關各區的聯合功能。
在整個大腦功能上,兩半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兩者之間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發揮,乃是靠胼胝體的連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兩半球之間,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負責溝通兩半球的信息。如果將胼胝體切斷,大腦兩半球被分割開來,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應的合作,在行為上會失去統合作用。
人類大腦的兩半球,在功能劃分上,大體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縱面,在功能上也有層次之分,原則上是上層管下肢,中層管軀干,下層管頭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構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區為數個神經中樞,每一中樞各有其固定的區域,分區專司形成大腦分化而又統合的復雜功能。在區域的分布上,兩半球並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語言區與威氏語言區,只分布在左腦半球,其他各區則兩半球都有。
運動區(motor area)
運動區是管理身體運動的神經中樞,其部位在中央溝之前的皮質內,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此中樞的支配。運動中樞發出的神經沖動,呈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方式進行。
體覺區(somatosensory area)
體覺區是管理身體上各種感覺的神經中樞。身體上所有熱覺、冷覺、壓覺、觸覺、痛覺等,均受此中樞的管理。體覺區位於頂葉的皮質內,隔中央溝與運動區相對。體覺區的功能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也是上下顛倒與左右交叉的。
視覺區(visual area)
視覺區是管理視覺的神經中樞。視覺區位於兩個半球枕葉的皮質內,交叉控制兩隻眼睛。由視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可以看出:每隻眼球內視網膜(retina)的左半邊,均經由視神經通路,與左半球的視覺區連接。這說明左半球的視覺區,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同樣,右半球的視覺區也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視野(visual field)是指在眼不轉頭不搖的情形下目光所見及的廣闊面;只有出現在視野之內的東西,才有可能看見。視網膜是光線刺激的感受器,其功用相當於照相用的軟片。視神經(optic nerve)是傳導視覺神經沖動的神經元。視交叉(optic chiasma)位於視丘之下,是視神經通路的交會點。視神經(optic tract)是兩眼視神經沖動會合後通往視覺中樞的通路。
聽覺區(auditory area)
聽覺區是管理兩耳聽覺的神經中樞。位於兩半球的外側,屬於顳葉的區域。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與兩耳的聽覺神經連接,但與視覺區的特徵又不相同。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具有管理兩耳聽覺的功能,其中一半球的聽覺區受到傷害時,對個體的聽覺能力只有輕微的影響。
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
聯合區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神經中樞。在每一半球上均有兩個聯合區。其一是從額葉一直延伸到運動區的一大片區域,成為前聯合區(frontal association area)。它的功能主要是於解決問題的記憶思考有關。其二是後聯合區(posterior association area),分散在各主要感覺區附近。如:額葉的下部就與視覺區有關,此區域受傷會減低視覺的辨識力,對物體的不同形狀,就不容易辨識。
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復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
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返回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它們分別是: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返回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沖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系,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系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大腦半球內的白質為有髓纖維所組成,也稱為髓質。它分為三類。
連合系:即兩側大腦半球之間或兩側的其他結構之間的纖維束。主要的有3個連合纖維:胼胝體、前連合、海馬連合。
固有連合系:固有連合系為大腦半球同側各部皮質之間互相聯合的纖維。
投射系:投射系是指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間腦、腦干、脊髓等結構之間的連接纖維,如內囊的纖維,視放射的纖維等。
嗅腦:位於腦的底面,包括嗅球、嗅束和梨狀皮質。
邊緣系統:由皮質結構和皮質下結構兩部分組成。皮質結構包括海馬結構(海馬和齒狀回)、邊緣葉(扣帶回、海馬回和海馬回鉤)、腦島和額葉眶後部等。邊緣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解剖學和功能性實體,它是管理著學習經驗、整合新近與既往經驗,同時為啟動和調節種種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復雜神經環路中重要的一部分。
大腦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左、右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它們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每個半球有三個面,即膨隆的背外側面,垂直的內側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以上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以下緣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溝裂之間的隆起稱為腦回。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大腦外側裂起自半球底面,轉至外側面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在半球的內側面有頂枕裂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狀裂由後部向前連頂枕裂,向後達枕極附近。這些溝裂將大腦半球分為五個葉:即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以及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里的腦島。另外,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是:
(1)灰質: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稱為大腦皮層,是神經元胞體集中的地方。這些神經元在皮層中的分布具有嚴格的層次,大腦半球內側面的古皮層分化較簡單,一般只有三層:①分子層;②錐體細胞層;③多形細胞層。在大腦半球外側面的新皮層則分化程度較高,共有六層:①分子層(又稱帶狀層);②外顆粒層;③外錐體細胞層;④內顆粒層;⑤內錐體細胞層(又稱節細胞層);⑥多形細胞層。
皮層的深面為白質,白質內還有灰質核,這些核靠近腦底,稱為基底核(或稱基底神經節)。基底核中主要為紋狀體。紋狀體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尾狀核前端粗、尾端細,彎曲並環繞丘腦;豆狀核位於尾狀核與丘腦的外側,又分為蒼白球與殼核。尾狀核與殼核在種系發生(即動物進化)上出現較遲,稱為新紋狀體,而蒼白球在種系發生上出現較早,稱為舊紋狀體。紋狀體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運動協調,維持軀體一定的姿勢。
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占人體總耗氧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氧氣充足有助於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用腦時,需特別注重學習、工作環境的空氣質量。
大腦百分之八十以上由水組成,大腦所獲取的所有信息都是通過細胞以電流形式進行傳送,而水是電流傳送的主要媒介。所以,在讀書或做功課前,先飲一至兩杯清水,有助於大腦運作。
大腦由約140憶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大腦皮層厚度約為2--3毫米,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亡約10萬個(越不用腦,腦細胞死亡越多)。 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最善於用腦的人,一生中也僅使用掉腦能力的10%。人腦中的主要成分是水,佔80%。它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臟輸出血量的15%,一天內流經大腦的血液為2000升。大腦消耗的能量若用電功率表示大約相當於25瓦。
聽聽舒緩的音樂,對大腦神經細胞代謝十分有利;與朋友或者陌生人聊天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煉大腦的功能;多讀書多看報,不是用書來消遣時間.而是讓你的大腦愈加豐富起來;觀察周圍的事物,並注意及時往大腦中儲存信息,然後加以記憶,活躍思維.
多少年來,人類的大腦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腦科學家們公認,人的大腦還有大量的潛力可挖。據報道,不久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魯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腦內成功地發現了「天才按鈕」。米勒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對72名因各種原因使大腦受過損傷的病人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規律——一旦人的右顳下受過傷,就有可能變成某個領域的天才。比如,一名9歲的男孩在部分大腦受損後竟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學專家;還有一位56歲的工程師,大腦右半球皮質的部分神經元因病受到損傷後卻激發了繪畫天分,成了一位大畫家。米勒博士認為這是因為受損神經元壞死後,大腦「天才區」被壓抑了一輩子的天分被釋放出來。
現在,有不少科學家又在關注,能否通過人工手段激活人腦中的那些被壓迫、被忽略的「天才按鈕」。也就是說,通過人工途徑把一個普通人變成天才。對此,米勒博士也曾表示,他有能力藉助手術刀和一兩件神經外科器械,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他的個性和信仰。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科學家認為,藉助磁場切斷人大腦內一些區段,就完全可以激活那些超級數學和藝術天分。不久前,澳大利亞科學家在17名志願者身上進行了試驗,結果證明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對志願者的整個大腦進行磁刺激,把他們大腦皮質的有關部分斷開幾秒鍾,獲得了驚人的結果。有5個人能很快算出某個日子是星期幾,還有6個人能憑記憶把馬頭畫得一點兒也不差,其餘的人輕易就能記住好幾個通信地址。這些試驗動搖了人們從前的「天才源於勤奮」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的非凡才能是與生俱來的,關鍵在於如何找到並啟動這些「天才按鈕」。只要人類了解了大腦神經元運轉的更多細節,掌握了更尖端、更先進的醫療技術,就有能力將常人變成天才。
對於人腦內的「天才按鈕」,專門研究顱腦科學的俄羅斯神經生理學家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大腦內存在「轉換開關」。莫斯科大腦研究所所長梅德韋傑夫進一步證實了米勒的結論,他認為,被稱為「測錯儀」的神經元是存在的,它是大腦內部的一種「預防機制」,具有某種壓制天才的功能,不讓人們的日常行為舉止偏離常規。每當人們腦子里出現一個新想法時,「測錯儀」就進入了「這不允許」的制約狀態,使人們自己也覺得這種想法沒多大意思,失去興趣。但如果這個制約機制出了毛病,或者受到外來損害,那些非凡的念頭和天才理論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這個人就成了天才,但也要冒很大的風險。有不少專家認為,大多數天才的大腦正是因為有毛病才得到了「解放」
7、人的大腦的記憶是分區的嗎?
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
它們分別是:
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
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
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
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
以上夠詳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