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肌腱變異

肌腱變異

發布時間:2020-09-02 05:48:02

1、腱鞘炎可以吃強骨力嗎

腱鞘就是套在肌腱外面的雙層套管樣密閉的滑膜管,是保護肌腱的滑液鞘。它分兩層包繞著肌腱,兩層之間一空腔即滑液腔,內有腱鞘滑液。內層與肌腱緊密相貼,外層襯於腱纖維鞘裡面,共同與骨面結合,具有固定、保護和潤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壓迫的作用。肌腱長期在此過度摩擦,即可發生肌腱和腱鞘的損傷性炎症,引起腫脹,稱為腱鞘炎。若不治療,便有可能發展成永久性活動不便。
1.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初診或症狀較輕時,可採用制動、理療或局部封閉保守治療。如果非手術治療症狀改善不明顯或反復發作時可採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並非切開腕背第一鞘管即告結束,還應檢查鞘管內有否解剖變異,有的話需將其多餘部分切除。如果此處有肌腱粘連也應同時松解。由於此處有橈神經淺支及其分支在皮下通過,手術時應加以保護,不要損傷。
2.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
(1)病變初起時可用理療或局部封閉治療 大多有效;
(2)病變重或反復發作者可採用手術治療 手術要切除增厚的狹窄環,切除范圍應在術中觀察屈肌腱在手指屈伸時增粗處不受鞘管的阻擋為度。
3.肌鞘炎
腕部制動,局部熱敷,必要時行局部理療或局部封閉,大多症狀可消失;若長期反復發作,腱周、滑膜組織變厚,局部隆起可考慮手術治療,切除增厚的滑膜及筋膜。
4.尺側腕伸肌腱鞘炎
早期需制動或局部封閉,晚期手術行滑膜切除或鞘管部分切除術。同理,在橈側腕屈肌及尺側腕屈肌也可發生類似病徵,也常是由相應的腱鞘炎所致。若反復發作,患者亦可考慮手術治療。

2、我15歲164CM 還能漲嘛

正常來說,你會長到18歲,你不出意外,會長到1.75米以上。因為打籃球,本身就拔個子,高中三年還會長。
另外,有個別例子,在20歲,還會長。
喬丹當年身高1.84米,有點矮,教練都有點不好看,郁悶了。結果誰知道後來突然拔個子了,長到了1.98米。
這不是絕對的。基因問題。順其自然就好。
艾弗森不是4屆得分王嗎?

3、如果努力鍛煉,對身體造成極其大的壓力,是否會導致基因不穩定,甚至變異?如果會導致變異,那麼變異的方

意志無法改變基因,這是恆定的,除非是長達數十代 數百代 數千代 的一個人類族群不停的恆定的對身體進行生理性刺激,才可能讓身體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而改變基因,單純的鍛煉永遠無法改變基因,所帶來的只是肌肉開發程度的擴大,
大腦對肌肉有一個使用界限,大多數人類只能使用一半左右的力量,這是大腦為了保護肌腱和骨骼以及肌肉等不會被磨損而帶來的界限,這一界限可能會在基因允許和極度情緒帶來的強烈神經電拓開肌肉保護界限做到無法做到事情,如曾經的一位母親為了保護子女抬起一噸重的東西,類似的例子在生死中有很多,如同瘋子就會因為強烈的神經電導致肌肉界限拓開而帶來超越常人的力量。
(ps:我忘了那是不是叫做神經電。)
結論:通過鍛煉是無法改變基因的。

4、為什麼每個人的酒窩位置都不一樣?

大家的酒窩不會都長在一個地方,還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遺傳和肌肉長勢都對酒窩的位置有影響。在做表情"微笑"時,臉部的肌肉相互牽動,而產生一個凹陷,稱之為"酒窩"。也有人稱之為"笑窩",或因位置、大小不同,而有另一個名稱"梨窩"。酒窩並非每個人都有,而有酒窩的人也會有不同形狀、高度、深淺之分。而梨窩位於嘴角斜外下側約1公分處,梨窩較酒窩小且較不明。酒窩形成最主要是遺傳。也可以通過整形獲得。

酒窩可以分成圓形、橢圓形及裂隙形三種類型。有學者曾進行調查過,多數分布在面頰部,口角旁也比較常見,顴部、頦部相對較少。酒窩的出現多數為2個,而且大多出現在頰部,以兩側不對稱情況居多。酒窩具有隱性遺傳。這種天然的酒窩可能是由於面頰部肌肉缺陷而導致,有時候缺陷不一定都是壞事。

酒窩面部肌肉缺陷的根源:3塊肌肉。顴大肌:正常的顴大肌起於顴骨,止於口角處於提口角肌、口輪匝肌融合,而變異的顴大肌中間出現兩個肌腱或分成兩個肌束,這就使其出現了一個凹陷,這個凹陷當我們微微一笑之時,出現了酒窩的形態。


顴小肌:起自顴骨,往往與提上唇肌和顴大肌共同作用,捲曲上唇微笑,並表達輕視、鄙棄和驕矜。而另外一種假說:皮下脂肪組織作為定點,周圍表情肌共同運動的作用力是動點,從而牽拉皮膚,使定點處的皮膚相對凹陷,而形成酒窩。所以說酒窩的位置不僅僅是由一兩個因素導致的,是各方面各種因素影響的,和遺傳、肌肉的長勢不同都有關系。

5、什麼是肩袖綜合征?

「肩袖綜合征」全稱「肩峰撞擊綜合征」,是指肩峰下關節由於解剖結構原因或動力學原因,在肩的上舉、外展運動中,因肩峰下組織發生撞擊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體征的臨床癥候群。

病因:

肩峰前外側端形態異常、骨贅形成,肱骨大結節的骨贅形成,肩鎖關節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導致肩峰-肱骨頭間距減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結構的擠壓與撞擊。這種撞擊大多發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鎖關節下面。反復的撞擊促使滑囊、肌腱發生損傷、退變,乃至發生肌腱斷裂。

臨床表現:

肩峰撞擊綜合征可發生於自10歲至老年人。部分患者具有肩部外傷史,相當多的患者與長期過度使用肩關節有關。因肩袖、滑囊反復受到損傷,組織水腫、出血、變性乃至肌腱斷裂而引起症狀。

早期的肩袖出血、水腫與肩袖斷裂的臨床表現相似,易使診斷發生混淆。應當把肩峰撞擊綜合征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肩痛症進行鑒別,並區分出肩峰撞擊綜合征屬於哪一期,此對本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5)肌腱變異擴展資料:

長期撞擊:會磨斷肌腱形成肩袖撕裂

肩關節撞擊其實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關節內。

當肩關節長期過度地做上舉或外展活動時,比如打羽毛球,擦窗、高處取物、伏案工作等日常活動,使得肩峰下滑囊發炎退化,肩峰增生變形,間隙減小,就會導致肩峰和肩袖發生摩擦撞擊,肩袖肌腱發炎損傷,出現肩關節的疼痛和活動障礙,引發肩峰撞擊綜合征。

還有一種容易導致肩峰撞擊症的因素是肩峰形態變異。從側邊看,正常的肩峰角度是平滑的,但是一部分人的肩峰是存在角度的,甚至是鉤狀的,於是導致了肩袖、肩峰以及滑囊之間的撞擊。比較不容易被發現的致病因素是肩肱節律的改變。

肩肱節律是指手上舉做肩外展動作時,肩胛骨會同時作上轉動作的規律。當肩肱節律被打破時就會出現運動受限症狀。肩胛骨如果固定不動,上臂只能主動抬起至90度,被動抬起至120度,如果沒有胸鎖關節和前鋸肌配合,手臂就無法抬高,肩部活動會至少降低30%。

肩峰撞擊綜合征早期會導致岡上肌肌腱磨損,此時症狀尚不明顯,但隨著撞擊時間延長,不僅肩峰下滑囊被嚴重擠壓發炎,肌腱也會逐漸被磨斷,形成肩袖撕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肩峰撞擊綜合征

參考資料來源:青島報紙-肩峰撞擊綜合征:盲目活動會造成更嚴重損傷

6、手腕部疼痛,沒有明顯腫脹,會不會是腱鞘炎

手腕疼痛也是腱鞘炎,沒有腫脹只是還沒有發展到那一不。治療方法可咨詢網站

7、手背長了一個跟骨頭一樣硬的東西是怎麼回事

沒有人能給你肯定的答案是什麼,只有醫生才能知道是什麼,生病就去醫院看吧!祝早日康復!

8、腱翹炎是怎麼引起的

病因
1.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腕背側第一個骨纖維性鞘管內有兩條肌腱通過,即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肌腱,兩肌腱穿出狹窄的鞘管後與鞘管形成一定的角度,分別止於第一掌骨基底及拇指近節指骨基底。當腕與拇指活動度很大時,肌腱的折角加大。久之,局部的滑膜產生炎症,增厚,肌腱變粗,纖維鞘管壁也增厚,在橈骨莖突處出現皮下硬結節,使得肌腱不易在鞘管內滑動,產生疼痛等症狀。哺乳期及更年期婦女因內分泌的改變,滑膜受累容易引發本病,這是本病好發於女性的主要原因。除上述原因外,根據我們手術觀察及國外文獻報道,還有許多解剖變異容易引起本病的發生。如拇長掌肌或拇短伸肌的肌腹過低,部分肌腹也進入鞘管;鞘管內因有較多的迷走肌腱出現,使肌腱的數目明顯增多,有的多達十餘條;腕背第一鞘管內還有質硬而厚韌的纖維隔,使得原來不寬敞的鞘管更加狹窄,肌腱極易被嵌頓。這些解剖學上的變異使患者發病年齡偏小,且保守治療很難奏效。
2.肌鞘炎
腕背韌帶近端橈側腕伸長、短肌位於深側,其淺方有拇短伸肌及拇長展肌在淺方形成一定的夾角通過。當肌肉過度活動後,肌肉、肌腱及其周圍的筋膜和腱周組織充血、水腫。滑膜纖維素性滲出增多,出現局部紅、腫、疼等症狀。

9、腱鞘炎是怎麼引起的

10、八年級上冊生物口訣

八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綱
第15章 動物的運動
1、動物的運動:對動物的自身生存和種族繁衍都有重要意義。
動物的棲息環境大體上可分為: 水中、陸地和空中三大類,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運動方式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現象。
水中動物的介紹有:草履蟲,水母,烏賊,青蛙等。魚類的前進主要依靠尾部與軀幹部的作用。
水中: 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游泳(游動)
陸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
爬行:如蝸牛、馬陸、蛇(特點:四肢不能將身體支撐起來)
行走:如貓、夠、大象、馬。 記住:行走不是人類所特有的運動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躍(特點:後肢較發達)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飛行動物的類別:鳥類,昆蟲與蝙蝠(藉助翼膜飛行)等
註: 飛行不是鳥類特有的運動方式。
鳥類飛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飛行與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對翅)
昆蟲一般是兩對翅(飛行)(三對足-爬行,有的後肢發達如蝗蟲、蟋蟀還可以跳躍;
有的幼蟲在水中時還可以游泳)
2、動物運動的形成:
▲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的調節與其他系統的配合)
▲ 運動系統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 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經以及成骨細胞等,其中血管為骨提供營養,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骨的長粗與再生有關)
▲ 骨質包括骨密質與骨松質
骨密質:位於骨幹外周部分的骨組織,緻密堅硬,白色,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骨松質:位於骨幹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一生容納紅骨髓),紅色。
▲ 骨髓: 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
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於骨松質內。
▲ 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
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骺端軟骨層的細胞與骨的長長有關。
&人體內的鈣約有99%以骨鹽形式沉積在骨組織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
兒童少年期 多於1/3 少於2/3 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
成年期 約佔1/3 約佔2/3 既堅硬又有彈性
老年期 少於1/3 多於2/3 彈性小,易骨折
骨質中的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它使骨具有韌性。
▲ 關節的結構:(結合圖形記憶)
關節頭
關節面 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
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
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緩沖運動時的震動與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關節頭、關節窩外有由結締組織組成的關節囊,還有韌帶加固。
▲每塊骨骼肌是一個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
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分別附著於相鄰的骨上。
肌腹:屬於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
▲ 骨骼:
人體有206塊骨,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 軀體運動:
是以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骨骼肌收縮為動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繞著關節活動,從而產生運動,這一過程是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著於關節周圍,一個運動通常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
其中屈肘與伸肘都是在兩組以上肌群協調下完成。
記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舒張; 手臂提重物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收縮;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運動所需消耗的能量來自於肌細胞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的行為: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如動物的運動、鳴叫、身體姿態或顏色的變化
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系統與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自然選擇)中逐漸形成。
根據動物行為的發生,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一種習慣化(烏鴉見到稻草人前後行為的變化)。
2、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取食行為、領域行為、攻擊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社群行為等。(懂得舉例和分辨)
注意: 攻擊行為與防禦行為的本質區別為: 是否為同種動物。
記住: 動物行為有利於個體生存和種族的延續。
特別記住社群行為(判斷動物群體是否是一個社群:群體中是否有首領,群體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斷群體的行為是否是社群行為,就看它的行為是否為群體服務,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從個體上來說是一種防禦行為,從群體上來看,是一種社群行為,還有工蜂的覓食行為也是一樣的情形。
3、動物行為的研究: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實驗驗證某一問題時的步驟:
提出問題(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作記錄------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經過推理總結作出結論。
那麼為了減少偶然性,一般要設置一個對照組。
▲ 動物行為研究案例:
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觀察法為主)(法國昆蟲學家)
弗里施對蜜蜂色覺的研究(實驗法)(奧地利利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的傑出學者)
-----通過顏色卡片來驗證蜜蜂的色覺。
廷伯根對銀鷗幼雛求食行為的研究(英國籍荷蘭動物學家)
勞倫斯對小野雁學習行為的研究(奧地利學者,「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
▲ 觀察法與實驗法的本質區別:是否對研究對象(動物)施加外界影響。
聯系:實驗法是以觀察法為基礎,離不開觀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我國脊椎動物的種類有6300多種,佔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4%。
1、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將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所以被稱作為消費者)
B 對植物的積極作用:幫助植物傳播花粉,使植物順利受精,促進植物的生長與繁殖
C 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與各自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食物鏈與食物網: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各種生物之間的復雜的捕食與被食的營養聯系形成食物鏈與食物網。生物之間這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各種生物種群的數量趨於平衡,從而促進生物之間的協調發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種動物,與它棲息的環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動物不僅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生活必須的物質與能量,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
2、我國的動物資源:
我國許多的特有珍稀動物: 哺乳類——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鰭豚。鳥類——褐馬雞、黑頸鶴。爬行類——揚子鱷。兩棲類——大鯢。魚類——白鱘、中華鱘。
大熊貓---哺乳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龍自然保護區;
扭角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
褐馬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呂梁山脈與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揚子鱷---古老的爬行類,被譽為「活化石」。
& 動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遺傳多樣性是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為生物的生存提供棲息環境。
保護動物的多樣性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採取保護措施。最根本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
& 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包括:就地保護、易地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護是主要措施;易地保護是補充措施;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綱要》
▲ 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產者——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
消費者——動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細菌、真菌 (把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回歸自然)
▲ 微生物:
單細胞:如細菌、藍藻(體內無成形細胞核),酵母菌(體內有真正的細胞核);
無細胞結構:如病毒。 細菌包括:球形菌、桿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屬於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屬於消費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製造有機物<自養>(如藍藻、硫細菌、硝化細菌),屬於生產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酵母菌:釀酒(無氧產生酒精)、製作麵包(有氧產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無氧產生乳酸)、製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進行發酵(無氧條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絲菌產生的,能殺死細菌的物質。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 人的生殖和發育:
生殖: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產生後代,繁衍種族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生殖系統來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附睾(貯存精子)、輸精管(輸送精子)、陰莖(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嬰兒產出(分娩)、月經排出的通道。
3、胚胎發育的過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兒 成熟胎兒
卵細胞 第二個月末
& 卵細胞呈球形,細胞質內含豐富的卵黃,是胚胎發育初期所需的營養物質。
& 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內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排出廢物。
4、發育:人的發育是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的,分為胚胎發育和出生後的發育,通常所說的發育,是指從嬰兒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階段(出生後的發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身高和體重突增,腦和內臟功能趨於完善,性發育和性成熟。
& 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 昆蟲的變態發育包括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
& 不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即:
受精卵—→若蟲—→成蟲。(如蝗蟲、蟋蟀、椿象、蜻蜓和螻蛄等的發育過程。)
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中要經歷5次蛻皮,幼蟲期蛻皮4次。
& 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即:
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如家蠶、蜜蜂、蝴蝶、蚊子和蒼蠅等的發育過程。)
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經歷4次蛻皮,均在幼蟲期。
& 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相比多了一個什麼階段?(答:多了一個蛹)
▲ 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是:卵生,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異)。
& 雌雄蛙抱對行為的意義:刺激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中,下列事件必須在水中進行:雌雄蛙抱對;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發育。
▲ 鳥類的生殖發育特點:卵生,體內受精,體外發育(主要)。
& 鳥卵(已受精)的結構中,胚盤發育成雛雞;卵黃為胚胎的發育提供營養(胚盤和卵黃是主要結構);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和水分,另有保護作用;系帶固定卵黃,氣室提供氧氣,卵殼保護卵。(結合結構圖)
▲ 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後代具有較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
▲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速度快、後代能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但後代生活力會下降。
▲ 植物的無性生殖:
1、營養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壓條三種。
①扦插:如馬鈴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蘋果等果樹。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條)。
& 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
嫁接法常用於改良果樹的品質和培育優良品種。
③壓條:如夾竹桃、桂花等。
2、組織培養:
& 原理: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動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無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細菌、藍藻、變形蟲、眼蟲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黴、麴黴等黴菌。
第20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徵總稱為性狀。如:人的膚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稱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遺傳:性狀由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稱之(性狀傳遞)。如:狗生狗,貓生貓。
變異:親代與子代或子代個體間存在性狀差異的現象稱之(性狀差異)。如: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與遺傳有關的幾個概念:細胞核 染色體 DNA 基因
▲ 染色體:細胞核中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原核生物<無細胞核>無染色體)。
&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兩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DNA和蛋白質。其中,起遺傳作用的是DNA分子。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
&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
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由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組成:男性,22對+XY;女性,22對+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體組成:22+X或22+Y;女性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22+X。
& 生男生女取決於卵細胞同哪種精子結合,卵細胞與X精子結合則生女,卵細胞與Y精子結合則生男。
▲ 基因: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最小單位(基本遺傳單位)。
在體細胞中,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稱為等位基因,包括顯性基因(起主導地位,會掩蓋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顯性性狀,用大寫字母表示)和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用小寫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個體的基因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兩個隱性基因組成的基因型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
& 表現型:生物個體的某一具體的性狀表現,如單眼皮、雙眼皮等。
▲ 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生物體的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一對黃種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內工作而膚色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膚色較黑。
& 生物變異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性狀的差異),包括:
① 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的改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應用)
注意:對於動物來說,只有生殖細胞(系統)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才有可能遺傳給後代。
②不可遺傳的變異——環境條件的影響(環境條件直接作用於新陳代謝過程的結果),遺傳物質沒有改變。如上例的變異。
▲ 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疾病。遺傳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質。
近親結婚會大大提高遺傳病的發病率,要禁止近親結婚(近親結婚是指三代之內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規定>
遺傳咨詢又叫遺傳商談,與有效的產前診斷、選擇性流產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遺傳病發病率,改善遺傳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與肌腱變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