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肌腱袖的意義

肌腱袖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0-09-01 07:20:30

1、肌腱袖名詞解釋

肌腱袖,又稱肩袖(shouldercuff)或稱旋轉袖(rotatorcuff),是由起於肩胛骨止於肱骨上端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構成,上述4塊肌的肌腱經過肩關節的上、後和前方時與肩關節囊緊貼,並互相連接形成一近似環形的腱板圍繞肩關節,對肩關節的穩定起重要的作用。

由於肩關節囊很鬆弛,肩關節周圍這些小肌的收縮,可保持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面相接觸,此作用較為重要。

在組織學結構上,肩袖可視為3層構造,即滑囊層、中間層和關節面層。肩袖及其表面結構是由大束腱纖維、小束腱纖維和疏鬆結締組織構成。肩袖損傷的修復可分為外在修復方式(Ⅰ型)和內在修復方式(Ⅱ型)。

Ⅰ型修復是指肩袖損傷後依靠滑膜組織及血管增生來修復。病變區大量血管增生,滑膜長入,纖維母細胞形成大量膠原,通過纖維的編織來完成肩袖的連續性,此過程多發生在滑膜層。

Ⅱ型修復是指肩袖損傷後依靠腱細胞本身的分化來修復。一部分腱細胞演化為纖維母細胞,而另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軟骨細胞,從而修復肩袖的損傷,此變化多發生在肩袖的中間層和關節面層。

2、武漢東一健身培訓專業機構——人體的肌肉分類

東一每次都會發些很有意義的內容,謝謝

3、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含義相近的詩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

息陰物惡木,飲水必清泉
——王維

4、肩袖手術後戴支具的意義

肩袖手術後戴支具可以對肩部進行固定,減少二次傷害,有助於早日康復。

肩袖損傷分為肩袖腱炎和肩袖撕裂兩種情況。其中,絕大多數肩袖損傷是肩袖腱炎,一般及時進行綜合治療即可恢復,而肩袖撕裂則需要進行手術。

肩袖腱炎的治療,早期主要是減輕疼痛和炎症,隨後可以通過物理及葯物治療、康復訓練提高一般適應能力和力量負荷練習等方法,促進損傷組織癒合和功能恢復。肩袖損傷的手術的適應症為肩袖部分或全厚撕裂,對保守治療反應不佳,並且肩袖損傷的症狀已經影響到了患者日常功能。



(4)肌腱袖的意義擴展資料:

相關體征

1、壓痛大結節與肩峰間壓痛明顯,根據壓痛部位的大小,可以確定肩袖破裂范圍的大小。局部壓痛點用1%普魯卡因封閉,待疼痛消失以後患者可以主動外展肩關節,表明肩袖未破裂或僅為部分破裂,若封閉後仍不能主動外展,則表明嚴重破裂或完全破裂。

2、彈響:肩袖裂口經過肩峰下時則彈響,尤其完全破裂者更為明顯。

3、疼痛弧:部分破裂者肩關節外展60°~120°范圍內出現疼痛。

4、裂隙:完全破裂者,可以摸到破裂的裂隙。

5、肌肉萎縮:早期因有豐滿的三角肌遮蓋不明顯,日久同現岡上肌、岡下肌失用性萎縮,尤以岡下肌明顯。三角肌有時不但不萎縮反而肥大。


5、手指血管和神經的走行特點和臨床意義

手指的血管神經是走在手指的兩側的...
意義在於手在抓握別的東西的時候不容易損傷神經,並且保持血供不被壓迫

6、網球運動中引起肩袖損傷的原因?如何治療?

肩袖損傷系指肩袖肌腱或合並肩峰下滑囊的損傷性炎症病變,肩袖肌腱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4個肌腱組成,附著在肱骨大結節和解剖頸邊緣。主要功能是使肱骨頭緊密靠著肩關節盂,起穩定肩關節作用及協同三角肌實現上肢外展的功能。當網球運動員正反手擊球、揮拍、高壓扣球和發球時,由於過分地伸展肩關節附近的肌腱,肩關節反復完成超常范圍的運動,而肩袖肌腱周圍有肩峰和喙肩韌帶,反復強力的伸展運動,使肌腱袖與骨及韌帶不斷摩擦,或肌肉的反復牽拉,使肌腱、滑囊發生微細損傷或勞損,若不及時治療,則會使傷勢加劇甚至惡化。肩袖損傷發生後肩外展疼痛,有時疼痛會向上臂和頸部放射,肩外展或伴有內、外旋時,疼痛加重。壓痛局限於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疼痛弧試驗陽性。上臂外展上舉時,60°以內不痛,60~120°內出現疼痛,超過120°則疼痛消失。

治療方法如下:

(1)急性肩袖損傷的治療在急性肩袖損傷中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冷療,並暫停致傷動作的練習,然後使用抗炎葯物、熱療和超聲波治療。功能恢復和治療要同時進行,否則容易復發。治療一定療程後要逐漸加強肩袖及周圍肌肉力量的練習。

(2)早期肩袖損傷的治療對輕微的早期肩袖損傷,由於熱身後疼痛緩解,基本上不妨礙網球練習,只要注意患肢適當地放鬆和休息,及時調整和改變專項訓練負荷量,即可使症狀逐漸消失。對於症狀明顯、肩關節受限制和疼痛加劇的患者,應暫停專項訓練,使患肢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復。同時,局部關節腔內可注射強的松龍、1%~2%鹽酸普魯卡因,並配合局部理療,如紅外線、熱敷、蒸熏等,外敷一些有舒筋活絡、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草葯,如紅花、乳香、木通、獨活、木香、松節、續斷、宮桂和紫荊皮等,其治療效果明顯。

(3)後期肩袖損傷的治療對後期肩袖損傷患者,若已粘連者,可運用推摩、擦摩、揉捏、搓、運拉、分筋和點穴等手法按摩,以放鬆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和側副韌帶。對於後期已有明顯傷痛或骨質改變者,應盡快考慮手術治療以消除病痛,手術還可大大改善肩袖肌腱的屈伸功能。

7、腱膜下間隙的解剖學基礎

緒 論
一、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定義和學習目的。
二、 了解解剖器械的准備和使用。
三、 掌握各種結構的解剖要領。
四、 掌握解剖操作的具體要求。
五、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頭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頭部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面 部
一、面部的淺層結構
(一)了解面部的皮膚、淺筋膜和肌肉配布特點。
(二)了解面部血管和神經的行程、分布及特點。
(三)掌握三叉神經末支的出顱腔位置及分布。
二、面側區
(一)掌握腮腺的形態、分部、腮腺鞘及穿過腮腺的結構,了解腮腺管的體表投影。
(二)了解面神經的分段、分支及其分布。
(三)了解面側深區的位置、境界及面部間隙之間的交通。
第三節 顱 部
一、顱頂
(一)了解額頂枕區的境界、層次,掌握頭皮的概念、腱膜下間隙、顱骨外膜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顳區的境界和層次。
二、顱底內面
(一) 了解顱底各窩境界、特點及臨床意義。
(二) 掌握海綿竇的位置、構成、穿行結構及交通。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頸部的表面解剖及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一、了解頸部淺層結構中的淺靜脈和皮神經。
二、了解頸部筋膜的層次、附著和筋膜間隙及其交通。
第三節 頸前區
一、舌骨上區
了解頦下三角和下頜下三角的構成及內容。
二、舌骨下區
(一)了解頸動脈三角的境界、內容、毗鄰關系。
(二)掌握甲狀腺前面的層次結構及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血管和神經。
(三)掌握氣管頸部前面的層次結構及毗鄰關系。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一、胸鎖乳突肌區
(一) 了解胸鎖乳突肌區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二) 了解頸根部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了解枕三角和肩胛舌骨肌鎖骨三角的境界、內容及毗鄰。
第六節 頸部淋巴
一、了解頸上部和頸前區的淋巴結位置和收集范圍。
二、了解頸外側區的淋巴結位置、收集范圍及其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胸部的體表標志和標志線。
第二節 胸 壁
一、了解胸壁的淺層結構,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淋巴迴流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肌層的分布,掌握肋間隙內的走行結構及排列。
三、了解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胸內筋膜的分布。
第三節 膈
一、了解膈的位置、分部,掌握膈裂孔的位置及穿行結構。
二、了解膈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一、掌握胸膜的分部、胸膜腔和胸膜隱窩的構成、胸膜頂和肋膈隱窩的位置和臨床意義。
二、掌握壁胸膜返折線的體表投影。了解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五節 肺
一、 掌握肺的位置和體表投影。
二、 掌握肺門的走行結構、肺根的構成及各結構的毗鄰關系。
三、 了解支氣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節 縱 隔
一、了解縱隔的位置、境界與分區。
二、上縱隔
(一)了解胸腺位置、毗鄰和上腔靜脈及其屬支。
(二)了解主動脈弓的位置、毗鄰及其三大分支,掌握動脈韌帶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迷走神經、膈神經、氣管、食管和胸導管的排列關系。
三、下縱隔
(一)掌握心包腔的構成和心包斜竇、橫竇、前下竇的位置與臨床意義。
(二)掌握心的體表投影及其臨床意義。
(三)掌握心、食管、胸主動脈、胸導管等器官的毗鄰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四)了解奇靜脈、半奇靜脈的行程以及與食管靜脈的關系。
(五)了解縱隔間隙和縱隔內淋巴結的位置。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與分區,掌握腹部的表面解剖。
二、了解腹膜腔與腹腔臟器的關系。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一、掌握腹前外側壁的皮膚及淺筋膜的特點,了解淺靜脈的流注和皮神經的分布。
二、了解肌層各肌配布特點、血管和神經的分布,了解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的分布及形成物,掌握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的位置、形態。
三、了解腹股溝區的境界與層次,掌握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及其內容。
四、了解腹股溝區的薄弱處與疝形成的關系。掌握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及腹壁下動脈的行程和分布。
第三節 結腸上區
一、掌握胃的位置與毗鄰、韌帶與網膜、淋巴迴流、血管與神經的分布。
二、掌握十二指腸的分部、毗鄰及其與腹膜的關系、十二指腸乳頭和十二指腸懸肌的位置。
三、掌握肝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了解肝的韌帶與膈下間隙的位置,肝門與肝蒂的位置及內部的結構關系。了解肝的分葉和分段。
四、掌握肝外膽道的組成、胰的位置、分部和毗鄰,了解其血管分布和淋巴迴流。
五、掌握脾的位置,了解脾的毗鄰、韌帶及血管。
六、掌握肝門靜脈的組成類型、位置、毗鄰、屬支與迴流范圍。
第四節 結腸下區
一、了解空、回腸的形態結構及區別。
二、了解盲腸的位置、形態,掌握闌尾的位置、形態、根部的體表投影及闌尾動、靜脈的走行。
三、掌握結腸的分部、位置和血管,了解各部的毗鄰及其淋巴迴流。
第五節 腹膜後間隙
一、了解腹膜後間隙的范圍及內容。
二、掌握腎的位置和毗鄰,掌握腎門、腎蒂和腎竇的位置、結構及排列,掌握腎被膜的層次。了解腎的血管與腎段,腎的淋巴迴流與神經支配。
三、了解輸尿管的位置和毗鄰。
四、了解腎上腺的形態、位置及血管。
五、了解腹主動脈的位置、分支及分布。
六、 了解下腔靜脈的位置、屬支、睾丸靜脈(卵巢靜脈)的行程和注入部位。
七、了解腰交感乾的位置。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 了解上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 掌握上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一、掌握腋窩的構成、內容,腋鞘及其交通。
二、了解三角肌區及肩胛區的血管、神經分布,掌握肌腱袖的構成及其意義。
第三節 臂 部
一、了解臂前區淺層結構的皮神經分布和淺靜脈的行程、注入,了解肱動脈的行程及分支,了解正中、尺、肌皮神經的行程。
二、了解臂後區四條皮神經的分布,掌握肱骨肌管的構成及內容,橈血管神經束的組成及內容。
第四節 肘 部
一、掌握肘前區淺靜脈的吻合類型及臨床應用,掌握肘窩的境界及內容。
二、了解肘後三角和肘外側三角的構成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肘關節動脈網的構成。
第五節 前臂部
一、了解前臂前骨筋膜鞘的構成和肌肉配布。掌握尺、橈血管、神經及正中神經的行程與分布。了解旋前圓肌的起止意義。
二、了解前臂後骨筋膜鞘的構成及肌肉配布,骨間後血管、神經的行程和分布。
第六節 手 部
一、掌握腕管的構成及其內容物的排列關系。
二、了解手掌皮膚、皮下組織的特點和手掌筋膜。
三、了解掌腱膜的構成及手掌筋膜鞘的構成,了解手掌的結構層次。
四、了解掌中間隙、魚際間隙的位置和交通。
五、掌握手背的淺靜脈和皮神經的分布。了解肌腱的排列及結構特點和筋膜間隙的交通。
六、了解手指皮膚、淺筋膜、神經和血管,了解腱纖維鞘和腱滑膜鞘。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下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下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一、了解臀部皮膚、淺筋膜和皮神經及其分布范圍。
二、了解臀部深筋膜及臀肌,掌握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三、了解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結構,了解髖周圍動脈網的形成。
第三節 股 部
一、掌握大隱靜脈及其屬支。了解腹股溝淺淋巴結、闊筋膜、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
二、了解骨筋膜鞘、肌腔隙與血管腔隙。
三、掌握股三角的境界、內容和股管與股鞘,了解收肌管及閉孔血管。
四、掌握坐骨神經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第四節 膝 部
一、了解膝前區的淺、深層結構。
二、了解膝後區的淺層結構,掌握腘窩的境界及內容。
三、了解膝關節動脈網的形成。
第五節 小腿部
一、了解小腿前外側區淺層結構,前骨筋膜鞘內脛前血管和腓淺、深神經的起止、行程及分布。
二、了解小腿後區淺層結構,掌握小隱靜脈的起止、行程和注入。
三、掌握脛後血管、脛神經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一、了解踝前區與足背皮膚、淺筋膜的特點,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足背動脈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與腓深神經的關系。
二、掌握踝管的構成及內容物的排列,了解腓骨上、下支持帶,踝關節內、外側韌帶的位置及作用。
三、了解足底腱膜及筋膜鞘,了解足底的血管及神經。
四、了解足內、外側弓及橫弓的構成及作用。

與肌腱袖的意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