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眼外肌肌腱

眼外肌肌腱

發布時間:2020-08-27 20:34:42

1、眼外肌的名稱,作用,神經支配

 眼外肌(extrinsic eyeball muscles)是支配眼球活動的中軸肌,是眼球鞏膜上附著的六條肌肉,能使眼球隨意轉動。
Zinn纖維環 或稱總腱環,在眼眶尖端附著於視神經孔四周的骨壁上,眼外肌(包括提上瞼肌)除下斜肌起自前部眶內壁外均起自此總腱環。

第Ⅲ顱神經支配上直、下直、內直及下斜四條眼外肌;第Ⅳ顱神經支配上斜肌;第Ⅵ顱神經支配外直肌。

內直肌是作用最強的一條眼外肌,因肌肉肥厚,肌腱短,止點附著點離角膜最近(約5.5毫米)。在眼球內側水平方向行走,因此其收縮之作用力較單純,當眼球在原位時此肌收縮時眼球內轉。但當眼球在上轉時,肌肉止點處在眼球轉動中心的水平面之上,因此肌肉收縮時除使眼球內轉外尚略有上轉作用。同樣理由在下轉位時可稍增加下轉作用。內直肌鞘前部與內側眶骨壁(淚骨)之間有纖維膜組織聯系,稱為內側節制韌帶,限制內直肌過度活動。

外直肌 它與內直肌相似,處在眼球外側水平線上。此肌較薄弱,止點離角膜緣約6.9毫米。此肌主要力量為使眼球外轉。當眼球在上轉或下轉位,肌肉的附著點在眼球轉動中心的上方或下方時,此時還略有上轉或下轉的作用力。

外直肌鞘膜有纖維膜至顴骨眶結節稱外側節制韌帶。上直肌上直肌止於上方角膜緣後約7.7毫米處。此肌中部介於提上瞼肌與上斜肌之間。肌肉的走向大致平行於眼眶軸線。當眼球在原位時,肌軸與視軸大約成23度角。由於視軸與肌軸不平行,因此肌肉收縮時對眼球作用力就比較復雜。

首先,在原位時肌肉收縮對眼球發生三個作用力。第一個力,因肌肉止於眼球轉動中心的上方及前方,因此收縮時其主作用力為使眼球向上轉;第二個力,因肌肉止點偏在轉動中心的前內側,所以收縮時也使眼球內轉。第三個力,因為肌肉的起點在視軸的內側,因此收縮時還可使眼球內旋。當眼球外展23°時,視軸與肌軸方向一致,此時肌肉作用比較單純,收縮時主要作用力為使眼球向上轉。如果眼球在內收67°位時,肌軸與視軸成90。角,此時肌肉收縮的作用力即失上轉的作用而主要是內旋。在外展23°與內收67°之間的各個位置,上直肌收縮都帶有三個方面的作用力,但各力力的比例有所不同,在內收位置時以內旋內收為主,在外展位置時以上轉為主。

下直肌下直肌的肌軸方向與上直肌軸在同一垂直平面上,也與眶軸一致,所不同的是在眼球下方,止在角膜下緣外約6.5毫米處。用理解上直肌作用的道理來理解下直肌是比較容易弄懂的。其作用力有二個方向與上直肌是正好對抗的,其下轉力正好與上直肌之上轉力對抗,外旋力正好與上直肌之內旋力對抗。下直肌使眼球內收的力量與上直肌是一致的。

斜肌與直肌有一個基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力的方向是相反的,直肌起點在眼球轉動中心後方,止點在轉動中心前方,而斜肌起點在眼球中心的前方而止點在後方。斜肌旋轉力較直肌強一倍,而上轉及下轉作用較直肌弱。

上斜肌上斜肌起自眶尖總腱環,沿眶內上壁平行於眶壁向前行走,在鼻上方眶緣附近經滑車再折向後外方呈扇形展開,在上直肌下止予赤道之後。上斜肌的作用起點應在滑車處,此段肌軸與視軸成51°角。收縮時有三種作用,一是下轉,一是內旋,有少量外展作用。當眼球在內收位51°時,視軸與肌軸一致,此時只有下轉作用。當眼球在外展39°位置時,視軸與肌軸成90°,此時肌肉收縮只有兩個作用,即內旋及外展。下斜肌 起自眼眶前下方內側壁,止於眼球赤道部後方近外直肌平面,止點作扇形展開,在後長睫狀動脈穿入點之外側。眼球在原位時下斜肌肌軸與視軸成約51°角,有三種作用力:一為上轉,二為外旋,並有少量外展作用。當眼球在內收位5l°時,視軸與肌軸一致,作用力比較單純,主要使眼球上轉。當眼球在外展39°位置時,視軸與肌軸成90°,此時肌肉收縮只起兩個作用,就是使眼球外旋及外展。

2、為什麼眼睛不會掉出來

你可以搜索學習下眼睛的結構,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過關於這個問題的視頻的,但是找不到,網上搜了一篇感覺差不多的:網頁鏈接,你可以看看

6塊眼外肌的腱性部在眼球後方匯合,形成一道總腱環,環繞在視神經外圍。總腱環形成一種強力的束縛,將各塊眼外肌的後端緊緊地絞在一起,以方便配合眼球的快速移動。另一方面也對相對薄弱的視神經起一個固定保護的作用。眼外肌的另外一側腱性部,即與眼球結合的部分,有不少已經化成腱膜與眼外膜癒合,意思就是說人為是無法將它們分開的。這些結構都使眼球被牢牢地固定在眶中。

當有外力抓扯眼球時,總腱環雖然很牢固,但是它始終是6個肌腱匯合而成,其牢固程度遠沒有眼外肌眼球端的膜性融合來的結實。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眼球即使掉出眼眶——這種情況也被稱為「眼球脫臼」——都應該是和眼外肌連在一起的,脫臼的結果肯定不只是白白的一個球。再者說,即便沒有眼外肌,眼球周邊的血供也是很豐富的,再怎麼心狠手辣快手掏眼球,拿出來的眼球也應該是血淋淋的才對。此外,在眼球脫臼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明顯的肌肉撕裂,6條眼外肌不可能都保持完整,有些會斷掉,還有些會被拉長。

因此,在眼球脫臼的情況下,眼球很可能還會「連」在眼睛上,如果非要把眼球扯下來扔地上的話,就必須得把後面的總腱環一塊兒給拉出來……不過這種情況在人類很少見,因為總腱環的位置較深,且與周圍組織的結合較緊,一般是很不容易被拉出來的。而且視神經非常堅韌,很難被扯斷,所以就算肌肉都斷掉或者總腱環一起撕裂,眼球也會連著視神經,掛在眼眶上。



以上文字均復制於鏈接內容

3、眼框邊上的肌健有何作用

上斜肌(obliquus superior) 起自於視神經管周圍的總腱環,經上直肌與內直肌之間,沿眼眶上壁內側緣前行至其前端的滑車,再轉向後外,止於眼球赤道後方鞏膜的上面。收縮時,牽拉眼球,使瞳孔轉向外下方。上斜肌與上直肌作用相對應,二者同時收縮,使瞳孔對向前方。由滑車神經支配。 該肌是眼外肌中較細而肌腱最長的一條,起始於視神經孔內上方的Zinn氏總睫環上。該處一部分蓋著上瞼提肌的起端。發出後經較短的肌腱便是呈梭形的肌腹,其沿眶頂和眶內壁之間前行到達滑車。在距滑車約10mm處肌腹演變為肌腱,穿過滑車,向後外下轉折並延伸,與視軸成約55°角,經過上直肌下,呈扇形附著在眼球後外上象限處,該肌全長約62mm,肌腱長約30mm。附著點寬約10.7mm。上斜肌肌腹上方為眶頂; 下方為內直肌,與內直肌間有眼動脈、篩前後動脈及鼻神經通過。該肌與上瞼提肌間由後至前有滑車神經、滑車上神經、額動脈及眼上靜脈分支等通過。反折腱的上方有滑車上神經、眶上神經的內側支及眶上血管。扇狀腱膜上方有上直肌、上瞼提肌,下方為眼球,該肌反折腱與視軸成55°角,故其主要功能是下轉眼球,也有學者認為是內旋,其次為外展和內旋。

4、做斜視眼睛手術的流程

斜視智能矯正術,即眼外肌後徙調整縫線的智能矯正術,其優點在於在斜視治療過程中能做到自由調整眼位、智能的、靈活糾錯。
斜視矯正手術適用於各種斜視,特別是斜視角易變化的內斜視、較復雜的垂直性斜視、以及各種眼外肌綜合征。應用眼外肌後徙調整縫線的智能斜視矯正術矯正成人斜視、兒童斜視。
斜視智能矯正術,即眼外肌後徙調整縫線的智能矯正術,其優點在於在斜視治療過程中能做到自由調整眼位、智能的、靈活糾錯,與常用的矯正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操作簡便,靈活調整,大大縮短手術時間
智能斜視矯正手術中及斜視矯正術術後1至5天內通過拉動調整環就可調整眼位,調整時如過矯,可將黑線環向後牽拉,以減少肌肉後徙量;如欠矯,可將黑色線環向前牽拉,以增加後徙量。與傳統的調整線比較,由於我們採用在肌止端中心穿出縫線,並呈八字形,針間距小,調整靈活,非常方便。
2、定位準確,安全可靠
斜視矯正手術治療兒童斜視的優點包括各種麻醉狀態下均可採用。斜視矯正術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總之,應用眼外肌後徙調整縫線的智能矯正縫合術,使斜視矯正手術一次性成功率明顯提高。尤其是對年齡小的斜視,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手術治療,不再因為年齡小而延誤病情,造成患兒及家長的遺憾。
3、適應范圍廣:適用於各種斜視,特別是斜視角易變化的內斜視,較復雜的垂直性斜視,以及各種眼外肌綜合征。

步驟
斜視手術過程:首先考慮病人是什麼類型的斜視,有沒有垂直肌的異常,眼球運動情況怎樣,是需要盡早手術還是保守治療,術前如何配戴眼鏡,戴多長時間該加減度數,需不需要弱視訓練及遮蓋,如何配合訓練矯正異常視網膜對應等等。

5、眼上斜肌 的作用

眼上斜肌的作用:因該肌滑車後的一段,走行方向與視軸呈51°角,在第一眼位時,主要作用為內旋,次要作用下轉及外轉。

當眼球內轉與第一眼位呈51°時,肌牽引方向與視軸一致,僅有下轉作用;當眼球外轉與第一眼位呈39°時,使肌牽引方向與視軸呈直角,僅發揮內旋動作,可伴隨外轉動作。

眼上斜肌為起自總腱環的內上方、附著於眼球中緯線或赤道稍後偏外側鞏膜上的橫紋肌。其肌長約60毫米,為眼外肌中最長之肌,沿眶內上側前進,至眶內上緣額骨滑車處,肌腱變圓,穿過滑車後,折向眼球後外方,並與視軸成51°角。

在上直肌下方肌腱變扁,越過眼球赤道部後,止於偏外側的鞏膜上。其附著線前端距上直肌附著線外側端之後約5毫米;距角膜緣13毫米,附著線後端距視神經6.5毫米;附著線為弧形,肌寬為10.7毫米,腱長30毫米,腱寬9.4毫米;由滑車神經支配,離滑車後26毫米為神經支配點。

(5)眼外肌肌腱擴展資料

眼皮跳就是眼肌痙攣,眼周圍的肌肉發生不自主地抽搐,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用眼過度或勞累、精神過度緊張。如操作電腦時間過長、用眼太久、考前精神壓力過大等。此外眼睛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或散光也可引起。

這些症狀主要是神經末梢受刺激的表現,因此症狀往往局限於一側的上眼皮或下眼皮。只要通過緩解壓力、適當休息就可得到恢復。絕大多數人只局限於上眼皮或下眼皮跳動,少數人眼皮跳動會逐漸加重,從單純上眼皮或下眼皮跳發展為上下眼瞼抽動,甚至發展為同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動。

6、如何判斷眼眶外傷與眼外肌外傷?

眼眶挫傷多由跌撞或較大物體撞擊眶部所致,往往合並皮膚裂傷等,單純的挫傷較少見。眼眶挫傷常有眶骨骨折,或伴有附近的顱骨骨折,或相鄰的腦組織損傷。亦可同時發生眼球及視神經挫傷,而損害視功能。視神經管處發生骨折,可使視神經挫傷,而損害視功能,嚴重的可使視神經及眼動脈受壓,甚至被切斷,而致視力受到嚴重損害或立即失明。眶上裂或眶尖部的損傷,則出現典型的眶上裂綜合征,即由於經過該處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及外展神經的損傷而致眼球運動發生障礙等;或眶尖綜合征,即眶上裂綜合征加視神經損傷所致的視力損害。眶下壁的骨折,使眼眶組織陷入上頜竇內時,則出現眼球後退、下移或垂直偏移等。篩骨紙板更是容易發生骨折之處。竇的骨折常出現皮下氣腫,且易致感染,甚至形成眶蜂窩組織炎。眼眶挫傷有時可引起眶內大量出血或球後出血,眼瞼下垂亦是眼眶挫傷的常見症狀。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眼眶外傷,稱為眼眶擠壓傷。眼眶銳器傷是由銳利物體經眼瞼、眶壁或鄰近組織刺入眼眶,而損傷眶內組織。故常伴有眼瞼或眶骨的損傷,或同時合並有眼球穿通傷和眼外肌、視神經的外傷等。也可能波及顱腦或其他鄰近組織。銳器外傷所致的眶內出血,亦引起眼球突出。如發生感染,則可出現眶蜂窩織炎或眶骨髓炎等。若眶內有異物存留,則異物可直接壓迫或刺激眶內的神經或肌肉組織而出現一系列相應的症狀。眼外肌外傷多伴隨於眼眶的挫傷或銳器傷,單獨發生者頗為少見。眼眶外傷可傷及眼外肌或其支配神經,致使肌肉的功能嚴重障礙或喪失。眶骨骨折常可傷及眼外肌而發生復視。眼肌的損傷可影響與之伴隨的前睫狀血管,從而影響眼球前段的正常血液供應,個別嚴重者可發生眼球前段缺血性病變。除了外傷直接造成肌腱撕脫和肌腹的斷裂外,眶骨骨折所致的眼肌嵌頓,或眼眶軟組織的外傷後瘢痕收縮,亦可使眼肌功能障礙。單獨損傷支配個別眼肌的神經,而致眼肌麻痹則較少見。眶上裂處的損傷則出現典型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與外展神經所支配的眼外肌麻痹的症狀(眶上裂綜合征)。

7、人的眼外肌能換個嗎

現在還沒有達到換的水平。
眼外肌是司眼球運動的橫紋肌,每眼各有6條,按其走行方向分直肌和斜肌,直肌4條即上、下、內、外直肌;斜肌兩條是,上斜肌和下斜肌。四條直肌均起始於眶尖部視神經孔周圍的總腱環zd。各肌的肌纖維自成一束,包圍視神經版分別向前展開,附著在眼球赤道前方,距角膜緣不同距離的鞏膜上。
內、下、外、上直肌分別附著於角膜緣後5.5mm、6.5mm、6.9mm、7.7mm處。
上斜肌也起始於總腱環,沿眶上壁與眶內壁交角處前行,在接近眶內上緣處變為肌腱,穿過滑車的纖維環,然後轉向後外權方經過上直肌的下面,到眼球赤道部後方,附著於眼球後外上部。
下斜肌起源於眶壁的內下側,然後經下直肌與眶下壁之間,向外伸展至眼球赤道部後方,附著於眼球的後外側。
眼外肌的血液由眼動脈的肌支供給。

8、急!!!外傷引起的眼肌麻痹最佳治療方法?

您好!這種情況目前沒有什麼特效療法,主要是去除外傷因素,防止繼續壓迫眼外肌,解除眼外肌或者其支配神經的麻痹;其次運用神經和肌肉營養劑,眼部熱敷理療等,促經神經肌肉功能的逐漸恢復。如果復視很厲害,可以先遮蓋麻痹眼,或者使用棱鏡,還可以用肉毒桿菌毒素A注射拮抗肌來緩解復視症狀,但不能根治。6個月後還沒有恢復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9、眼球的解剖生理特點有哪些

眼球是一個球形器官,分成眼球壁和眼內容物兩部分。
眼球壁 分外層、中層、內層。 外層稱為纖維膜,包括角膜和鞏膜,由緻密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交織而成的結締組織,眼球的外形由此層決定。
①鞏膜為一層厚度為0.3~1.0mm、直徑為24mm的白色球形膜,前面有一直徑為11mm的孔,供角膜鑲嵌於其中,近孔緣的鞏膜內埋有一環形的施萊姆氏管,是房水流出的管道,後極部偏鼻側的鞏膜有一直徑為1.5mm的篩板狀孔,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軸索由此孔穿出眼球形成視神經。鞏膜的赤道部後有四根斜穿鞏膜壁的渦靜脈。後睫狀動脈和神經在鞏膜後極部穿入眼內。6根眼外肌的肌腱附著於鞏膜壁上。鞏膜壁外還包裹著眼球筋膜囊,起著滑囊樣作用,利於眼球轉動。
②角膜,為一厚度0.5~1.0mm、直徑11mm的透明膜、鑲嵌於鞏膜前面圓孔內,其交疊部為寬0.3~1.5mm、灰白色半透明的環,稱為角膜緣,外露的角膜為一橫徑11mm、豎徑10mm的卵圓形、凸起的透明組織,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徑為8mm,周邊部較平坦,角膜的屈光指數為1.376,與空氣的界面具有+43D的屈光度,為眼球的主要屈光媒質。
角膜分為五層,最表面為上皮層,為非角化性復層鱗狀上皮,上皮間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是全身痛覺和觸覺最敏銳的部位。上皮表面有一層淚膜覆蓋,維持其濕潤與呼吸功能。上皮層內尚有遊走的組織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作為體表防禦系統。上皮層下為前彈力層,或稱鮑曼氏膜,為增厚的膠原纖維層,厚 8~14μm,它不具備再生能力,一旦受破壞即遺下疤痕。角膜第三層為基質層,占角膜厚度的90%,由高度分化的角膜細胞、膠原和含有粘蛋白、糖蛋白的底質構成,它們均勻一致的排列,使角膜具有高度透明性。基質層的後面貼裱著後彈力層,或稱德賽梅氏膜,是內皮細胞的基底膜,約10~12μm,具有較強的機械強度。角膜後面為單層的內皮細胞覆蓋,具有主動轉輸離子的功能,將角膜基質層內的水分子不斷地泵入前房,使角膜基層保持在脫水狀態而透明。
人類的內皮細胞不能再生、分裂,隨著年齡增大,單位面積內的內皮細胞密度相應減少,外傷、炎症都可破壞內皮,當內皮細胞減少到1000/mm2時,內皮功能就有可能失去代償,此時角膜發生水腫並變混濁。正常角膜內不存在血管,它的營養由角膜緣的血管網供應。 眼球壁的中層為葡萄膜,因其有豐富的血管和深濃的色素,如一個剝去外皮的紫葡萄,故名,又稱色素膜,葡萄膜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

與眼外肌肌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