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做過微創,骨頭打過骨水泥的,怎樣保養
椎體成形術後椎體強度的增加以及剛性改變可能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即上下椎間盤負荷增加(以上椎間盤更明顯),易導致椎間盤退變或者鄰近椎體的骨折。研究表明,椎體強度改變後,過高的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脊柱應力場和位移場的重分布,但用CPC椎體強化後對鄰近椎體的應力無明顯影響,對鄰近椎間盤的影響亦較小。使用骨水泥時防止血壓下降
2、腰椎骨折的手術步驟
單純性壓縮性骨折的治療
(1)椎壓縮不到1/5者,或年老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可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同時囑傷員3日後開始腰背部肌鍛煉,開始時臀部左右移動,接著愛國作背伸動作,使臀部離開床面,隨著背肌力量的增加,臀部離開床面的高度逐日增加,3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少許活動,但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2)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的青少年及中年傷者,採用兩座法過仰復位,在給予鎮痛劑或局部麻醉後,用兩張桌子,一張較另一張高約25—30cm左右,桌橫放一軟枕,傷員俯卧,頭端置高桌側,兩手抓住桌邊兩大腿放在低桌上,注意胸骨柄和恥骨聯合處必須露出,一助手把住傷員兩側腋部,另一任握住雙側小腿,以防止傷員墜落,利用懸垂之體重約10分鍾後,即可逐漸復位,復位者一手托住髂嵴,另一手捫摸有突的棘突,觀察是否已復位,如果仍有後突,術者可用手掌施力於後突的棘突處,使皺褶的前縱韌帶綳緊,壓縮的前半部椎體得以復位,棘圖重新互相靠攏和後突的消失,提示壓縮的椎體已復位,復位後即在此位置包過伸位石膏背心,也可先上石膏後殼,干硬後傷員仰卧在石膏後殼上,包成完整的石膏背心,石膏干透後,鼓勵傷員起床活動,固定時間約3個月,在固定期間,堅持每天作背肌鍛煉,並逐日增加鍛煉時間。 也可以採用雙踝懸吊法,局部麻醉後將傷員移向手術台之一端,使其頸部位於台之邊緣,傷員俯卧,用雙手拉住一靠背椅的靠背,靠背架上有襯墊,傷員的額部托在襯墊上,在踝關節部包棉墊,然後在踝部套上牽引帶,利用滑輪裝置將雙下肢逐漸拉高,直至骨盆離開檯面約10cm為止。依靠懸垂的腹部和經下肢的縱向牽拉,可使脊柱過伸,後突消失,壓縮成楔狀的椎體即可復位。復位的手法同兩桌法,復位後在此位置包石膏背心。包石膏方法、固定時間與噸位時間約同前。
2、爆裂型骨折的治療,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爆裂型骨折的傷員,經CT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踝懸吊法復位,因其縱向牽引力較大,比較安全,但需小心謹慎,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折塊擠入椎管內者,不宜復位,對此類傷員宜經側前方途徑,去除突出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施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置入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3、80歲,患腰椎骨折,椎間盤突出,今年作了小針刀手術3次,又腿疼,不知能作手術否?四川瀘州【腰椎間盤突】
80歲?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影像診斷)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診斷)是兩回事,首先是確診,看是否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只有症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一致才能確診,而後才考慮治療問題。我科採用微創/微創介入法治療,不開刀,不破壞骨性結構,但需住院治療。請登錄「上海同濟疼痛網」詳細查詢。點擊這里查看我的門診時間
(謝衛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什麼叫內視鏡腰椎微創手術?對椎間盤突出有幫助嗎?
骨科微創手術 (Minimally Invasive Orthopedic Surgery)
「微創」手術,絕對不只是內視鏡手術的專有代名詞!至少對骨科醫師來說是如此。而成大骨科5位教授在不同骨科次專科領域的「微創」手術上,都有獨步國內外的創見與貢獻。
想到「微創」手術時只想到內視鏡是不夠的,尤其對骨科而言,「微創」手術有更深一層的含意與內涵。內視鏡一般都需有「腔室」,才有足夠的空間讓內視鏡能夠施展得開;而骨科針對骨頭的治療,除了關節有「腔室」可容納關節鏡外,骨頭是被肌肉直接包裹住,沒有多餘的空間讓內視鏡伸入,使得內視鏡這種「微創」的利器,對骨頭病變有時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即使不藉助特殊的工具,純粹依賴經驗與技術達成的小傷口手術治療,「微創」的觀念與技術兼具,也絕對構得上是「微創」手術。
骨科的微創手術歸納分成三類:一是如外科系醫師常用的內視鏡或改良工具,二是搭配導航系統的科技輔助,三就是以改變技巧來減少對組織的傷害。
醫療的傳統基本觀念本來就是以「不傷害(do no harm)」為原則,而手術是侵襲性的治療方法,權衡治療與疾病本身的利弊得失,在「不傷害原則」的精神下,除傷口要小之外,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要降到最低最低。改變手術技巧也能達到這個醫療觀念的精神,自然也是「微創」。
以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手術治療為例,指手術部位髖關節是位於腔室較窄小的骨盆腔一隅,內視鏡的使用上比較不方便;而台灣醫療史上最早期引入傳統手術方法時,因為技法不成熟與結構不熟悉,曾經必須開刀長達8小時,且傷口超過12公分,算是不小的手術。
但近年來,有經驗的小兒骨科醫師已經可以用只有傳統手術3分之1、長僅4公分位於前上腸骨突附近的傷口,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內就完成這項手術。這種進步的原因是以解剖結構的知識為根基,既然對於患部解剖位置非常清楚,再加上了解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讓那小傷口配合手術位置的需要,移上、移下地拉到手術定位,就可以達到微創的效果。
小兒骨科曾用此開刀的病童作研究並發表在國際期刊<小兒骨科雜志>,發現提早對12至18個月大的病童手術作髖關節脫臼復位與骨盆切骨矯正術時,並不會如傳統認知以為18個月大以內的病童動手術會增加組織傷害的危險,因此讓醫師得以在12至18個月大病童的手術治療上多了一個選擇。
小兒骨折也是非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的標的。傳統對於小兒骨折的治療,是採取「手術復位內固定(ORIF)」,也就是直接打開一個傷口,在目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同時做骨釘的固定。這將會留下長長的傷口與軟組織破壞。小兒骨科目前的主流手術方法則是採用「徒手復位內固定(CRIF)」,骨折處不開傷口,而是透過X光機的輔助確認骨折復位之後,再由外「經皮」打入骨釘做內固定處理,術後就只會留下打入骨釘部位的小小傷口。
還有一種俗稱「軟釘子(flexible nail)」的工具與術法也頗受重視。成大醫院小兒骨科曾分析用「徒手復位內固定」的病童與「手術復位內固定」組作分析,發現術後關節活動度的恢復較快,也比較完全,傷口比較美觀,後遺症因而比較少,病童與家長的滿意指數當然比較高。
成人骨折也可以採用類似的作法。例如當必須以鋼板做骨頭固定時,林啟禎主任指出,骨科界目前發展出比較過去必須全傷口切開的手術,改為只在鋼板固定處的兩端各開一個傷口,鋼板由上位進、下位導引,再以經皮打入骨螺絲固定的間斷皮膚切開與不破壞骨膜手術法。不過,不是每種骨折固定都適用,而且優缺點各半。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充分利用豐富的經驗與術前的分析來改良傷口,就是傳統手術的「微創」經典,因為只需要6~10公分的傷口,比傳統必須15公分的切口小了一半。開口減縮了一半,對手術醫師來說,困難度自然增加,不是任何醫師都可隨便嘗試;但是考慮病人的最小傷害與最佳的預後,「微創」就是是醫師最重要的思考原則。
在人工膝關節手術上則是利用科技引導手術的「微創」經典。充分利用衛星導航的確認部位,力求手術相對位置的精準度,也讓傷口由減縮一半為6~10公分。這個新方法的高准確性很明確與實用,頗受國內外重視。
在脊椎的矯正與手術治療上,則充分利用內視鏡的特性(類似腹腔鏡與胸腔鏡)來執行,像是突出椎間盤切除、脊椎側彎矯正與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等手術,都可以透過內視鏡的操作,在「微創」的條件下,讓病人能獲得最好的預後,並帶來最小的傷害與術後並發症。
骨科在微創工具上還有另一項廣為人知的傳統利器──關節鏡。林啟禎主任指出,關節鏡的使用最普遍,從一開始用來檢視關節的情況,像是半月軟骨、關節軟骨與前後十字韌帶等關節腔的損傷情形,作為診斷及治療的依據,現在更在關節手術上發揮不小的功效,透過小小的傷口就能完成,例如在膝關節的關節鏡,做破裂半月軟骨的切除與修補,及前後、十字韌帶的重建,甚至在關節內作骨折的骨釘固定與移植幹細胞來修補軟骨(尚待人體實驗的新技術)等。用在肩關節上,關節鏡則可以用來修補破裂的旋轉袖肌肉及碎片的清除,還可用以削平肩胛骨鷹突做減壓手術。
對壓迫正中神經的腕道癥候群與成人的扳機指攣縮,利用其獨創的手術工具,進行傷口很小的減壓與松筋「微創」手術,這兩種手術方法在臨床效果與研究成果上都有傑出論文,受到國內外重視與稱許。
另一個「微創」的重要概念,就是「微創」不只是計較傷口較小,而且還計較對組織的傷害較小。他說,像針對腦性麻痹兒童所做的「腿肌腱延長術」,是希望能夠放鬆患者的不正常腿部肌肉攣縮,雖傳統手術的傷口本來就不大,但是做「V或I」字型的連續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大;他自己則發明採取「網狀(Mesh)腿肌腱延長術」來做治療,其間斷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小、效果更好,恢復到可復健、練習行走與比術前更有力且穩定的時間可以快上一倍以上,腦麻兒術後不必因為被限制在石膏內的時間長而心情沮喪及生理萎縮,家長與復健醫師比較不會對骨科手術採取負面態度,對腦麻兒的治療整合便有提升作用。這個新方法與成果因為很明確與實用,2007年9月在亞太骨科醫學會拿到牆報論文首獎。
醫學的觀念在修正提升,醫療技術與工具也與日俱進,而其中「微創」正是必然的核心技巧與理念。對於未來骨科在「微創」上的發展,林啟禎主任表示,與組織工程的結合,將會是目前最令人期待但尚待研究突破的主流趨勢,例如在退化或受傷的關節軟骨部位,利用植入幹細胞來激發軟骨組織自然修補或改善組織的傷害,或許可以改善老人常見之軟骨老化與退化關節炎的現象,並提升這些銀發族的行動能力與生活質量。如此就能把最小傷害的醫療目標與理想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並對高齡化社會的特殊醫療生態改變作出實質的貢獻。
5、腰椎內突手術下鋼釘和手術費醫保怎麼報銷比例
腰椎內突手術下鋼釘和手術費醫保報銷金額=(總費用-自費金額-自付金額-門檻費)X 報銷比例。
具體比例報銷分新農合和城鎮職工社保:
1、城鄉居民(新農合)報銷比例:鄉鎮醫院90%,一級醫院87%,二級醫院80%,三級醫院65%。
2、城鎮職工基本醫療:統籌基金根據醫院級別比例支付:三級醫院85%,二級醫院90%,一級醫院92%,與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簽訂了住院醫療服務協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5%
3、在些基礎上,年滿50歲的增加2%,年滿60周歲的增加4%,年滿70周歲的增加6%,年滿80周歲的增加8%,年滿90周歲的增加10%。年滿100周歲的報銷比例為100%。

(5)椎間盤骨折微創手術擴展資料:
城鎮:
城鎮居民在一個結算年度內住院治療二次以上的,從第二次住院治療起,不再收取起付標準的費用。轉院或者二次以上住院的,按照規定的轉入或再次入住醫院起付標准補足差額。
1、學生、兒童
在一個結算年度內,發生符合報銷范圍的18萬元以下醫療費用,三級醫院起付標准為650元,報銷比例為50%,上限為2000元;二級醫院起付標准為300元,報銷比例為60%;一級醫院不設起付標准,報銷比例為65%。
2、年滿70周歲及以上
在一個結算年度內,發生符合報銷范圍的10萬元以下醫療費,三級醫院起付標准為650元,報銷比例為50%,上限為2000元;二級醫院起付標准為300元,報銷比例為60%;一級醫院不設起付標准,報銷比例為65%。
6、腰間盤突出很嚴重,動時感覺腰骨在骨折,是否應該馬上手術?
不用應該馬上手術。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西醫的診斷,中醫沒有此病名。而是把該症統歸於「腰痛」、「腰腿痛」這一范疇內。對於腰腿痛祖國醫學早有記載,認識也很深刻。
7、腰椎壓迫性骨折做微創手術大約多錢?
骨水泥的微創手術是椎體成形術,就是將骨水泥通過腰部後方穿刺進入前方,到達椎體內,然後將骨水泥注入到壓縮的骨折椎體內,可以起到迅速的止痛效果。
靜養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只不過時間會長一些。
微創也是有一定風險的,嚴重可以導致脊髓損傷或神經根損傷,出現功能障礙,但跟術者的技術有直接關系。後遺症嗎,這種手術不建議年輕人應用,以免發生再次骨折或臨近節段骨折。
費用由一萬多的,加住院費兩萬多,最多的達到4-5萬元。
8、腰椎骨折手術微創35天下樓出去走曬太陽行嗎?
腰椎骨折手術微創35天下樓出去走曬太陽行嗎,微創也是個手術,傷筋動骨一百天,建議您還是在家多躺些日子,以免造成第二次傷害,祝您早日康復。
9、請問什麼是微創醫療技術?能治療骨折嗎?
這個最好電話咨詢權威醫院的骨科醫生,以下僅供參考:
脊柱微創手術技術的范疇
(1)脊柱顯微外科技術。運用手術顯微鏡或高倍放大鏡,放大手術視野進行手術操作,通過盡可能小的皮膚切口施行「鑰匙孔手術」,使脊柱外科手術以最小的醫源性損傷實施最有效的治療。包括頸前路手術顯微鏡下椎間盤摘除術、後路腰椎間盤顯微外科摘除手術(正中入路、外側入路、孔外入路)等。
(2)內窺鏡輔助下脊柱外科技術。通過若干個皮膚通道或微小切口到達脊柱,利用光導纖維成像技術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內窺鏡輔助脊柱外科技術可分為胸、腹腔鏡輔助下和顯微內窺鏡輔助下脊柱外科手術。
(3)經皮穿刺脊柱外科技術。經皮穿刺或微小切口,運用特殊器械和裝置,施行脊柱微創手術。 (4)導航系統輔助下脊柱外科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末開展的新技術,在導航系統輔助下,明顯提高了手術准確率和安全性,減少了並發症。
10、骨科微創手術安全嗎?
你好根據您所述情況,微創手術屬於是一種微小型創傷手術,對身體的損害是非常小的。
意見建議:這種微創手術和傳統手術的百不同方法就是,損傷面積比較小。不會有過多的出血,手術後,恢復比較快,不會對人體度造成明顯的,肢體功能,或者是體質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