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間盤突出症有什麼臨床表現?
根據頸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側方突出型。由於頸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表現為單側的根性症狀。輕者出現頸脊神經支配區(即患側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現受累神經節段支配區的劇烈疼痛,如刀割樣或燒灼樣,同時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竄麻感,疼痛症狀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頸、肌肉痙攣及頸部活動受限等表現,尚可出現上肢發沉、無力、握力減退、持物墜落等現象。體格檢查可發現被動活動頸部或從頭部向下作縱軸方向加壓時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經節段有運動、感覺及反射的改變,神經支配區域相應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等表現。
(2)旁中央突出型。有單側神經根及單側脊髓受壓的症狀。除有側方突出型的表現外,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單側脊髓受壓的症狀,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可出現觸覺及深感覺障礙;對側則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而感覺障礙的分布多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病變對側下肢的運動功能良好。
(3)中央突出型。此型無頸脊神經受累的症狀,表現為雙側脊髓受壓。早期症狀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步態笨拙,活動不靈,走路不穩,常有胸、腰部束帶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檢查可見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髕陣攣及踝陣攣陽性。
X線檢查可顯示有頸脊椎側彎畸形,生理曲度減少,頸椎發直或向前彎曲,部分患者可見病變椎間隙狹窄,病程較長者於椎體邊緣有唇樣增生現象;脊髓造影在突出的相應節段平面有充盈缺損、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表現;CT 或核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突出的節段、范圍、大小及與神經脊髓的關系等。
2、脊椎病分為哪幾種?它的表現是什麼?需要怎麼治療?
目前有6種,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由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引起。其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頸背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狀,在治療上、建議你可以選擇做一些中葯穴位注射結合外用一些磁療貼等治療。當然,你平時應該注意維護,他的治療確實也需要根據不同的病程以及不同的病理類型來決定,每一種的治療方法都是不一樣的。

據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裡面,頸椎病在醫學上的獨立性已得到認可,其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已被統一的概念和標准。目前,頸椎病的一般診斷標准和類型如下, 一般原則,臨床表現和x線片與頸椎病一致,可以診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X線片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臨床上無主訴和體征,X線片有異常者,不應診斷頸椎病。可以描述x射線膠片上的異常發現。除以上原則外,各類頸椎病的診斷如下,頸椎病,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伴有相應的壓痛點, x光片上頸椎曲度變化,或椎間關節不穩定,有雙側,雙突出,凹形切口,增生等表現, 除頸部扭傷 ,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炎,神經衰弱等肩頸疼痛外,並非頸椎間盤退變所致。

牛皮癬關節炎,也稱為牛皮癬關節炎,患者常伴有銀屑病的皮膚表現。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病關節受累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因此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但是當雙手的小關節疲勞時,它們大多在手指末端的指間關節。然而,骶髂關節和脊柱受體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很少見。
最後,關於以上脊椎病分為哪幾種它的表現是什麼需要怎麼治療的問題,今天就分析到這里。
3、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
您好!從您的描述可見,問題出在脊柱,頸、腰椎結構異常,可能出現小關節位置移位。建議:現在當地找一位懂正骨手法的醫生為您調整脊椎小關節,應該有效果。
根據檢查結果,應以MRI為准。目前可以排除脊髓型頸椎病。
(陶泉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上海新華醫院陶泉 http://taoquan.haodf.com/
4、頸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間盤突出哪個危害大
理論上來說頸椎間盤突出嚴重些,很簡單頸椎影響全身,腰椎影響下肢,一目瞭然
5、頸椎突出了怎麼辦啊
你的問題在頸4-5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是頸椎病的一種類型,一般表現為:頸項僵硬、肩膀胳膊酸困疼痛、手指麻木、可伴有頭暈、耳鳴、下肢無力踩棉花感等症狀。由於部位高,外科開刀風險大,醫生和病人都很棘手!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我們有不開刀的辦法治療頸、腰椎間盤多節段突出。椎間盤突出雖然是骨科的病種,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微創技術的日臻成熟,椎間盤突出的治療辦法也有了很多選擇。同樣是頸、腰椎間盤突出,輕度膨出型的適合保守治療如推拿、按摩、牽引、理療等。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擠出的屬於突出或脫出型的,是外科情況椎,保守治療不僅無效而且可能幫倒忙!外科辦法有二:一是骨科開刀治療,二是介入打針微創治療。介入微創治療是頸椎、腰椎間盤突出/膨出的有效治療辦法。主要包括:盤外膠原酶溶解術和盤內減壓術(臭氧、激光、射頻等),其中盤外膠原酶溶解術適用於纖維環破裂的、髓核擠出來的突出型,前提條件有二:突出的髓核幅度不超過10mm、髓核沒有鈣化(是指壓迫神經的地方髓核沒鈣化)。比較來說,介入治療以穿刺針的小針眼創傷、一次可以處理多個節段問題,更安全、效果更肯定一些。因為是微創治療,即使患者高齡、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都可以做。費用約5000多元,住院一周。
6、只知道腰椎間盤突出,那你知道頸椎間盤也會突出嗎
頸椎由於椎間盤退變或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周圍組織,引發各種症狀叫做頸椎病。頸椎病可分為以下類型:
1、交感型頸椎病:常表現頭暈、胸悶、耳鳴、失眠等。可通過微創治療,如射頻、等離子等;
2、神經根型頸椎病:由於神經刺激造成上肢麻木、疼痛,可通過早期口服葯物,改變生活習慣等保守治療;
3、脊髓型頸椎病:往往出現手麻木、踩棉花感,需及時手術干預,以免發生癱瘓。
7、頸椎間盤突出 硬膜囊受壓
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退行性病變而壓迫神經(硬膜囊)使局部代謝循環受阻所引起的。還要看具體壓迫什麼神經。通常可以分為以頸部症狀為主的頸型、神經根受累出現上肢症狀的神經根型、四肢運動和感覺障礙的脊髓型、椎動脈受壓引起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刺激症狀的椎動脈型和壓迫食管有吞咽不適或困難的食管型。不知道你的症狀具體是什麼。其主要反應是疼痛、頭暈、嘔吐、手麻、失眠、反射性疼痛等。若不抓緊治療,病情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導致無規律性流涕,視力下降,面癱或上肢肌肉萎縮等嚴重後果。
這類疾病一般以做伏案工作較多者易患。從開始的局部炎症水腫形成積液,使患部肌體代謝障礙,到後期堆積形成增生。這一過程中醫稱之為痹症,痹也就是不通暢之意。建議可採用中葯透皮給葯,軟堅通絡,活血化瘀,以促進局部的代謝機能,從而使肌體吸收和代謝已形成的增生,達到治癒目的
8、頸椎病和頸椎間盤突出肌電圖有什麼不同表現?
因為頸椎病和頸椎間盤突出後神經根都長期受到壓迫而發生變性,失去了對支配肌肉的抑製作用。這樣,由於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因體內少量乙醯膽鹼的刺激,而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顫電位,或出現少量束顫電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乾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 ~ 2 毫伏。頸椎病因為椎間盤的變性,引起骨質增生,神經根損傷,肌肉也失去神經的支配。在病變的後期,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改變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CT對頸椎病的適應證(1)頸椎椎管狹窄症。CT 是診斷及定位椎管狹窄的較准確的方法,能測量椎管的各徑線及面積,觀察椎管形態,了解其骨和軟組織的情況,顯示椎管內受壓迫的程度。
(2)頸椎間盤突出症。CT 能直接顯示突出的髓核及其對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壓迫程度。
(3)排除腫瘤和炎症。如果X 線片證實的病灶,CT 更能明確病變的范圍,椎體及附件的情況,病變是否侵犯了椎管及椎間孔,有無椎旁的腫塊,病變是否為侵蝕性,病變是多血管還是無血管,組織有無鈣化、壞死、囊性變等。對臨床懷疑有脊椎病變而平片陰性或可疑者,CT 能明確提示有無骨質的異常。
(4)明確骨折和脫位。椎弓骨折及骨折片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在平片上容易漏診,而CT 能明顯提示,可准確測量病變對椎管及椎間的侵犯程度。CT 檢查還可以准確顯示寰椎的骨折。嚴重的脊椎外傷患者只需平卧於CT 檢查台上,用橫斷面掃描及多平面影像重建即可了解骨折和脫位的情況,避免過多地移動患者。
(5)觀察先天性的異常。CT 能觀察骨質和軟組織的結構,進一步明確脊椎的先天性畸形情況。
核磁共振檢查對頸椎病的適應證(1)頸椎間盤突出。目前,MRI 成像技術是對椎間盤病變進行檢查的最有效的方法。因為MRI 成像對組織密度的解析度高。無需作其他的創傷性檢查,即能分辨正常纖維環與髓核。並顯示椎間盤突出的方向與程度,了解椎間盤有無變性。在這方面其優於CT。
(2)觀察頸椎後縱韌帶鈣化症。MRI 成像可以直接顯示骨刺及後縱韌帶鈣化的脊髓壓迫情況,且顯示頸胸段移行部位的脊髓壓迫更明顯。
(3)排除脊髓腫瘤及脊椎腫瘤。首先它能明確腫瘤的部位、范圍及其與神經軸的關系。再者是能明顯顯示腫瘤的形態與組織結構特點,而有助於判斷腫瘤的性質。對於脊椎腫瘤可以了解腫瘤的范圍及對脊髓壓迫的情況。
(4)明確頸椎外傷和感染的病變程度。目前,MRI 成像是唯一能夠顯示脊髓形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它能清楚地顯示脊髓損傷的部位、出血、水腫、變性、壞死等情況,還能顯示陳舊性脊髓損傷的繼發性病理改變,如脊髓萎縮、空洞形成、膠質增生及纖維組織增生。對早期診斷、判斷預後及指導治療有很大的幫助。同樣,MRI也是診斷椎體、椎間隙感染最有效、最特異的檢查方法。
(5)明確先天性畸形的疾病診斷。MRI 檢查對Arnold-Chiari 畸形很有診斷意義。可在矢狀面圖像上顯示小腦扁桃體的下降狀態、范圍,第四腦室的位置,腦干、頸髓、上頸椎管連接和枕骨大孔的關系,可以判斷Arnold-Chiari 畸形的類型及范圍。對脊髓空洞症的診斷,MRI 成像無需進行侵襲性的檢查,即可清楚顯示病變的范圍。
對脊椎椎管融合異常,MRI 檢查可清楚顯示脊髓的狀態,脂肪瘤的范圍及脊椎與皮下組織、皮膚等周圍組織的關系。
(6)排除動靜脈的畸形。MRI 成像對髓內型動靜脈畸形的診斷有相當的價值,比血管造影及CT 效果更佳。
9、頸椎椎間盤突出怎麼辦?
您好:頸椎間盤突出症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僅次於腰椎間盤突出症,任何導致脊柱生物力學結構不平衡的因素,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應用脊柱內外平衡的理論,採用脊柱系列平衡療法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症,其治療機理是綜合和復雜的。通過其系列治療,消除椎間盤髓核的水腫,使膨出物或突出物萎縮、破裂後疏散變形,致使髓核「回縮」「還納」,破裂的纖維環修復封閉,椎間盤部分或全部復位;同時小關節紊亂的糾正、粘連松解,均有利於脊柱畸形的不斷矯正;神經根的充血、水腫、粘連減輕或消退,加之神經根發生位移,使神經根管也相應得到不同程度的擴大,從而使這些壓迫因素解除,血液循環大為改善。
頸椎間盤突出造成頸部區域根性疼痛,除機械壓迫因素外,還有化學性刺激和全身免疫反應因素,所以選用適當的葯物進行病灶局部葯物注射,以消除炎性刺激物、調動機體的免疫反應能力。本法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症早期和單純型患者,具有創傷小、痛苦少,並發症少的特點,尤為突出的是:不損壞脊柱的生物動力學結構,是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症有效、安全的非手術方法。
http://.baidu.com/question/5377797.html?si=1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http://www.kf365.com/html/11/578.html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以往多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的傾向;過去是會計、教師的職業病,現在則是辦公室里的多發病。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頸部疼痛板滯伴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但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頸椎病還會產生頭痛、頭暈、耳鳴、眼睛發脹、胸悶氣急、四肢無力等症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很多,推拿、針灸、牽引、理療、局封、葯物等,還有手術,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不注意自我保養和功能鍛煉,就會拖延病情,並容易復發。
一.保養
1.用枕適當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並保持頸椎的平直。枕頭要有彈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彈棉或穀物皮殼為宜。喜歡仰卧的,枕頭的高度為5厘米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喜歡側卧的,高度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脫空。其實,枕頭的真正名字應該叫「枕頸」。枕頭不合適,常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要及時診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編為佳,竹席一則太涼,二則太硬,最好不用。
2.頸部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3.姿勢正確 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會繼發一系列症狀。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鍾,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4.避免損傷 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本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剎車,頭部向前沖去,會發生「揮鞭樣」損傷,因此,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在車上打瞌睡,坐座位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體育比賽時更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保護。
二.鍛煉
頸椎的鍛煉應該慎重,要避免無目的的快速旋轉或搖擺,尤其是頸椎病急性期、椎動脈型頸椎病或脊髓型頸椎病。我們推薦的方法簡單易行,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
1.頭中立位,前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後伸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鍛煉時,有的病人頸部可感覺到響聲,如果伴有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或停止鍛煉;如果沒有疼痛,則可以繼續鍛煉。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後,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後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後側的肌肉力量。
頸椎病的預防
頸椎病的預防,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兩方面採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已治癒患者的復發。頸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從脊柱的整體加以預防。
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即開始退行性變。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從年齡方面觀察,魏徵等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20歲以下組,2/20人;20~29歲組,2/20人;30~39歲組,4/20人;40~49歲組,50歲以上組,16/20人。潘之清研究認為,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脊柱外傷機遇最多,因此,頸椎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體質鍛煉,促使椎周軟組織強狀有力,有助於增強脊柱的穩定性。更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常見的還有落枕、受涼、過度疲勞、強迫體位工作、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是復雜的,但總的可分為內因(體內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傷),二者可以互為因果。內因是致病的基礎。我們這里講的是外因方面的預防。
(一)嚴防急性頭、頸、肩外傷:頭頸部跌撲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有些外傷是不是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孩子為了防禦而急性扭頸,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後頭部等,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頸軟,如過早抱起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如頂牛、頭頂立、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均可造成運動損傷。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一旦發生外傷,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
(二)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有人喜歡俯卧,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狀。由於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失衡,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卧,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
(三)合理用枕:枕頭是頸柱的保護工具,一個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時,即每天有¼~1~3的時間是在睡眠(枕頭上)中度過的,所以枕頭一定要適合頸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後,頸肩部肌肉完全放鬆,只靠椎間韌帶和關節囊的彈性來維護椎間結構的正常關系,如果長期用高度不合適的枕頭,使頸椎某處屈曲過度,就會將此處的韌帶、關節囊牽長並損傷,而造成頸椎失穩,發生關節錯位,進而發展成頸椎病。這類病人常常表現為睡眠中或睡醒後晨起時頸項不適、落枕、頭昏、頭痛或頑固性失眠等症狀。合理的枕頭對治療和預防頸椎病十分重要,是葯物治療所不能替代的,但應長期堅持應用。合理的枕頭必須具備兩項:科學的高度和舒適的硬度。對枕頭的高度,國內外學者均十分重視,並提出多種數據。我們研究認為,枕頭不宜過高,亦不宜過低。大部分人以自己的頜肩線(下頜角至肩峰的距離)或手掌橫徑,作為側卧或仰卧的高度,此高度適合絕大多數人;少數人需適當高枕,如棘突發育畸形、吻棘,枕頭過低則可使症狀加重。枕頭應有適當的彈性或可塑性,不要過硬,以木棉或穀物皮殼較好,應用後可以形成馬鞍形。
睡姿良好對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人體軀幹部、雙肩及骨盆部橫徑較大,側卧時,脊柱因床墊的影響而彎曲,如果長期偏重於某一側卧位,脊柱會逐漸側彎,輕者醒後腰背僵硬不適,需要起床活動方可恢復正常,重者可發展成脊柱病。睡眠應以仰卧為主,側卧為輔,要左右交替,側卧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都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頭應放於枕頭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病患者應以木板床為宜,彈簧床對脊柱生理平衡無益。
(四)預防慢性勞損: 由於工作需要,有些工種需要特殊姿勢或在強迫體位中工作較長時間,如果不予重視,委容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發展成脊柱病。例如長期看顯微鏡的人員、坑道作業人員、會計師、縫紉刺綉、牙科醫生、飛機的機械師、打字員、發報員等屈頸、斜頸、扭頸、聳肩工作者,以及長期伏案工作的學習的人,若不注意桌椅的高度與自己的身材相適應,又不重視業余時間的平衡運動(與工作姿勢相反的姿勢鍛煉,如伏案工作者作伸懶腰動作),時間長了將會發生肩頸部軟組織負荷,不僅容易發生腰背軟組織勞損,而且可進一步發展成為頸、胸、腰椎關節功能紊亂。預防慢性勞損,除工間或業余時間作平衡運動外,還可根據不同的年齡和體質條件,選擇一定的運動項目,進行增強肌力和增強體質的鍛煉。
乘車中睡眠,急剎車時,極易造成頸椎損傷,故應盡量防止。游泳者在淺水處跳水,經常有造成頸椎嚴重撞傷者,故跳水應到深水處。
(五)老年人的預防: 50歲以上的老人,脊柱多有退行性改變,因此更應重視預防脊柱病的發生。枕頭必須選用合乎個人規格的(保健枕分為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5個規格,男士按個人襯衣號用同號的枕頭;女士按襯衣號用小一號的枕頭),無論家居或外出,都要重視用枕;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頸腰部保暖,減少縮頸、聳肩、彎腰等不良姿勢,冬季應注意防止頸肩受寒,尤其睡眠時頸肩部要保暖,以避免因冷刺激而發生落枕,誘發頸椎病和肩周炎。與人談話、看電視、看電影或看書報,要盡可能正面注視,不要過度扭屈頸部。總之,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正直、防止因姿勢不良而誘發頸椎病。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明,危及中老年生命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及種慢性病與脊柱相關,故作為老年人預防脊柱病,亦能達到預防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腦血管等病的作用。對待疾病最積極的方法是防患於未然,尤其在目前治療葯物日益增多的時代,注意 預防醫學宣教尤為重要。http://.baidu.com/question/5842854.html?si=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