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間盤的特點是什麼?
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之間為寰樞關節,無椎間盤。從第二頸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個椎間盤。每個椎間盤由纖維環、髓核和椎體的透明軟骨板所組成,纖維環前部厚,後部較薄,其上下纖維均由軟骨細胞與軟骨板相連,組成一個封閉的球樣體。不論外力從上下來,還是從左右來,它的體積均不變,壓力則平均地分配到各個方面。
2、椎間盤的生物學特點有哪些?
當人體站立時,一個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它上面的體重要大得多。Hachemson(1960 年)查出人在坐位時,一個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軀乾重3 倍。人在跳躍時,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人靜止時大兩倍,即為體重的6 倍。脊柱屈伸、側彎時,椎間盤一部分受到牽拉張力,另一部分受到擠壓。當軀干在骨盆上扭轉時,椎間盤還會受到剪力,所以脊柱屈曲加旋轉時,可使腰椎間盤同時受到張力、壓力和剪力的作用。
(1)正常椎間盤受到上面的壓力一般不會破裂,壓力加大常常引起軟骨板和椎體破裂或骨折。椎間盤的纖維環與椎板成30 度角,每層纖維環之間成120 度角,所以椎間盤承受較大壓力而不破裂。
(2)脊柱屈曲加旋轉時受力是損傷椎間盤的主要原因。正常椎間盤扭轉16 度才會發生損傷。
(3)實驗證明,要有260N/mm 的平面剪力才能使椎間盤破裂,而臨床上極少見到如此大的剪力。
(4)椎間盤內是半流體膠狀物,在密封下受力,只有變形而不變容量。正常椎間盤蠕動到最後變形,時間長則黏度彈性增高,吸收震盪力也較強。反之,退行性椎間盤的黏度彈性變化,也就失去吸收震盪的能力,也會失去把壓力平均分布至椎板及纖維環的能力。
(5)人在跳躍時,震盪力從腳傳到腦,基本上被椎體和椎間盤所吸收。體重輕的年輕人,滯後力大,即吸收震盪力強;體重大的和年齡大的人,其椎間盤滯後力就小。震盪力反復作用於同一個椎間盤,其滯後力就會變小,也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破裂。因此有些特殊職業或工種的人,如汽車司機、騎摩托車者,椎間盤突出症發病率較高。
(6)椎間盤的疲勞容納度很小,有學者試驗脊椎前屈位的軸心壓力反復1000 次,可引起椎間盤破裂。完全破裂者都是其後方,一部分為椎間盤向雙側後外方突出,纖維環由內向外破裂,也有少部分向正後方破裂突出。這就可說明臨床上見到的雙側腰椎間盤突出症及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原因。
(7)椎間盤的壓力測量:用腰椎穿刺針刺入第三、四腰椎之間,當手持20kg 重物站立時,椎間盤承受的壓力約三倍於此人的體重;當重物減到1/2 時(即10kg),而腰向前屈曲,其椎間盤所受壓力增加到19 倍於體重。反過來說,若人仰卧,椎間盤所受的壓力比站立位時減少50% ~ 80%,因此,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者嚴格卧床休息,有利於疾病康復。
3、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的組成及結構特點?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
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著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著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干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
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臨床檢查,頸椎用C代替,胸椎用T代替,腰椎用L代替,骶椎用S代替。如C4-C5退行性病變,指的就是第四頸椎和第五頸椎,L5-S1椎間盤突出,指的就是第5腰椎和骶椎第1節的椎間盤突出,以此類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對脊柱的結構能有所了解。
4、【TXT】脊椎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由於強直性脊椎炎是脊椎為主的疾病,現簡單地對脊椎的結構作一介紹。
成人的脊椎由24個獨立的椎骨、一個骶骨及一個尾骨組成。脊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頭的支持者,又是人體軀乾的中軸。根據24個獨立椎骨的不同部位,分為7個頸椎、12個胸椎、5個腰椎。骶骨由5個骶椎互相融合而成尾骨由3-5個尾椎組成。每個椎骨可分為位於前方的椎體和位於後方的椎弓。相鄰的椎體之間藉助自上而下逐漸增厚的椎間軟骨--椎間盤互相連結,並起著彈性墊的作用。沿著整個脊椎,有兩條自上而下的堅固縱韌帶,即前縱韌帶和後縱韌帶,另外還有其他長短不一的韌帶及大大小小的肌肉。
脊椎由於有獨立的椎骨組成,加上韌帶、肌肉、椎間盤將各個脊椎骨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就像自行車的鏈條一樣,環環緊扣,這就保證了人類頸、胸、腰部活動的靈活性,人們能自由自在地根據不同需要面前俯後仰、左右彎曲,稱得上得心應手,隨心所欲。
人體的脊椎並不像電桿-樣筆直一根,而是根據人體的特殊情況,有著四個彎曲,從側面看上去呈「S」形,即頸部和腰部的彎曲凸向前,胸部和骶部凸向後。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和炎性疾病,病變部位主要在骶髂關節、脊椎、脊椎旁軟組織及四肢關節。該病變常自骶髂關節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到脊椎及脊旁組織,最後引起骨性強直。目前認為本病是一種結締組織的血清陰性關節病,是較常見的腰背痛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