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膝蓋外側韌帶拉傷1年了,還沒有癒合,該怎麼辦???
韌帶是連接兩塊骨頭的組織。最常見的韌帶拉傷有兩種:踝關節外側的韌帶拉傷,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歪了腳;和膝關節的韌帶拉傷(在後面的膝部疼痛部分詳細介紹)。韌帶拉傷的部位會出現腫脹和淤血,韌帶拉傷的治療辦法是在拉傷之後馬上做到以下幾點:
1.休息、馬上停止運動,不要讓受傷的關節再負重
2.冷敷。冰塊或者其它冷敷可以幫助減少疼痛和腫脹,因為降低溫度可以減少血液循環。每次冷敷15到20分鍾,每天三到四次。
3.壓迫。用綳帶或其他辦法壓迫受傷局部可以減少出血、淤血。綳帶產的緊度要適中,你能感覺到有壓力但又不會讓你支端發麻或缺血。
4. 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腫脹,促進血液迴流。
2、前交叉韌帶重建八周被動屈膝只有九十度主動六十且屈膝障礙是關節粘連嗎?
你好,1、時間到了現在,沒有什麼措施能夠有效增加進度的,合理的堅持練習就是可以的。如果能夠保證穩中有進,就是最好的措施。
2、粘連肯定是或多或少都存在,解決方法就是上述的合理練習,合理休息。
3、你好,我的是膝蓋十字韌帶斷裂,做了重建手術六個星期了,但現在膝蓋的屈曲才只有70多度,醫生當時出院時
不知您出院時醫生是否告知了一些注意事項,是否都按照要求去做了。不用太擔心,您的前途還是光明的~
康復的效果確實有個體差異,但相對來說您的進度有些偏慢了。不知您是否定期進行了復查,髕骨的活動度是否正常。如復查結束後,推薦以下的練習供您參考:
一、活動髕骨:
用手將髕骨上下左右推動,每日4次,每次1~2組,每組4方向,每組15個。
主動抬高腳跟訓練有助於改善下肢的控制並將髕攣縮的危險性降到最低。
二、膝關節伸直的練習:
1、壓腿練習:取站立或平卧位,足跟置於約30cm的軟墊上,自己或他人雙手放於大腿的遠端,均勻持續用力按壓至膝關節後方有牽拉感和疼痛感時維持3min,兩腿交替進行,每天5次。
2、俯卧抬高:俯卧位,膝上部墊高,令下肢放鬆,自然下垂,使膝關節盡量完全伸直。
3、直腿抬高訓練:伸膝後保持膝關節伸直,抬高至足跟離開床面10~15厘米處,保持30~60秒/次。每天鍛煉3組,每組20~30次。
三、膝關節屈曲的練習:
1、主動屈膝鍛煉方法: 仰卧位,盡力屈曲膝關節,使腳跟靠近臀部。
2、被動屈膝鍛煉方法:
2.1俯卧位,用綳帶牽拉腳踝,雙手用力向頭端拉起,使膝關節屈曲。
2.2患肢足尖抵住床腿,保持穩定,兩足分開與肩等寬,兩手抓住床欄往下蹲。術側足跟盡量靠近臀部,保持。
2.3坐於床上,以臀部為定點,患側腳下放置滑板,並以其為動點,有節律地來回松動關節。
2.4固定自行車上進行蹬車動作。
2.5跪坐練習
2.6爬牆練習:臀部對向牆,患肢上舉,利用肢體的重量或負重,足在牆壁上爬行,幫助膝關節屈曲。
四、步態練習
1、可在跑步機和踏車上進行行走訓練
2、單腿下樓梯
3、踩天梯(軟梯)
4、行走練習:腳跟、腳趾行走,倒退走和高抬腿。倒退走是當腳趾走到腳跟時,膝關節完全伸直。對著鏡子走可以使患者觀察到他們是怎麼走路的,有助於恢復正常步態。
因為康復訓練都應該在無痛原則下進行,希望您在鍛煉後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鍾。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以繼續冰敷。如果出現膝關節腫脹突然加重,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必要時應及時回醫院復查。、
祝
早日康復!
4、10月4日做了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取自體的。術後一周了。
醫生的話是對的,你現在必須聽從醫生的。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
你的韌帶重建,就是縫合的方式將新舊韌帶連接在一起,如果你膝蓋動的多了,或者動的幅度大了,肯定會影響的,不排除新舊連接處再次斷裂。什麼時候可以動,還得問那位醫生,還要復查。
5、老人膝蓋疼是怎麼回事?有那些改善的方法?
膝蓋是人體身體部位,位於大小腿之間的連接部位。膝的主要內部組成結構為半月板以及四條韌帶。
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的接連處所墊的一塊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組織,作用是緩沖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兩塊骨頭的直接摩擦。
另外,它由四條主要的韌帶支撐著。其中有兩條在膝的兩側,稱為中側突韌帶和外側突韌帶,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部軸離位;另外兩條韌帶則分別分布在膝前後方,稱為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作用是防止膝部前後移位。
組成:川牛膝30克,獨活20克,三棱20克,莪術20克,海桐皮30克,乳香20克,沒葯20克,土鱉蟲15克,制川烏10克,威靈仙30克,紅花15克,舒筋草30克。功能:活血化瘀、通調氣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用法:每日1劑,加水3000毫升先浸泡20分鍾,然後煎20分鍾,趁熱熏洗並熱敷患膝關節20分鍾,早晚各熏洗、熱敷1次,10劑為1療程,療程間隔2天。方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人到中年,肝腎不足,氣血失調,加之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痰瘀內停,脈絡不通,筋骨失養而發生膝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中葯熏洗療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加減運用:風寒偏重加防風20克、細辛15克;偏氣血虛加黃芪30克、當歸20克;肝腎不足偏腎陽虛加杜仲20克、淫羊藿20克、肉蓯蓉20克;偏陰虛加女貞子20克、菟絲子20克;偏血瘀加桃仁20克、紅花加重為20克;痰濕偏重者加法半夏20克、地龍20克;濕熱偏重加土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蜂房30克。
注意事項:患處皮膚潰爛者禁用,關節紅腫發熱者易將煎湯放置溫涼後洗敷患膝,制川烏有毒,切勿進口。
溫針灸配拔罐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所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部的肌肉、韌帶會有不同程度的鬆弛,半月板也逐漸失去彈性,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功能,出現應力不均衡的情況,骨質增生逐漸產生,增生的骨質會使骨頭的面積增大,壓強減小,以免骨與骨之間因壓強過大而導致損傷,這是人體為了對抗老化而產生的保護性變化,但如果這種變化超出人體的適應范圍,增生的骨質長期牽拉、刺激附著其上的肌肉、韌帶,致使關節囊擴張,就會出現膝關節僵硬、腫脹、疼痛、變形,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針灸治療本病有很多的方法,在減輕症狀、調整體質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以下介紹溫針灸配合拔罐法: 取穴:內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中脘、腎俞、阿是穴。操作:令患者下肢伸直,膝下墊一枕頭,使整個膝關節放鬆,穴位皮膚消毒後,常規針刺內、外膝眼,血海,梁丘,局部疼痛部位,足三里,中脘,以患者覺酸脹感為度。在足三里和中脘穴針柄上套置一段兩厘米長的艾條,從上端點燃,進行溫針灸,留針30分鍾,每日一次。起針後,在腎俞穴拔火罐,留罐10分鍾,一周兩次。此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多由體質虛寒,陽氣不固,感受風寒濕邪後,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筋骨、關節、肌肉酸痛麻木,甚至屈伸不利,活動功能受限。內外膝眼、血海、梁丘為局部取穴,針刺此四穴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可疏導局部氣血運行而止痹痛;《素問·厥論》曰:「陰氣起於足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內」主要指中焦脾胃,若飲食不節,貪食生冷,損傷脾胃,中焦生化氣血的功能減退,則易與濕寒之邪相感而發本病。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中脘是胃募穴,有和胃健脾之功,溫針足三里、中脘,可益氣養血,扶正培元,補益後天之氣;腎俞有補益腎氣、益腎固精之功,在此處拔火罐,利用溫熱和負壓的作用可溫壯腎陽,強壯腰膝,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