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髕韌帶的名詞解釋
腰肌勞損是慢性腰痛中最常見的一種疼痛,以長期反復發作性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常常是對沒有器質性改變的慢性腰背痛的總稱。由於急性損傷及慢性勞損導致軟組織無菌性炎症、粘連、攣縮而引起,主要病變在腰背肌纖維、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其特點為:腰背疼痛,時輕時重,或晨起、天氣變化時加重,稍活動後可減輕,勞累後容易復發。除有腰腿酸困以外,多無下肢疼痛症狀。
腰肌纖維炎全名為腰肌筋膜纖維質炎,又稱肌風濕症,肌筋膜炎,肌筋膜綜合征。此種病症病因較多,但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1、損傷:較大、微小損傷均可引發此病。如運動時受傷或勞動時受傷,使肌肉、筋膜組織或骨與關節發生急性損傷,等組織逐漸纖維化後癱痕收縮,可引起廣泛疼痛。2、寒冷與潮濕:冬季或春季發病者多,如夜間睡於潮濕、寒冷的地板上,早晨起來就可能發生腰背痛。3、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等可引起腰腿酸痛。4、精神緊張:疼痛使患者精神緊張,後者使肌肉張力增加甚至痙攣,產生疼痛——痙攣——疼痛環,形成惡性循環,使疼痛加重。5、與風濕症有關:風濕病人在風濕熱後出現腰痛,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也有纖維質炎表現。
『治療』
腰肌筋膜炎常用以下幾種手法治療:
(1)扌袞法:在患者腰部沿骶棘肌纖維走行方向施以扌袞法,手法宜輕柔緩和,連續滾動8分鍾,再於患部施以分筋法,如有明顯的條索狀改變時,手法要略重,以手拇指沿肌纖維方向進行彈撥約2分鍾。
(2)掌揉法:醫者以大小魚際著力,在腰痛部位的軟組織上作環形揉動,自上而下,稍加一定的壓力,反復揉動7~8分鍾,再在腰背部做散法2分鍾,使局部血運改善,達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效果。
(3)膊運法:醫者以前臂的尺側面接觸病人的皮膚,作環形或半環形揉動,此法接觸面積較大,每次可治療5~7分鍾,然後再於局部施以順筋法,自上而下捋順肌肉,約5分鍾。
(4)按壓法:採用雙掌按壓,雙手相疊,用掌根魚際或全掌著力按壓,按壓時動作要持續緩和,按壓到一定深度時,可作旋轉性按壓,每次10分鍾左
2、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壽命有多長
你好: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症為主,並侵犯4肢關節和其它臟器的全身性疾病.因本病常發生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結締組織的鈣化、骨化,部分病人最終導致脊柱的骨性強直,故目前國內外稱之為強直性脊柱炎,英文名稱為ankylosing-spondylitis,簡稱AS.從前述此病的發病率和好發年齡中可以看出,此病是一種嚴重危害男性青少年健康的疾病,它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此病致殘率較高:由此病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然後沿脊柱逐漸向上發展,而累及腰椎、胸椎、甚至頸椎.受累脊柱不僅出現腰背疼痛,而且可出現進行性活動受限,如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可使椎間盤、關節突關節、椎間各韌帶均會發生骨化,在X線片上使脊柱形成竹節狀的骨性強直,有的則形成不同程度的駝背畸形,嚴重者不僅行動不便,而且兩眼只能看地面.而本病約60%以上髖關節可受累,它不僅可使髖關節間隙變狹窄、而且可引起骨質破壞導致髖關節嚴重疼痛,而使病人髖關節不敢作屈伸活動,久之則致髖關節形成骨性強直,而失去活動功能,造成終身殘廢.由於髖關節受損而致殘者約占髖關節變的30%左右,總的致殘率約在15%~20%.只有60%左右的病人可維持工作和生活能力,但終身有各種不同程度的不適、痛苦和不便.
(2)此病不僅危及個人身心健康,而且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尤其給家庭的經濟生活帶來很大沖擊.如按前述發病率和致殘率推算,全國12億人口中,患此病者大約在360~400萬,大約可使15~100萬人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有15~20萬人可能為重症殘廢,不駐喪失工作能力,生活也不能自理.
(3)此病誤診率較高,約90%的病人在患病3年後確診,因而貽誤治療者較多,而增加了此病的致殘率.尤以此病約37%左右(我院資料)為兒童期患病,在一年以內確診者只佔5%,有的一年內誤診率可高達100%.而兒童期患病累及髖關節病變者較多,因此,其致殘率更高,其危害性更大.
由於以上情況,強直性脊柱炎這種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做好有關防治此病的宣傳,普及此病早期症狀和早期診斷的知識,基屈衛生工作者要提高對此病的認識,以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大限度的降低此病的致殘率.
治療用中葯追風舒筋丸配合湯葯就可以很實惠,沒有任何副作用,療效好,療程短。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喝酒,不要勞累,注意休息。
3、後背疼痛是什麼原因
引起後背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頸椎,腰椎,胸椎病、胰腺疾病等都可以引起後背痛,胃病,心臟病,膽囊炎,膽道回蟲等疾病都有不同症狀的疼痛可以擴散到後背的不同位置。建議到醫院做個全面體檢。否則病痛影響正常生活,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不快。
4、強直性脊椎炎有哪些病理改變
隨著病情的發展,強直性脊椎炎在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的同時,也會伴隨著出現病理上的改變。強直性脊椎炎病症最初從骶髂關節逐漸發展到骨突關節炎及肋椎關節炎,脊柱的其它關節由上而下相繼受累。強直性脊椎炎周圍關節的滑膜改變為以肉芽腫為特徵的滑膜火。滑膜小血管周圍有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滑膜增厚,經數月或數年後,受累滑膜有肉芽組織形成。關節周圍軟組織有明顯的鈣化和骨化,韌帶附著處均可形成韌帶骨贅,不斷向縱向延伸,成為兩個直接直鄰椎體的骨橋,椎旁韌帶同椎前韌帶鈣化,使脊椎呈「竹節狀」。隨著病變的進展,關節和關節附近有較顯著的骨化傾向。早期韌帶、纖維環、椎間盤、骨膜和骨小梁為血管性和纖維性組織侵犯,被肉芽組織取代,導致整個關節破壞和附近骨質硬化;經過修復後,最終發生關節纖維性強直和骨性強直,椎骨骨質疏鬆,肌萎縮和胸椎後凸畸形。椎骨軟骨終板和椎間盤邊緣的炎症,最終引起局部骨化。肺部病變特徵是肺組織事斑片狀炎症伴圓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浸潤,進而發展至肺泡間纖維化伴玻璃樣變。心臟病變特徵是侵犯主動脈瓣,使主動脈前膜增厚,因纖維化而縮短,但不融合,主動瓣環擴大,有時纖維化可達主動脈基底部下方。偶見心包和心肌纖維化,組織學可見心外膜血管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和動脈內膜炎;主動脈壁中層彈力組織破壞,代之纖維組織,纖維化組織如侵犯房室束,則引起房室傳導阻滯。因此可見,強直性脊椎炎出現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加大了臨床表現對人體的危害,其病理的特徵改變是韌帶附著端病,病變原發部位是韌帶和關節囊的附著部,即肌腱端的炎症,導致韌帶骨贅形成、椎體方形變、椎骨終板破壞、跟腱炎和其他改變。同時,還會伴隨出現一系列的並發症,所以,人們在出現關節異常後應引起重視,及時進行檢查和治療,以免病症發展,不可收拾。
5、輻射對人體有什麼傷害?
輻射對人體會造成的傷害: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危害
神經系統對輻射的作用很敏感,受其低強度反復作用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發生改變,出現神經衰弱癥候群,主要表現有頭痛,頭暈,無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失眠,多夢或嗜睡),白天打瞌睡,易激動,多汗,心悸,胸悶,脫發等,尤其是入睡困難,無力,多汗和記憶力減退更為突出、這些均說明大腦是抑制過程占優勢、所以受害者除有上述癥候群外,還表現有短時間記憶力減退,視覺運動反應時值明顥延長;手腦協調動作差,表現對數字劃記速度減慢,出現錯誤較多;
2、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危害
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動物實驗和對人群受輻射作用的研究和調查表明,人體的白血球吞噬細菌的百分率和吞噬的細菌數均下降、此外受輻射長期作用的人,其抗體形成受到明顯抑制;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受輻射作用的人,常發生血液動力學失調,血管通透性和張力降低、由於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受到影響,人們多以心動過緩症狀出現,少數呈現心動過速、受害者出現血壓波動,開始升高,後又回復至正常,最後出現血壓偏低;心電圖出現RT波的電壓下降,這是迷走神經的過敏反應,也是心肌營養障礙的結果;PQ間的延長,P波加寬,說明房室傳導不良、此外,長期受輻射作用的人,其心血管系統的疾病,會更早更易促使其發生和發展。
4、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在輻射的作用下,周圍血像可出現白血球不穩定,主要是下降傾向,白血球減少、紅血球的生成受到抑制,出現網狀紅血球減少、對操縱雷達的人健康調查結果表明,多數人出現白血球降低、此外,當無線電波和放射線同時作用人體時,對血液系統的作用較單一因素作用可產生更明顯的傷害。
5、對生殖系統和遺傳的影響
長期接觸超短波發生器的人,可出現男人性機能下降,陽萎;女人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由於睾丸的血液循環不良,對輻射非常敏感,精子生成受到抑制而影響生育;使卵細胞出現變性,破壞了排卵過程,而使女性失去生育能力。
高強度的輻射可以產生遺傳效應,使睾丸染色體出現畸變和有絲分裂異常、妊娠婦女在早期或在妊娠前,接受了短波透熱療法,結果使其子代出現先天性出生缺陷(畸形嬰兒)。
6、對視覺系統的影響
眼組織含有大量的水份,易吸收輻射功率,而且眼的血流量少,故在輻射作用下,眼球的溫度易升高、溫度升高是造成產生白內障的主要條件,溫度上升導玫眼晶狀體蛋白質凝固,多數學者認為,較低強度的微波長期作用,可以加速晶狀體的衰老和混濁,並有可能使有色視野縮小和暗適應時間延長,造成某些視覺障礙、此外,長期低強度輻射的作用,可促使視覺疲勞,眼感到不舒適和眼感乾燥等現象。
7、電磁輻射的致癌和致癌作用
大部份實驗動物經微波作用後,可以使癌的發生率上升、一些微波生物學家的實驗表明,輻射會促使人體內的(遺傳基因),微粒細胞染色體發生突變和有絲分裂異常,而使某些組織出現病理性增生過程,使正常細胞變為癌細胞、美國駐國外一大使館人員長期受到微波竊聽所發射的高度輻射的作用,造成大使館人員白血球數上升,癌發生率較正常人為高、又如受高功率遠程微波雷達影響下的地區,經調查,當地癌患者急增、微波對人體組織的致熱效應,不僅可以用來進行理療,還可以用來治療癌症,使癌組織中心溫度上升,而破壞了癌細胞的增生。
8、除上述的輻射對健康的危害外,它還對內分泌系統,聽覺,物質代謝,組織器官的形態改變,均可產生不良影響。
輻射定義:
輻射指的是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如阿爾法粒子、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擴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被稱為輻射。
輻射原理:
輻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態傳送。輻射之能量從輻射源向外所有方向直線放射。輻射以電磁波和粒子(如阿爾法粒子、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放散。無線電波和光波都是電磁波。它們的傳播速度很快,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與光波(3×10^8米/秒)相同。
主要種類:
一般可依其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分類為電離輻射或非電離輻射。一般普遍將這個名詞用在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具有足夠的能量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化,非電離輻射則否。輻射活性物質是指可放射出電離輻射之物質。電離輻射主要有三種:α、β及γ輻射(或稱射線)。
1、電離輻射
擁有足夠高能量的輻射,可以把原子電離。一般而言,電離是指電子被電離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正電。由於細胞由原子組成,電離作用可以引致癌症。一個細胞大約由數萬億個原子組成。電離輻射引致癌症的幾率取決於輻射劑量率及接受輻射生物之感應性。α、β、γ輻射及中子輻射均可以加速至足夠高能量電離原子。
2、非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之能量較電離輻射弱。非電離輻射不會電離物質,而會改變分子或原子之旋轉,振動或價層電子軌態。非電離輻射對生物活組織的影響被研究的時間並不長。不同的非電離輻射可產生不同之生物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