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的甲狀腺在脖子的那個位置?
頸前部。
甲狀腺是成年人最大的內分泌腺,位於頸前部,棕紅色,呈「H」形,重約25g;由左右兩葉、峽部及錐狀葉組成。
甲狀腺左右葉呈錐體形(右葉稍大),貼於喉和氣管的側面,上端達甲狀軟骨的中部,下端抵第4氣管環,長約5cm,寬約2.4cm,其內側面借外側韌帶附著於環狀軟骨,因此,在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甲狀腺峽連接左右葉,位於第2—4氣管軟骨環前方,少數人的甲狀腺峽可缺如。
(1)懸韌帶在人體哪個地方擴展資料:
甲狀腺的功能:
甲狀腺是一個只有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器官,但是卻被比喻成人體的「發動機」,因為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會隨著血液運行到身體的各個組織,負責人體的能量代謝、維持體溫,保證心臟、大腦、肌肉等組織器官各盡其職。
由於甲狀腺激素會影響到身體的其他器官,所以蔡曉頻經常會接到其他科室轉來的患者。這些患者有的因為便秘而去看消化科,有的因為心跳變慢而去看心內科,也有的人因為低血鉀軟癱。
2、卵巢在人體的什麼位置
卵巢位於子宮底的後外側,與盆腔側壁相接,卵巢是體內的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可以分泌支持女性各項生理周期的激素和排出成熟的卵子與精子結合受孕。
卵巢的體表投影在仰卧位臍與髂前上棘連線的中點與恥骨聯合中點連線的中點。
卵巢左右各一,對女性是非常重要的器官。
卵巢的健康關乎女性的生殖健康、能否受孕、機體的新陳代謝,以及外在的容顏,所以對女性來說,卵巢是非常重要的。
指導意見:卵巢不健康或者是早衰的女性,一定要及時的口服金巢安,進行調理,一般堅持服用一段時間,卵巢的情況會逐漸改善,女性的身體機能也會逐漸的增強。
3、人體各消化器官分別消化什麼物質
1、口腔
口腔里有牙齒、舌,還有三對大的唾液腺的開口。食物進人口腔,經牙齒的咀嚼,與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加上舌頭的攪拌,使食物破碎,並使食物中少量的澱粉被唾液中的澱粉酶分解成糖。經過吞咽,食物經咽進人食管,通過食管壁自上而下地順序收縮,逐漸下移,進入胃。
2、胃
胃腺能分泌胃液,主要成分是胃蛋白酶、鹽酸。胃蛋白酶對蛋白質有初步的消化作用。鹽酸能保持胃液的酸性,還有一定的殺菌作用。胃壁的肌肉層很發達,收縮時使食團與胃液混合,同時把經過胃液初步消化的食糜分批送入小腸。胃還能吸收少量的水、酒精等物質。
3、小腸
小腸能分泌腸液。腸液和胰液含有消化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多種消化酶。膽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促進脂肪的消化。食糜在小腸的蠕動和各種消化酶的分別作用下,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糖類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等溶於水的小分子物質。
小腸壁里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能吸收已消化好的養料。進人小腸壁血管里的養料,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食物到了小腸末端,絕大部分養料已被吸收,剩下的殘渣隨著小腸的蠕動進人大腸。
4、大腸
大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使殘渣逐漸變濃,形成糞便,由肛門排出體外。
(3)懸韌帶在人體哪個地方擴展資料:
人體胃的組成結構:
1、賁門
胃的最上端,上接食道管,下面直接進入胃。食管中的食物是通過賁門進入到人的胃裡面。作為胃的「把關者」,賁門處的肌肉有很強的收縮性,主要是防止已經進入了胃裡面的食物和胃酸的倒流回食管中。
2、胃底
很多人都可能被它的名稱誤導了,雖然它叫胃底,它卻是位於胃的上端。分布著大量的胃底腺。
3、胃體
胃體是胃的主體部分,占胃的大部分,食物主要是在胃體中被消化的。
4、幽門
胃的最下端,下與十二指腸相連,被消化了的食物通過這里進入十二指腸。
4、人體解剖學學什麼
從課件上COPY下來的.- -|你看看..
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2.1 體表標志
2.2 體表投影
第二節 面 部
1、面部淺層結構
1.1 面部皮膚及淺筋膜
1.2 面肌、面部血管及神經: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點,面神經的分布,三叉神經末支出顱部位及分布
2、面側區
2.1 腮腺咬肌區:腮腺咬肌筋膜,腮腺的位置和形態及穿經腮腺的結構,腮腺管。
2.2 面側深區:上頜動脈和下頜神經的分布。
3、面部的間隙
第三節 顱 部
1、顱頂
1.1 額頂枕區:境界及層次
1.2 顳區:境界及層次
2、顱底內面:12對腦神經出顱部位,海綿竇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1、淺層結構: 頸闊肌、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
2、頸筋膜的層次、附著及筋膜間隙交通關系
第三節 頸前區
1、 舌骨上區
1.1 頦下三角
1.2 下頜下三角:下頜下腺及其毗鄰的血管、神經
2、舌骨下區
2.1 頸動脈三角:境界及內容
2.2 肌三角: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固定裝置,甲狀腺的血管及喉的神經。甲狀旁腺。氣管及食管頸部的毗鄰。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1、胸鎖乳突肌區
1.1 境界
1.2 內容及毗鄰
2、頸根部
2.1 境界
2.2 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1、枕三角
1.1 副神經的走行和分布
1.2 頸叢和臂叢的分支
2、 肩胛舌骨肌鎖骨上三角
第六節 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結群的名稱、位置流注關系及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胸 壁
1、淺層結構
1.1 皮膚、淺筋膜、淺血管及皮神經
1.2 乳房位置、形態結構及淋巴迴流
2、深層結構
2.1 深筋膜及胸廓外肌層
2.2 肋間隙的構成
2.3 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其臨床意義,肋間血管、神經的排列位置及關系
第三節 膈
膈的毗鄰關系,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腔靜脈裂孔的位置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及其血管和神經,胸膜腔及胸膜竇,胸膜的體表投影
第五節 肺
1、位置和體表投影,肺門和肺根
2、肺葉和肺段
3、肺的血管和神經
第六節 縱隔
1、概述
1.1 縱隔的境界、位置與分區
1.2 縱隔側面觀
2、上縱隔
2.1 上腔靜脈及其屬支,主動脈弓及其分支。動脈韌帶和動脈導管三角。
2.2 氣管胸部和支氣管
3、下縱隔
3.1 心包的組成,心包竇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3.2 心的位置和毗鄰,心的血管和神經。
3.3 食管的血管、神經及毗鄰,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的行程及其與食管靜脈的關系。胸導管和胸交感乾的行程及毗鄰。
3.4 縱隔間隙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3、腹膜腔與腹腔臟器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1、 淺層結構
1.1 皮膚
1.2 淺筋膜:層次,淺血管及皮神經
2、深層結構:腹直肌及腹直肌鞘,三層扁肌及腱膜,腹壁深層血管及神經,腹股溝管的構成,腹股溝三角。
第三節 結腸上區
1、 胃
1.1 胃的毗鄰和韌帶
1.2 胃的血管和神經。
1.3 胃的淋巴
2、 十二指腸
2.1 十二指腸的分部和毗鄰
2.2 十二指腸的血管和神經
2.3 十二指腸懸韌帶。
3、 肝
3.1 肝的體表投影,肝蒂
3.2 肝的分葉與分段,肝的韌帶。
3.3 肝的淋巴
4、 肝外膽道
4.1 肝外膽道的構成
4.2 膽囊三角、膽囊底的體表投影
4.3 膽總管的分段
5、胰
5.1 胰的位置及毗鄰
5.2 胰的血管及神經
5.3 胰管與副胰管
6、脾
6.1 脾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
6.2 脾的血管和韌帶
7、肝門靜脈
第四節 結腸下區
1、 空腸及回腸
1.1 空、回腸位置、形態結構及腸系膜
1.2 空、回腸血管及神經
2、盲腸和闌尾:回盲部、闌尾根部體表投影、闌尾常見位置
2、 結腸
2.1 結腸分部、位置、毗鄰及血液供應
2.2 結腸淋巴
第五節 腹膜後隙
1、 概述
2、 腎
2.1 腎的毗鄰、腎蒂、腎被膜
2.2 腎的位置、腎門、腎竇
3、 輸尿管
4、 腎上腺
5、 腹主動脈
6、 下腔靜脈
7、 腰交感干
第五章 盆部與會陰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盆部
1、 骨盆整體觀
2、 盆壁肌
3、 盆底肌與盆膈
4、 盆筋膜
5、 盆筋膜間隙
6、 盆部的血管和神經,盆部的淋巴
7、 盆腔臟器與腹膜
7.1 盆腔臟器的位置安排
7.2 盆腔腹膜的配布
7.3 直腸毗鄰、血管及淋巴
7.4 膀胱、前列腺及精囊
7.5 子宮的毗鄰及血管,子宮韌帶及子宮附件
第三節 會陰
1、肛區:肛管及坐骨直腸窩
2、男性尿生殖區
3、女性尿生殖區
第六章 脊柱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層次結構
1、 淺層結構
2、 深筋膜
3、 肌層
4、 血管和神經
5、 椎管及內容物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1、 腋區
1.1 腋窩的構成:頂、底、前、後壁層次,三邊孔、四邊孔的構成及穿行內容。
1.2 腋窩的內容:腋動脈的分段、分布及毗鄰,腋靜脈及臂叢,腋鞘和腋窩蜂窩組織,腋淋巴結。
2、 三角肌區及肩胛區
3、 肩胛動脈網
第三節 臂 部
1、 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和神經。
2、 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神經束。
第四節 肘 部
1、 肘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肱二頭肌腱膜,肘窩的境界和內容。
2、 肘後區
3、 肘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前臂部
1、 前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前群,血管神經束
2、 前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後群,骨間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手 部
1、 手掌
2、 手背
3、 手指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1、 境界
2、 淺層結構
3、 深層結構
3.1 深筋膜
3、2 臀肌
3.3 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第三節 股 部
1、 股前內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動脈及大隱靜脈,淺淋巴結及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肌腔隙與血管腔隙,股三角的境界與內容,收肌管,股內側區的血管和神經。
2、 股後區
1、 淺層結構
2、 深層結構
2.1 後骨筋膜鞘
2.2 坐骨神經
第四節 膝 部
1、 膝前區
2、 膝後區:腘窩的境界和內容
3、 膝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小腿部
1、 小腿前外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靜脈與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脛前血管神經素數束,腓淺神經。
2、 小腿後區
2.1 淺層結構:小隱靜脈和腓腸神經
2.2 深層結構:脛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三、學時分配
章 序 講 授 內 容 理 論 學 時 實驗、實習、
討論學時
第 一 次 頭部 (一) 1 3
第 二 次 頭部 (二) 1 3
第 三 次 頸部 (一) 1 3
第 四 次 頸部 (二) 1 3
第 五 次 胸 壁 1 3
第 六 次 腋 窩 1 3
第 七 次 上 肢 1 3
第 八 次 胸 腔 1 3
第 九 次 腹前外側壁 1 3
第 十 次 結 腸 上區 1 3
第 十 一 次 結 腸 下區 1 3
第 十 二 次 腹膜後隙及脊柱 1 3
第 十 三 次 盆部與會陰脊柱 1 3
第 十 四 次 下肢 (一) 1 3
第 十 五 次 下肢 (二) 1 3
5、人體眼睛的構造
眼睛是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由眼球和眼的附屬器官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和亮度的光線,並將這些信息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
人眼是望遠鏡放大倍數的基準,就是說放大倍數是1,口徑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間波動。
(5)懸韌帶在人體哪個地方擴展資料
眼睛通過調節晶狀體的彎曲程度(屈光)來改變晶狀體焦距獲得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眼睛所能看到的最遠的點叫調節遠點,正視眼所能看到的遠點在極遠處;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點叫調節近點,兩點之間稱為調節范圍。正常眼睛的近點在距離眼睛約10厘米處。
眼睛的性能與太陽的關系最為密切。事實上,人眼發展成這樣一個復雜靈巧、維妙傳神的光學系統,是人類在自然選擇過程中,漫長進化的一個結果。太陽,除了發出可見光之外,其它波段的電磁輻射則基本上被地球大氣全部吸收。既然它們不能「參與」照明,那麼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眼也就沒有必要再為它們「設置」感光細胞。
6、人體消化器官有哪些?
人體的消化器官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肓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
狀結腸、直腸)。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肝(膽)、胰。
7、十二指腸靠近人體的哪個部位?
胃的下面,小腸的上面,體表位置比胃靠中間點。
屬於直腸(食道) 。
詳細說:
十二指腸odenum介於胃與空腸之間,成人長度為20~25cm,管徑4~5cm,緊貼腹後壁,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小腸段.胰管與膽總管均開口於十二指腸。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膽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腸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腸的形狀呈「C」形,包統胰頭,可分上部、水平部、降部和升部四部。
1、上部superior part:
特點是位置表淺,腔大壁薄,被輸膽管道系統如「7」字形前後夾持。因此,十二指腸前方與膽囊gallbladder相貼;後方與膽總管、胃十二指腸動脈和門靜脈直接相鄰;上方對膽囊管、肝尾葉及網膜孔;下方鄰接胰頭。
2、水平部 horizontal part:
特點是被腸系膜上動脈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與腹主動脈 abdominal aorta以「A」字形銳角夾持,也是十二指腸中最長的一段。即前方為腸系膜上動脈,後方為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右側為輸尿管;上方有左腎靜脈、胰頭和胰頸;下方對右側系膜竇。
3、降部 descending part:
特點是位置最深,後內側壁有十二指腸縱襞longitudinal fold of odenum 、十二指腸大乳頭major odenal papilla及膽、胰管開口,是與肝膽和胰腺勾通的局部。前方為橫結腸及其系膜;後為腎門;內側為胰頭及膽總管,其二者間前後有胰十二指腸上、下血管;外側為升結腸。
4、升部 ascending part:
與空腸相接並形成十二指腸空腸曲,特點是有十二指腸懸韌帶懸吊,是確定空腸起始部的標志。也是最短的一段,位於第二腰椎左側。
多數消化性潰瘍患者具有典型臨床表現。症狀主要特點是: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體征不明顯。部分患者(約10-15%)平時缺乏典型臨床表現。而以大出血、急性穿孔為其首發症狀。少數特殊類型潰瘍其臨床表現又各有特點。
8、人體的消化系統都有哪些?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消化管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於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們均借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消化系統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在消化過程中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形式。
食物經過口腔的咀嚼,牙齒的磨碎,舌的攪拌、吞咽,胃腸肌肉的活動,將大塊的食物變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與食物混合,並推動食團或食糜下移,從口腔推移到肛門,這種消化過程叫機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學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種消化液,將復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參考:消化系統疾病||消化和吸收
參考資料:
人體消化系統包括哪些器官?
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在臨床上,常把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許多小腺體,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滿足人體發育、生長、生殖、組織修補等一系列新陳代謝活動的需要。人體消化系統各器官協調合作,把從外界攝取的食物進行物理性、化學性的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並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它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系統。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區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後,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後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賁門、胃底、胃體和胃竇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後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回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
什麼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的。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都是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分解,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粘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 。食物經過消化後,通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
消化又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是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與消化管壁緊密接觸而便於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體外。
化學性消化是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使之成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腸內是怎樣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老年人消化道結構上有何特點,功能有何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消化道結構上發生了改變,功能亦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改變:
(1)運動功能的改變:老年人的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方面的運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牙齒部分或全部脫落,肌肉及骨骼的結構和功能也逐漸退化,導致咀嚼功能減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爛。因此,老年人在食物選擇上受到限制,只能進軟食、精食,結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乃至相應營養素缺乏。另外,老年人食管、胃的蠕動及輸送食物的功能均減弱,胃張力、排空速度亦減弱,小腸、大腸均萎縮,肌層變薄,收縮力降低,蠕動減退,直腸對內容物壓力的感覺亦減退。上述胃腸運動的變化,均會致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便秘等。
(2)吸收功能的改變:老年人吸收功能減退,主要表現在小腸對木糖、鈣、鐵、維生素B1、維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