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軟骨和韌帶受損怎麼治療?
軟骨和韌帶受損,怎麼治療?一般是保守治療,你去醫院的理療科做理療,他會告訴你平常在家應該怎樣做?
2、有雙側神經性耳聾,左膝蓋骨髓水腫,右腳裸韌帶斷裂而免體測的一本院校的學生相比別的學生算弱勢群體嗎?
有雙側神經性耳聾,右膝蓋骨髓水腫,雙腳腳裸韌帶斷裂在大學體育是可以免體測的、前提必須有醫院開的證明、能夠證明你有這方面的疾病就可以免除檢測。
葯物治療 臨床上常用的葯物包括皮質類固醇激素、抗氧化劑、線粒體增強劑、神經營養因子及血管擴張劑等,但在實踐中卻表現出治療效果不明確、個體差異明顯的一面。因此,目前的研究重點在基因治療和幹細胞治療上。
基因治療 指將人類正常基因或有治療作用的基因通過一定方式導入人體的靶細胞以糾正基因的缺陷或發揮治療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治療耳聾時,通過載體(非病毒載體系統、病毒載體系統)把治療基因(如神經營養因子)導入內耳。耳蝸外淋巴液允許病毒、蛋白等顆粒物質快速滲透到整個耳蝸。血-淋巴屏障使耳蝸與機體其他器官隔離,耳蝸局部可有很高的葯物濃度,而不影響全身其他器官。內耳解剖生理特點使其成為基因治療的理想靶位。如腺病毒載體可將治療基因成功耳蝸細胞,而不影響耳蝸的生理功能;或腺病毒載體將神經營養因子導入耳蝸內,可降低雜訊和耳毒性葯物對耳蝸螺旋神經節的損失,保護耳蝸功能。有人用病毒載體攜帶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基因插入到纖維原細胞,然後用瓊脂糖凝膠將BDNF分泌細胞附於人工耳蝸電極,植入耳蝸鼓階。耳蝸植入48天後,與對照組相比發現,在耳蝸底BDNF表達的電極能夠保護更多的螺旋神經元。表明耳蝸植入同基因技術結合,能夠提高螺旋神經元的存活。
幹細胞治療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分化潛能和自我復制功能的早期未分化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形成多種組織和器官。如果能將幹細胞分離並使他們向特定的方向分化,就可以用健康的組織細胞取代人體內損壞了的組織細胞,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特別是當耳蝸神經元全部或接近全部死亡時,基因治療不起作用,只能考慮進行幹細胞治療。該方法的難題之一是要求幹細胞能夠分化為正確的細胞表型、定向生長突起和再建立功能性神經通路。感音神經性聾患者內耳毛細胞再生後,同樣要求建立完整的傳入神經支配以實現其功能。在離體實驗中,將螺旋神經節神經元細胞移植入已經出現傳入神經元退變的Corti器後,神經元細胞與毛細胞形成了連接並表達突觸標志物。
聽覺功能重建指運用聽力重建、聽覺助聽和聽覺植入技術恢復或提高各種類型聽力損失患者聽覺能力的技術手段。目前比較成熟的重建包括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植入,給感音神經性聾的患者帶來了希望。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可能在植入式助聽裝置和聽覺植入。
助聽器 為許多感音神經性聾的患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但傳統助聽器存在不少缺點,如聲音傳送效率較差、音質不理想、耗電量較大、外耳道感染的發生率較多。而植入式助聽裝置,如骨錨式助聽器可以較好地解決上述缺點,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下一步的重點是利用材料科學的最新成果,製造組織相容性好的植入體。同時,發展全植入式裝置,利用人體的生物電能作為動力,實現植入裝置微型化,提高語音處理器對信號接收和處理的敏感性和准確性,提供更人性化的治療。
聽覺植入 是目前治療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最為有效的方法,按照植入位置分為人工耳蝸植入、聽覺腦干植入和聽覺中腦植入。
人工耳蝸植入:目前在臨床上已經廣泛開展,技術手段均已成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手術適應對象已經從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95 dB HL)擴大到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75 dB HL)。人工耳蝸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包括術後感染、皮膚壞死、植入體脫出等並發症,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而且植入裝置接收器位於體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美觀,造成心理壓力。植入後的效果仍然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植入後患者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植入裝置可能失效等問題。
聽覺腦干植入:一般適用於雙側聽神經瘤因疾病的發展、手術治療等導致雙耳全聾的患者。
聽覺中腦植入:是將特製的電極植入到下丘中心核,刺激不同的頻率層,從而產生聽覺的聽力重建方法。適用於由於耳蝸核受到破壞,聽覺腦干植入效果差的患者。
兩者目前在國內尚屬空白,國外研究也處於初級階段,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距離其應用於臨床還有漫長艱辛的過程。根據個人的經驗,筆者認為未來要解決感音神經性聾的問題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與聽覺功能重建相接合設計出能植入的人造聽覺器官,從根本
3、雙側神經性耳聾,右膝蓋骨髓水腫,雙腳腳裸韌帶斷裂而免體測的一本院校學生相比別的學生算弱勢群體嗎?
當然會影響日後的工作,和同層次的學生相比身體跟不上是弱勢,但是你既然在一本就已經甩開了一部分人,繼續努力吧
4、內側副韌帶和前交叉韌帶斷裂手術後多少天作康復段練?怎樣鍛煉
這是我們科手術後建議的康復計劃:
一、 術後第一天:主要以減輕疼痛和腫脹為主。
1、 將患肢抬高,但不要過伸,一減輕腫脹。
2、 如果喲右疼痛,可以採用冷敷,口服或肌注止痛劑等止痛。
3、 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
二、 術後第二天至第二周: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使關節活動度達到0-----90度。
1、 石膏後托或下肢肢具固定,在下地行走以及睡覺期間要佩帶。
2、 進行CPM訓練,膝關節活動度為:0---90度。
3、 進行股四頭肌有限收縮訓練,小腿肌肉訓練(屈伸踝關節及足趾,每天500次)。
4、 可扶拐部分負重行走,距離補要太遠,活動不宜過多,避免上下樓梯。
三、 術後第二周至第四周,關節活動度達到0-----120度,進行肌肉功能鍛煉。
1、 去石膏後托,改用膝固定支具保護(最好示可活動支具),支具需佩帶5---6個月。在行走以及睡覺時應佩帶。
2、 繼續CPM訓練,三周達到120度,第四周後大到135度。
3、 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在 床邊使關節逐漸從90度伸直,並使大腿抬離床面,然後停留10分鍾每日500次。
4、 必要時進行髕骨活動度(由外向內推動髕骨)。
四、 術後第四周至第六周:關節活動度達到0-----135度,加強肌肉功能鍛煉。
1、 可以去拐行走,側身上樓梯,手需扶梯。
2、 進行CPM訓練,關節活動度達到0---135度。
3、 繼續進行(三)中的肌肉功能鍛煉,方法相同。
五、 術後第六周至12周:在此期間,重建的韌帶會有一個溶解鬆弛階段,應避免過多的上下樓。禁止做負重下蹲練習,從座位上起立時應扶物減負,不宜爬山行走,前三個月避免過伸關節。
六、 術後三個月後:仍以下肢肌肉鍛煉為主。可做一般日常活動,利用非負重健身器械進行鍛煉,液可以進行游泳。
七、 術後六個月:可以進行慢跑訓練。
八、 術後9---12個月:以根據康復情況參加較為劇烈的體育比賽。
九、 出院後需要定期回醫院復查,:原則上前四周內每周回醫院復查一次,術後三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均需拍片復查。
注以上僅為一般的 康復原則,未必適合每個手術患者,應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不同的 看富計劃,實現計劃的個體化,因此應遵循醫師的具體建議,不可盲目按照此計劃。
祝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