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骶尾背側淺韌帶

骶尾背側淺韌帶

發布時間:2020-11-22 22:10:57

1、骶結節韌帶如果拉傷會怎樣??

各種軟組織損傷(扭傷、拉傷、挫傷):直接使用接骨散外敷,它局部給葯,使葯能快速滲透到損傷的部位,快速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接骨續筋,達到治療目的,而且安全可靠,有條件的理應首選.新傷2-3天止痛消腫,3-6天治癒.3個月以內的傷一般2-3副葯就治癒了.嚴重的需要3-4副葯.陳傷需要3-6副葯。軟組織損傷應急時治療,以免發生神經粘連,肌肉萎縮等其它後遺症和並發症的出現.注意事項:有外傷、皮膚嚴重過敏者禁用

2、什麼是宮底韌帶增厚

慢性盆腔炎包括子宮內膜、輸卵管、卵巢、盆腔結締組織
及腹膜的慢性炎症,以下腹部墜脹疼痛,腰骶酸痛,白帶增多,
伴見性交痛,月經失調,痛經,不孕為特徵。現代醫學認為發
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急性盆腔炎治療不當,或患者體質較差,
或輕型亞急性期不被重視,遷延或演變而成。中醫學將此歸納
為「症瘕」、「帶下」、「不孕」的范疇。

慢性盆腔炎多發生於有急性盆腔炎的已婚婦女,以下腹疼
痛,墜脹,腰骶酸痛,白帶增多,婦科檢查時可有盆腔觸痛,
子宮增大,腹腔包塊等。根據病位不同,一般可分為三種:

1.慢性子宮內膜炎多有不規則的月經或子宮出血,下腹墜
脹,白帶增多,可伴有低熱。婦科檢查可見子宮有觸痛,子宮
增大,宮旁組織可有增厚及觸痛。B超檢查可見子宮內膜炎性改
變。

2.慢性輸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一般有產後或流產等誘
因,多有月經期或性生活忽視衛生及手術感染史,或鄰近器官
的炎症病史。常以下腹疼痛、腹脹、腰骶酸楚、白帶增多為主
症,伴有月經不調,不孕史1年以上,症狀經常反復,遇月經期、
經後,性交後,勞累後加重。婦科檢查可觸及單側或雙側增粗
的輸卵管,呈條索狀,或有片狀增厚或囊性腫物,可有壓痛。
腹腔鏡檢查有明顯的炎症改變;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顯示輸卵
管部分完全阻塞,輸卵管積水為油滴狀集聚;腹部平片顯示子
宮附近塊狀物可有密度增加。

3.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輕者可無症狀,病情較重者,多有
腰骶部及下腹部脹痛,性交痛。婦科檢查作三合診時常發現雙
側子宮韌帶明顯增厚,但一側較另一側明顯,宮底韌帶和主韌
帶增粗變硬縮短,子宮可移位,偏向一側,或前或後的活動受
限,還可出現「冰凍骨盆」的改變。

除此之外,慢性盆腔炎還應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靜脈
淤血症,結核性盆腔炎,盆腔炎腫瘤,陳舊性宮外孕、慢性闌
尾炎相鑒別。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氣滯血淤,沖任失調所致。治療當以行
氣化淤為基本治法,依不同中醫症型進行辨證論治。你目前的
癥候表現正是久病入絡,氣滯血淤,脈絡淤阻。治療以行氣活
血,化淤通絡為主。可試用下列葯物:

當歸12克,益母草12克,香附15克,蘇梗10克,川斷10克,
桑寄生10克,狗脊10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魚腥草10克,
赤芍10克,內金10克,白芥子10克,蒼術10克,海浮石15克
(先煎),生地10克,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從月經開
始前3天使用,每次連用7劑,連用3個月經周期。

平素要注意經期及產褥期保健,保持外陰清潔。經期及本
病治療期間應禁止性生活,謹防冒水涉水,勿食生冷,做盆腔
保健操,必要時可配合理療。

3、骶結節韌帶綜合症骶結節韌帶綜合症

您的情況考慮是慢性腰臀及恥骨聯合軟組織損傷,建議行椎板、小關節、橫突\恥骨聯合銀質針溫熱治療。

+針對性功能鍛煉,應該效果不錯。

(謝衛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上海同濟醫院謝衛東 http://tongjixwd.haodf.com/

4、骶髂關節在哪裡?

骶髂關節在臀部雙側最突出處,稍微向外上方一點。

骶髂關節由髂骨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扁平,彼此對合非常緊密,屬平面關節。關節囊緊張,緊貼於關節面周緣。

骶髂關節周圍有許多強韌的韌帶加強,關節腔狹小,呈裂隙狀,因而骶髂關節活動性很小,有利於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於老年部分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基本上消失。

(4)骶尾背側淺韌帶擴展資料

骶髂關節的輔助結構:

骶髂骨間韌帶:骶髂骨間韌帶為眾多短而堅強的纖維束,位於關節軟骨之後,為骶髂後韌帶所覆蓋,纖維的方向雜亂,是兩骨之間充填於關節後方與上方不規則間隙的主要連結結構。

骶髂後韌帶:骶髂後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從骶外側嵴向外斜至髂骨,加強關節後部。分為長、短兩部,短韌帶的纖維近乎水平,長韌帶斜行,在短韌帶的淺面向下與骶結節韌帶融合。

5、腰椎間盤突出,腰5骶1。雙側黃韌帶增厚 硬膜囊受壓 椎管變形 椎管狹窄嚴重嗎。

這病的治療關鍵還在於你自身,我的治療意見:

1、疼痛的時候,建議卧硬板床,口服抗炎鎮痛葯,可以輔理療、牽引等;
2、疼痛緩解期:建議做燕飛運動,鍛煉腰背肌,這是防止病情復發的關鍵;
3、日常,注意腰部休息,避免久坐、避免彎腰、避免過度勞累,這個是擺脫病因的關鍵;
4、如果上述治療後,效果不佳或者加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或者引起二便障礙,就建議手術治療了。

6、骶髂關節在哪裡

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 骶髂音[dǐqià])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面相對而構成。在結構上屬滑膜關節,從運動方式上可看做屈戌關節或滑車關節。其大小個體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個人兩側也不盡相同。
在關節面周圍特別是後部,骨骼極為粗糙,以作為韌帶的附著點。這些韌帶對該關節起著重要的加固作用。
骶髂前韌帶:寬兒薄,位於關節的前面,鏈接骶骨骨盆面的側緣與髂骨耳狀面的前緣。
骶髂後短韌帶: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狀面後部及髂後下棘,斜向內下方,止於骶骨外側嵴和骶關節嵴。
骶髂後長韌帶:骶髂後短韌帶的淺層,自髂後上棘達第2至第4骶椎的關節突,向內與腰背筋膜相連,向外與骶結節韌帶相鏈接。
骶髂骨間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被骶髂骨後韌帶覆蓋,連接髂骨粗隆與骶粗隆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構成,填充於關節囊的上方和後方。
骶結節韌帶:位於骨盆後方,強韌而寬闊,呈扇形,起自髂後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後外側。纖維斜向外下,集中止於坐骨結節的內側緣。
骶棘韌帶:呈三角形,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起於骶、尾骨的外側,集中止於坐骨棘,其起始部位為骶結節韌帶所覆蓋。

詳情參考
http://ke.baidu.com/link?url=a6VqdOAppSZxDzO_zMUxZXNLr_

與骶尾背側淺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