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黃韌帶連結於相鄰椎骨

黃韌帶連結於相鄰椎骨

發布時間:2020-11-22 03:21:48

1、椎骨的椎弓間的連接,主要有什麼物質?

在脊椎動物脊柱中,每個椎骨是不規則的骨,具有由骨和一些透明軟骨組成的復雜結構,其比例根據骨乾的部分和脊椎動物的種類而變化。

椎骨的基本構型各不相同;大部分是體,中心部分是中心。椎骨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提供與椎間盤的連接。椎骨的後部形成一個椎弓,分為十一部分,由兩個椎弓根,兩個椎板和七個過程組成。椎板與黃韌帶(脊柱韌帶)相連。存在由椎弓根形狀形成的椎骨凹口,當椎骨進行關節運動時形成椎間孔。這些孔是脊神經的入口和出口導管。椎骨體和椎弓形成椎孔,較大的中央開口容納椎管,其包圍並保護脊髓。

椎骨相互關節,為脊柱提供力量和靈活性,其背部和前部的形狀決定了運動范圍。在結構上,椎骨基本上與脊椎動物物種相似,在水生動物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看到的差異最大。因此,脊椎動物的名字來源於組成脊柱的椎骨。

椎骨間的連結——各椎骨之間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

【椎間盤】

除第一及第二頸椎之間外,椎間盤連結相鄰兩椎體,成人23塊。椎間盤周圍部分為環形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軟骨稱為纖維環,它的中央部分是白色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體物質稱為髓核。

椎間盤受力時可產生形變,壓力消除後又可恢復原狀。

【前縱韌帶】

起自枕骨大孔前緣,縱行於脊柱前面,止於骶骨。它限制脊柱過度後伸和防止椎間盤脫出。

【後縱韌帶】

位於椎體後面椎管的前壁。起自樞椎,止於骶管前壁。它限制脊柱過度前屈和防止椎間盤向後脫出。

【黃韌帶】

相鄰椎骨的椎弓間有黃韌帶相連結

【橫突間韌帶】

椎骨的相鄰橫突間有橫突間韌帶相連結。

【棘突間連結】

椎骨的相鄰棘突間有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相連結。

【關節突間的連結】

兩個相鄰椎骨上下關節突的相應關節面構成關節突關節,屬於平面關節,活動微小,但脊柱的所有關節突關節的整體活動幅度很大。關節突關節在功能上相互組成聯合關節。

【腰骶連結】

由第五腰椎椎體與骶骨底間借椎間盤和韌帶等的連結。

【骶尾連結】

由第五骶椎與第一尾骨間借軟骨的連結。

2、脊柱的連接方式是什麼啊?

相鄰椎骨之間的連結包括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軀干骨的連結,除椎骨間的連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連結、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s)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成人的椎間盤除第1、2頸椎缺如外,共有23塊,最上一個在第2、3頸椎體之間,最末一個在第5腰椎體與骶骨底之間。

4、韌帶(intervertebral ligament)主要包括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是連接相鄰椎弓的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5、棘上韌帶: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縱行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

6、棘間韌帶:連接各棘突之間,後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除以上韌帶外,尚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橫突間韌帶。

7、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可作微量運動。

8、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上關節突構成。

9、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由枕髁與寰椎上關節凹構成,可使頭作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

10、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關節,兩側由寰椎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左右各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

11、中間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的寰樞正中關節,可使頭旋轉。此外,齒突後方有堅韌的寰椎橫韌帶,有限制齒突向後方移動的作用。

12、鉤椎關節 臨床上稱「Luschka」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2)黃韌帶連結於相鄰椎骨擴展資料:

脊椎的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3、解剖學試題及答案選擇第一題相鄰椎體之間的結構是什麼木

是椎間盤啊

4、結構最復雜的骨連結是?

1.直接連接-關節 (一)韌帶連接 兩骨之間靠結締組織直接連結的叫韌帶連接。韌帶ligament多呈膜狀、扁帶狀或束狀,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肉眼觀呈白色,有光澤,附著於骨的地方與骨膜編織在一起,很難剝除,有的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肉眼觀呈淡黃色,叫做黃韌帶(如項韌帶)。一般的韌帶連接允許兩骨間有極微的動度。但有些骨與骨之間,兩直線緣相對或互以齒狀緣相嵌,中間有少量結締組織纖維穿入兩側的骨質中,使連結極為緊密,叫做縫,如顱骨的冠狀縫和人字縫。 (二)軟骨結合 相鄰兩骨之間以軟骨相連接叫軟骨結合。軟骨組織屬結締組織的一種,呈固態有彈性,由大量的軟骨細胞和間質構成,由於間質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軟骨、纖維軟骨和彈力軟骨的區分。第一助骨連於胸骨的軟骨屬透明軟骨,而相鄰椎骨椎體之間的椎間盤則由纖維軟骨構成。由於軟骨具有一定彈性,所以能做輕微的活動。有的軟骨結合保持終生,而大部分軟骨結合在發育過程中骨化變為骨結合。 (三)骨結合 由軟骨結合經骨化演變而成,完全不能活動,如五塊骶椎以骨結合融為一塊骶骨。編輯本段2.間接連接-關節 關節joint一般由相鄰接的兩骨相對形成,如有三個以上的骨參加構成的叫做復關節。

5、關節學的椎骨的連結

一,脊柱:位於軀干背側正中,♂70cm;♀65cm.
(一)椎骨間的連結:1,椎體間的連結:1)椎間盤:連結於椎體與椎體之間的纖維軟骨盤,分纖維軟骨環(同心圓排列)和髓核(膠體狀).椎間盤受暴力打擊→纖維環破裂→髓核膨出→壓迫脊N根→N根壓迫症狀(椎間盤突出症).2)前縱韌帶:位於椎體的前方,防止脊柱過伸.3)後縱韌帶:位於椎體的後方,防止脊柱過屈.
2,椎弓間的連結:1)黃韌帶(弓間韌帶)位於椎弓之間,呈黃色.2)棘間韌帶,橫突間韌帶:位於棘突和橫突之間.3)棘上韌帶:位於棘突尖,在第七頸椎以上擴展為三角形(項韌帶).以上韌帶防止脊柱過屈,腰穿時從後到前必須經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才能到達椎管.4)關節突關節(椎間關節):相鄰上下關節突組成,運動度小.
3,寰枕關節:枕髁+側塊組成,可使頭前俯,後仰,左右側屈.寰樞關節:前弓+齒突組成,可使頭旋轉.
(二)脊柱的整體觀
1,前面:椎體從上到下由小→大→小,與重力的傳遞有關.
2,後面:所有的棘突尖形成縱棘,它們與橫突之間為背側溝.頸部棘突水平位,胸部呈疊瓦狀,腰部水平位.
3,側面:有四個生理性彎曲,頸曲,腰曲凸向前方,與抬頭,走路有關;胸曲,骶曲凸向後方,胚胎時期保留下來.
(三)脊柱的功能
1,承受重力,傳遞壓力,緩沖震盪,保護內臟和脊髓(構成體腔後壁).
2,運動:單個椎骨運動度比較小,聯合起來運動度大,可作前屈,後伸,側屈,旋轉,環轉等運動,其中下頸部,下腰部運動度大,損傷的機會相對較多.
二,胸廓
(一)胸廓的連結
1,組成:12塊胸椎+12對肋+1塊胸骨及其連結而成形成的籠狀結構.
2,肋椎關節:分肋頭關節(肋頭+胸椎體的肋凹)和肋橫突關節(肋結節+橫突肋凹),它們可使肋上升和下降.
3,肋骨前端的連結:上7對與胸骨直接相連,8~10肋依次與上位肋形成肋弓,11,12肋游離,
(二)胸廓的形態
1,胸廓呈前後略扁的圓錐形.
2,上口---小,呈圓形.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頸V切跡圍成.
3,下口---大,不規則,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肋弓和劍突圍成.
4,胸骨下角:左右肋弓之間的夾角.
5,肋間隙:11對,肺氣腫,肋間隙增寬.
(三)胸廓的功能
1,保護心肺
2,運動:呼吸運動吸氣→肋上提→胸廓前後徑,左右徑變大→胸腔擴大→胸內壓↓→空氣進入;呼氣正好相反.

6、骨的連接形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

1、直接連接

2、間接連接

7、頸椎間盤是怎樣進行聯結的?

頸椎椎體、椎間盤和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椎間盤位於相鄰椎體之間,前後縱韌帶分別位於椎體的前後方。

前縱韌帶是人體內最長的韌帶,厚而寬,較堅韌。上端狹窄,附著於寰椎的前結節,下端止於第一、第二骶椎的前面。前縱韌帶的彈性和張力很大,當脊柱前屈受到壓擠時能保持其形態不變,且能限制脊柱的過伸運動。

後縱韌帶較細長,雖然也很堅韌,但較前縱韌帶為弱,位於椎體的後方,為椎管的前壁。上端起自第二頸椎,向上移行至覆膜,向下至骶管,移行到骶尾後深韌帶。

椎弓由椎間關節和韌帶所聯結。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面構成椎間關節,由薄而鬆弛的關節囊韌帶聯結起來,頸椎的橫突之間沒有韌帶。椎板之間有黃韌帶,呈扁平狀,黃色,彈性大,很堅韌,是由彈力纖維組成的。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使之相互聯結。在頸部,棘上韌帶形成項韌帶。項韌帶是三角形的彈力纖維膜,其底面向上方附著於枕外隆凸和枕外嵴,尖端向下移行於棘上韌帶。

項韌帶有協助頸肌支持頭頸的作用,並有對抗頸脊柱屈曲的作用。

8、主要骨連結的結構特點?

1.直接連接-關節
(一)韌帶連接 兩骨之間靠結締組織直接連結的叫韌帶連接。韌帶ligament多呈膜狀、扁帶狀或束狀,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肉眼觀呈白色,有光澤,附著於骨的地方與骨膜編織在一起,很難剝除,有的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肉眼觀呈淡黃色,叫做黃韌帶(如項韌帶)。一般的韌帶連接允許兩骨間有極微的動度。但有些骨與骨之間,兩直線緣相對或互以齒狀緣相嵌,中間有少量結締組織纖維穿入兩側的骨質中,使連結極為緊密,叫做縫,如顱骨的冠狀縫和人字縫。 (二)軟骨結合 相鄰兩骨之間以軟骨相連接叫軟骨結合。軟骨組織屬結締組織的一種,呈固態有彈性,由大量的軟骨細胞和間質構成,由於間質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軟骨、纖維軟骨和彈力軟骨的區分。第一助骨連於胸骨的軟骨屬透明軟骨,而相鄰椎骨椎體之間的椎間盤則由纖維軟骨構成。由於軟骨具有一定彈性,所以能做輕微的活動。有的軟骨結合保持終生,而大部分軟骨結合在發育過程中骨化變為骨結合。 (三)骨結合 由軟骨結合經骨化演變而成,完全不能活動,如五塊骶椎以骨結合融為一塊骶骨。
編輯本段2.間接連接-關節
關節joint一般由相鄰接的兩骨相對形成,如有三個以上的骨參加構成的叫做復關節。

9、簡述脊柱的連結

脊柱各椎骨間以韌帶、軟骨和關節等相互連結(圖2)。椎體間有椎間盤連接兩相鄰的椎體;椎體前方有前縱韌帶,後方有後縱韌帶。前縱韌帶起自第一頸椎(有一窄條向上延伸到顱骨),至骶骨骨盆面的上部,由數組纖維組成。最深層纖維跨過椎間盤,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的前面緊密連結在一起;較淺的纖維跨過2~3個椎體,最淺層纖維則跨過4~5個椎體。前縱韌帶在椎體前方中部最厚,以充填椎體前方的凹陷,但並不緊密地附著在椎體上。前縱韌帶的側部位於椎體的側方,由跨過1個或2個椎體的纖維所組成,亦稱側縱韌帶。後縱韌帶在椎管內,,起自第二頸椎,止於骶骨。後縱韌帶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緊密相連,但在椎體後方中部卻有裂隙,椎體的動脈支穿過此裂隙。後縱韌帶在脊柱頸部較寬,其中部厚而堅韌,側部較為薄弱,故頸椎間盤突出在後外側者較正中者為多。前縱韌帶較堅韌,能限制脊柱的伸展活動,在脊柱頸部能對抗顱的重量,防止增加脊柱頸部的曲度。
相鄰椎弓的各部亦有韌帶使其連結。相鄰上下關節突由薄而鬆弛的關節囊韌帶所連結,其內面有滑膜,構成滑膜關節;由於關節囊韌帶較鬆弛,關節可以滑動,故對脊柱的穩定性作用不大。在脊柱頸部的橫突之間往往缺乏橫突韌帶,而對頸脊柱的穩定性作用很小。椎板問有較重要的黃韌帶,呈扁平狀,很堅韌,為黃色彈性纖維組織,起自相鄰上椎板的下緣前方,到達下椎板的後上部,充填於椎板之間。正常的黃韌帶彈性很強,脊柱伸屈時並不變形,伸展時亦不出現皺褶;發生變性、增厚並纖維化即黃韌帶肥厚時,其彈性減退,脊柱後伸時皺褶可向前凸出,在頸部有時可達到椎管前後徑的30%,從而壓迫脊髓引起脊髓損傷。各棘突之間有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使之相互連結。頸部的棘上韌帶特別發達,構成所謂的項韌帶,具有對抗頸部脊柱屈曲的作用。

與黃韌帶連結於相鄰椎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