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頂韌帶名詞解釋
韌帶屬於緻密結締組織。主要可分為兩類:彈性結締組織和膠原纖維彼此交織成的不規則的緻密結締組織。彈性組織(elastic tissue)是以彈性纖維為主的緻密結締組織。粗大的彈性纖維或平行排列成束,如項韌帶和黃韌帶。韌帶白色帶狀的結締組織,質堅韌,有彈性,能把骨骼連接在一起,並能固定某些臟器如肝、脾、腎等的位置。韌帶亦稱鉸合韌帶(hinge ligament)。為軟體動物斧足類的左右兩個貝殼的連結物。一般將位於殼頂後方外面的韌帶稱外韌帶。韌帶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若韌帶超過其生理范圍地被彎曲(如扭傷),可以導致韌帶的延長或是斷裂。在生物學中,貝殼類動物連接兩片殼的組織也被稱為韌帶。韌帶多位於關節周圍(囊外韌帶)或關節腔內(囊內韌帶)其走向平行抗拉伸力強並經驗具有一定的彈性位於關節囊外的韌帶或與關節囊分開或為其局部纖維的增厚或為肌腱附著的延續位於關節囊內的韌帶均有滑膜包繞。韌帶的功能為加強關節,維護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並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圍的活動。當遭受暴力,產生非生理性活動,韌帶被牽拉而超過其耐受力時,即會發生損傷。韌帶部分損傷而未造成關節脫位趨勢者稱為捩傷。韌帶本身完全斷裂,也可將其附著部位的骨質撕脫,從而形成潛在的關節脫位、半脫位乃至完全脫位。
2、腹股溝韌帶的名詞解釋
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 腹股溝韌帶
3、常考的解剖學名詞解釋
1.胸骨角:胸骨柄與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其兩側平對第2肋,向後平對第4胸椎體下緣,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系統解剖學名詞解釋 2.Pterion(翼點):在顱的側面,額、頂、顳、蝶四骨會合處,最為薄弱,常形成「H」形的縫,稱翼點。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 3.蝶篩隱窩:蝶篩隱窩為上鼻甲後上方與蝶骨之間的間隙,是蝶竇開口的部位。 4. 黃韌帶:位於椎管內,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由黃色的彈性纖維構成。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5.界線(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兩側經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至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界線,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支和恥骨聯合下緣圍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連結形成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分內側弓、外側弓和橫弓。 8.斜角肌間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與第一肋之間共同構成的裂隙,其中有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通過。 9.腹股溝韌帶:腹外斜肌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所形成的一個具有彈性和韌性的腱性結構;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韌帶、恥骨梳韌帶以及腹股溝管淺環。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於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共同圍成的三角區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區,腹腔內容物由此區膨出形成腹股溝直疝。 11. 咽峽:由齶帆後緣、左右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的狹窄處稱咽峽,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處。 12. 肝門 :在肝的臟面有近似「H」形的溝,其中的橫溝稱肝門,是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經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3. Calot三角: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因為膽囊動脈一般在此三角內經過,所以此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14. 縱隔 :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 15. 腎門:腎內側緣中部的凹陷稱腎門,為腎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腎盂出入之門戶。 16. 腎蒂 :出人腎門的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合稱為腎蒂。腎蒂內結構的排列關系由前向後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由上向下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17. 腎區:腎區即脊肋角,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夾角區域叫腎區,其深面為腎門和腎的內側緣,患某些腎病時,此區可有叩擊痛。 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內面,由兩側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為膀胱三角。此區由於缺少粘膜下層,無論膀胱在充盈或空虛時都保持平滑狀態。是膀胱結核、腫瘤的易發區。 19. 輸尿管間襞:在膀胱內面,兩輸尿管口之間的橫行皺襞叫輸尿管間襞,是膀胱鏡檢時,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20. 子宮峽:子宮頸陰道上部的上端與子宮體相接處較狹細,稱子宮峽。非妊娠期此部不明顯,在妊娠末期可延長至7~11cm,峽壁漸變薄,剖宮產術常在此進行 21. 陰道穹:陰道的上端包繞子宮頸陰道部,二者間形成的環形凹陷稱陰道穹,可分前部、後部和2個側部。其中,以陰道穹後部最深並與直腸子宮陷凹緊密相鄰。臨床上可經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內的積液。 22.肝腎隱窩:肝腎隱窩位於肝右葉與右腎之間,其左界為網膜孔和十二指腸降部,右界為右結腸旁溝。在仰卧時,肝腎隱窩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23.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經主動脈及其分支到達全身毛細血管,血液在此與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物質和氣體交換,再通過各級靜脈,最後經上、下腔靜脈及心冠狀竇返回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體循環(大循環)。主要特點是路程長、流經范圍廣,以動脈血滋養全身各部並將其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運回心。 24.肺循環: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經肺動脈干及其各級分支到達肺泡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再經肺靜脈進入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肺循環(小循環)。主要特點是路程較短,只通過肺,主要使靜脈血轉變成氧飽合的動脈血。 25.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狀竇口前內緣、三尖瓣隔側尖附著緣和Todaro腱之間的三角區,稱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內膜深面為房室結。 26.三尖瓣復合體:三尖瓣環、瓣尖、腱索和乳頭肌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稱三尖瓣復合體。它們共同保證血液的單向流動,其中任何一部分結構損傷,將會導致血流動力學上的改變。 27.掌淺弓:掌淺弓由尺動脈末端與橈動脈掌淺支吻合而成。位於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緣約平掌骨中部。 28.掌深弓:掌深弓由橈動脈末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於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緣約平腕掌關節高度。 29. 危險三角:是指鼻根至兩側口角的三角區。因面靜脈缺乏靜脈瓣,並與顱內的海綿竇交通,故面部發生化膿性感染時,若處理不當,可導致顱內感染 30. 靜脈角:鎖骨下靜脈與頸內靜脈在胸鎖關節後方匯合成頭臂靜脈,兩靜脈匯合部稱靜脈角,是淋巴導管的注入部位。 31. 局部淋巴結: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級淋巴結稱局部淋巴結,臨床通常稱哨位淋巴結。 32. Virchow淋巴結:左側斜角肌淋巴結又稱Virchow淋巴結,位於左側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腫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時,癌細胞栓子可經胸導管轉移至該淋巴結。 33.結膜:覆蓋在眼瞼後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層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按所在部位可分為三部分:球結膜、瞼結膜和結膜穹窿。 34.瞳孔:虹膜中央的圓孔稱為瞳孔,光線由此進入眼球,可因瞳孔括約肌和開大肌的活動改變其大小。 35.螺旋器(Corti器):位於內耳膜迷路蝸管的基底膜上,為聽覺感受器,能感受聲波的刺激。 36.壺腹嵴:各膜半規管的膜壺腹壁上隆起的結構,是感受旋轉變速運動刺激的位置覺感受器。 37. 網狀結構: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狀,網眼內含有分散的神經元或較小的核團,這些區域稱為網狀結構。 38. 內側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發出的傳導同側深感覺和精細觸覺的二級纖維,於中央管腹外側左、右交叉,交叉後的纖維在中線兩側,錐體的後方轉而上行,形成內側丘系。終止於背側丘腦的腹後外側核。 39. 小腦扁桃體:小腦半球向前、內、下膨出的部分,稱為小腦扁桃體,因其靠近延髓並位於枕骨大孔附近,當顱內壓增高時,可能將它擠入枕骨大孔與延髓之間,形成小腦扁桃體疝,危及生命。 40. 上丘腦:上丘腦是間腦的背側部分與中腦頂蓋前區的移行部,包括松果體、韁三角、韁連合、丘腦髓紋和後連合 41. 海馬:海馬是在大腦顳葉外側面齒狀回外側捲入側腦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質隆起。 42. 內囊:內囊位於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是投射纖維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質板,在端腦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後肢三部。 43. 梨狀隱窩:在喉咽,喉口兩側各有一深凹稱梨狀隱窩,為異物易嵌頓滯留的部位。
4、楔束核名詞解釋。 急用
1.胸骨角:胸骨柄與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其兩側平對第2肋,向後平對第4胸椎體下緣,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系統解剖學名詞解釋 2.Pterion(翼點):在顱的側面,額、頂、顳、蝶四骨會合處,最為薄弱,常形成「H」形的縫,稱翼點。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 3.蝶篩隱窩:蝶篩隱窩為上鼻甲後上方與蝶骨之間的間隙,是蝶竇開口的部位。 4. 黃韌帶:位於椎管內,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由黃色的彈性纖維構成。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5.界線(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兩側經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至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界線,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支和恥骨聯合下緣圍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連結形成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分內側弓、外側弓和橫弓。 8.斜角肌間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與第一肋之間共同構成的裂隙,其中有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通過。 9.腹股溝韌帶:腹外斜肌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所形成的一個具有彈性和韌性的腱性結構;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韌帶、恥骨梳韌帶以及腹股溝管淺環。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於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共同圍成的三角區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區,腹腔內容物由此區膨出形成腹股溝直疝。 11. 咽峽:由齶帆後緣、左右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的狹窄處稱咽峽,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處。 12. 肝門 :在肝的臟面有近似「H」形的溝,其中的橫溝稱肝門,是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經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3. Calot三角: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因為膽囊動脈一般在此三角內經過,所以此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14. 縱隔 :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 15. 腎門:腎內側緣中部的凹陷稱腎門,為腎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腎盂出入之門戶。 16. 腎蒂 :出人腎門的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合稱為腎蒂。腎蒂內結構的排列關系由前向後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由上向下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17. 腎區:腎區即脊肋角,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夾角區域叫腎區,其深面為腎門和腎的內側緣,患某些腎病時,此區可有叩擊痛。 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內面,由兩側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為膀胱三角。此區由於缺少粘膜下層,無論膀胱在充盈或空虛時都保持平滑狀態。是膀胱結核、腫瘤的易發區。 19. 輸尿管間襞:在膀胱內面,兩輸尿管口之間的橫行皺襞叫輸尿管間襞,是膀胱鏡檢時,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20. 子宮峽:子宮頸陰道上部的上端與子宮體相接處較狹細,稱子宮峽。非妊娠期此部不明顯,在妊娠末期可延長至7~11cm,峽壁漸變薄,剖宮產術常在此進行 21. 陰道穹:陰道的上端包繞子宮頸陰道部,二者間形成的環形凹陷稱陰道穹,可分前部、後部和2個側部。其中,以陰道穹後部最深並與直腸子宮陷凹緊密相鄰。臨床上可經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內的積液。 22.肝腎隱窩:肝腎隱窩位於肝右葉與右腎之間,其左界為網膜孔和十二指腸降部,右界為右結腸旁溝。在仰卧時,肝腎隱窩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23.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經主動脈及其分支到達全身毛細血管,血液在此與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物質和氣體交換,再通過各級靜脈,最後經上、下腔靜脈及心冠狀竇返回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體循環(大循環)。主要特點是路程長、流經范圍廣,以動脈血滋養全身各部並將其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運回心。 24.肺循環: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經肺動脈干及其各級分支到達肺泡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再經肺靜脈進入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肺循環(小循環)。主要特點是路程較短,只通過肺,主要使靜脈血轉變成氧飽合的動脈血。 25.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狀竇口前內緣、三尖瓣隔側尖附著緣和Todaro腱之間的三角區,稱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內膜深面為房室結。 26.三尖瓣復合體:三尖瓣環、瓣尖、腱索和乳頭肌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稱三尖瓣復合體。它們共同保證血液的單向流動,其中任何一部分結構損傷,將會導致血流動力學上的改變。 27.掌淺弓:掌淺弓由尺動脈末端與橈動脈掌淺支吻合而成。位於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緣約平掌骨中部。 28.掌深弓:掌深弓由橈動脈末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於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緣約平腕掌關節高度。 29. 危險三角:是指鼻根至兩側口角的三角區。因面靜脈缺乏靜脈瓣,並與顱內的海綿竇交通,故面部發生化膿性感染時,若處理不當,可導致顱內感染 30. 靜脈角:鎖骨下靜脈與頸內靜脈在胸鎖關節後方匯合成頭臂靜脈,兩靜脈匯合部稱靜脈角,是淋巴導管的注入部位。 31. 局部淋巴結: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級淋巴結稱局部淋巴結,臨床通常稱哨位淋巴結。 32. Virchow淋巴結:左側斜角肌淋巴結又稱Virchow淋巴結,位於左側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腫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時,癌細胞栓子可經胸導管轉移至該淋巴結。 33.結膜:覆蓋在眼瞼後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層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按所在部位可分為三部分:球結膜、瞼結膜和結膜穹窿。 34.瞳孔:虹膜中央的圓孔稱為瞳孔,光線由此進入眼球,可因瞳孔括約肌和開大肌的活動改變其大小。 35.螺旋器(Corti器):位於內耳膜迷路蝸管的基底膜上,為聽覺感受器,能感受聲波的刺激。 36.壺腹嵴:各膜半規管的膜壺腹壁上隆起的結構,是感受旋轉變速運動刺激的位置覺感受器。 37. 網狀結構: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狀,網眼內含有分散的神經元或較小的核團,這些區域稱為網狀結構。 38. 內側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發出的傳導同側深感覺和精細觸覺的二級纖維,於中央管腹外側左、右交叉,交叉後的纖維在中線兩側,錐體的後方轉而上行,形成內側丘系。終止於背側丘腦的腹後外側核。 39. 小腦扁桃體:小腦半球向前、內、下膨出的部分,稱為小腦扁桃體,因其靠近延髓並位於枕骨大孔附近,當顱內壓增高時,可能將它擠入枕骨大孔與延髓之間,形成小腦扁桃體疝,危及生命。 40. 上丘腦:上丘腦是間腦的背側部分與中腦頂蓋前區的移行部,包括松果體、韁三角、韁連合、丘腦髓紋和後連合 41. 海馬:海馬是在大腦顳葉外側面齒狀回外側捲入側腦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質隆起。 42. 內囊:內囊位於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是投射纖維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質板,在端腦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後肢三部。 43. 梨狀隱窩:在喉咽,喉口兩側各有一深凹稱梨狀隱窩,為異物易嵌頓滯留的部位。
5、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 位於第2腰椎左側的十二指腸懸肌(起自右膈腳,止於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後面)和包於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
腹膜皺襞跨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和橫結腸系膜根之間。韌帶有懸吊固定十二指腸的作用,是空腸起點標志。十二指腸懸韌帶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又稱屈氏韌帶,是區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標志。
6、二,名詞解釋 項韌帶
在頸部,從頸椎棘突尖向後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稱為項韌帶。
項韌帶常被認為與棘上韌帶和頸椎棘突間韌帶同源,向上附著於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達第7頸椎棘突並續於棘上韌帶,是頸部肌肉附著的雙層緻密彈性纖維隔。
7、腹股溝韌帶名詞解釋
腹外斜肌肌腱膜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與恥骨結節(pubic tubercle)之間,稱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ament)
8、髂骨韌帶名詞解釋
髂骨韌帶和股骨頭韌帶損傷,通常要通過外科重建韌帶的功能來達到韌帶的平衡和穩定,如果韌帶損傷面積大則需要人工韌帶置換。
9、環甲膜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環甲膜
解答環甲膜:是由環狀軟骨弓上緣與甲狀軟骨下緣之間的纖維韌帶組成,中央部分增厚,稱環甲韌帶。
環甲膜由喉部彈性圓錐向下附著在環狀軟骨上緣中前部而形成,位於甲狀軟骨與環狀軟骨之間,臨床上如遇需緊急搶救的喉阻塞病人,來不及做氣管切開術,可行環甲膜穿刺術或環甲膜切開術。
環甲膜穿刺是臨床上對於有呼吸道梗阻、嚴重呼吸困難的病人採用的急救方法之一。它可為氣管切開術贏得時間。是現場急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具有簡便、快捷、有效的優點,而且稍微接受急救教育的人都可以掌握。
環甲膜位於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之間,前無堅硬遮擋組織(僅有柔軟的甲狀腺通過),後通氣管,它僅為一層薄膜,周圍無要害部位,因此利於穿刺。如果自己尋找,可以低頭,然後沿喉結最突出處向下輕輕地摸,在約2~3厘米處有一如黃豆大小的凹陷,此處即為環甲膜位置所在。
環甲膜的操作患者仰卧位,頭後仰,局部消毒後術者用食指中指固定環狀軟骨兩側,以一粗注射針垂直刺入環甲膜。由於環甲膜後為中空的氣管,因此刺穿後有落空感,術者會覺得阻力突然消失。接著回抽,如有空氣抽出,則穿刺成功。患者可有咳嗽等刺激症狀,隨即呼吸道梗阻的症狀緩解。若上呼吸道完全阻塞難以呼吸時(這里所說的上呼吸道是喉部以上的呼吸道),需另刺入氣管導管針為呼吸建立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