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髕韌帶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髕韌帶是醫學上的專業術語,主要是指身體的某種物件。猝然猛伸膝關節或外力強制屈曲膝關節時,因股四頭肌急劇收縮,強大的力作用於韌帶肥厚而堅韌,就會導致髕韌帶的損傷。一般不易拉斷,多為腔骨粗隆附著點出部分纖維撕脫或撕裂傷,或髕骨韌帶起點兩側的部分纖維和血管受損。病程日久,在修復過程中,機化增生,局部血流受阻,出現代謝障礙而造成粘連,結疤,攣縮等改變,從而引起頑固性慢性疼痛。
髕韌帶-臨床表現
(1)有外傷史。
(2)髕韌帶附著點,脛骨粗隆處有疼痛,膝關節不易伸直,走路可有跛行。
(3)股四頭肌收縮,引起疼痛,能上樓,但下樓不便。
(4)髕韌帶起、止點處有壓痛。
2、護理應用解剖學要期末考了,到底哪些是重點啊?名解,問答……求解???
1.何謂人體解剖學姿勢? 答:人體解剖學姿勢即身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下肢靠攏,足尖朝前,雙上肢自然下垂於軀體干兩側,手掌朝前。 2.骨按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劍突。 4.成對的腦顱骨有:頂骨、顳骨,不成對的腦顱骨有:額骨、枕骨、蝶骨、篩骨。 5.鼻旁竇有四對,包括:額竇、篩竇、蝶竇、上頜竇。 6.肩胛骨上能觸及的骨性標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岡、喙突、內側緣。 7.椎間盤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 8.胸廓是由12塊胸椎、12對肋和1塊胸骨借骨連結構成的。 9.下頜關節由:下頜頭與下頜窩構成。其關節腔內有:關節盤。 10.椎間孔:是指相鄰椎骨的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所組成的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1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稱為胸骨角,可在體表摸到,他平對第二肋,為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12.翼點:在顳窩區內有額、頂、顳、蝶四骨的匯合處,稱為翼點,此處骨質比較薄弱,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經過,翼點處骨折時,容易損傷該動脈,引起顱內血腫。 13.椎間盤:椎間盤是上、下相鄰兩個椎體之間的纖維軟骨盤,由周圍的纖維環和中央部的髓核構成。 14.腹股溝管:腹股溝管是指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有一斜貫腹肌和腱膜的裂隙,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 15.試述椎骨的一般形態。 答:每塊椎骨均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構成。椎體位於前部,呈短圓柱狀。椎弓試附在椎體後方的弓狀骨板,它與椎體圍成椎孔椎弓與椎體相連的部分較細,稱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跡,下方有椎下切跡,相連椎骨的椎上下切跡組成椎間孔。兩側椎弓根向後內側擴展為寬闊的骨板,稱為椎弓板。每個椎弓伸出7個突起,即向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向上伸出一對上關節突,向下伸出一對下關節突,向後伸出單一的棘突。 16.寫出鼻旁竇的名稱及開口部位。 答:額竇開口於中鼻道,下頜竇開口於中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篩竇的前、中篩、小房開口於中鼻道,後篩小房開口於上鼻道。 17.試述肩關節的構成、形態特點和運動? 答:肩關節由肩胛骨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其形態特點:(1)股骨頭答,關節盂下而淺,周緣有盂唇加深,因此可作較大運動。(2)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囊的上、後和前部都有肌和肌腱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強而較薄弱。肩關節為人體最靈活的關節。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換轉運動。 18.試述髖關節的構成、形態特點和運動? 答:髖關節有髖臼和股骨頭構成。其形態特點:(1)髖臼周緣的髖臼唇增加了髖臼的深度,從而緊抱股骨頭。(2)關節囊緊張而堅韌,股骨頸前面全部在囊內,但股骨頸後面的1/3在囊外。股骨頸骨折有囊內、囊外及混合骨折之分。(3)關節囊前方、前下方、後上方均有韌帶加固,後下方則較薄弱。(4)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於關節窩與股骨頭之間,內含營養股骨間的血管。髖關節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換轉運動,但運動幅度較肩關節小。 19.試述膝關節的構成、形態特點和運動? 答: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前方的髕骨共同構成。它的形態特點:(1)關節囊廣闊鬆弛,前壁有股四頭肌腱、髕骨和髕韌帶加強;外側有腓側副韌帶、內側有脛側副韌帶加強。(2)關節腔內有前、後交叉韌帶,防止脛骨前後移動。(3)關節腔內還有呈「C」形的內側半月板以及呈「0」形的外側半月板,半月板有加強關節穩固性和增加靈活性作用,還可以緩沖運動時震盪,膝關節可作屈、伸運動,在半屈膝狀態下,可作旋內、旋外運動。 20.試述斜方肌的位置、起�
3、今天蛙跳用力過猛膝蓋下面的脛骨最上部疼痛,上樓梯蹲的時候會疼,不知道是不是髕韌帶受損,求科普
你好,今天蛙跳用力過猛膝蓋下面的脛骨最上部疼痛,上樓梯蹲的時候會疼,這就是髕韌帶受損,需要休息熱敷的,
4、髕韌帶的名詞解釋
腰肌勞損是慢性腰痛中最常見的一種疼痛,以長期反復發作性腰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常常是對沒有器質性改變的慢性腰背痛的總稱。由於急性損傷及慢性勞損導致軟組織無菌性炎症、粘連、攣縮而引起,主要病變在腰背肌纖維、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其特點為:腰背疼痛,時輕時重,或晨起、天氣變化時加重,稍活動後可減輕,勞累後容易復發。除有腰腿酸困以外,多無下肢疼痛症狀。
腰肌纖維炎全名為腰肌筋膜纖維質炎,又稱肌風濕症,肌筋膜炎,肌筋膜綜合征。此種病症病因較多,但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1、損傷:較大、微小損傷均可引發此病。如運動時受傷或勞動時受傷,使肌肉、筋膜組織或骨與關節發生急性損傷,等組織逐漸纖維化後癱痕收縮,可引起廣泛疼痛。2、寒冷與潮濕:冬季或春季發病者多,如夜間睡於潮濕、寒冷的地板上,早晨起來就可能發生腰背痛。3、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等可引起腰腿酸痛。4、精神緊張:疼痛使患者精神緊張,後者使肌肉張力增加甚至痙攣,產生疼痛——痙攣——疼痛環,形成惡性循環,使疼痛加重。5、與風濕症有關:風濕病人在風濕熱後出現腰痛,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也有纖維質炎表現。
『治療』
腰肌筋膜炎常用以下幾種手法治療:
(1)扌袞法:在患者腰部沿骶棘肌纖維走行方向施以扌袞法,手法宜輕柔緩和,連續滾動8分鍾,再於患部施以分筋法,如有明顯的條索狀改變時,手法要略重,以手拇指沿肌纖維方向進行彈撥約2分鍾。
(2)掌揉法:醫者以大小魚際著力,在腰痛部位的軟組織上作環形揉動,自上而下,稍加一定的壓力,反復揉動7~8分鍾,再在腰背部做散法2分鍾,使局部血運改善,達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效果。
(3)膊運法:醫者以前臂的尺側面接觸病人的皮膚,作環形或半環形揉動,此法接觸面積較大,每次可治療5~7分鍾,然後再於局部施以順筋法,自上而下捋順肌肉,約5分鍾。
(4)按壓法:採用雙掌按壓,雙手相疊,用掌根魚際或全掌著力按壓,按壓時動作要持續緩和,按壓到一定深度時,可作旋轉性按壓,每次10分鍾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