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黃韌帶厚度

黃韌帶厚度

發布時間:2020-03-29 13:00:47

1、哪位骨科醫生幫我解釋一下?

沒有外傷史的話,腰1,2的問題不用處理,
腰4.5,椎間盤突出如果有腿麻,做理療,牽引,還需要做核磁檢查確定膨大程度.
沒有相應症狀,最好也做個核磁..結果可能會意外,就是膨出較大.這樣的話,最好手術,40分鍾多點
注意,常識性的注意了,軍人,如果年輕要有訓練任務,可能要有問題.

2、檢查所見: 腰椎序列正常,生理曲度存在。L3/4、L4/5、L5/S1椎間盤向四周膨出

凡是椎間盤突出,不管是哪個期,牽引都有效果,只是因人而異,在牽引無效的情況下可行手術。但是術前一定要仔細查體,確定是哪一個或那幾個椎間盤突出引起症狀。

3、什麼是腰椎退變

腰椎退變主要是一種隨年齡改變的一種生理過程,但是很多因素可以加快腰椎老化退行性變的進程,引起一系列疾病和症狀。

腰椎的退行性變包括以下內容: 1、腰椎間盤纖維環的退變 2、椎間盤髓核的退變 3、軟骨終板的退變 4、腰椎體的退行性變 5、腰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 6、黃韌帶的退行性變 7、其他韌帶的退變
8、骨贅形成(或者稱為骨質增生、骨刺) 9、椎管的退行性變(退行性椎管狹窄)

一、腰椎間盤纖維環的退變 椎間盤組織承受人體軀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勞損較其他組織為重。腰椎間盤經有少量血液供應,營養極為有限,從而極易退變。研究證明,接近20歲的椎間盤已經有退變,20-30歲間有的已經明顯退變,纖維環出現了裂痕。而30歲以上的椎間盤均有退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纖維環出現網狀變性和玻璃樣變,失去原來的層次和韌性,產生不同裂痕,繼而完全破裂。
二、椎間盤髓核的退變 椎間盤髓核是富含水分、有小分子彈性粘糖蛋白的組織,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幼年是含水量可達80%以上,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老年時可達70%,椎間盤含水量的多少決定了其內在壓力水平和彈性狀態。髓核的退變多在骨關節和纖維環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在腰椎負荷量加大的時候,椎間隙壓力增高而椎間盤變性加速,纖維環的裂隙加深,變性的髓核沿著裂隙而突向邊緣,這形成了腰椎間盤突出。
三、軟骨終板的退變 椎間盤的軟骨終板會隨年齡的增加而變薄、鈣化和不完整,並產生囊性變和軟骨細胞壞死,纖維環的附著點鬆弛,伴隨髓核水分減少,軟骨終板不能再生修復。軟骨終板的退變會使椎間盤體液交換的半透明膜作用減少,加速腰椎間盤退變。
  四、腰椎體的退行性變 腰椎表面受損後,骨膜上下血腫形成,纖維母細胞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如血腫中,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隨著血腫的機化和鈣化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於椎體的骨贅(骨刺)。骨贅的形成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措施,能起到穩定椎節、避免異常活動和增加負重平面的作用。但是骨贅椎管內和椎弓根發展就會對脊神經和硬膜囊的壓迫產生不同的神經根壓迫症狀。
五、腰椎小關節的退行性變 椎間盤和小關節構成椎體間的一個三角形的支架結構,以穩定椎體間的關系。當腰椎退變或者椎體間關節受損後,小關節的穩定性遭到破壞而發生病理改變。出現腰椎關節穩定性下降,關節間隙狹窄和椎間孔狹窄,壓迫神經根而出現症狀。
六、黃韌帶的退行性變 黃韌帶是椎管內的主要韌帶,正常人的厚度為2-4cm,增生時可達6-8cm以上。正常黃韌帶是鬆弛的,是有彈性的。在發生退變和損傷時候,黃韌帶處於緊張狀態,逐漸增生肥厚,彈性減低,並出現鈣化和骨化,壓迫椎管硬膜囊,產生繼發性椎管狹窄。
七、其他韌帶的退變 椎體前、後縱韌帶對穩定腰椎有重要作用,如果出現纖維增生和硬化從而限制腰椎的運動。
八、骨贅形成 參考第四項。這種情況就是通常我們講到的「骨質增生」。骨質增生的產生是增強穩定性和對抗腰椎壓力的一種反應。椎間盤突出後,纖維環鬆弛,椎間盤抗壓性和穩定性均減弱,因而出現骨質增生。即是五椎間盤突出,只要腰椎退變椎體的穩定性發生改變,也會產生骨質增生。
九、退行性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按照病因分類為先天性椎管狹窄和繼發性椎管狹窄,我們這里講繼發性椎管狹窄。椎管狹窄是指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狹窄引起的神經根、馬尾神經等壓迫綜合征。當椎間盤。纖維環、關節突和韌帶退變等,均有可能壓迫椎管而致椎管的管徑變小而狹窄。

因此,預防這種腰椎老化退變至關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以下問題。
1、戒煙控酒、少吃刺激性油膩食品、多吃富含維生素粗纖維的食品。 2、禁止久坐久站、長期彎腰、負重、避免外傷、避免警察劇烈運動。

絕大多數腰椎退行性病變沒有引起臨床症狀,這種情況下不必過度擔心,不必糾結於片子上發現的問題。出現相應症狀後,應首先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之後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治療措施。
針對腰痛的治療大體可分為葯物治療、注射治療、康復治療幾方面。常用的葯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葯、阿片類鎮痛葯、抗抑鬱葯及肌松葯,其中前兩類葯物在短期內能較有效的緩解症狀,而抗抑鬱葯及肌松葯的效果則不甚明顯[2]。注射治療,如椎間盤內、小關節內或硬膜外注射糖皮質激素,曾被用於緩解症狀,但根據近年的循證醫學研究,注射治療的效果似乎不甚確切,小關節內注射可能無效甚至有害[3]。根據2009年APS頒布的治療指南,目前已經不推薦用椎間盤或小關節注射的方式來治療不伴下肢放射痛的腰痛。功能鍛煉、腰背肌訓練等康復治療的效果確切,不僅能緩解疼痛,而且可以促進功能的恢復。
針對出現下肢麻木疼痛、間歇跛行尤其是二便障礙的患者,則要給予重視,因為上述症狀提示神經受壓。卧床休息、對症止痛、營養神經是最基本的治療措施,不可忽視。症狀嚴重者,尤其是出現二便障礙或足下垂(鉤腳背、翹腳背無力)的患者應該盡早手術。手術的目的主要是減壓,即通過切除部分椎板、椎間盤解除神經受到的壓迫,緩解症狀。部分情況下,在切除致壓物後,還要在手術節段做內固定以重建局部腰椎的穩定性和序列。近年來,各種脊柱微創手術技術紛紛興起,主要包括小通道脊柱手術和介入手術,前者類似傳統手術,只是通過小切口、特製小通道完成;後者主要以導針等刺入椎間盤,通過注入特殊葯物或採取射頻消融的方式來達到減壓目的。

4、告訴我啊,謝謝了

椎骨在幼年時期有33塊,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成年以後,骶椎和尾椎分別融合為1塊骶骨和1塊尾骨,故有椎骨26塊。腰椎位於身體的中段,上連頸、胸椎,下連骶椎。腰椎共有5塊,腰椎的椎體較頸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松質骨組成,外層的密質骨較薄。椎體呈橫腎形,上下面平坦,周緣有環形的骺環,環中骨面粗糙,為骺軟骨板的附著處;前面較後面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跡較淺,椎骨下切跡寬而深,椎弓板較胸椎寬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橢圓形、近三葉草形或三葉草形。棘突為長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後,上下緣略肥厚,後緣鈍圓呈梨形,有時下角分叉。關節突呈矢狀位,上關節突的關節面凹陷,向後內方。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凸隆,向前外方。

腰椎的血液供應來自哪裡?

5、正常的腰椎CT片應看到哪些結構,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在一張腰椎CT上可以看到腰段脊椎、脊椎旁的肌肉組織、椎間小關節、椎間盤、黃韌帶、硬膜囊、神經根、椎內靜脈等多種結構。在上腰段椎管的橫斷面為卵圓形,下腰段椎管橫斷面形態因人而異,有卵圓形、三葉形、三角形等幾種,其中以卵圓形橫斷面的椎管為最佳,其骨性側隱窩較大,三葉形橫斷面的椎管最差。骨性側隱窩中有神經根通過,又稱為神經根管,骨性側隱窩狹窄,對於腰腿痛患者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之一。腰椎間盤的橫斷面多為腎形,其後緣正中部位可有輕度內凹。在CT片上椎間盤呈低密度影,在其外圈可能看到高密度的椎體骨質影。硬膜囊呈近似圓形,位於椎管正中偏後,神經根位於兩側的側隱窩中。硬膜囊後面,呈V字形並附著於椎板的是黃韌帶,其厚度不超過4mm。在硬膜囊前方,椎體後緣,有時可以看到一團低密度影,且密度與椎間盤組織不同,此為椎內靜脈叢,不要誤認為是椎間盤突出。辨認方法之一是,靜脈叢密度與硬膜囊近似,但不會與硬膜囊相接觸。 贊

6、怎麼看腰間盤突出的ct片

突出的表現:
1、 椎間盤後緣變形:正常情況下椎間盤後緣與椎體邊緣平行,髓核突出時,椎間盤後緣局限性凸出,形狀和邊緣不規則。
2、 硬膜外脂肪移位:正常硬膜外脂肪形態對稱,髓核突出所形成的軟組織密度影壓迫,推移硬膜外脂肪,使硬膜外脂肪所形成的透亮區不對稱
3、 椎管內異常軟組織密度影:突出髓核的密度高於硬脊膜囊和硬膜外的密度,硬膜外間隙中的軟組織密度影代表突出椎間盤的位置和大小。
4、 硬膜囊變形:正常硬膜囊前緣界面與椎體骨性關節面後緣一致。髓核突出時,光滑圓形的硬膜囊前緣受壓變形,較大的突出占據骨性椎管的大部分,是硬脊膜囊呈新月形裂隙改變。
5、 神經根鞘受壓、變形:正常神經根鞘位於骨性椎管的外側,椎弓根的內側,為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當髓核向後外側突出時,壓迫、推移神經根鞘向後移位。
6、 突出椎間盤鈣化:表現為軟組織密度的突出物中有點、片狀的高密度陰影。
7、 椎間盤「真空現象」:髓核的退變導致髓核內積氣,合並髓核突出時,椎間隙內極低密度的氣體可位於椎間盤後緣以外。
8、 椎體schmorl結節:表現為椎體松質骨內類圓形低密度影,靠近椎間盤,周圍多伴有骨硬化帶,可多發。
9、 椎體骨質增生:椎體邊緣出現水平狀向外延伸的骨贅,密度不均,多伴有骨質硬化。
10、 椎小關節退變:表現為小關節突肥大。骨贅形成。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質破裂、小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腔內積氣、小關節囊腫脹等。
11、 黃韌帶肥厚:正常腰椎黃韌帶厚度不超過5mm,當椎間盤突出導致椎間隙變窄,黃韌帶變短,皺褶。損傷反復作用可導致黃韌帶肥厚,表現為椎板內側弧形密度增高影,壓迫硬膜囊前移,時間長者可發生鈣化,並可累及小關節囊導致腰椎管狹窄。

除此之外,還有膨出:
①輕度膨出時表現為椎間盤後緣正常腎形凹陷消失,圓隆飽滿。

②重度時彌漫膨出的間盤邊緣明顯向四周均勻一致增寬,超出上下椎體邊緣,但椎間盤仍然對稱,沒有局部突出,外形保持橢圓形,可伴真空變性。嚴重時可造成硬膜囊受壓狹窄,馬尾神經受壓。

7、什麼是黃韌帶肥厚

黃韌帶肥厚:黃韌帶是脊柱椎管內的維持脊柱穩定性的一個韌帶組織結構,它屬於脊柱後柱的支持結構之一。多由於長期的坐位或彎腰工作導致肥厚,常引起椎管的狹窄,嚴重者會出現腰痛和下肢的疼痛和麻木,應該到醫院做CT或MRI檢查,根據輕重選擇治療方案。
黃韌帶肥厚的病因或發病機制尚未清楚,可能與慢性退變、外傷、炎症、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腰椎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異常很高,其彈力纖維會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及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肥厚纖維化,最終將導致黃韌帶鈣化。
黃韌帶肥厚的最終結果是造成椎管狹窄,特別是側隱窩引起始部的狹窄,導致馬尾神經受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退變肥厚的黃韌帶彈力纖維減少,膠原纖維代償性增多,纖維排列紊亂,並出現較明顯的變性及鈣化;而膠原含量顯著增高,是黃韌帶肥厚的主要原因。

8、腰椎退行性變

椎管重度狹窄 如果症狀較重 可以考慮微創手術治療

9、腰椎退行性變是什麼意思

你好,椎管內的主要韌帶,正常人的厚度為2~4cm,增生時可達6~8cm以上。正常黃韌帶是鬆弛的,是有彈性的。在發生退變和損傷時候,黃韌帶處於緊張狀態,逐漸增生肥厚,彈性減低,並出現鈣化和骨化,壓迫椎管硬膜囊,產生繼發性椎管狹窄,腰椎退行性變的最佳治療方法可採取保守治療,包括腰部理療,牽引,口服消炎止痛葯物,推拿等;保守治療3-6個月以上,症狀無緩解或又復發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平時應注意盡量少做彎腰動作,並注意上下床動作,配合腰背肌鍛煉,這樣對一些病人是有效的,可以防止症狀的復發.

與黃韌帶厚度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