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棘突韌帶損傷

棘突韌帶損傷

發布時間:2020-11-07 04:34:41

1、棘間韌帶損傷如何休息?

棘間韌帶損傷的治療:絕大多數可經非手術治療治癒。但因脊柱未行固定,受傷的韌帶無法制動,故不易短期內治癒。
1.出現症狀後應盡可能避免彎腰動作,以增加修復條件。
2.局部注射皮質激素可明顯緩解症狀。如同時用腰圍進行制動,則可縮短療程。
3.理療有一定療效。推拿、按摩對本病幫助不大,僅能緩解繼發性骶棘肌痙攣。
4.病程長、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有人行筋膜條帶修補術,其療效尚不肯定。
棘間韌帶損傷的臨床表現:多無外傷史。腰痛長期不愈,以彎腰時明顯,但在過伸時因擠壓病變的棘間韌帶,也可引起疼痛。部分病人痛可向骶部或臀部放射。檢查時在損傷韌帶處棘突或棘間有壓痛,但無紅腫。有時可捫及棘上韌帶在棘突上滑動。棘間韌帶損傷可通過B型超聲或MRI證實。

2、什麼是,頸椎,前縱韌帶部分脂肪化和前縱韌帶損傷性微血腫形成,麻煩詳細點?

所謂韌帶,即富有堅韌性的纖維帶,有加強骨與關節之間的穩固性作用,在頸部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幾種韌帶: (1)前縱韌帶起於枕骨,向下經環椎及推體的前面,止於骶骨前面,由許多組纖維構成,是人體最長最寬厚的韌帶,和推體及椎間盤邊線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過度後伸活動,位於頸椎的部分能對抗頭顱的重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2)後縱韌帶位於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頸椎,沿椎體的後壁,連結椎間盤,止於骰骨。它和椎體線及椎間盤緊密相連。其主要作用為椎體間的連接並防止脊柱過度前屈。頸部反復多次的勞損,可引起後縱韌帶、鈣化,壓迫脊髓,引發脊髓型頸椎病,並對椎間盤的約束作用下降,加速頸椎病的發生。 (3)黃韌帶位於椎管後的兩個椎板間,起於上一椎板的前下方,止於下個推板的後上方,呈疊瓦狀,扁平、堅韌。因其呈淺黃色,故有此稱。黃韌帶彈性較大,有較強的伸縮性,可協助頸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黃韌帶退化肥厚或鈣化,可使椎管狹窄,壓迫脊髓而引發脊髓型頸椎病。 (4)林間韌帶介於相鄰棘災之間,前緣接黃韌帶,後方移行於棘上韌帶,在腰部較強而預部弱。可限制頸椎的過度前屈。 (5)項韌帶棘突之上的連接為棘上韌帶,但在頸椎部自第七頸椎棘突向上移行稱為項韌帶。位於頸後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於枕骨,尖端向下連干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韌帶。其子面是矢狀,後線游離,前接棘突。可限制頸椎過度前屈。長期伏案工作者,由於項韌帶反復多次持續性勞損,可出現,鈣化或骨化。項韌帶鈣化在頸椎病病人中相當多見。在生理狀態下,各韌帶間相互協調,以維持頸椎各項活動的動態平衡。

3、韌帶損傷、骶髂關節損傷【軟組織損傷

現在拍個骶髂關節的CT,再做個MIR,看是否為骶髂關節炎。如果疼的厲害,需要手術融合治療。另外査下風濕,類風濕一些指標及B27,排除強制性脊柱炎可能。

(張穎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洛陽正骨醫院張穎 http://zhangyingdr.haodf.com/

4、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如何治療?能不能痊癒?

棘間韌帶位於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的較深處,其薄而無力,不如棘上韌帶堅韌。腰1~腰3的棘間韌帶分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後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間韌帶只有前、中、後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間韌帶有腰神經後支分布,和棘上韌帶起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背部的屈、伸動作常使棘突分開和擠壓,造成棘間韌帶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磨擦、牽拉和擠壓,日久可引起其變性。在此基礎上,一旦加上外傷的因素,該韌帶有可能發生鬆弛、破裂、穿孔,造成棘間韌帶損傷。且棘上韌帶在腰骶部多缺如,因此,在極度彎腰時,該處棘間韌帶所受拉力更大;當在膝關節伸直位彎腰時,骨盆被固定在旋後位,棘間韌帶受到高度牽拉,都是棘間韌帶損傷好發在腰骶部的原因。在腰4以上的棘間韌帶損傷,特別是斷裂,多合並棘上韌帶同時斷裂。

棘間韌帶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傷後即感腰痛,疼痛及壓痛位置在兩棘突之間的正中處,重壓則疼痛加劇。勞累後及彎腰時,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暫時緩解,奴夫卡因局部痛點封閉後疼痛暫時緩解,待葯性消失後壓痛如前。腰部前屈功能受限。痛點封閉後拍腰椎前屈狀態下側位片可顯示棘突間隙增寬,腰棘間韌帶造影可發現部分斷裂、完全斷裂、鬆弛或發生穿孔。腰棘間韌帶造影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有病變而造影正常的可高達70%。

治療方法

1 針刀治療
患者俯卧,確定棘突間病變處,用龍膽紫標記。皮膚常規消毒,用4號針刀,按四步進針法操作。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深度3cm~4cm,縱行切開剝離,然後將針體向上、下傾斜在上棘突的下緣和下棘突的上緣沿棘突矢狀面縱行切開剝離1刀~2刀。出針刀,加拔火罐,出血2ml~20ml,取罐後敷創可貼。腰椎微小移位者,行腰部斜扳手法復正。5~6天治療1次,最多治療2次。
2 針刺治療
主穴為阿是穴(棘突間壓痛點),配腰俞穴。患者俯卧,用2.0寸毫針,先在病變棘突間直刺一針,再在兩側旁開1寸處分別向正中方向斜刺一針,深約1.5寸,腰俞穴向上橫刺1寸~1.5寸。提插捻轉得氣後接G6805治療儀,高頻連續波和疏密波交替作用。從針刀治療後的第2天開始針刺治療,1次/d,5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進行第2個療程。

治療結果

治癒(疼痛消失,腰部活動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114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勞累受涼後有不適感,或經治癒後1年內復發)22例,有效(症狀減輕,勞累後又發作,再經治療可緩解)6例;無效(經治1個療程後症狀無減輕)。治療次數最少者1次,最多者2個療程。

5、怎樣判斷棘上棘間韌帶損傷

棘間韌帶損傷的臨床表現: 多無外傷史。腰痛長期不愈,以彎腰時明顯,但在過伸時因擠壓病變的棘間韌帶,也可引起疼痛。部分病人痛可向骶部或臀部放射。檢查時在損傷韌帶處棘突或棘間有壓痛,但無紅腫。有時可捫及棘上韌帶在棘突上滑動。棘間韌帶損傷可通過B型超聲或MRI證實。

與棘突韌帶損傷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