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腘腓韌帶

腘腓韌帶

發布時間:2020-11-07 00:51:35

1、腘窩疼痛是怎麼回事

主要考慮為受涼、腰間盤突出、關節炎引起的,建議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根據檢查結果採取相應的治療,目前是可以採取抗炎、止疼葯物治療的。

2、膝外側副韌帶損傷如何診斷?

膝外側副韌帶損傷比較少見,多因暴力作用於小腿外側使之內收所造成。伸膝位時,膝關節外側關節囊、股二頭肌腿處於緊張狀態,與前、後十字韌帶共同起到保護膝外側副韌帶的作用。所以膝外側副韌帶不易受到損傷。臨床上,膝外側副韌帶損傷多合並外側關節囊的損傷,有時合並腘肌腱、十字韌帶、半月板、腓腸肌外側頭、腓總神經、骸脛束或股二頭肌等損傷。如果以上復合傷未得到及時治療,將進一步導致膝前外側旋轉不穩定,如膝內翻和內旋應力過強時,可造成膽骨外踩向前外方旋轉,與服骨外跺之間出現半脫位,胚骨內深與股骨內鍛之間保持正常的對合關系。膝外側副韌帶斷裂多發生在止點處,多數伴有腓骨小頭撕脫骨折,故臨床主要症狀為膝關節外側局限性疼痛,排骨小頭附近腫脹,皮下擠血,局部壓痛,膝關節活動障礙,有時合並腓總神經損傷。要診斷膝外側副韌帶斷裂主要是依據有強度膝內翻外傷史,膝外側疼痛,腫脹及壓痛,在肋骨小頭附近最明顯,膝關節內收應力試驗(+),可確定診斷。膝x線片可見排骨小頭撕脫骨折。小腿內收位雙膝X線正位片,膝外側間隙明顯加寬,對判斷外側副韌帶損傷程度價值較大。

3、人體膝蓋結構和各部位容易發生的損傷

膝關節knee joint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a0ca99d6e3d2a33c06088b66.jpg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髕骨為該肌腱內的籽骨),從髕骨下端延伸至脛骨粗隆,在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外側支持帶,為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腱膜的下延,並與膝關節囊相編織;後方有腘斜韌帶加強,由半膜肌的腱纖維部分編入關節囊所形成;內側有脛側副韌帶,為扁帶狀,起自內收肌結節,向下放散編織於關節囊纖維層;外側為腓側副韌帶,是獨立於關節囊外的圓形纖維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於腓骨小頭。
關節囊的滑膜層廣闊,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表面無滑膜覆蓋外,關節內所有的結構都被覆著一層滑膜。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於髕下部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襞,突入關節腔內,皺襞內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狀襞。兩側的翼狀襞向上方逐漸合成一條帶狀的皺襞,稱為髕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間窩的前緣。
由於股骨內、外側髁的關節面呈球面凸隆,而脛骨髁的關節窩較淺,彼此很不適合,在關節內,生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膝關節內有兩條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後外上方,止於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後份,有制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後交叉韌帶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及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前上內方,附於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脛骨後移的作用。
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關節腔內的輔助結構有膝交叉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

4、膝弓狀復合體名詞解釋

 腘弓狀韌帶是膝後外側部的一條不為人們所熟知的韌帶 ,它與腓側副韌帶和腘肌腱被合稱為「膝弓狀復合體

5、後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的常用標準是:脛骨旋轉中立位後抽屜征<10mm(Ⅱ級)異常旋轉鬆弛度<5°;沒有明顯的內外翻異常鬆弛。單純PCL斷裂或不全斷裂,可先用長腿石膏固定患膝於屈曲30°位在石膏硬固前,應注意將患側脛骨上端向前推至與正常膝部形態一致,固定6周固定中鍛煉股四頭肌,以免肌萎縮。
早期手術修復韌帶
(1)適應證:
①脛止點撕脫骨折移位者;
②合並有半月板損傷有關節交鎖,不能自解者,應早期手術修復;
③嚴重膝關節脫位m前後交叉韌帶斷裂後外角損傷應急診手術特別是後外角損傷應早期修復。
(2)手術要點:PCL修復的切口,視有無合並其他韌帶損傷而定。
①單純PCL損傷,或PCL損傷並膝MCL損傷,取膝後內側切口,經MCL後束之後方進入。
②PCL損傷並後外側結構損傷宜取膝後外側切口,經股二頭肌前緣進入探查和修復外側韌帶及腘肌腱。
③PCL損傷有脛骨撕脫骨折者可選擇後S形切口將腓腸肌內側頭牽向外側以保護腘窩血管神經骨片較大者以螺絲釘固定。較小者,用鋼絲套住,從骨洞中牽至脛骨前內側固定這種損傷提倡早期修復。
④韌帶實質斷裂就採用自體或異體肌腱重建,合並膝MCLLCL損傷時,應先縫合LCL,最後拉緊後十字韌帶固定。
(3)術後處理:單純PCL損傷伸直位固定6周,如後關節囊同時損傷時則應屈膝20°位固定6周去石膏鍛煉膝關節活動
治療結果以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復位縫合者為最好,均恢復優良。
晚期PCL損傷
(1)手術適應證:患者年輕,一般45歲以下膝關節反復疼痛、腫脹有不穩感,後抽屜征Ⅲ級(後方鬆弛>10mm),一般考慮手術重建,如同時伴有後外或後內側旋轉不穩定是絕對手術適應證對於運動員手術指征可稍放寬。
手術方法
腘肌腱重建後十字韌帶
Barford(1971)報道此方法取膝後切口或後外側切口。切斷腓骨頸游離並牽開股二頭肌及腓總神經,在股骨外髁內側附著部切下腘肌腱向下游離其肌腹,將此肌腱轉移至膝關節後面中線,腱穿過股骨內髁骨孔固定在肌腱與肌腹交界處,相當於脛骨平台正中後緣下方,將肌腱與骨膜縫妥固定再把該腱從後向前穿過脛骨骨孔,結扎固定於脛骨前方使腘肌的走向盡可能接近PCL的走行方向王亦璁(1981)對腘肌腱重建PCL的方法做了三點改進:後外側切口從股二頭肌前緣進入既不顯露腓總神經也不切斷腓骨頸;將腘肌腱引入關節固定於股骨內側髁;腓腸肌外側頭前移至外側副韌帶處固定,加強膝關節後外側之穩定性。
俯卧或健側卧位手術在氣囊止血帶下施行。膝後外側切口長14~16cm,找到股二頭肌腱於此腱前緣分離進入腘區一般毋需顯露腓總神經,將腘窩血管神經妥善牽開。探查膝LCL及腘肌腱腘肌腱長度有限,游離其上端時,最好帶一小骨片以利引入股骨髁骨洞中癒合找到腓腸肌外側頭肌腱,將此腱從膝後關節囊部切斷做膝關節前內側髕旁切口5~6cm以彎鉗自前而後指向後關節囊,按這一指示點,在靠近脛骨平台正中後緣處切開後關節囊探出彎鉗尖,夾持腘肌腱游離端的縫線把腘肌腱翻向膝後中線,切斷相連的纖維帶,避免損傷該肌腱的血運於股骨內髁原PCL附著部股骨內髁內上方鑽粗骨孔從此骨孔引入鋼絲將彎鉗尖持之腘肌腱縫線與鋼絲相結用彎鉗牽腱進入關節內,再用鋼絲牽出此游離腱端拉緊至適度,與周圍筋膜縫合固定。將游離之腓腸肌外側頭前移至LCL處固定,加強膝關節後外側的穩定性。去除止血帶沖洗切口及關節腔,分層縫合切口。
術後處理:以長腿石膏固定患膝於屈膝20°位6周,在石膏中練習股四頭肌活動,石膏拆除後練習膝關節活動,待膝關節活動恢復至伸屈達90°左右時負重練習。
腘肌與股四頭肌都與PCL有協同作用是膝關節後直向穩定的動力因素在解剖上用來作為PCL的替代物,其走行相當近似所以,在腘肌收縮時,可以有效地控制脛後上端向脛後滑移。
半腱肌重建PCL
仰卧位或健側卧位,後外側切口,保護腘部血管與神經,經後方入路切開關節囊,進入髁間凹,切除PCL殘留的瘢痕。再通過前內側切口解剖出半腱肌脛骨止點游離並於肌肉肌腱連接部切斷半腱肌肌腹的遠端縫於半膜肌上。以導引瞄準器自脛側副韌帶前緣鑽孔,在PCL脛骨附著處穿出擴大骨隧道通過前後切口識別PCL的股骨附著處在脛側副韌帶的前面以導引器穿孔,擴大骨隧道,通過前後切口識別PCL的股骨附著處在脛側副韌帶的前面以導引器穿孔在PCL股骨附著處穿出,擴大骨隧道,使直徑達8~10mm,將游離的半腱肌腱先從脛骨骨隧道進入關節,再從股骨骨隧道穿出,固定於脛側韌帶起點處,可用粗絲線直接縫合或以螺釘、U形釘等固定。固定時應向前牽拉脛骨並保持屈膝30°。
③應用骨-髕腱-骨重建PCL:切取髕腱中1/3連同髕骨與脛骨結節1cm寬、0.4cm厚2.5cm長的骨塊,兩骨端穿過數根導引絲線在導引瞄準器的定位下依上法形成脛骨及股骨骨隧道直徑1cm將移植物置入,上下骨塊分別置於股骨及脛骨骨隧道內以擠壓螺釘固定或以導引絲線在外口用紐扣打結固定。
④腓腸肌內側頭重建PCL:切取腓腸肌內側頭的外側部分向遠端游離後自保留部分的深面穿過至髁間窩,通過股骨內髁的骨孔後縫合固定於筋膜上。
患膝若合並有後內側旋轉不穩,在PCL重建時應修復膝關節MCL,包括關節囊和副韌帶緊縮,修復後斜韌帶。
患膝若合並後外側旋轉不穩,在PCL重建時一並將LCL股骨外髁止點前移同時將腘肌腱止點或腓腸肌外側頭移位以加強膝外側結構或行股二頭肌懸吊術來加強患膝採取部分股二頭肌腱將近端移至髕骨側方縫合固定。
國際上最標準的PCL重立首推骨-髕腱-骨移植重建,隨著關節鏡技術的快速發展,PCL在關節鏡下重建在國內多家大醫院已能開展移植韌帶也由單束重建到雙束重建,並選用力學強度較強的股四頭肌腱重建積水潭醫院報道50餘例手術效果好因此關節鏡下重建PCL將是發展方向,具體手術操作見關節鏡相關章節。

6、膝關節脛腓側副韌帶均貼於關節囊嗎

不是的,腓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的外側,上方附於股骨外上踝,下方附於腓骨頭,與關節囊之間留有間隙。脛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的內側,起於股骨內上踝,向下止於脛骨內側踝及脛骨體的內側面,與關節囊和半月板緊密結合。
關節囊和腓側副韌帶之間隔有腘肌腱。

與腘腓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