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運動的杠桿是什麼?骨骼?關節?肌肉?韌帶?是哪個
存在杠桿原理的人體運動中杠桿的支點是關節,四肢的骨骼,包括手指骨都可以看做運動的杠桿。肌肉是作為動力的來源,通過收縮或舒張來支配骨骼運動。韌帶作為肌肉與骨骼,肌肉與關節締結的橋梁,並且防止運動的過度形變以及一定的扭曲耐受,可以理解為復雜杠桿中的加強緩沖構件。脊柱的運動方式不同於四肢,更多的是轉扭壓,通過特殊的構造進行壓力的分散,形成支撐力。
因此簡單的回答是,四肢的骨骼在運動中較多的充當杠桿,其他組織擁有相應的輔助功能。
2、人一共有多少個器官
運動系統
骨
一.中軸骨
(一).椎骨
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顱骨
(一)腦顱骨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肌肉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八.韌帶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3、23、人體運動的樞紐是( )。 a、骨骼 b、關節 c、肌肉 d、韌帶
人體運動的樞紐是( a、骨骼,b、關節,c、肌肉)。
人體的運動系統由骨、關節和骨骼肌(肌肉)三種器官組成。骨以不同形式連結在一起,構成骨骼。形成了人體的基本形態,並為肌肉提供附著,在神經支配下,肌肉收縮,牽拉其所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結為樞紐,產生杠桿運動。
從運動角度看,骨是被動部分,骨骼肌是動力部分,關節是運動的樞紐。能在體表看到或摸到的一些骨的突起或肌的隆起,稱為體表標志。它們對於定位體內的器官、結構等具有標志性意義。
(3)人體骨骼韌帶擴展資料:
人體運動系統的主要功能:
(1)運動
運動系統顧名思義其首要的功能是運動。人的運動是很復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以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而實現的。
(2)支持
包括構成人體體形、支撐體重和內部器官以及維持體姿。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和骨連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常處於不隨意的緊張狀態中,即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在靜止姿態,需要互相對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所取得的動態平衡。
(3)保護
人的軀干形成了幾個體腔,顱腔保護和支持著腦髓和感覺器官;胸腔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臟器;腹腔和盆腔保護和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眾多臟器。這些體腔由骨和骨連接構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
肌肉也構成某些體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側壁,胸廓的肋間隙等,或圍在骨性體腔壁的周圍,形成頗具彈性和韌度的保護層,當受外力沖擊時,肌肉反射性地收縮,起著緩沖打擊和震盪的重要作用。
4、人體中最小的骨骼是什麼?它長什麼樣子?最好有圖片。
聽骨為人體中最小的骨,又稱為聽小骨。 聽骨由錘骨、砧骨及鐙骨組成,大部分居於上鼓室專內,借屬韌帶及關節相連接組成聽骨鏈。 錘骨柄在鼓膜的內側面,位於粘膜層與纖維層之間。 鐙骨足板為環韌帶連接於卵圓窗。 錘、鐙骨之間為砧骨。 聽骨韌帶:有錘前韌帶,錘外側韌帶,錘上韌帶,砧骨上韌帶,砧骨後韌帶和鐙骨後韌等,將聽骨固定於鼓室內,鼓室內有兩條小肌肉,為鼓膜張肌及鐙骨肌。
5、人體什麼樣的骨骼好
聽骨為人體中最小的骨,又稱為聽小骨。 聽骨由錘骨、砧骨及鐙骨組成,回大部分居於上鼓室內,答借韌帶及關節相連接組成聽骨鏈。 錘骨柄在鼓膜的內側面,位於粘膜層與纖維層之間。 鐙骨足板為環韌帶連接於卵圓窗。 錘、鐙骨之間為砧骨。 聽骨韌帶:有錘前韌帶,錘外側韌帶,錘上韌帶,砧骨上韌帶,砧骨後韌帶和鐙骨後韌等,將聽骨固定於鼓室內,鼓室內有兩條小肌肉,為鼓膜張肌及鐙骨肌
6、人類是動物世界的馬拉松冠軍嗎?
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人類沖刺速度雖然在動物界排不上個,但耐力相當可以。目前,人類的馬拉松世界紀錄是大約兩小時,而鮮有野生動物能在兩小時內跑42千米遠的距離。
馬拉松比賽
人類為長跑而生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對身體設計做了諸多改進,使人體更適於長跑,下面列舉幾點。
不同於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四足行走,人類是兩足行走的。兩足行走面臨著動力不足、提速慢的問題,但相應地也減少了阻力,節省了能耗,更適合長跑。
人類強大的散熱能力是動物界絕無僅有的,人體絕大部分皮膚裸露、沒有體毛,汗腺十分發達,通過排汗散熱遠比其他動物通過喘氣散熱效率高。
與猩猩、長臂猿等猿類相比,人類彈簧一般的韌帶和肌腱更適合奔跑。人類胸腔寬闊,更適於奔跑中的深呼吸(獵豹也有類似特徵);而腹部和腰部較窄,使我們能在奔跑的同時擺動胳膊,保持重心穩定,使奔跑方向始終向前,而不會左右搖晃。人類的平衡感也更強,能在奔跑中保持頭部穩定。
奔跑的男子
臀大肌,是我們人體最大的一塊肌肉,這塊肌肉幾乎專職用來跑步,走路是用不上的。人體骨骼肌中有豐富的肌糖原,健康的普通人體內貯存的肌糖原也夠我們跑馬拉鬆了。
足部設計也比猿類更適合奔跑,人類的腳趾較短,大腳趾與其他腳趾一樣生在前方,而不是長在一側,這在跑步中增大了動力,減小了阻力。
此外,人類演化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減重趨勢,即身高變高了,但單位身高的粗壯度卻下降了。無論是猩猩等現存猿類,還是南方古猿等古代猿類,都遠比現代人粗壯。
大猩猩,顯而易見猿類是不適合奔跑的
正因為與這么多的適應性演化(當與猿類作對比,就顯得尤為明顯),人類才能擁有出色的長跑能力。
為什麼人類為長跑而進化?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為了吃肉,在弓箭類武器發明之前,人類重要的狩獵方式就是把野獸跑死。原始人連續一個多小時追趕獵物,當獵物身體過熱而跑不動了,人們就可以趕上獵物將其殺死。現在非洲有些土著居民仍採用這種方式狩獵。
奔跑能力在食腐中也佔有重要意義,當兀鷲降落,就意味著那個地方有獸屍。非洲充滿著鬣狗、兀鷲、胡狼等多種清道夫,原始人必須盡快趕過去,才能分一杯羹。
最著名的奔跑者,墨西哥印第安人Arnulfo Quimare(右),曾一口氣跑了90千米山路
人馬馬拉松比賽
馬是唯一一種與人類比賽過長跑的動物,英國威爾士的蘭爾提德-韋爾斯小鎮每年都舉辦人馬馬拉松比賽。比賽自1980年至今已經舉辦了40屆了,人只贏了兩次,2004年和2007年。人的最好成績是兩小時零五分,而馬的最好成績是一小時二十分。
人馬馬拉松比賽
但人馬馬拉松的賽程比官方馬拉松短7千米,只有35千米,而且賽道比較崎嶇,這對馬比較有利。但馬要載著騎手而人沒有任何負重,這點對人有利。因此人和馬都沒有發揮出最高水平。
考慮到馬在80分鍾內跑完了35千米山路,它在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是很有希望的。不過,英國緯度比較高,這點對馬大大有利,因為馬的散熱能力遠不如人。人跑贏馬的兩次都發生在天氣很炎熱的情況下。
人馬馬拉松比賽成績統計
動物的耐力
自然界中,多數跑得快的動物耐力都不怎麼樣。現存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速度比最快的短跑運動員快三倍。但它身體散熱效率非常差,奔跑中產生的熱量只有10%能散出去,因此它只能短距離沖刺,一旦身體過熱(體溫超過40℃)就沒法再跑了。
作為耐力狩獵的愛好者,犬科動物散熱效率遠高於貓科(可達80%左右)。有學者觀察到,一隻兩歲半的年輕母狼追了一頭白斑鹿130分鍾,跑了21千米的路程。雖然狼和鹿都沒有全速跑,但狼想吃肉、鹿想活命,因此這個例子還是能說明一定問題的。此例中狼和鹿的速度只相當於人類馬拉松記錄的一半,但考慮到野外道路遠比馬拉松跑道崎嶇,也是很不容易的。
此外,一隻13歲的老狼用了7分鍾追上了一隻兔子,之後它氣喘吁吁地休息了22分鍾,才將兔子埋起來,然後又睡了40分鍾的覺。一隻周歲大的年輕母狼花3分鍾抓住了一隻兔子,之後休息了11分鍾才將兔子吃掉。
狼追逐鹿
總而言之,與人類相比,渾身長毛的野生哺乳動物在奔跑中散熱是一大難題,天氣越熱,人類的長跑優勢越明顯。前述幾個狼耐力觀察記錄都發生在北極圈附近。
一些人喜歡舉塞倫蓋蒂大遷徙的例子,當地角馬、斑馬和湯氏蹬羚雖然每年遷徙要走1000~2000千米的路程,但它們走走停停,平均時速並不快(只有1千米/小時左右),而且它們邊吃邊走,還能沿途補充營養。歷史上,人類行軍也曾完成過比這個更高難度的。
最有希望跑贏馬拉松的動物
有趣的是,我查閱資料後發現,最有希望贏得馬拉松比賽的居然不是哺乳動物,而是不會飛的大鳥——鴕鳥。鴕鳥也具有兩足動物能耗低的優勢,而且相對人類,它有以下幾個特徵更適合奔跑。
鴕鳥和人類腿部構造對比,我們目測的對應結構(綠線)與解剖學揭示的真實對應結構(紅線)很不一樣
首先是大長腿。鴕鳥腿部構造與我們人類的不太一樣,我們看到的鴕鳥大長腿實際是它的腳,看起來像膝蓋的部位其實是腳踝,而它的腿尤其是大腿很大程度上被羽毛蓋住了,它只用腳趾走路(即趾行性)。
鴕鳥的腿部比例,很大程度上加長了小腿和腳的長度,而縮短了大腿長度,這大大加大了步幅。鴕鳥在奔跑時步幅可達5米。
我們注意到,鴕鳥站立時腿部不像我們人類那麼挺直,大腿和小腿成90°夾角,大腿向前彎曲,小腿向後彎曲。這個姿勢很像短跑運動員預備跑時的蹲伏姿勢,能在起步時獲取最大的加速度。但是,人類只有在起步時能把自己擺成這種姿勢,而鴕鳥每跑一步就自動回到這種姿勢,每一步都能獲取額外的加速度。
短跑運動員的起跑姿勢,鴕鳥日常就是這種姿勢的
與人類的跖行性(整個腳掌著地)相比,鴕鳥的趾行性減小了跑步時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小了摩擦力,節省了體力。
此外,與人類靈活的腿部關節(想想芭蕾舞演員)相比,鴕鳥的腿部關節相當僵硬,幾乎就只能做前後運動。這樣,在跑步時鴕鳥的肌肉力量只用來提供動力就可以了,而不用額外費力阻止關節側向移動。
正因為有上述適應性特徵,鴕鳥的沖刺速度遠遠快於人類,可達72千米/小時。
鴕鳥雖沒有人類那樣發達的汗腺,但鳥類特有的雙重呼吸使其散熱效率明顯高於同樣依靠呼吸散熱的哺乳動物。
奔跑的鴕鳥
關於鴕鳥長跑表現的資料是比較缺乏的。畢業於海德堡大學生物學專業、後在動物園中從事鴕鳥研究的學者Nina Schaller,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稱,鴕鳥只需用40分鍾就能跑完馬拉松;維基百科中說鴕鳥可以保持48千米的時速跑半個小時。上述數據都未給出實驗證據,似乎有點誇張。不過鴕鳥確實很有可能在馬拉松比賽中勝過人類。
總而言之,關於野生動物長跑能力的實驗數據非常缺乏,現有的理論研究也不足以將這個問題定論,本文僅供拋磚引玉。影響耐力跑的因素挺多的,包括天氣狀況,地面狀況,能不能補水,能不能休息,等等。
非洲布須曼人,耐力狩獵的實踐者,現在更喜歡用毒箭狩獵
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由於出色的散熱系統,是耐力跑的佼佼者之一。特別是在天熱、地面平坦的情況下,人類耐力跑的優勢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7、人體在運動起杠桿作用的應是()A.皮膚B.韌帶C.骨骼D.肌
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於骨骼肌收縮,並且牽引了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而完成的.因此,由骨、骨連接(如關節)和骨骼肌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也有說樞紐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因此,選項A、B、D均不符合題意.
故選:C
8、大骨頭湯怎麼熬 裡面都放什麼佐料
1.泡骨頭
骨頭買回來,要用溫水洗凈,因為油脂在冷水裡是洗不掉的。然後用水浸泡,清水會變紅,然後換水。換兩次差不多水的顏色就很淡了。
2.焯水清洗也有講究
很多人會說,焯水有什麼講究,清洗更沒什麼講究了。根據經驗,肉類焯水可以熱水下鍋,但是骨頭類牛肉類,鴨子,內臟等血腥比較重的都冷水下鍋,加幾片姜,幾粒花椒,一起煮開後清洗(溫熱水清洗),直接加冷水,臟東西還是會附著在骨頭上洗不下來。
3.煮湯
骨頭湯加幾片姜,1個香蔥結,2茶匙白醋。相關精彩閱讀:骨頭湯這樣做更有營養
4.撇沫
湯一定要打乏,也就是徹底撇凈血沫,只要是葷湯,雞鴨魚肉,血沫撇干凈湯才幹凈清澈。如果只是把食材丟進去不管了。湯裡面的血沫還在湯里,湯的味道肯定比撇凈了血沫的差很多。
5.時間
有的人說骨頭湯一個半小時以後營養就損失了,這沒有科學依據。一般煲湯2-3小時,湯汁濃郁奶白。做底煮麵或者撥面魚等,超級好吃。隨便丟點食材都能成就一碗美味。
值得說明的是:水要一次加足,撇沫的時候會撇去一部分水,大約1碗,然後煲湯的過程雖然要小火,但是也得微微沸騰,電磁爐900瓦。煤氣灶內圈最大火。想要熬白骨頭湯,最好不要用紫砂鍋和電燉鍋。相關精彩閱讀:骨頭湯怎麼熬制?推薦2種熬制方法
將骨頭湯熬白的技巧
1.注意想燙熬白,既要就要保持鍋內高溫。避免老是去揭開鍋蓋看,讓熱氣散走。
2.不要擔心鍋內水燒干而不停的加水,實在想加,另外燒開水加入,不要直接加冷水。如果覺得火太大,寧可改成中火,也避免不停加水。
3.熬湯時,千萬不要忘記而去做別的事情了。
4.熬湯是不要加鹽,鹽味這些等喝湯時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