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股疝腹股溝韌帶

股疝腹股溝韌帶

發布時間:2020-11-05 07:44:15

1、股疝的治療

股疝容易嵌頓,一旦嵌頓又可迅速發展為絞窄性。因此,股疝診斷確定後內,應及時手術治療。對於容嵌頓性或絞窄性股疝,更應緊急手術。
最常用的手術是McVay修補法。此法不僅能加強腹股溝管後壁而用於修補腹股溝疝,同時還能堵住股環而用於修補股疝。另一方法是在處理疝囊後,在腹股溝韌帶下方把腹股溝韌帶、腔隙韌帶和恥骨肌筋膜縫合在一起,藉以關閉股環。也可採用無張力疝修補法或經腹腔鏡疝修補術。
嵌頓性和絞窄性股疝手術時,因疝環較小,回納疝內容物常有一定困難。遇此情況時,可切斷腹股溝韌帶以擴大股環。但在疝內容物回納後,應仔細修復被切斷的韌帶。

2、"腹股疝"

到底是斜疝還是直疝?
我覺得沒有給你提供太多的信息,如果你不是學醫的,可能會誤導你。
1、通常建議手術治療,這在普外科和小兒外科都是很經典很成熟的手術了
2、切不可相信那些非手術就可以治療好疝氣的騙局!
如果是小兒,一部分疝氣可以隨著年齡的增大,可能不手術也可以好,但只是一小部分

3、女人股疝手術記錄

 1、切口同腹股溝疝修補術。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腹外斜肌腱膜。顯霹聯合腱和腹股溝韌帶。將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內上方牽開。在腹壁下動靜脈內側剪開腹橫筋膜,推開下方的腹膜外脂肪組織,即露出股環上方的疝囊頸部,其內側為陷窩韌帶,外側為股靜脈,上面是腹股溝韌帶,下面是恥骨韌帶。2、將疝囊往上提起,鈍性分離其周圍組織。同時在股部用手指將疝塊適當往上推頂,將整個疝塊推出股環。3、切開疝囊前壁,檢查疝內容物有無壞死。若無壞死,即可將其還納腹腔;若腸管已有壞死,則應將壞死腸段切除,並做對端腸吻合術。4、將疝囊剝離到頸部,在頸部做高位荷包縫合,收緊縫絞後環繞一圈再結扎。5、在距荷包縫合約0.5cm處剪去多餘的疝囊壁。如在切口中行過腸切除吻合術,則應用生理鹽水和抗生素溶液充分沖洗傷口,再將聯合腱、恥骨韌帶和腹股溝韌帶一並縫合,封閉股環。如腹股溝韌帶已被切斷,應先縫合。傷口污染明顯者,宜做延期疝修補術。

4、股疝一定要動手術嗎?能自行恢復嗎?

看你年齡多大,一般小孩沒發育完全的可以保守治療,年紀大了就建議手術。

5、腹股溝斜疝怎麼治

除部分嬰兒外,腹股溝斜疝不能自愈,且隨著疝塊增大,必將影響勞動和治療效果,並因常可發生嵌頓和絞窄而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均應盡早施行手術修補。

(一)非手術治療

1.嬰兒在長大過程中,腹肌逐漸強壯,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張在一周歲內的嬰兒,可暫不手術,先用棉線束帶或綳帶壓迫腹股溝管內環,以防疝的突出。

2.對於年老體弱或伴其它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可配用疝帶。方法是回納疝內容物後,將疝帶一端的軟壓墊對著疝環頂住,可阻止疝塊突出。疝帶可以白天佩帶,晚間除去。長期使用疝帶可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高疝嵌頓的發病率,並有促使疝囊與疝內容物粘連的可能。這是使用疝帶的缺點。

3.嵌頓性疝手法復位法:嵌頓性疝原則上應緊急手術,以防止腸管壞死。但在下列少數情況下:①如嵌頓時間較短(3~5小時內),局部壓痛不明顯,沒有腹部壓痛和腹膜刺激症狀,估計尚未形成絞窄。尤其是小兒,因其疝環周圍組織富於彈性,可以試行復位;②病史長的巨大疝,估計腹壁缺損較大,而疝環鬆弛者。復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鎮靜、止痛、鬆弛腹肌,讓病人取頭低腳高位,醫生用手托起陰囊,將突出的疝塊向外上方的腹股溝管作均勻緩慢、擠壓式還納,左手還可輕輕按摩嵌頓的疝環處以協助回納。手法復位,切忌粗暴,以免擠破腸管。回納後,應反復嚴密觀察24小時,注意有無腹痛、腹肌緊張以及大便帶血現象,也須注意腸梗阻現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復位成功,也僅是一種姑息性臨時措施,有一定的危險性,須嚴格控制應用,成功後建議病人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防復發。

(二)手術治療

術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內壓增加情況,應先予處理,否則,手術治療易復發。斜疝的手術方法很多,但可歸為高位結扎術、疝修補術和疝成形術三類。

1.高位結扎術:手術在內環處顯露斜疝囊頸,在囊頸根部以粗絲線作高位結扎或貫穿縫合術,隨即切去疝囊。此手術沒有修補腹股溝區的薄弱區,因此僅適用於嬰幼兒,因其在發育中腹肌逐漸強壯可使腹壁加強;但對成年人不能預防其復發。疝囊切除高位結扎術也適用於斜疝絞窄發生腸壞死局部有嚴重感染的病例。因當時不能進行疝的修補手術。

2.疝修補術:是治療腹股溝斜疝最常見的手術。修補在高位切斷、結扎疝囊頸後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補應包括內環修補和腹股溝管壁修補兩個主要環節。內環修補只適用於內環擴大、鬆弛的病例;它是在疝囊頸高位結扎後,把內環處腹橫筋膜間斷縫合數針或作一「8」字縫合,以加強因疝內容物經常通過而鬆弛、擴大了的內環。這是疝修補術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可以減少手術後疝復發;但對於內環區缺損不明顯的病人,並無必要。而腹股溝管壁的加強或修補是絕大部分腹股疝手術的主要步驟。但迄今尚無一種術式適用各種情況,故而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強腹股溝前壁和後壁兩類手術。(各種術式依主張如何修補的創制者而命名的)。

加強腹股溝前壁的方法有佛格遜(Ferguson)法。在切斷疝囊頸作高位結扎後,不游離精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縫至腹股溝韌帶上,目的是消滅上述兩者間的空隙薄弱區。這是一種加強腹股溝管前壁的修補術。此法適用於腹橫腱膜弓無明顯缺損,腹股溝管後壁尚腱合的兒童和年青人的小型斜疝。

加強腹股溝後壁的方法有三種:①
巴西尼(Bassini)法、是切斷並高位結扎疝囊頸部後,將精索游離提起,在精索後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以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經此手術後,精索移位,處於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法應用最廣,適用於成人腹股溝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②赫爾期坦(Halsted)法。此法也是加強腹股溝管後壁。不同之處,在於精索稱位於皮下,在其深面先和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的對合縫合,再做腹外斜肌腱膜縫合。此法也適用於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於精索移位較高,可能影響其發育,不適用於兒童與年青患者,適於老年人大斜疝。③麥克凡(Mc
Vay)法。此法與巴西尼氏法唯一區別處,是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於恥骨梳韌帶上,以達到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的目的。此法如同Bassini手術,將精索移位於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式適用於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復發性斜疝。加強後壁的方法亦宜於不同情況的腹股溝直疝修補術。

3.疝成形術:適用於巨型斜疝、復發性疝、腹股溝管後壁嚴重缺損,腹橫腱膜弓完全萎縮,不能用於縫合修補的病例。手術步驟按Bassini法進行,在精索深面用同側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方翻轉縫於腹股溝韌帶上;或用移植游離的自體闊筋膜以修補腹股溝管後壁,也可用各種人工製品材料如尼龍布、不銹鋼絲網、鉭絲網等。

(三)嵌頓性和絞窄性疝的處理原則

嵌頓性疝需要緊急手術,以防止疝內容物壞死並解除伴發的腸梗阻,絞窄性疝的內容物已壞死,更需手術。術前應做好必要的准備。如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應迅速補液或輸血。這些准備工作極為重要,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手術的主要關鍵在於正確判斷疝內容物的生命力,然後根據病情確定處理方法。判斷嵌頓腸管的生命力應先擴張或切開疝環,在解除疝環壓迫前提下,根據腸管的色澤、彈性、蠕動能力以及相應腸系膜內是否有動脈搏動等情況加以判定。凡腸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澤和彈性,刺激後無蠕動和相應腸系膜內無動脈搏動者,即屬已經壞死。如判定腸管尚未壞死,則可將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復性疝處理。但如嵌頓的腸袢較多,應特別警惕逆行性嵌頓的可能。所以,不僅要檢查疝囊內腸袢的生命力,還應檢查位於腹腔內的中間腸袢是否壞死。

如果檢查後認為腸袢生命力可疑,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魯卡因60~80ml,再用溫熱等滲鹽水紗布覆蓋該段腸管,或將該段腸管暫時送回腹腔,10~20分鍾後,再行觀察。如果腸壁轉為紅色,腸蠕動和腸系膜內動脈搏動恢復,則證明腸管尚具有生命力,可回納入腹腔。如腸管確已壞死,或經上述處理後病理改變未見好轉,或一時不能肯定腸管是否已失去生命力時,則應在病人全身情況允許的前提下,切除該段腸管並進行一期吻合。病人情況不允許腸切除吻合時,可將壞死或生命力可疑的腸管外置於腹外,並在其近側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後,全身情況好轉,再施行腸切除吻合術。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腸管送回腹腔,以圖僥幸。

少數嵌頓性或絞窄性疝,臨手術時因麻醉的作用而回納腹內,以致在術中切開疝囊時無腸袢可見。遇此情況,必須仔細探查腸管,以免遺漏壞死腸袢於腹腔內。必要時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凡施行腸切除吻合術的病人,因手術區污染,在高位結扎疝囊後,一般不宜作疝修補術,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補失敗。

絞窄的內容物如系大網膜,可予切除。

(四)修補術手術步驟(以常見的Bassini法為例)

1.麻醉:多選用局麻,也可用腰麻,小兒宜用乙醚全麻。局部麻醉方法:1%普魯卡因溶液,約100毫升左右,首先在髂前上棘內側約2橫指處做皮內小丘,隨即浸潤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組織,用來阻滯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再在恥骨結節外側,即相當於外環的內上側,做皮下小丘,注入普魯卡因溶液於恥骨骨膜附近及精索周圍組織以阻滯局部神經。然後,在兩注射點之間,行菱形的浸潤麻醉(從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到肌層),必要時,再加沿切口作各層浸潤。

2.切口:在腹股溝韌帶上2厘米,切口起自腹股溝韌帶中點稍外斜行至恥骨結節上方(相當於外環處),切口與腹股溝韌帶平行,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顯露出銀白色的腹外斜肌腱膜與外環。

3.以手指找到外環,用有齒鑷在外環處提起腹外斜肌腱膜,以彎血管鉗細心分開深層組織,推開在腱膜下面的髂腹股溝神經,沿著纖維方向用直剪刀將腱膜剪開。然後用鈍力將腱膜兩葉分離、推開,內側顯露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腱膜弓(或為聯合肌腱),外側顯露腹股溝韌帶的內面。

4.用牽開器將骼腹股溝神經和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腱膜弓(或聯合肌腱)一起拉開,充分顯露提睾肌,沿肌纖維分開提睾肌,看到疝囊。有時,為了幫助辨識,囑病人用力咳嗽,可使疝囊沖動而鼓動起來。術者用有齒鑷輕輕提起疝囊,第一助手在離0.5cm處提起疝囊另一點,在此二點之間切開疝囊。將疝囊內的小腸、大網膜等內容物回納入腹腔,如有粘連,宜先分離。

5.以血管鉗夾位疝囊切口邊緣幾點,術前左手提起疝囊,左示指伸進疝囊內頂住囊壁,右手示指裹以鹽水紗布,用鈍力將疝囊與其周圍組織和精索分離。精索動靜脈與輸精管位於疝囊外側,與疝囊粘連,宜細心推開,特別要注意不可損傷靜脈引起出血。大此處,不可盲目動力,以免切斷或誤傷輸精管。

6.游離疝囊頸部一圈,然後在中間橫形切斷,分疝囊為近、遠兩部分。術前細心用鈍力或以剪刀分離近側囊壁,直至內環。然後將疝囊用血管鉗向四周牽開,再將探查疝囊內的內臟組織確已全部回納入腹腔後,用絲線在疝囊頸部(內環處)作荷包口或貫穿縫合。剪去多餘的疝囊壁,荷包口的遠端再以絲線貫穿縫合一次。將兩根縫合線分別以彎針從腹橫肌腱膜弓深面穿過腹橫肌、腹內斜肌兩肌淺面結扎,以期達到將疝囊殘端向高處移位,避免成為腹內壓直接壓住點的目的。如查得內環鬆弛寬大者,可將其附近腹橫筋膜縫合數針以修補加固。

7.遠側疝囊應根據粘連程度,可以全部、部分剝離,或者全部不剝離。但需檢查剝離的邊緣以及疝囊與精索的剝離面、予以妥善和嚴密的止血。

8.腹股溝管管壁修補(Bassini法):游離並以紗布條提起精索。在其深面用粗絲線將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內側面作間斷縫合,自上而下縫合3~4~
5針。最後一針應將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於恥骨結切的骨膜上,以防止最內端殘留三角形空隙,術後易引起疝的復發。近內環一針與精索間的距離可通過一小指尖為宜,避免過緊,引起精索血液循環障礙。

9.將精索放置於新位,再次檢查無出血後,以粗絲線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分層縫合皮下及皮膚層。

其它的腹沒溝斜疝修補術1~7和9的步驟均相同,僅在第8項腹股溝管壁修補有異。如Mc
Vay法,在完成前7項後,將精索牽開,在恥骨上支的淺面切開腹橫筋膜,推開疏鬆組織,以顯示恥骨梳韌帶。術者左手示指沿恥骨梳韌帶由內向外側移動,直到觸到股靜脈,固定不動,以擋開股靜脈。此時將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的游離緣縫穿一針於恥骨梳韌帶上。然後,在第一針縫合和恥骨結節之間,再縫合2~3針。縫合完畢後,放回精索,在精索淺面縫合腹外斜肌腱膜。

6、腹股溝韌帶附近可發生哪些疝

腹股溝韌帶附近可發生腹股溝疝及股疝。

腹股溝疝位於腹股溝韌帶的內上方,而股疝則位於腹股溝韌帶的下外方,腹股溝疝的疝囊只會向陰囊部擴展,而股疝無論大小都不會進入陰囊,腹股溝的突出部位為腹股溝管,而股疝的突出部位為股管,此外,腹股溝疝在臨床診斷治療等方面都有不同點,不能混淆。

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稱「疝氣」。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腹股溝斜疝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腹股溝斜疝從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可進入陰囊中,占腹股溝疝的95%。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腹股溝直疝從腹壁下動脈內側的腹股溝三角區直接由後向前突出,不經內環,不進入陰囊,僅占腹股溝疝的5%。老年患者中直疝發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為多見。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引起嚴重並發症。

與股疝腹股溝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