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統解剖學關節學題目:兼有關節內軟骨及囊內韌帶的關節是 ( ) A.肩關節 B.膝關節 C. 腕
B
2、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3、運動解剖簡答題: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有那些?
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結構有:
1、髕韌帶
為股四頭肌腱的中央部纖維索,自髕骨向下止於脛骨粗隆。髕韌帶扁平而強韌,其淺層纖維越過髕骨連於股四頭肌腱。
2、腓側副韌帶
為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頭。韌帶表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腱所遮蓋,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側副韌帶
呈寬扁束狀,位於膝關節內側後份。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著於脛骨內側髁及相鄰骨體,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鬆弛,半屈膝時最鬆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許膝關節作少許旋內和旋外運動。
4、斜韌帶
由半膜肌腱延伸而來,起自脛骨內側髁,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外上髁,部分纖維與關節囊融合,可防止膝關節過伸。
5、膝交叉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央稍後方,非常強韌,由滑膜襯覆,可分為前、後兩條: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降起的刖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並較垂直。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斜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結股骨和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在屈膝時最緊張,可防止脛骨後移。
二、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3)項韌帶的解剖擴展資料: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的關節面構成.結構特點:
1、關節囊:廣闊而鬆弛。
2、韌帶:分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囊內韌帶有膝交叉韌帶,它包括前方的前交叉韌帶,後方的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囊外韌帶主要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由股四頭股包髕骨的前方和二側向下止於脛骨粗。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連於股骨內上髁與脛骨內側髁之間.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外側,連於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之間。
3、半月板:它可分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而窄,呈「C」字形;外側半 月板較小而寬,近似環形,有時也呈盤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膝關節
4、簡述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的橫斷層解剖特點?
黃韌帶和關節突截的韌帶層解剖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啊,你需要哪一方面的解剖圖呢?具體的到解剖書上去看一下,詳細的解剖
5、腹膜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打開腹膜腔
自劍突向兩側沿肋弓切開至腋中線,再向下切至髂前上棘,將腹前外側壁向下方翻起。翻起時可見肝鐮狀韌帶,自臍和腹前壁連於肝的膈面和肝門,可在靠近腹前壁處切斷之,並剪斷韌帶游離下緣內的肝圓韌帶。
2.原始腹膜腔和臟器的觀察
打開腹膜腔後,可見貼附於腹內筋膜內面光滑的膜,即腹膜壁層;覆蓋於臟器表面的光滑的漿膜為腹膜臟層。另外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壁之間有腹膜形成物(韌帶、網膜、系膜)相連。腹膜壁層與臟層、臟層與臟層之間的潛在腔隙即腹膜腔,正常情況下,僅有少量漿液存在,腹膜腔的形態隨器官盈虛、運動等因素而變化。
在兩側肋弓圍成的胸骨下角內,可見到肝膈面的一部分露出。肋下緣與右銷贓骨中線相交處可見膽囊底。肝下緣與左肋弓之間可見到胃體及胃大彎的一部。自胃大彎向下垂有簾子狀的大網膜,成人幾乎覆蓋了胃下方全部的腹部臟器。小兒大網膜較短,僅能覆蓋一部分臟器。
將大網翻起,可見蟠曲的小腸袢,小腸袢周圍有大腸圍繞,即居於右髂窩的盲腸和闌尾、右側的升結腸、上方的橫結腸、左側的降結腸和左髂窩的乙狀結腸等。
3.檢查腹膜腔上部的腹膜形成物
肝鐮狀韌帶一端已從腹前壁切下,將右側肋弓上提,將肝推向下方,可見鐮狀韌帶呈上寬下窄的鐮刀狀。用手指搓捻其游離下緣,內含結締組織索即肝圓韌帶。將手指插入肝膈面與膈之間,指尖可觸及肝鐮狀韌帶兩層分別向左、右側分開,系於膈與肝上面之間,構成冠狀韌帶的前層,沿此層向左、右可探查到位於其兩端的左、右三角韌帶。繞過左三角韌帶的游離緣可摸到冠狀韌帶的後層。
將肝推向右上方,可見肝門與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間有薄而疏鬆的小網膜(左側的肝胃韌帶和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
沿胃大彎下方約2厘米處,剪開大網膜前2層,將右手食指由切口伸入胃後面的網膜囊,在胃底部和脾門之間,用拇指和食指夾撮胃脾韌帶,再用左手沿脾與膈之間向繞過脾後緣,與右手食指間探查脾腎韌帶。在脾的下方可見從結腸左曲連於膈的膈結腸韌帶。
4.探查網膜囊和網膜孔
將右手食指自胃大彎下緣的切口伸入網膜囊,依次探查囊的上壁為肝左葉和膈下面的腹膜,下壁即大彎切口處、大網膜前兩層和後兩層的愈著部,左界為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右界為小網膜游離右緣後方的網膜孔。再將左手食指伸入網膜孔,使左、右食指在網膜囊內會合,證實網膜孔為網膜囊右側的開口。摸觸網膜孔的四界,前界為小網膜(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游離右緣;後界為覆蓋下腔靜脈的腹後壁腹膜;上界為肝尾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
5.觀察扇形的小腸系膜後將小腸袢推向左側,檢查小腸系膜根自第二腰椎左側,斜向右下至右骶髂關節前方。
6.循大腸走向依次觀察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及乙狀結腸系膜的附著部位以及升、降結腸三面被覆腹膜的情況,升、降結腸外側的結腸旁溝。
7.觀察腹膜的陷窩和陷凹,將手伸至右腎的上方,探查右腎與肝之間的肝腎隱窩,該處常有液體蓄積,是平卧位時腹膜腔的最低點。將小腸袢推向右側,並將橫結腸向上翻起,在橫結腸系膜根部可見一腹膜皺襞,延伸到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即Treitz韌帶(十二指腸懸韌帶)。在盆腔,腹前壁腹膜向腹後壁腹膜移行,男性在膀胱和直腸間形成直腸膀胱陷凹;女性則形成膀胱子宮陷凹和直腸子宮陷凹,後者較深,當半坐位時是腹膜腔的最低點。
8.依次從正中線向兩側觀察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皺襞和窩。它們是臍正中襞、成對的臍內側襞和臍外側襞(腹壁下動脈壁)以及位於它們中間的成對的膀胱上窩、腹股溝內側窩以及位於臍外側襞外側的腹股溝外側窩。
9.按講義觀察腹膜腔分區,注意它們的位置和通向。
6、動脈韌帶的解剖學意義
由肺動脈干分叉處稍左側連至主動脈弓下緣的纖維結締組織索,是胎兒時動脈導管在出生後閉鎖的遺跡。
7、診斷為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解剖學依據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