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膝外側韌帶損傷症狀

膝外側韌帶損傷症狀

發布時間:2020-11-01 22:52:39

1、膝蓋韌帶拉傷的症狀

跟我一樣,交叉韌帶拉傷,就是十字韌帶拉傷。建議樓主速度前往醫院治療,或服用一些壯骨活血化瘀的葯物。我也是踢球弄的,膝蓋後面大腿和小腿連接的部分受傷歇了半年才好些。下樓比上樓還費勁,唉!

2、膝蓋韌帶拉傷的症狀是什麼

【膝蓋韌帶拉傷的症狀】
韌帶是使各骨塊相互連結的結締組織的索狀物,與彈性纖維緊密並行。韌帶拉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損傷。
【膝蓋韌帶拉傷的症狀】
意見建議,韌帶拉傷建議使用-養生.骨活力-
一、熱身。先活動頭、手、腰、腿的各處關節,再慢跑15分鍾。(慢跑後拉韌帶韌帶更容易 韌帶拉伸練習松)
二、就是拉韌帶了。分幾步進行。先是腳踝,坐下,將左腳放在右腿膝蓋上,雙手握住左腳踝活動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一手按住膝蓋向下壓,來回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將左腿放下,然後壓右腿,要努力將肚皮貼上腿。四個八拍。換腳,同樣。再是雙腿。雙腿平伸,身體向下壓,要求同上。
三、是豎叉。能下多深下多深,最好貼地面,要求後腳面貼地,上半身直立。(雙腿)
四、是橫叉。腳跟著地,雙腳勾起,其餘要求同上。
五、是壓胯。(姿勢很難看,看過青蛙沒有,雖不是亦不遠矣。不過效果很好。)膝蓋著地努力分開,注意不能趴在地上,雙手支撐,將腰胯向後下方壓,最高境界是貼地。
六、是腳背。跪坐在地上,腳背貼地,向後躺,最高境界後背著地。注意別把膝蓋翹起。

3、膝蓋外側副韌帶損傷,怎麼恢復?

運動傷害,一般都有韌帶或肌組織疲勞受損或是局部細胞異常電位因素侵犯關節和腱鞘滑膜,引起滑膜腫脹、肥厚和關節積液問題。如果問題沒有及時解決,就可能導致局部組織細胞共振傳導障礙,平時表現不是很明顯,當外界溫度、濕度或氣壓出現變化時,共振障礙點也會發生能量變化,引起細胞電離子的異常活動,刺激細胞代謝,出現酸痛問題。在西醫來說,是局部有炎症沒有處理好,有異常的酸性物質存在。
治療方法就是消除局部共振障礙,讓細胞恢復正常。只要消除局部異常的離子活動,問題就解決。消除局部電位差是治療關鍵。
你可以試試簡單的物理療法:食用鹽一斤炒熱炒干,加入姜絲50克,用棉布包好,熱熨患部,會有不錯的效果。另一種辦法是用熱淡鹽水泡患部,浸泡20分鍾,有利於消除組織細胞的電位問題。

4、膝外側副韌帶損傷如何診斷?

膝外側副韌帶損傷比較少見,多因暴力作用於小腿外側使之內收所造成。伸膝位時,膝關節外側關節囊、股二頭肌腿處於緊張狀態,與前、後十字韌帶共同起到保護膝外側副韌帶的作用。所以膝外側副韌帶不易受到損傷。臨床上,膝外側副韌帶損傷多合並外側關節囊的損傷,有時合並腘肌腱、十字韌帶、半月板、腓腸肌外側頭、腓總神經、骸脛束或股二頭肌等損傷。如果以上復合傷未得到及時治療,將進一步導致膝前外側旋轉不穩定,如膝內翻和內旋應力過強時,可造成膽骨外踩向前外方旋轉,與服骨外跺之間出現半脫位,胚骨內深與股骨內鍛之間保持正常的對合關系。膝外側副韌帶斷裂多發生在止點處,多數伴有腓骨小頭撕脫骨折,故臨床主要症狀為膝關節外側局限性疼痛,排骨小頭附近腫脹,皮下擠血,局部壓痛,膝關節活動障礙,有時合並腓總神經損傷。要診斷膝外側副韌帶斷裂主要是依據有強度膝內翻外傷史,膝外側疼痛,腫脹及壓痛,在肋骨小頭附近最明顯,膝關節內收應力試驗(+),可確定診斷。膝x線片可見排骨小頭撕脫骨折。小腿內收位雙膝X線正位片,膝外側間隙明顯加寬,對判斷外側副韌帶損傷程度價值較大。

5、外側膝蓋韌帶損傷如何恢復?

關於
膝蓋

我們的膝蓋是由四條主要的韌帶支撐著。其中有兩條韌帶在膝蓋的兩側,稱為:中 側突(軸索)韌帶和外側突韌帶。另外兩條韌帶則分別分布在膝蓋前方,稱為:前十字韌帶,而在膝蓋後方的則稱為:後十字韌帶。

膝蓋
的結構

韌帶是屬非常堅韌的帶子,能把兩塊骨骼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它能鞏固骨骼的位置及方向,防止兩塊骨 骼由於移動而離位。膝蓋中最常受傷的三條韌帶,是中側突(軸索)韌帶,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

系在膝蓋左右兩側的側突(軸索)韌 帶,防止膝蓋軸離位;而十字韌帶則防止膝蓋前後擺動。
膝蓋與大腿骨(股骨)的下端和小腿骨(脛骨)的上端之間接連處,墊著一塊新月 型的纖維軟骨組織,稱為:半月板。其作用是減少膝關節的震動及讓膝蓋運作時更順滑。過分的扭轉動作可能迫使膝蓋做超越正常的動作, 而導致半月板受損。做過分激烈的運動或游戲時,如:踢足球,打籃球,滑雪,跑步,打網球等運動或患上變質關節炎,都可能造成關節受 損。由於半月板的血供有限,受損的部位是不可能在常態下自動復原。當半月板受損,被撕破的碎片可能阻塞在關節的接合。當這種情況發 生時,膝蓋就會疼痛、紅腫、甚至連移動都有困難。

怎麼知道
膝蓋關節是否受損?

當您 做過分的扭轉動作時,可能迫使膝蓋做超越正常范圍的動作,而導致膝蓋受傷。如果您聽到或感覺到膝蓋關節作響,而您的膝蓋部位又有以 下的症狀出現的話,這意味著您的膝蓋關節可能已經受損傷。

紅腫
疼痛
行動受限制

斷裂的韌帶
是否會自動復原?

大致上、十字韌帶如果完全撕裂,是無法自動恢復痊癒的。膝關會節變得鬆懈不穩定,導致行動時鬆懈的關節不時 被『扣住'或支撐不住。有時,受傷的膝蓋關節兩側的韌帶,能由經過鍛練的大腿肌肉暫時代替其功能。膝蓋兩側的中側突和外側突韌帶在經 過靜養之後,能痊癒及恢復功能。

怎麼樣
治療膝蓋損傷?

醫生會向病人仔細查詢有關膝蓋受 傷的經過及所出現的症狀,而診斷膝蓋損傷的程度及類型。這些驗證亦將協助醫生測定病人的膝蓋損傷程度是需要物理治療或是做關節內窺 鏡檢查法。

可以進行怎麼樣
的檢驗或程序?

除了身體檢查,以下一些檢驗可以幫 助醫生診斷膝蓋損傷的范圍:

通過『X』光片能診斷出是否有骨折。
關節內窺鏡檢查法-讓外科醫生通過很小的切口能夠觀察膝蓋關 節內部的實際狀況。如果半月板已經破裂,醫生會盡可能修補。倘若半月板已無法補救和挽 回,就必需切除。
通過磁共振成像,能診斷 出膝蓋關節內的韌帶或半月板是否斷裂或損壞。

6、膝蓋韌帶撕裂症狀

需要去做核磁共振檢查 要去專科醫院(正骨醫院除外)

膝蓋只要腫就肯定韌帶出現問題 韌帶有問題 膝關節感覺松垮 關節不穩

因為膝蓋是很重要的關節 同時有很脆弱也很復雜

膝蓋沒有肌肉保護 完全靠韌帶連接 半月板緩沖 一定要詳細檢查

7、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如何診斷?

?

8、膝關節韌帶損傷有哪些特殊表現

新潮食品引起的兒童疾病·飯後吃水果變更胖 吃水果四不要·五大原因讓你毛孔粗大·洗手液是不是真能殺菌抑菌?·天冷火鍋熱吃菜別喝湯·健康吃蘋果的方法 膝關節韌帶損傷後,由於膝關節的制導和限製作用遭到破壞,膝關節出現不穩定。臨床上除了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外,還有由於膝關節不穩定而具有下面這些特殊體征。 1.側方應力試驗 患者仰卧,將膝關節置於0。位,再置於30。位,分別作內翻及外翻應力試驗,與健側對比,檢查有無超出正常范圍的活動。當外翻應力試驗陽性時,說明內側直向不穩定。反之,當內翻應力試驗陽性時,說明外側直向不穩定。0。位和30。位結果可以不同,說明損傷的結構不同。 2.前後應力試驗 (1)抽屜試驗:患者仰卧屈膝90度,屈髖45度,雙足平置於床上。檢查者坐於患者足背以固定足,雙手拇指及其餘四指分別放在患者小腿上端的前後,作前後推拉動作。向前拉為前抽屜試驗,出現超過健側的異常活動稱為前直向不穩定。向後推為後抽屜試驗,出現異常活動稱為後直向不穩定。本試驗需在旋轉中立位、外旋15度和內旋30度位進行。內旋30度位外側結構緊張。外旋15度位時,內側結構緊張而交叉韌帶相對放鬆。中立位作抽屜試驗時應注意脛骨單純外旋而非前移現象,三種體位的檢查結果要和側方應力試驗的結果結合起來判定韌帶損傷的情況。有時前後抽屜試驗不容易區分向前還是向後,這時需要觀察對比雙側脛骨結節的高度。讓患者屈髖、屈膝各90度,檢查者用手托起患者雙足,若發現脛骨上端後沉,脛骨結節低於對側,則為後沉試驗陽性,相當於後抽屜試驗陽性。 (2)Lachman試驗:患者平卧,屈膝15度~20度,足置於床上。檢查者一手抓住患者的股骨下端另手抓住脛骨上端作方向相反的前後推動。若有超過健側的前移運動,則視為陽性。但必須注意區別是否從後沉位拉回正常位。前交叉韌帶損傷時,該試驗為陽性。 3.軸移試驗 患者往往訴說在行動中與屈膝20。~30。時突然出現患膝前後錯動,既疼痛,又使患者感到極不安全,因此十分恐懼。而軸移試驗則是通過體檢使軸移現象再現的一種檢查方法。其實質是因為前交叉韌帶失效,脛骨外髁突然向前半脫位,股骨外髁同時滑向脛骨外髁的後坡;而作反向運動時,又在同一伸屈位突然復位。軸移試驗的方法很多,如MacIntosh試驗、ALRI試驗、Jerk試驗、I~osee試驗、Bach試驗等。 (1)MacIntosh試驗:患者平卧檢查者一手置於患膝外側,一手抓住足部,使之內旋,膝外翻。將膝關節自0度位逐漸屈曲,當患膝脫離扣鎖位後,脛骨外髁即開始逐漸向前半脫位,當達到屈曲20度左右時,脛骨突然復位,出現錯動感。 (2)ALRI試驗:為改良的MacIntosh試驗。患者取60'斜卧位,檢查側在上,足內旋平置於床上,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膝上下,給予外翻力。以下操作同MacIntosh試驗。 (3)Losee試驗:與前者相反。將患膝從屈曲逐漸伸直,當達到20'時,突然出現錯動,脛骨外髁前移,而檢查者感到股骨外髁後移,繼續伸膝,直至完成扣鎖機制時,才逐漸復位。如再從0度位屈膝則又成為ALRI試驗。 (4)Jerk試驗:和MacIntosh試驗基本相同,從屈膝到伸膝,先造成脫位,再逐漸復位,這又和Losee試驗相同。 (5)Bach試驗:患者平卧患側屈膝及外展,小腿中立位。檢查者立於患肢外側,以雙手握住小腿上方,待患肢肌肉放鬆時,施以外翻應力及輕度軸向擠壓並逐漸伸膝,約20~位突然錯動。實為脛骨外髁向前半脫位,再漸返回屈膝則又突然錯動,實為復位。 4.反軸移試驗及反Jerk試驗 (1)反軸移試驗:與軸移試驗不同之處僅為膝關節外旋。當自屈而伸至20~左右時,脛骨外髁突向後旋轉半脫位,為陽性。再伸直時漸復位表明後外側失效。 (2)反Jerk試驗:與Jerk試驗不同之處也僅為膝關節外旋。檢查者一手置於膝後外,加以外翻應力,推脛骨向前,一手握踝外旋小腿由伸漸屈。此試驗在伸直位時表現為半脫位,在屈至30。時突然復位。反Jerk試驗陽性表示前交叉韌帶損傷。

9、膝蓋韌帶拉傷的症狀有哪些

【膝蓋韌帶拉傷的症狀】
韌帶損傷分為兩種:韌帶撕裂、韌帶斷裂。韌帶撕裂:即韌帶部分斷裂,通常採取保守治療。踝關節韌帶撕裂,手術治療效果未必比保守治療好。恢復後,未受損的韌帶會起代償作用,不影響原來功能。以下是保守治療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A、固定。用夾板或石膏將受損關節固定於功能位。踝關節外側韌帶輕微傷一般3天後即可做功能鍛煉了,而有骨裂的重症則至少需要2—4周時間。
B、葯物治療。一般採取局部敷葯或噴葯。傷勢較重時,可以口服止痛、止血的葯物。
C、針灸。針刺治療不受損傷時間的限制,因此施治比較靈活。
D、按摩與理療。一般傷後24—48小時內不能施治,以防腫脹或出血加重。
E、功能鍛煉。傷病後期腫脹消除、疼痛減輕後即可進行功能鍛煉。前期採用被動方法,如在關節活動范圍內被動屈伸、旋轉、牽拉,結合按摩效果更好。一般在腫脹消除和疼痛減輕後即可施治,這樣可以較好地減輕和松解粘連。後期主動進行關節的功能活動。要注意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活動量,以不引起腫脹或突然疼痛加重為宜。當症狀完全消失後,應當進行適當的力量練習,以使癒合的韌帶重新恢復彈性和完全恢復功能。功能鍛煉是後期治療中很關鍵的一環,傷病未痊癒時,切忌匆忙中斷,因為這樣很容易轉為陳舊性韌帶損傷,長期積累後還會出現粘連、增生、鈣化、關節韌帶鬆弛等並發症,給患者帶來長期的痛苦和不便。
【膝蓋韌帶拉傷的症狀】
養生.骨活力既可用於肢體外傷及傷筋的後期,也可用於肢體明顯腫脹或新傷初期,對受損皮下組織可起到消腫止痛、袪腐生肌的作用。

與膝外側韌帶損傷症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