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腰椎椎體韌帶解剖

腰椎椎體韌帶解剖

發布時間:2020-11-01 05:46:12

1、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

背部肌肉群:

(1)腰椎椎體韌帶解剖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2、屈氏韌帶解剖位置

屈氏韌帶(又稱Treitz韌帶)也叫十二指腸懸韌帶,解剖位置在橫結腸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側。

3、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4、人體解剖學的軀干骨及其連結可以有哪些作業

第三章 骨及骨連結 作業答案
2012-11-12 11:53 發布范圍:公開

名詞解釋
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的結合處,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平面是胸部的重要平面。胸骨角兩側平對第2肋軟骨,為計數肋的標志。
2.坐骨大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
3.坐骨小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小切跡圍成的孔。
4.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兩側髖骨相連結而成的骨環,骨盆以界限分為大骨盆和小骨盆兩部。
5.恥骨聯合位於小骨盆前上部,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恥骨間盤相連結構成。
6.肘後三角:肘關節屈曲呈直角時,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3點構成等腰三角形,稱肘後三角。三角的尖指向遠端。當肘關節申直時,上述三點成一條直線。肘關節脫位或肱骨內、外上髁骨折時,三者的等腰關系發生改變。但肱骨其他部位的骨折,不會影響他們的三角形和直線關系。臨床上常常用來鑒別肘關節後脫位與肱骨髁上骨折。
7. 提攜角:臂軸與前臂軸的延長線相交形成一向外開放的角度,約165-170度,其補角為10-15度,即提攜角。
簡答題
1.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部分。上肢帶骨有鎖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有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掌骨(5塊)、指骨(14塊)。下肢骨包括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部分。下肢帶骨有髖骨;自由下肢骨有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距骨、跟骨、骰骨、三塊楔骨、足舟骨)、跖骨(5塊)、趾骨(14塊)。軀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3部分。成人的椎骨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1塊骶骨(由5塊骶椎癒合而成),1塊尾骨(由4~5塊尾椎癒合而成)。肋共有12對,胸骨1塊。
2.髖關節股骨頭和髖臼構成,髖臼周緣附有髖臼唇,加深關節窩,股骨頭幾乎全部納入髖臼內。關節囊堅韌而厚,股骨頸除後面的外側部外,都包在關節囊內。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其中位於囊前壁的髂股韌帶最為強大。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於股骨頭凹與髖臼之間,內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通過。髖關節是典型的杵臼關節,可作多軸運動,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
3.膝關節是全身最大、關節面最不適應,而穩定性最好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共同構成的關節。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特別是強大的髕韌帶在囊的前方,內、外側面附近有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囊內有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腔內有內、外半月板。關節囊滑膜層結構復雜,除形成滑膜皺襞外,在髕骨上方形成髕上囊。
4.顳下頜骨節組成: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和關節結節組成。特點:關節面上覆有纖維軟骨,關節囊鬆弛,關節囊外側有顳下頜韌帶(外側韌帶)、莖突下頜韌帶和碟下頜韌帶加強,關節腔內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關節盤上面如鞍狀,前凸後凹的關節結節和下頜窩的形狀相適應。
運動方式: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側方運動。
下頜運動的肌肉:
上提:咬肌、翼內肌、顳肌前部纖維
下降:翼外肌(雙側)、舌骨上下肌群
前進:翼外肌(雙側)、翼內肌
後退:顳肌後部纖維
側方運動:翼外肌(單側)、顳肌後部纖維(單側)
5.按關節運動軸數目和關節面的形態分三類:

與腰椎椎體韌帶解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