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左側韌帶圖片

左側韌帶圖片

發布時間:2020-10-31 16:26:49

1、怎麼判斷我的左側副韌帶是否斷裂,有什麼特別症狀嗎

膝關節過度內翻或外翻時,被牽拉的韌帶超出生理負荷而發生撕裂、斷裂等損傷,以膝關節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有壓痛點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膝伸直位,膝或腿部外側受強大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外展,內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相反,膝或腿部內側受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內收,外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在嚴重創傷時,側副韌帶、十字韌帶和半月板可同時損傷。
常見病因
膝或腿部受強大暴力打擊或重壓
常見症狀
膝部傷側局部劇痛、腫脹,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

2、哪個是韌帶??

韌帶(拉丁語 Ligamenta,單數 Ligamentum)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

韌帶損傷
疾病介紹: 膝部關節韌帶較多,對關節穩定性有重要作用。主要韌帶有:內、外側副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髕韌帶。
發病機理: 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由於膝外側容易受到外力的沖擊,使膝過度外翻,故內側副韌帶損傷。部分斷裂,完全斷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或膝交叉韌帶損傷3種類型。損傷部位可發生於韌帶本身,也可由附著處撕脫骨片或嵌入關節內。
臨床症狀: 以內副韌帶損壞傷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如為完全撕裂,則小腿外展范圍增加,內側關節間隙加大,有時於內側可觸知兩斷端之間的凹陷。半月軟骨或膝交叉韌帶損傷時,關節內有積血。如抽出的血液中有脂肪球,則可有撕脫骨折
診 斷: 1、有外傷史。
2、以內側副韌帶損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
3、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
4、X線拍片。
輔助檢驗: 雙膝伸直外翻位,拍正位X線片。如內側關節間隙明顯加寬,為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或可發現脛骨棘撕脫。
治 療: 1、部分斷裂:關節內無積血,外翻位X線片顯示內側關節間隙不大,可做局部封閉、彈性綳帶加壓包紮,早期鍛煉股四頭肌或用踝上長腿石膏托固定於膝內翻和稍屈位3—4周,石膏完全乾後可開始股四頭肌鍛煉和下地行走。
2、完全斷裂:原則上應行手術治療如韌帶斷裂,可直接縫合;如骨附著處撕脫,可用鋼絲貫穿法固定或直接縫合於骨膜及軟組織上。如有撕脫骨片,則用鋼絲或螺絲釘固定。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應予以切除。合並前膝交叉韌帶損傷者,應先修補。術後石膏固定4—6周。
3、陳舊性損傷:積極堅持股四頭肌鍛煉,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經積極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者可行手術修補。用闊筋膜或半腱肌,股薄肌腱代替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受傷機會很少,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4、膝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合並脛骨棘撕脫骨折者,可用膝過伸和後推脛骨使之復位,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對於未能復位者,應及時手術修補。將骨折片用鋼絲固定。單純韌帶斷裂者,用石膏固定。對陳舊性損傷,以保守治療為主,經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亦可考慮手術修補。後交叉韌帶可不修補。

3、韌帶在什麼位置

韌帶處於骨骼的外側附屬位置。一般來說,人身上只要有骨頭就有韌帶,所以說韌帶在人的身體各個地方。

韌帶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若韌帶超過其生理范圍地被彎曲(如扭傷),可以導致韌帶的延長或是斷裂。

拓展資料:

韌帶的分類:

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這種韌帶有的是由單層腹膜形成,有的是由雙層腹膜形成的。

韌帶的作用:

韌帶的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使韌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力纖維則賦予韌帶在負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

韌帶大多數纖維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較為專一,往往只承受一個方向的負荷。由於韌帶很堅韌,因此可以加強骨的穩定性,可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動范圍。

人體內的主要韌帶有膝關節交叉韌帶、腹股溝韌帶、喙肩韌帶、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等。有些韌帶是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跡,如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導管封閉而成,肝圓韌帶則由臍靜脈萎縮形成。

韌帶損傷:

韌帶是纖維關節囊增厚部分,但有些與關節囊分開。當受到暴力就可引起損傷,輕者為韌帶扭傷。系韌帶過度牽伸或部分纖維斷裂所致。表現為疼痛、壓痛、不同程度的腫脹,活動受限。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重者為韌帶斷裂,有時合並關節扭傷、撕脫骨折或關節脫位。表現為疼痛、明顯腫脹、淤血、關節積液或血腫、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顯示關節腔寬窄不均。

韌帶勞損可採用局部制動,理療或封閉等。對韌帶完全斷裂一般須手術治療,某些新鮮閉合性斷裂可用石膏固定治療。

參考鏈接:

網路:韌帶

4、屈氏韌帶解剖位置

屈氏韌帶(又稱Treitz韌帶)也叫十二指腸懸韌帶,解剖位置在橫結腸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側。

5、右面膝蓋左側韌帶撕裂 怎麼判斷

你好,膝關節側副韌帶撕裂可查體結合膝關節核磁共振來判斷,輕者打石膏,嚴重的做手術

6、膝蓋左側韌帶拉傷

樓上說的很好不過也要注意休息,畢竟傷筋動骨一百天啊

7、膝關節左側副韌帶損傷

側副韌帶損傷
內側副韌帶呈三角形,分前後兩股,起與股骨內髁內收肌結節附近,止於脛骨內髁。前股深部纖維與內側半月板緊密相連。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內側副韌帶甚緊張,可阻止膝關節外翻或脛骨旋轉。外側副韌帶呈束狀,起於股骨外髁,止於腓骨頭,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外側副韌帶緊張和骼脛束一起,可以制止膝關節內翻。
側副韌帶損傷,以內側副韌帶損傷較多。損傷後,膝關節內側或外側劇痛,腫脹,行走困難,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有明顯壓痛,壓痛點常在股骨和脛骨的內、外側髁部,而少有在關節間隙者,這是與半月板損傷的鑒別要點之一。
治療:
側副韌帶部分損傷的,應將膝關節置於略屈曲位制動,使副韌帶鬆弛,利於癒合。外敷活絡、散瘀的中草葯,消除腫脹,減輕疼痛,幫助癒合。完全斷裂的應盡早手術,修補斷裂的韌帶,避免以後關節不穩定,影響膝關節功能。

8、人體左側有哪些器官

左側是身體的一部分,基本上的器官都有哦。(一)腦顱骨(8)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15)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四、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腕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62)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五)聽小骨
2肌肉系統
編輯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3消化系統
編輯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4韌帶系統
編輯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5呼吸系統
編輯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6泌尿系統
編輯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7循環系統
編輯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三)心的血管
1.冠狀動脈
①左冠狀動脈
包括:前室間支、旋支
②右冠狀動脈
包括:後室間支、左室後支
2.心的靜脈
①心最小靜脈
②心前靜脈
③冠狀竇
包括: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心小靜脈
(四)心包
1.纖維心包
2.漿膜心包
3.心包竇
(五)動脈
1.肺動脈干
①左肺動脈
②右肺動脈
2.主動脈
①升主動脈
②主動脈弓
包括: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③頭臂干
包括: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
3.頭頸部的動脈
①頸總動脈
包括: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②頸外動脈
向前發出:甲狀腺上動脈、面動脈、舌動脈
向後發出:枕動脈、耳後動脈
自內側壁發出:咽升動脈
終末支是:上頜動脈、顳淺動脈
③頸內動脈(入顱腔)
4.上肢的動脈
①鎖骨下動脈
包括: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干
②腋動脈
包括: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旋肱後動脈
③肱動脈
包括:橈動脈、尺動脈
④橈動脈
包括:掌淺支、拇主要動脈
⑤尺動脈
包括:骨間總動脈、掌深支
⑥掌淺弓、掌深弓
5.軀乾的動脈
①胸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肋間後動脈、膈上動脈
b.臟支
包括:支氣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膈下動脈、腰動脈、骶正中動脈
b.臟支
成對的臟支: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睾丸動脈
不成對的臟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
6.盆部的動脈
①髂總動脈
包括:髂內動脈、髂外動脈
②髂內動脈
a.壁支
包括:髂腰動脈、骶外側動脈、臀上動脈、閉孔動脈
b.臟支
包括: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子宮動脈、陰部內動脈
③髂外動脈
包括: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
7.下肢的動脈
①股動脈
包括:股深動脈、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
②腘動脈
包括:脛前動脈、脛後動脈
③脛前動脈
④脛後動脈
包括:腓動脈、足底內側動脈、足底外側動脈
⑤足背動脈
包括:弓狀動脈、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動脈、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靜脈
1.肺循環的靜脈
包括:左肺上、下靜脈,右肺上、下靜脈
2.體循環的靜脈
①上腔靜脈系
接納:
a.頭臂靜脈(接納:椎靜脈、胸廓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肋間最上靜脈)
b.頭頸部的靜脈 接納:
I.頸內靜脈(接納:顱骨、腦、面、淺部和頸部大部分區域的靜脈)
即:顱內屬支
顱外屬支(接納:面靜脈、下頜後靜脈、舌靜脈、咽靜脈、甲狀腺上、中靜脈)
II.頸外靜脈
III.鎖骨下靜脈
C.上肢的靜脈
包括:上肢的淺靜脈(接納: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
上肢的深靜脈(接納:腋靜脈)
d.胸部的靜脈
包括:胸腹壁靜脈、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脊柱的靜脈(接納:椎內靜脈叢、椎外靜脈叢)
②下腔靜脈系
接納:
a.下腔靜脈
b.髂總動脈 接納:(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c.下肢的靜脈
包括:下肢淺靜脈(接納:小隱靜脈、大隱靜脈)
下肢深靜脈(接納:腘靜脈)
d.下腔靜脈的屬支
包括:壁支(接納:膈下靜脈、腰靜脈)
臟支(接納:睾丸靜脈、卵巢靜脈、腎靜脈、腎上腺靜脈、肝靜脈)
e.肝門靜脈系統
肝門靜脈的主要屬支(接納:腸系膜上、下靜脈、胃左、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
8淋巴系統
編輯

(一)淋巴組織
(二)淋巴管道
1.毛細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頸干
②左、右鎖骨下干
③左、右支氣管縱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腸干
4.淋巴導管
①右淋巴導管
包括: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右支氣管縱隔干
②胸導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結、扁桃體、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結
【頭頸部的淋巴結】
1.頭部的淋巴結
①枕淋巴結
②乳突淋巴結
③腮腺淋巴結
④下頜下淋巴結
⑤頦下淋巴結
2.頸部的淋巴結
①頸前淋巴結
②頸外側淋巴結
a.頸外側淺淋巴結
b.頸外側深淋巴結
包括:咽後淋巴結、頸內二腹肌淋巴結(角淋巴結)、頸內靜脈肩胛舌骨肌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
【上肢的淋巴結】
1.肘淋巴結
2.腋淋巴結
①外側淋巴結
②胸肌淋巴結
③肩胛下淋巴結
④中央淋巴結
⑤尖淋巴結
【胸部的淋巴結】
1.胸壁淋巴結
①胸骨旁淋巴結
②肋間淋巴結
③膈上淋巴結
2.胸腔臟器淋巴結
①縱隔前淋巴結
②縱隔前淋巴結
③氣管、支氣管和肺淋巴結
包括:肺門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
【腹部的淋巴結】
1.腹壁的淋巴結
2.腹腔不成對臟器的淋巴結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②沿腸系膜上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③沿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盆部的淋巴結】
1.髂外淋巴結
2.髂內淋巴結
3.骶淋巴結
【下肢的淋巴結】
1.腘淋巴結
2.腹股溝淋巴結包括:腹股溝淺淋巴結、腹股溝深淋巴結

9、左膝蓋左側韌帶拉傷

膝蓋韌帶拉傷:內外側韌帶可限制關節側向移動,交叉韌帶可限制關節過度向前向後移動,關節囊後韌帶可限制關節過伸,髕韌帶可限制關節過屈。正常膝關節伸屈范圍在30°屈-180°伸之間。上述任何組織發生撕裂或損傷,均可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治療;用接骨散外敷治療,可以快速止痛消腫,使損傷徹底癒合恢復。

與左側韌帶圖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