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

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

發布時間:2020-10-31 15:55:07

1、半月板縫合前交叉韌帶重建(關節鏡)具體康復方法

呵呵 你和我情況差不多!我也22歲。9月份做的手術。不過我手術3個月才脫拐行走的,其實兩個月感覺就差不多可以,不過千萬不要!以後重要!我也是被人看著拐杖走路也感覺不爽的。不過也只是這兩個多月,不要怕了。總比以後留個後遺症好。鍛煉的話每天都要做屈膝運動,你現在術後剛剛出院把。每天檢查屈膝,術後一個月要達到90度,五周要達到快120度。我是術後五周去復查的,當時才彎到40多度,後來醫生一說我這再不鍛煉狠就完了。。。。我回去就拚命鍛煉很疼很疼,我都是叫我老爸幫我慢慢把腿往下壓,一次能壓動五公分就不錯了。每天做3組,每組10多次。我這每一次都是疼的受不了定在那一分鍾多鍾才松開的。反正自己感覺,我這說的是我術後及時補救的鍛煉方法。。。你的話趁剛做完手術2周別耽誤了鍛煉的黃金時期,每天坐在床沿屈膝,最好是腳後跟底下放書,不然你底下沒東西擋著你的腳你會覺得心虛的,怕一下子膝蓋沒勁彎下去了怎麼辦,我當時就這種想法。反正每天要減個幾本書,兩周後要達到90度。你傷口結痂可能還沒掉,鍛煉的話有可能會破裂再次流血,不過醫生說是正常情況,(我沒出現過,呵呵!我前期鍛煉不是很狠的。。。)記得消毒,綳帶我是一個月才拆掉的。護具白天,晚上都要帶,過了2個月晚上可以不帶(我是後來白天晚上都沒帶,因為我感覺戴之後又彎不了那麼多度了。。不過不建議你學我。。。),下地走路一定要帶!

前期還有一種鍛煉叫踝泵鍛煉,就是腳掌前後彎曲,加強血液循環;再就是抬腿練習,躺著和坐著向上抬腿達到最高。這樣好像是防止你大腿肌肉萎縮,不過術後長時間都有一點,我哪時就感覺我右腿肌肉不結實,跟水樣。。。還有大腿兩邊的肌肉,那個要戴緊護具左右稍微騰空擺動,擺動幅度慢點。再就是沒事按摩大小腿肌肉,確保手干凈的,特別是到膝蓋附近,還有被子多曬曬,畢竟剛出院傷口還沒怎麼痊癒。膝蓋在結痂沒脫落之前不要見水,癢的話不要抓,用碘酒消毒。上廁所一定要用拐杖拖起右腿,沒馬桶的話可以買個簡易的坐便器,不過一定要結實!術後一個月最好還是要同學幫下忙,別逞能怕丑怕麻煩同學!好了請他們吃飯嘛!
我現在3個月不要拐杖下地走路有點點跛,可以走快,可以騎單車鍛煉,在外地工作,基本生活自理,就是走長時間膝蓋酸漲,關節晚上睡覺動動咔咔響。以後有什麼新情況你可以跟我交流。
祝我們早日康復啦!呵呵!

韌帶的話好像在術後兩周就達到強度了,這個你可以去查,好像重建的韌帶強度更高。170%吧。可以一般鍛煉。你現在不要想脫拐,傷養好比什麼都重要,脫拐對半月板影響最大,你是半月板要是沒切除的話還好,我記得上次我去醫院復查有個女生比我晚一天做的手術,她好像就韌帶還是半月板,反正就其中一樣動了手術。但是我上次去復查用拐杖,她沒用,醫生說她要負重鍛煉,這個可能因人而異,你可以讓你家人帶你的手術資料去問下醫生,不過最好是你主刀醫生,因為他最了解你情況。我個人感覺要是負重行走你若做了半月板手術會對你半月板有損傷的,很可能腫脹。。最好不要脫拐。傷筋動骨一百天嘛~。。。

2、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恢復

?

3、右膝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在關節鏡下進行了人工韌帶重建手術,手術很成功,無感染,術後4天出院,腫脹明顯

不能用儀器,裡面有釘子……別管就行了,吃雲南白葯,多休息,三個月別下蹲,買個支具帶上保護好,注意功能回復訓練,(半月後,抬腿)一月後基本可彎曲了能達到九十度,然後腳上放個枕頭之類的再做彎曲負重訓練

4、關節鏡下前叉韌帶重建,半月板修復,術後怎樣康復訓練,詳細的。拜託各位了 3Q

平躺,傷腿伸直,抬到45度的高度,堅持15秒,放下,隔幾秒鍾再次重復,一次能做多少是多少,盡量多一點。在做了一段時間後,可以考慮在腳踝處負重,我當時在腳踝處綁了一個5公斤的沙袋,效果比不負重時好很多,不過很累,要有心理准備,堅持就好,我每次做50個,一天三次。堅持做了2各月左右,直到能夠正常走路。我是一年半前做的手術,現在恢復的很好,打球、跑步都沒影響!!

5、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 2年了 把鋼釘取了下來! 但是現在 膝蓋老有聲音! 請問有事情嗎? 我剛

你好,你的情況現在沒有好的辦法,只有好好休息,讓膝關節少負重,避免進一步損傷。

6、關節鏡下膝蓋前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如何訓練

術後護理
2.1 一般護理 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3~5d,注意關節是否腫脹,注意包紮物松緊度,觀察引流的引流量、顏色,一般於術後24小時拔管。如果術後顏色較深、引流液較多,說明關節內有出血,此時要嚴密觀察;如果術後2~3h顏色逐漸變淡,引流量逐漸變少,說明出血已停止,可不必處理;如果仍然引流量較多,顏色未變淡,可自引流管內注入適量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局部略加壓包紮,出血會逐漸減少。
2.2 患肢體位 異體韌帶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後,常規膝後墊軟枕,保持膝屈曲15~20°。此種體位可使前交叉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移植後的異體韌帶處於張力最小狀態,有利於韌帶與骨接合口的癒合。不可將軟枕墊於膝後以遠小腿處,此種體位相當於膝關節的前抽屜試驗,會使交叉韌帶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韌帶癒合[1]。
2.3 鎮痛和功能鍛煉 因為膝關節鏡手術本身創傷較小,故有些病人術後僅服用一般止痛葯物1~2d。或行中頻脈沖電治療,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來達到疏通經絡、止痛的目的。但大多數病人術後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因而明顯限制了膝關節的活動,對這類病人我們常規給予自控鎮痛(PCA)方法。使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限度,從而可使病人較從容地達到膝關節功能鍛煉的要求。對於膝十字韌帶重建,取髕韌帶作置換物的病人,因為一端取一塊髕骨另一端取一塊脛骨為蒂,術後都有較嚴重的疼痛,這類病人是應用PCA的最佳適應症,對於其術後功能鍛煉的恢復有較大的幫助,與常規的止痛方法相比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2.4 康復訓練 術後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制定功能康復鍛煉計劃。術後24h後,即可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並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屈運動,足趾的屈伸運動,同時做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主動練習,每日鍛煉10~15次,每次5 min,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宜。①術後第3d起,白天將患肢固定支架解除,練習股四頭肌收縮,患肢平放於床上,主動使股四頭肌完全收縮並停頓5s,然後完全放鬆,再停頓5s,這樣一收縮一放鬆過程算1次,按此方法進行。循序漸進,剛開始20次/組,20組/d,第4d起增加至30組/d,以後每3d增加10組,直至50組/d為止。如病情允許,還可以做髕骨被動活動,即一日兩次可持髕骨向左右兩側推動幾次,以防止髕骨關節粘連,囑患者座起時自己推動髕骨。利用CPM機進行膝關節活動,膝關節活動范圍在30~60°被動鍛煉,起始角度從30°開始,每天增加10°,每日2次,每次2h,每天鼓勵患者與CPM機交替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每次練後局部冷敷,以減輕局部炎性反應,減輕疼痛。一般在1周內達到90°,3周內避免負重。本組有1例患者,因對疼痛較敏感,3周後屈膝達60°,給予心理疏導後,延長1周CPM機進行被動鍛煉,第4周可達90°。本組患者中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側副韌帶修復,則需支架固定6周。②進行直腿抬高訓練,2周後在保證膝關節伸直的前提下抬高下肢,維持5~10 s。再放下。10~20遍/次,4次/d,根據肌力情況逐漸增加抬起角度和和維持時間,可以在仰卧、俯卧和側卧下進行該項訓練,但應避免健側卧位的直腿抬高及髖外展,以免加劇股內、外側肌的失衡。負重訓練承擔重量是膝關節的重要功能。待腫脹消退以後就可以逐漸開始負重訓練。術後第3d即可扶雙拐下地行走,從拇趾著地開始,逐漸負重。如果不伴有半月板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損傷,對完全負重並無具體的時間要求,只要患者能夠進行負重行走,就可鼓勵其早期訓練,以盡快恢復運動。一般從3~4周開始用雙拐依據耐受情況部分負重,逐漸至完全負重,3~8周後棄拐負重步行。在患者鍛煉過程中應經常觀察、督促、檢查功能康復計劃實施情況,及時解決鍛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其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其功能鍛煉的毅力和信心。

與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