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膀胱韌帶

膀胱韌帶

發布時間:2020-10-27 13:38:18

1、膀胱在什麼位置

女性膀胱位置:骨盆內子宮後直腸前。男性膀胱位置:位於小骨盆前方,前方有恥骨,位於男性的精囊後壺腹部。

膀胱內面被覆蓋粘膜,當膀胱壁收縮時,粘膜聚集成皺襞稱膀胱襞。而在膀胱底內面,有一個三角形的區域,位於左、右輸尿管口和尿道內口之間,此處膀胱粘膜與肌層緊密相連,缺少粘膜下層組織,無論膀胱擴張或者收縮,始終保持平滑,稱為膀胱三角。



(1)膀胱韌帶擴展資料

保護膀胱注意事項:

1、要及時補充水分。對於膀胱有問題的人來說,飲水充足非常重要。有人為避免內急時找不到廁所,會控制飲水量。然而,喝水少會導致尿液變濃,刺激膀胱內膜,反而使人們在尿量很小的情況下頻繁如廁。

2、少吃刺激膀胱的食物。一些食物會刺激膀胱,導致尿頻、尿急、尿痛,且每次尿量少,應予以注意。這些食物包括:加工肉類、奶製品(乳酪、酸奶)、番茄以及番茄醬烹制的蔬菜、水果(獼猴桃、檸檬、菠蘿)、調味料(辣椒粉、酵母膏)、豆製品、醋、酒、柑橘類果汁、蘇打水以及含咖啡因的飲品等。

3、保護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對免疫系統有很大作用,因此對膀胱和尿道健康也很重要。可通過補充益生元和益生菌來促進其健康。此外,減少人工甜味劑攝取量、飲酒以及攝入足夠的纖維等也能保護腸道菌群健康。

2、拉開韌帶有什麼好處

很多地方,現在流傳著一句話「筋長1寸,壽延10年」。
抻拉韌帶,中醫認為,「骨正筋柔,氣血自流」,氣血通暢,則疼痛能消。因此,拉筋首先表現在祛痛。此外,通過拉筋還可以達到排毒的效果。因為拉筋能打通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而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系統,也是抵禦風寒的重要屏障,膀胱經通暢,則風寒難以入侵;內毒能隨時排出,則肥胖、便秘、粉刺、色斑等症狀自然減緩。
拉筋法操作很簡單,在辦公室或家裡都能隨時進行。
但需要提醒的是,凡有高血壓、心臟病、骨質疏鬆等症及長期體弱的患者,一定要先請示醫生,是否適合做這類拉筋。因為有筋縮的人在拉筋時一定會痛,忍受疼痛時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有骨質疏鬆的患者拉筋時容易發生骨折、骨裂;體弱者也可能因疼痛而暈厥,所以一定要避免意外情況發生。老人、病人都不宜操之過急。
如果在拉筋時出現抽筋現象,說明拉伸力度過大,應立即停下來,以後再拉筋時也應減小拉伸的力度。如果拉筋後出現局部疼痛,影響正常運動,可能是肌腱或韌帶拉傷,應暫停拉筋,症狀3日後仍不緩解或變得更嚴重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另外,有人擔心韌帶拉長了就不容易長個了,其實這種擔心是沒必要的。韌帶拉伸會增加孩子身體的柔韌性,同時拉伸還能刺激腿部骨質的增長,不僅不會影響長個,還有促進身高增長的作用。

3、身體膀胱經在哪

你好,膀胱主要固定部分為底部、兩側和前面。膀胱底部固定在前列腺和尿道上,而前列腺和尿道則與尿道生殖膈相連;前面有恥骨前列腺韌帶固定於前列腺和恥骨後面;側面由提肛肌反折所組成之側韌帶固定於盆腔邊緣。

4、韌帶和膀胱哪個既是感受器又是效應器?

膀胱.因為當尿液達到一定量時膀胱就感受到.在發信號給大腦大腦再決定排還是不排.如果排大腦就發信號給膀胱.膀胱接收到(效應)後收縮把尿液排出體外.

5、人的膀胱總是滿的嗎?

不的滿的啊
成年人膀胱位於骨盆內,為一貯存尿液的器官。嬰兒膀胱較高,位於腹部,其頸部接近恥骨聯合上緣;到20歲左右,由於恥骨擴張,骶骨角色的演變,伴同骨盆的傾斜及深闊,膀胱即逐漸降至骨盆內。
膀胱壁分為四層:即漿膜層、肌肉層、粘膜下層、和粘膜層。
漿膜層為蜂窩脂肪組織,包圍著膀胱後上兩側和頂部。
肌肉層:①逼尿肌:逼尿肌為膀胱壁層肌肉的總稱,由平滑肌構成。分為三層,內外層為縱行肌,中層為環形肌。環狀肌最厚,堅強有力。②膀胱三角區肌:三角區肌是膀胱壁層以外的肌肉組織,起自輸尿管縱肌纖維,向內、向下、向前扇狀展開。向內伸展部分,和對側肌彼此聯合成為輸尿管間嵴,向下向前伸展至後尿道部分,為貝氏(Bell)肌,另有一組左右肌纖維在三角區中心交叉成為三角區底面肌肉。
粘膜層為極薄的一層移行上皮組織,和輸尿管及尿道粘膜彼此連貫。粘膜在三角區由於緊密地和下層肌肉連合,所以非常光滑,但在其他區域則具有顯著的皺襞,在膀胱充盈時,皺襞即消失。粘膜層有腺組織,特別是在膀胱頸部及三角區。
粘膜下層只存在於三角區以外的區域,具有豐富血管,有彈性的疏鬆組織,它將粘膜和肌肉層彼此緊連著。
膀胱的固定
膀胱主要固定部分為底部、兩側和前面。
膀胱底部固定在前列腺和尿道上,而前列腺和尿道則與尿道生殖膈相連;前面有恥骨前列腺韌帶固定於前列腺和恥骨後面;側面由提肛肌反折所組成之側韌帶固定於盆腔邊緣。
此外,三個假韌帶是臍尿管的殘余,為一束帶狀結構,在胚胎時期,它將膀胱和腹壁,在臍孔處連接在一起。膀胱排空,降至恥骨聯合時,起一定牽拉作用。
臍尿管近端為管狀組織,遠端為筋膜結構,並分為三個韌帶,中韌帶和臍相連,兩個側韌帶則與其動脈殘支相連。臍尿管為腹膜外游離膀胱時首先遇到的一個障礙組織。
腹膜在盆腔兩側的反折邊緣也稱為假韌帶,對固定膀胱所起的作用不大。
膀胱後,兩側膀胱上動脈蒂為一堅強的纖維組織,有助於固定膀胱底部和兩側。
腹膜自腹壁前面和側面反折,遮著膀胱前面和兩側壁,後面在男性則向直腸反折,成為直腸膀胱間隙,在女性則向子宮反折,成為子宮直腸窩。腹膜和膀胱頂部有一小塊面積緊密粘著,其餘部分較易剝離。膀胱空虛時,腹膜下降到恥骨聯合處,充盈時隨著膀胱上升,使大部分膀胱位於腹膜以外。
恥骨後間隙
恥骨後間隙為膀胱前壁和恥骨後的一個間隙,其中充滿了脂肪蜂窩組織和靜脈叢,手術後如果引流不暢,常易在這一間隙中引起感染。
狄農維利埃筋膜
狄農維利埃筋膜位於直腸和膀胱,精囊及前列腺之間,上起自腹膜,下則圍繞著精囊和前列腺。它分為前後兩葉,其間有一個間隙。前葉緊貼著前列腺,也就是前列腺囊的組成部分,後葉實際上是直腸膀胱膈,位於前列腺、精囊之後。做膀胱全切術,分離精囊及前列腺時,如錯誤地進入直腸和膀胱間隙之後,也就是說進入了狄農維利埃筋膜後葉和直腸之間,就會損傷直腸,引起糞瘺。
膀胱內部
膀胱內部分為三角區、三角後區、頸部、兩側壁及前壁。
三角區為膀胱內較重要的部分,大半膀胱內病變,均發生在這一區域。三角區的界限:兩側輸尿管口至膀胱頸之連接線為三角區兩側緣,兩輸尿管口之間連接線(輸尿管間嵴)為三角底線。自膀胱三角底線左右角朝上,朝外處條狀隆起組織為粘膜下輸尿管。膀胱三角之兩側緣為三角區和膀胱兩側壁之分界線,三角底線以外區域為三角後區,其他部分為膀胱前壁。做膀胱鏡檢查時必須熟悉這些解剖位置,方能明確病變部位。輸尿管口一般為斜行裂隙狀,也可能為卵圓形或圓形。若管口過度向中心傾斜,接近平線,則輸尿管插管就比較困難,可使用端部彎曲的輸尿管導管。
膀胱與其它結構之關系:膀胱最下面與恥骨聯合、恥骨後脂肪、前膀胱靜脈、及部分膀胱盆筋膜相連。膀胱兩側面和提肛肌,閉孔內肌、壁層盆筋膜、膀胱前列腺靜脈叢等組織相連。
在男性,膀胱底部是和直腸間接相連的,中間有精囊,輸精管和壺腹及直腸膀胱筋膜,輸尿管靠近精囊所在處進入膀胱。在女性,膀胱後面是與子宮膀胱間隙相連,但和子宮體是隔開的。在這一個腹膜間隙下面,膀胱是與子宮頸、前陰道壁直接相連的。在輸尿管外側,膀胱與前層闊韌帶相連,子宮體和底位於膀胱之上。
神經支配
自主神經和體干神經皆參與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這兩個神經系統,均包含著感覺和運動神經。自主神經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前神經節纖維,來自全部胸椎及第一、二、三腰脊髓段,它通過骶前神經即上腹下神經叢,在第五腰椎處分為左右兩支腹下神經。這兩支神經和腹下神經節接合後,進入膀胱。副交感神經,來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連合成為盆神經,供應膀胱及其頸部。體干神經來自第二、三、四骶脊髓段,以外陰神經為代表,其分支分別支配膀胱、前列腺、會陰、及尿道外括約肌;在女性則支配膀胱、尿道、及陰道。
副交感神經為運動神經,起排尿作用。體干神經主要作用為控制尿道外括約肌的收縮。交感神經為感覺神經,和逼尿神經的運動無關,不起排尿作用。
血液供應
膀胱的主要血液供應來自骼內動脈前支之膀胱上下動脈。膀胱上動脈供應上側壁,下動脈供應底部、前列腺及上1/3尿道。次要的為痔中、閉孔、及陰部內動脈等。在女性,除膀胱動脈以外,尚有陰道及子宮動脈供應膀胱。
膀胱靜脈:膀胱靜脈網狀分布於膀胱壁層,其主幹走向膀胱底部靜脈叢,在男性與膀胱及前列腺之間的靜脈叢相匯合。

膀胱的生理學
膀胱平滑肌、膀胱括約肌及尿道括約肌與排尿動作有關。
平滑肌不同於橫紋肌,橫紋肌由體干神經支配,具有明顯的運動神經纖維。平滑肌由自主神經系統雙重神經支配,但未發現有真正的運動神經存在。平滑肌的收縮比較遲鈍,但能持久,同時在神經切斷以後,並不長期喪失它的緊張性。膀胱平滑肌的收縮是由尿液膨脹刺激引起的。
緊張性和收縮性是膀胱逼尿肌本身賦有的特性。這種特性可能是由於肌球蛋白在肌肉中活動的影響,也可能是血液中化學物質因素所造成。一般認為膀胱逼尿肌和膀胱頸部運動神經的作用是由副交感神經支配的。

正常排尿是一種受意識控制的神經性反射活動。當尿量達到300~400毫升,膀胱內壓升至60~70厘米水柱左右時,逼尿肌受到膨脹刺激,發生陣發性收縮。膨脹刺激的沖動,對平滑肌加強以後,排尿感覺由副交感神經感覺纖維,反映到脊髓反射弧,再由薄神經束傳導到大腦中樞,隨後高級排尿中心,將運動沖動,由降皮質調節束,通過盆神經、副交感神經輸出纖維,到達膀胱,使膀胱逼尿肌收縮。排尿開始中間有一個潛伏期,當逼尿肌收縮時,所有膀胱各肌層,除基底圈外,均同時活動,但基底圈緊張性的收縮,仍能維持底盤扁平的形狀。因此,膀胱頸仍然是關閉著的。在這一潛伏期間,內外縱肌層的收縮,對三角區肌的牽拉,使底盤開放,開始排尿。待膀胱近乎排空,仍有少量殘余尿時,尿道旁橫紋肌的收縮能打開底盤,使膀胱有哪些主要解剖結構及功能?
膀胱是一個中空性肌囊,可分為底、體及頸3部分。膀胱頸為膀胱底部下端與尿道連接處。輸尿管與膀胱連接處的縱形肌纖維進入膀胱後呈扇形散開,構成膀胱三角。三角區內有3個開口,即兩個輸尿管開口和一個尿道內口。男性膀胱位於直腸、精囊和輸尿管的前方,下與前列腺鄰接;女性膀胱位於子宮的前下方和陰道上部的前方。膀胱組織結構也和腎盞、腎盂一樣分為3層。膀胱肌肉活動受神經系統的支配與控制。膀胱三角區是炎症、結核及腫瘤的好發部位。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儲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正常情況下,大腦皮層對脊髓排尿中樞起到制約作用,膀胱逼尿肌處於持續的輕度收縮狀態,使膀胱內壓經常保持在10cmH2O以下,即使當膀胱內尿量增加時,由於膀胱具有較大的伸展性,其容積能隨尿量的增多而增大,其內壓也無多大變化。當尿量增加到400~500mL時,膀胱內壓便超過10cmH2O並明顯升高,這時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受刺激而興奮,神經沖動傳入大腦皮層排尿反射中樞,產生排尿欲。如果條件許可排尿,則沖動傳出,引起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鬆弛,尿液進入後尿道,並刺激後尿道的感受器,進一步加強其活動,並反射性地使外括約肌開放,尿液就在強大的膀胱內壓下被排出。尿液對尿道的刺激還可進一步使排尿反射活動一再加強,直至排完為止。如果條件不許可或不去進行排尿,則膀胱內尿量繼續增多,當達到700mL時,膀胱內壓也增到35cmH2O,此時逼尿肌出現節律性收縮,排尿欲明顯增大,不過,此時還可由意志控製得住。如果等到膀胱內壓達到70cmH2O以上時,便會出現明顯痛感以致不得不去排尿。
此外,膀胱內容量與排尿感覺之間的關系還受精神因素和下尿路病變的影響。由於排尿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識的控制,在膀胱充盈不足時也能完成排尿動作,因此,在精神緊張時,通常有人表現為尿意頻繁。正常人在每次排尿後,膀胱內並非完全空虛,一般還有少量尿液殘留,稱為殘留尿。正常成人的殘留尿量約10~15毫升。殘留尿量的多少與膀胱功能有著密切關系。老年人殘留尿量通常有所增加。殘留尿量的增加是導致下尿路感染的常見原因之一。 尿液排空。

與膀胱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