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解剖學,關於冠狀動脈 左室後支 的疑問:
病情分析:
你好,人體或動物體內的導管腔中或腔性器官(如腎臟、輸尿管、膽囊或膀胱等)的腔中形成的固體塊狀物。主要見於膽囊及膀胱、腎盂中,也可見於胰導管、唾腺導管等的腔中,可造成管腔梗阻,影響受累器官液體的排出,產生疼痛、出血或感染等症狀。應當及時去醫院確診治療,平時注意多飲水多運動,祝你健康
意見建議:
2、有幾個關於解剖的問題。很急!!!! 【多選】由肌腱組成的結構有:A 跟腱 B 髕韌帶 C 交叉韌
<
3、人體解剖學的軀干骨及其連結可以有哪些作業
第三章 骨及骨連結 作業答案
2012-11-12 11:53 發布范圍:公開
名詞解釋
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的結合處,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平面是胸部的重要平面。胸骨角兩側平對第2肋軟骨,為計數肋的標志。
2.坐骨大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
3.坐骨小孔即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坐骨小切跡圍成的孔。
4.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兩側髖骨相連結而成的骨環,骨盆以界限分為大骨盆和小骨盆兩部。
5.恥骨聯合位於小骨盆前上部,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恥骨間盤相連結構成。
6.肘後三角:肘關節屈曲呈直角時,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3點構成等腰三角形,稱肘後三角。三角的尖指向遠端。當肘關節申直時,上述三點成一條直線。肘關節脫位或肱骨內、外上髁骨折時,三者的等腰關系發生改變。但肱骨其他部位的骨折,不會影響他們的三角形和直線關系。臨床上常常用來鑒別肘關節後脫位與肱骨髁上骨折。
7. 提攜角:臂軸與前臂軸的延長線相交形成一向外開放的角度,約165-170度,其補角為10-15度,即提攜角。
簡答題
1.上肢骨包括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部分。上肢帶骨有鎖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有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掌骨(5塊)、指骨(14塊)。下肢骨包括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部分。下肢帶骨有髖骨;自由下肢骨有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距骨、跟骨、骰骨、三塊楔骨、足舟骨)、跖骨(5塊)、趾骨(14塊)。軀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3部分。成人的椎骨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1塊骶骨(由5塊骶椎癒合而成),1塊尾骨(由4~5塊尾椎癒合而成)。肋共有12對,胸骨1塊。
2.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髖臼周緣附有髖臼唇,加深關節窩,股骨頭幾乎全部納入髖臼內。關節囊堅韌而厚,股骨頸除後面的外側部外,都包在關節囊內。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其中位於囊前壁的髂股韌帶最為強大。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於股骨頭凹與髖臼之間,內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通過。髖關節是典型的杵臼關節,可作多軸運動,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運動。
3.膝關節是全身最大、關節面最不適應,而穩定性最好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共同構成的關節。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強,特別是強大的髕韌帶在囊的前方,內、外側面附近有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囊內有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腔內有內、外半月板。關節囊滑膜層結構復雜,除形成滑膜皺襞外,在髕骨上方形成髕上囊。
4.顳下頜骨節組成: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和關節結節組成。特點:關節面上覆有纖維軟骨,關節囊鬆弛,關節囊外側有顳下頜韌帶(外側韌帶)、莖突下頜韌帶和碟下頜韌帶加強,關節腔內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關節盤上面如鞍狀,前凸後凹的關節結節和下頜窩的形狀相適應。
運動方式: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側方運動。
下頜運動的肌肉:
上提:咬肌、翼內肌、顳肌前部纖維
下降:翼外肌(雙側)、舌骨上下肌群
前進:翼外肌(雙側)、翼內肌
後退:顳肌後部纖維
側方運動:翼外肌(單側)、顳肌後部纖維(單側)
5.按關節運動軸數目和關節面的形態分三類:
4、運動解剖簡答題: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有那些?
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結構有:
1、髕韌帶
為股四頭肌腱的中央部纖維索,自髕骨向下止於脛骨粗隆。髕韌帶扁平而強韌,其淺層纖維越過髕骨連於股四頭肌腱。
2、腓側副韌帶
為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頭。韌帶表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腱所遮蓋,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側副韌帶
呈寬扁束狀,位於膝關節內側後份。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著於脛骨內側髁及相鄰骨體,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鬆弛,半屈膝時最鬆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許膝關節作少許旋內和旋外運動。
4、斜韌帶
由半膜肌腱延伸而來,起自脛骨內側髁,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外上髁,部分纖維與關節囊融合,可防止膝關節過伸。
5、膝交叉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央稍後方,非常強韌,由滑膜襯覆,可分為前、後兩條: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降起的刖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並較垂直。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斜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結股骨和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在屈膝時最緊張,可防止脛骨後移。
二、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4)髕韌帶解剖擴展資料: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的關節面構成.結構特點:
1、關節囊:廣闊而鬆弛。
2、韌帶:分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囊內韌帶有膝交叉韌帶,它包括前方的前交叉韌帶,後方的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囊外韌帶主要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由股四頭股包髕骨的前方和二側向下止於脛骨粗。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連於股骨內上髁與脛骨內側髁之間.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外側,連於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之間。
3、半月板:它可分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而窄,呈「C」字形;外側半 月板較小而寬,近似環形,有時也呈盤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