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股溝管深環和淺環到底什麼意思
這種情況是腹股溝部位的解剖名詞,不是真正的管或環。是組織的裂隙回。淺環是恥骨結節部位的裂答隙,有精索穿過進入陰囊。深環是精索傳出腹壁的部位,在淺環的上方部位。一般主要是做疝氣手術時需要了解腹股溝部位的解剖的。
2、有誰有關於腹股溝區的解剖視頻或者圖片,可以清楚的了解腹股溝管,股環、股管、卵圓窩和那幾個重要韌帶等
內口: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穿過腹橫筋膜而形成的
一個卵圓形裂隙,即腹股溝管深環(內環
或腹環)。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纖維在恥骨結節上外方形成
的一個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溝管淺環(外
環或皮下環)。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後壁:腹橫筋膜。
上壁: 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形成的弓狀下緣。
下壁:腹股溝韌帶和腔隙韌帶。
內容物:精索或子宮圓韌帶。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是由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三者之間形成的一個三角區。
該處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蓋,且腹橫筋膜比周圍薄,故易發生疝。
由該處發生的疝稱為腹股溝直疝
股管有兩口:
上口為股環,
下口為卵圓窩 。
股管有四緣:
前緣為腹股溝韌帶,
後緣為恥骨梳韌帶,
內緣為腔隙韌帶,
外緣為股靜脈。
3、腹股溝區易發生疝的解剖學因素是什麼
腹股溝區的深層薄來弱是源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缺陷,也是腹股溝區各型疝發生的根本原因。
腹股溝區的薄弱因素
1、從發生上看:睾丸下降留下一潛在的間隙即腹股溝管,故男性腹股溝疝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女性。
2、從結構上看:腹外斜肌在腹股溝區移行為腱膜,並形成腹股溝管淺環,導致腹壁抗張力程度下降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下緣均呈弓狀,與腹股溝韌帶間無肌肉遮蓋。
3、從生理上看:人直立時腹壓比平卧高3倍,故人類直立的特殊性使疝的發生率增高。
(3)股溝韌帶解剖擴展資料
腹股溝區是腹前外側壁的特殊區域,它連接腹部、盆部和下肢,其解剖層次與腹前壁基本相同。
從解剖學角度看,腹股溝區位於腹前壁下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緣,下界為腹股溝韌帶。
腹股溝區的腹壁層次與腹前壁其它部份一樣,由淺入深分為7層:皮膚、淺筋膜(Camper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層(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以及它們的腱膜)、腹橫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層)。
4、腹股溝處的解剖示意圖 比較詳細的 對於腹外疝來說
5、股疝與斜疝在解剖學上有什麼不同
股疝與腹股溝斜疝存在怎樣的區別?我們發現,不少的人將股疝和腹股溝斜疝當做是一種疾病,因為根本對這兩種外科疾病之間存在的差別不了解,而造成疝氣出現錯誤治療的情況出現,本文針對股疝和腹股溝斜疝存在的區別進行介紹。
為什麼說明股疝,有必要了解一下股管的解剖要點。股管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的位置,即人體的大腿的根部。與腹股溝管相比,腹管的位置相對低些。
股管是人體一個狹長的漏斗形間隙,長1厘米至1。5厘米,內含脂肪組織、疏鬆結締組織和淋巴結。股管的上口稱為股環,直徑約為1。25厘米,前方為腹股溝韌帶;後緣為恥骨梳韌帶緣這股靜脈,內緣為腔隙韌帶。股管下口為卵圓窩,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下方。
當疝內容物經股環、股管的卵圓窩突出所形成的疝稱為股疝。在患者腹內壓力升高的情況下,股環部位的腹膜被下墜的臟器推入股環,進入股管而形成股疝。
股疝與腹股溝斜疝不是一回事,但有時不易區分。腹股溝斜疝位於腹股溝韌帶的內上方,而股疝則位於腹股溝韌帶的下外方。腹股溝斜疝的疝囊只會向陰囊部擴展,而股疝無論大小都不會進入陰囊。腹股溝斜疝的突出部位為腹股溝管,而股疝的突出部位為股管。
此外,腹股溝斜疝在臨床診斷治療等方面都有不同點,不能混淆。
6、腹股溝韌帶名詞解釋
腹外斜肌肌腱膜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與恥骨結節(pubic tubercle)之間,稱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ament)
7、與腹股溝直疝無關的解剖學結構是
斜疝是從內環口突出,伴隨精索下行疝囊位於提睾肌深面,疝囊大時會降落到陰囊;直疝是從海氏三角的腹橫筋膜處直接突出的疝,一般不會落入陰囊。二者在解剖學上以腹壁下血管為界,外側為斜疝,內側為直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