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踝韌帶修復

踝韌帶修復

發布時間:2020-10-22 08:09:15

1、腳踝韌帶撕裂症狀是什麼?怎麼恢復?

踝外側韌帶損傷,外側韌帶部分撕裂,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局部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距關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范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治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外敷接骨的中葯治療,適當休息,並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用接骨的中葯外敷治療後,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於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綳帶包紮。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鬆弛,以利癒合,固定2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紮固定位置相反。

2、腳踝韌帶修復術是什麼手術,是大手術還是小手術,做完之後休息多久能夠正常活動,對今後有沒有什麼後遺症

腳踝韌帶修復手術,是將腳踝韌帶漏洞縫合的手術,其原理有點像縫衣服漏洞。手術不算大,但是看情況而定,有很多是不需要手說的。因為腳踝韌帶撕裂口後,兩側韌帶會增粗增強,不會對活動造成影響。不過要是太想做手術也可以,費用大約2-3千元,只要注意不感染,沒有什麼後遺症

3、關於做腳踝韌帶修復手術後的情況及恢復時間和方法,要一些實際點經驗。關於術後出現情況及恢復方法

韌帶修復後和肌肉打斷再生長上的原理類似 硬塊應該是韌帶新長上的部位 出現硬塊的原因應該是你怕受傷沒怎麼活動 應該適量活動 如有其他不適應該即使去醫院或打電話給醫生 不應該把自己的健康寄託在網路里 網上說的再好也不一定可靠 還是要相信醫生 祝你早日康復

4、踝關節韌帶斷裂如何治療?

患者:3年前打球扭到了右腳踝。當時在北京某著名骨科醫院就診,醫生拍了x光以後說骨頭沒事,開了點內服外敷的葯就回了,結果還是一個禮拜一點都不能落地。以後活動沒有多大的問題,踝外側壓痛。如果遇路不平的,右腳比較容易扭到。中國醫科大學北京順義醫院骨科楊成剛楊大夫回答:踝關節外方有三條主要韌帶——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和距腓後韌帶。最常見的損傷為距腓前韌帶,在外踝尖偏前側會出現壓痛。多數的距腓前韌帶損傷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獲得滿意效果。跟腓韌帶是控制踝關節內翻的主要韌帶,如果跟腓韌帶損傷,需要高度重視,早期治療不及時,會造成踝關節不穩,走不平的路時容易扭傷踝部。普通MRI檢查對距腓前韌帶顯示較好。對於跟腓韌帶,由於掃描角度的關系,很難診斷損傷的性質。一般需要進行特殊的MRI成像序列。踝關節傷後持續疼痛,不能除外軟骨損傷和滑膜病變,需要MRI除外這兩種情況。手術難度並不大,費用看醫生給你採用的手術方法及固定方法。如果單純用關節鏡探查加韌帶重建,骨道固定的方法。如果選用錨釘固定,費用會高一些。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把手術控制在1小時至1.5小時。手術的目的就是讓你進行劇烈運動,時間嗎?——依賴選擇的手術方式和康復計劃!

5、腳踝韌帶鬆弛怎麼恢復?

先不要急著運動,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再次扭傷就難辦了,可以用腳踝訓練帶來鍛煉下腳踝關節穩定性,增強腳踝周邊肌肉的力量,平時跑步穿上護踝,推薦綳帶的那種。

6、踝關節韌帶修復踝關節韌帶修復

這位患者,您好!如果不穩症狀明顯,反復扭傷,建議盡早手術治療。可以參考本人的文章《踝關節韌帶損傷及陳舊不穩》。

(羅浩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北醫三院羅浩 http://luohao.haodf.com/

7、請問一下腳踝韌帶撕裂傷的恢復問題。

你好,我也喜歡踢足球,也經常受傷,先勸你不要緊張和過慮,這是我找的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用。最後望你早日重回綠筃場。 怎樣盡快恢復扭傷的腳踝? 1.第一階段—休息、冰敷、壓迫、抬高(RICE):RICE可說是所有運動傷害急救的通則。(1)休息:於受傷時即刻停止患部動作;(2)冰敷:接著,藉由冰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縮,以抑制皮下出血和減少發炎腫脹;(3)壓迫:以彈性綳帶包紮患部亦有消腫之功效,但切記勿捆綁過緊,以免阻絕血液循環;(4)抬高:將患部抬高則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防止充血及消腫。

2.第二階段—有限的活動:在完成急救和消腫手續後,接下來便須將焦點轉向患部的治癒上。首先,必須了解血液於患部復原中所扮演之角色。血液中的白血球具有防禦病菌、清除壞死組織、和增進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因此患部復原的時間遂與血液之供給量成正比。舉例而言,皮膚與肌肉具有綿密的微血管組織,故復原期較短;但韌帶與肌腱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須費時六周方能痊癒;至於保護關節的軟骨,由於其全然無血液供給,故唯有動手術方能治癒。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運動量之多寡亦會影響血液循環的程度。復原初期,患部尚無法承受劇烈運動,故宜采熱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當受創組織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刺痛時,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藉由適度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所謂適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施壓)與正常的范圍內進行活動,且不致感到不適。

3.第三階段—漸進式施壓:當患部於自主范圍內進行活動而不致感到疼痛時,便可對受創組織施壓,使其強化。但施壓之強度須適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須停止,否則將引起二度傷害。其次,應注意在對患部施以抗壓訓練時,須避免於訓練後12小時內采熱敷。此外,此階段亦可借機糾正肌群的不平衡發展,藉施壓之方式強化原本較弱的部位。

4.第四階段—患部之癒合:隨著第三階段的完成,患部將回復其原有肌力的2/3,此時可轉以實際攀登之方式幫助癒合。由於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須經過一段重新適應期,方能與其餘肌群協調運作。起初可進行一些難度易、強度低的攀登訓練,使患部適應各種不同的姿勢與動作,再將強度逐步提升。相對於第三階段,此階段可幫助選手審視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傾向於以固定動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階段多元化的攀登訓練將可降低同類型傷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1.第一階段—休息、冰敷、壓迫、抬高(RICE):RICE可說是所有運動傷害急救的通則。(1)休息:於受傷時即刻停止患部動作;(2)冰敷:接著,藉由冰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縮,以抑制皮下出血和減少發炎腫脹;(3)壓迫:以彈性綳帶包紮患部亦有消腫之功效,但切記勿捆綁過緊,以免阻絕血液循環;(4)抬高:將患部抬高則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防止充血及消腫。

2.第二階段—有限的活動:在完成急救和消腫手續後,接下來便須將焦點轉向患部的治癒上。首先,必須了解血液於患部復原中所扮演之角色。血液中的白血球具有防禦病菌、清除壞死組織、和增進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因此患部復原的時間遂與血液之供給量成正比。舉例而言,皮膚與肌肉具有綿密的微血管組織,故復原期較短;但韌帶與肌腱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須費時六周方能痊癒;至於保護關節的軟骨,由於其全然無血液供給,故唯有動手術方能治癒。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運動量之多寡亦會影響血液循環的程度。復原初期,患部尚無法承受劇烈運動,故宜采熱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當受創組織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刺痛時,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藉由適度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所謂適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施壓)與正常的范圍內進行活動,且不致感到不適。

3.第三階段—漸進式施壓:當患部於自主范圍內進行活動而不致感到疼痛時,便可對受創組織施壓,使其強化。但施壓之強度須適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須停止,否則將引起二度傷害。其次,應注意在對患部施以抗壓訓練時,須避免於訓練後12小時內采熱敷。此外,此階段亦可借機糾正肌群的不平衡發展,藉施壓之方式強化原本較弱的部位。

4.第四階段—患部之癒合:隨著第三階段的完成,患部將回復其原有肌力的2/3,此時可轉以實際攀登之方式幫助癒合。由於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須經過一段重新適應期,方能與其餘肌群協調運作。起初可進行一些難度易、強度低的攀登訓練,使患部適應各種不同的姿勢與動作,再將強度逐步提升。相對於第三階段,此階段可幫助選手審視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傾向於以固定動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階段多元化的攀登訓練將可降低同類型傷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與踝韌帶修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