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側韌帶結構

側韌帶結構

發布時間:2020-10-19 16:17:46

1、關節的基本結構包括哪三部分

關節的基本結構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

關節麵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使關節牢固。

關節腔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內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潤滑關節軟骨的作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的運動靈活自如。

拓展資料:

關節是指骨與骨之間連接在一起,因動物各部分骨的功能不同與骨連接的關節可分為: 不動關節(骨縫): 骨與骨之間借致貴的纖維結縮組織緊緊相連如頭骨的骨片之間。可動關節: 兩骨相接觸的一般個為凸面另一個為凹面,從而使形狀相互適應。關節面上有一層薄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兩個關節富有彈性,減少摩擦,並緩沖運動時的沖擊和震盪。

2、mri顯示內側副韌帶結構模糊,信號不均勻增高。 是什麼意思?能否說明韌帶損傷的嚴重性呢?

mri顯示內側副韌帶結構模糊,信號不均勻增高,這個應該考慮為內側副韌帶損傷,如果提示局部增粗,則考慮斷裂。股骨內外側髁骨,脛骨平台及腓骨頭內件片狀不均勻長T2信號影,這個提示說有骨髓的水腫,如何有外傷背景,則考慮為骨挫傷。

3、踝關節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踝關節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是:

踝關節,由脛骨、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關節囊前後較薄,兩側較厚,並有韌帶加強。脛側副韌帶為一強韌的三角形韌帶,又名三角韌帶,位於關節的內側。起自內踝,呈扇形向下止於距、跟、舟三骨。

由於附著部不同,由後向前可分為四部,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脛舟韌帶和位於其內側的距脛前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

(3)側韌帶結構擴展資料:

踝關節扭傷處理方法:

1、冷敷:

將冷水浸泡過的毛巾放於患處,每3分鍾左右更換一次,也可用冰塊裝入塑料袋內進行外敷,每次20一30分鍾。如果踝關節扭傷已超過24小時,則可改用熱敷療法。

2、熱敷:

將熱水或熱醋浸泡過的毛巾放於患處,5到10分鍾後毛巾已無熱感時進行更換。每天1到2次,每次熱敷約30分鍾即可。

3、剛扭傷時,切忌用酒精、紅花油或者膏葯,因為這些都會使患處變熱,功效相當於熱敷,其主要作用是血管擴張,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環,並且提高痛閾從而降低疼痛,因此此時熱敷顯然是不對的。

4、根據關節結構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1)把相鄰兩骨聯系起來的結構是______,其外側面還有一些堅韌的韌帶

(1)[②]關節囊,連接相鄰的兩骨,包繞著整個的關節.關節的牢固性與關節囊及其內外的韌帶有關.
(2)①是關節頭,④是關節窩,兩者合成關節面,其表面覆蓋著⑤關節軟骨,此外②關節囊內壁分泌的滑液流入關節腔,潤滑關節軟骨.增加了關節的靈活性.
(3)脫臼就是由於劇烈運動或不慎,①關節頭從④關節窩中滑脫出來的現象.
(4)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關節的力量和延展性,還能使關節周圍的骨骼肌增粗變粗壯,而不是肌肉的數量增加.
(5)人體的關節由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都等.
故答案為:(1)②關節囊;(2)③關節腔;(3)①關節頭;(4)A;(5)如肘關節、肩關節等.

5、畹部是靠韌帶連接的嗎?怎麼一個結構?韌帶脆弱嗎?為什麼?怎結構?

腕部韌帶十分堅韌 動脈主要有內側尺動脈 外側橈動脈(就是脈搏)
有很多肌肉的附著點 包括前臂和手的肌肉的起點和終點
解剖圖如下:
http://www.4ge4.com/jibing/UploadFiles_7215/200610/2006101015223366.jpg
http://www.ht-world.net/1/13/131/image/01103.jpg

6、骶髂關節的結構部位

在關節面周圍特別是後部,骨骼極為粗糙,以作為韌帶的附著點。這些韌帶對該關節起著重要的加固作用。
骶髂前韌帶:寬而薄,位於關節的前面,連接骶骨骨盆面的側緣與髂骨耳狀面的前緣。
骶髂後短韌帶: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狀面後部及髂後下棘,斜向內下方,止於骶骨外側嵴和骶關節嵴。
骶髂後長韌帶:骶髂後短韌帶的淺層,自髂後上棘達第2至第4骶椎的關節突,向內與腰背筋膜相連,向外與骶結節韌帶相鏈接。
骶髂骨間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被骶髂骨後韌帶覆蓋,連接髂骨粗隆與骶粗隆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構成,填充於關節囊的上方和後方。
骶結節韌帶:位於骨盆後方,強韌而寬闊,呈扇形,起自髂後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後外側。纖維斜向外下,集中止於坐骨結節的內側緣。
骶棘韌帶:呈三角形,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起於骶、尾骨的外側,集中止於坐骨棘,其起始部位為骶結節韌帶所覆蓋。

與側韌帶結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