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幾個關於解剖的問題。很急!!!! 【多選】由肌腱組成的結構有:A 跟腱 B 髕韌帶 C 交叉韌
<
2、麻煩大家幫忙回答: 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關節盂構成,是典型的多軸球窩關節。關節盂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盂唇來加深關節窩,關節周圍有薄而鬆弛的關節囊包繞,關節囊丄壁有喙肱韌帶加固。作用:肩關節為全身最靈活的關節,可做三軸運動,即冠狀軸上的屈和伸,矢狀軸上的收和展,垂直軸上的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肘關節,包括三個關節: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構成,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關節凹構成,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和尺骨橈切跡構成。三個關節包裹在一個關節囊內,有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橈骨環狀韌帶加固。作用:肘關節的運動以肱尺關節為主,允許做屈、伸運動。肱橈關節允許做屈、伸、旋前和旋後運動。橈尺近側關節和橈尺遠側關節聯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後。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主要韌帶有髕韌帶,腓側副韌帶、脛側副韌帶腘斜韌帶和膝交叉韌帶,膝交叉韌帶又包括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膝關節囊的滑膜層向上突起形成髕上囊,髕骨下方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內,形成一對翼狀襞,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有髕下深囊。關節面之間還有半月板,分為呈C型的內側半月板和呈O型的外側半月板。膝關節的作用是屈膝和伸膝。
3、臍小指部、內踝、足掌、髕韌帶和人中穴的淺或深感覺傳導至大腦皮質的過程:分別通過哪些部位的何結構傳至皮
小指(尺神經)——脊髓偰束——偰束核——間腦(丘系交叉)——內側丘系——軀體感覺中樞(對側)
內踝(脛後神經)——腓總神經——坐骨神經——脊髓薄束——薄束核——間腦(丘系交叉)——內側丘系——軀體感覺中樞(對側)
足掌——坐骨神經——薄束。。。。。。。
髕韌帶——股神經——薄束。。。。。。。
人中——面神經——面神經核——間腦——軀體感覺中樞
淺感覺:軀干、四肢的痛、溫、觸覺傳導通路/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構成脊神經中的感覺纖維,分布在皮膚內,其軸突形成脊神經後根。後根進入脊髓後,在脊髓灰質後角更換神經元(第二級神級元)。其纖維立即斜越到對邊,痛覺與溫覺在脊髓側索上行,觸覺和壓覺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組成脊髓丘腦束,上行至丘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再次更換神經元(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發出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再上行經內囊,投射至大腦皮層中央後回的上2/3軀乾和下肢的感覺區。(你問的這些部位的感覺都是淺感覺為主的)
深感覺:軀干、肢體的深感覺傳導通路第一級神經元的細胞體也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分布於肌肉、肌腱及關節內,軸突隨脊神經根進入脊髓後,在同側後索內上行組成薄束和楔束,終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更換第二級神經元後,纖維交叉到對側,組成內側丘系。再上行經腦干到達丘腦,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更換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中央前回上/2/3處和下肢運動感覺區。
4、運動解剖簡答題: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有那些?
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結構有:
1、髕韌帶
為股四頭肌腱的中央部纖維索,自髕骨向下止於脛骨粗隆。髕韌帶扁平而強韌,其淺層纖維越過髕骨連於股四頭肌腱。
2、腓側副韌帶
為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頭。韌帶表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腱所遮蓋,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側副韌帶
呈寬扁束狀,位於膝關節內側後份。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著於脛骨內側髁及相鄰骨體,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鬆弛,半屈膝時最鬆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許膝關節作少許旋內和旋外運動。
4、斜韌帶
由半膜肌腱延伸而來,起自脛骨內側髁,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外上髁,部分纖維與關節囊融合,可防止膝關節過伸。
5、膝交叉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央稍後方,非常強韌,由滑膜襯覆,可分為前、後兩條: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降起的刖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並較垂直。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斜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結股骨和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在屈膝時最緊張,可防止脛骨後移。
二、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4)髕韌帶的結構擴展資料: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的關節面構成.結構特點:
1、關節囊:廣闊而鬆弛。
2、韌帶:分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囊內韌帶有膝交叉韌帶,它包括前方的前交叉韌帶,後方的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囊外韌帶主要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由股四頭股包髕骨的前方和二側向下止於脛骨粗。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連於股骨內上髁與脛骨內側髁之間.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外側,連於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之間。
3、半月板:它可分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而窄,呈「C」字形;外側半 月板較小而寬,近似環形,有時也呈盤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膝關節
5、人體膝蓋結構和各部位容易發生的損傷
膝關節knee joint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a0ca99d6e3d2a33c06088b66.jpg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髕骨為該肌腱內的籽骨),從髕骨下端延伸至脛骨粗隆,在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外側支持帶,為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腱膜的下延,並與膝關節囊相編織;後方有腘斜韌帶加強,由半膜肌的腱纖維部分編入關節囊所形成;內側有脛側副韌帶,為扁帶狀,起自內收肌結節,向下放散編織於關節囊纖維層;外側為腓側副韌帶,是獨立於關節囊外的圓形纖維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於腓骨小頭。
關節囊的滑膜層廣闊,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表面無滑膜覆蓋外,關節內所有的結構都被覆著一層滑膜。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於髕下部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襞,突入關節腔內,皺襞內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狀襞。兩側的翼狀襞向上方逐漸合成一條帶狀的皺襞,稱為髕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間窩的前緣。
由於股骨內、外側髁的關節面呈球面凸隆,而脛骨髁的關節窩較淺,彼此很不適合,在關節內,生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膝關節內有兩條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後外上方,止於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後份,有制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後交叉韌帶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及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前上內方,附於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脛骨後移的作用。
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關節腔內的輔助結構有膝交叉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
6、關節的主要結構與輔助結構、肌肉的主要結構與輔助結構。
骨骼肌 輔助裝置
骨骼肌(一)筋膜
筋膜可分為淺、深兩層。淺筋膜為分布於全身皮下層深部的纖維層,有人將皮下組織全層均列屬於淺筋膜,它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淺動、靜脈、淺淋巴結和淋巴管、皮神經等,有些部位如面部、頸部生有皮肌,胸部的乳腺也在此層內。
深筋膜又叫固有筋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經束和內臟器官。深筋膜除包被於肌肉的表面外,當肌肉分層時,固有筋膜也分層。在四肢,由於運動較劇烈,固有筋膜特別發達、厚而堅韌,並向內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將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開,叫做肌間隔。在體腔肌肉的內面,也襯以固有筋膜,如胸內、腹內和盆內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圍,構成臟器筋膜。
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經干在肌肉間穿行時,深筋膜也包繞它們,形成血管鞘。筋膜的發育與肌肉的發達程度相伴行,肌肉越發達,筋膜的發育也愈好。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韌帶並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干隧道,以約束深面通過的肌腱。在筋膜分層的部位,筋膜之間的間隙充以疏鬆結締組織,叫做筋膜間隙,
(二)腱鞘和滑液囊
一些運動劇烈的部位如手和足部,長肌腱通過骨面時,其表面的深筋膜增厚,並伸向深部與骨膜連接,形成筒狀的纖維鞘,其內含由滑膜構成的雙層圓筒狀套管,套管的內層緊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層則與纖維鞘相貼。兩層之間含有少量滑液。因此肌腱既被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又可滑動並減少與骨面的摩擦。在發生中滑膜鞘的兩層在骨面與肌腱間互相移行,叫做腱系膜,發育過程中腱系膜大部分消失,僅在一定部位上保留,以引導營養肌腱的血管通過。
(三)滑液囊
在一些肌肉抵止腱和骨面之間,生有結締組織小囊,壁薄,內含滑液,叫做滑液囊。其功能是減緩肌腱與骨面的摩擦。滑液囊有的是獨立封閉的,有的與鄰近的關節腔相通,可視為關節囊滑膜層的突出物。
關節的輔助結構
(1)韌帶
韌帶ligament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呈扁帶狀、圓束狀或膜狀,一般多與關節囊相連,形成關節囊局部特別增厚的部分,有的則獨立存在。韌帶的附著部與骨膜或關節囊相編織。韌帶的主要功能是限制關節的運動幅度,增強關節的穩固性,其次是為肌肉或肌腱提供附著點,有的韌帶如膝關節的髕韌帶本身就是由肌腱延續而成的。此外尚有一些韌帶位於關節內,叫關節(囊)內韌帶,如股骨頭圓韌帶、膝交叉韌帶等,它們的周圍都圍以滑膜層。
(2)關節盤
一些關節的關節腔內生有纖維軟骨板,叫做關節盤articular disc.盤的周緣附著於關節囊,關節盤將關節腔分隔為上、下兩部。它的作用是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關節運動可分別在上、下關節腔進行,從而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此外它也具有緩沖震盪的作用。膝關節內的關節盤不完整,是兩片半月形的軟骨片,叫做半月板,其功能與關節盤相似。
(3)關節唇
關節唇articular labrum是由纖維軟骨構成的環,圍在關節窩的周緣,以加深關節窩,增加關節的穩固性。
(4)滑膜襞
滑膜襞plica synovialis是滑膜層突入關節腔所形成的皺襞。如襞內含脂肪組織則形成滑膜脂肪襞或脂墊。滑膜襞增大了滑膜的表面積,利於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另外,在關節(尤其是負重較大的)運動時,起緩和沖撞和震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