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左肱骨外上炎該怎麼治療?我爸爸得了這個病,以前打過封閉針,可打了針當天就疼得打滾,手臂都動不了
1.適當休息制動1~2周,必要時可用石膏或小夾板固定,保持上肢功能位。症狀輕者可採用理療、蠟療、熱敷等,2~3周可治癒,但易在肘部勞累、陰雨天受寒冷等因素下復發。局部封閉治療,若注射部位正確,當即解除患處疼痛,療效較好。若注射距痛點較遠,葯液不能彌散於患處,則療效甚差。用1%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5ml加確炎舒松25mg混合,在壓痛點嚴格消毒,針直刺人至骨膜層浸潤性注射,然後針稍退估計在前臂伸肌總腱深、淺部作浸潤性注射。注射時緩緩加壓,使葯液能很好地彌散,應將手指按壓於注射區在皮外作輕柔按摩。注射區域避免接觸水等,以防發生感染。注射後1~2天有些病人可出現局部疼痛加重,可口服止痛劑。每周1次,2~3次為1療程,間隔1月以上的復發者可重新進行封閉注射治療。也可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葯外搽劑或扶他林乳膠劑等搽擦疼痛處。
2.手法治療
(1)彈撥法:術者一手握患肢腕部,另一手以拇指置於肱骨外上髁之伸肌總腱上。兩手協調配合,在前臂旋前、旋後,肘關節伸屈位置下彈撥壓痛點及條索狀或軟組織增厚區,然後拇食指相對成鉗狀,提撥肘橈側伸肌群3~5次,再以小魚際肌腹側輕揉以舒筋絡。
(2)搖撥法:術者一手握患肢腕部,一手拇指在上、其餘4指在下握提肘部伸肌總腱,兩手配合,揉撥、搖抖肘腕,並提撥肘部伸肌總腱上下移動,前臂旋前屈腕位邊作緩慢輕搖地伸屈肘活動,邊以揉撥提腱之手移向肘關節尺背側推抵伸直肘關節,聽到彈響聲或粘連撕裂聲後,用手掌揉搓肘關節橈側軟組織,患者即感輕松,疼痛減輕。此法應在麻醉無痛下施行。
(二)手術治療
1.小針刀療法屈肘90度平置於桌面上,肱骨外上髁處嚴格消毒,小針刀刀口線和伸肌纖維走向平行,垂直位刺人皮膚達肱骨外上髁,先以縱行疏通剝離法,再用切開剝離法刮平銳邊,然後針體偏斜45度左右,緊貼骨面橫形鏟剝骨突周圍軟組織粘連,再疏通伸腕伸指肌,出針。壓迫針孔片刻,待不出血後以無菌敷料覆蓋。5天後未愈者可再作一次治療。
2.手術松解病症嚴重經保守治療無效,或治療後雖痊癒,但又反復發作者;雖然病痛緩解,但仍有肘關節功能不全者,可採用手術治療。
在臂叢麻醉或局部麻醉下,以肱骨外上髁為中心作切口,顯露出起於肱骨外上髁的伸肌總腱,於附著處用銳性切剝法將伸肌總腱剝離松解,若該處有滑液囊應給予切除。肌腱不必縫合,僅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手術主要目的是切斷支配伸肌總腱起始部神經,而單純地切斷損傷部細微神經分支尚較困難。有人認為術中還應將環狀韌帶近側部分切斷。或在前臂遠側將橈側腕短伸肌腱作「Z」形延長,以松解該肌起點張力,因為腕短伸肌是伸肌群中僅有的起源於肱骨外上髁、肘關節外側副韌帶、關節囊和環狀韌帶的肌肉,當收縮後在環狀韌帶上出現牽張力產生疼痛。若橈骨頭和肱骨小頭間滑膜邊緣肥厚者,術中將其切除。
2、孟氏骨折是什麼
Monteggia 骨折
1914年義大利外科醫生Monteggia最早報導了這種類型骨折,故稱孟氏骨折。
病因
多為間接暴力致傷,根據暴力方向及移位情況臨床可分三種類型:
(一)伸直型 比較常見,多發生兒童。肘關節伸直或過伸位跌倒,前臂旋後掌心觸地。作用力順肱骨傳向下前方,先造成尺骨斜形骨折,殘余暴力轉移於橈骨上端,迫使橈骨頭沖破,滑出環狀韌帶。向前外方脫位。骨折斷端向掌側及橈側成角。成人直接暴力打擊造成骨折,骨折為橫斷或粉碎型。
(二)屈曲型 多見於成人。肘關節微屈曲,前臂旋前位掌心觸地,作用力先造成尺骨較高平面橫型或短斜型骨折,橈骨頭向後外方脫位,骨折斷端向背側,橈側成角。
(三)內收型 多發生幼兒。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位,上肢略內收位向前跌倒,暴力自肘內方推向外方,造成尺骨喙突處橫斷或縱行劈裂骨折,移位較少,而橈骨頭向外側脫位。
凡尺骨上端骨折,X片上沒見到橈骨頭脫位,在治療時,應按此種骨折處理。因為橈骨頭脫位可自行還納。如忽略對橈骨頭固定。可自行發生再移位。
症狀
外傷後肘部及前臂腫脹,移位明顯者可見尺骨成角或凹陷畸形。肘關節前外或後外方可摸到脫出的橈骨頭。前臂旋轉受限。腫脹嚴重摸不清者,局部壓痛明顯。
檢查
當尺骨上1/3骨折時,X片必須包括肘關節,注意肱橈關節解剖關系,以免漏診。
3、網球肘是怎麼引起的
病理病因:因職業需反復用力伸腕活動,如乒乓球、網球中的「反拍」擊球。泥瓦工、理發員、會計,以及偶然從事單純收縮臂力活動工作的人,都會引起附著於肱骨外上髁部肌腱、筋膜的慢性勞損。疾病診斷:注意與肘部掌側骨間神經卡壓症鑒別。檢查方法:輔助檢查:X射線檢查:X射線攝片一般無異常表現。病程長者可見骨膜反應,在肱骨外上髁附近有鈣化沉積。
並發症:可並發伸肌總腱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骨膜炎、骨炎、環狀韌帶變性及肱橈關節滑膜皺襞增生、肥大、神經、血管嵌頓等。
預後良好,可以治癒也可自愈。
發病機制:起於肱骨外上髁部的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旋後肌等,主要功能為伸腕、伸指,其次使前臂旋後。當腕背伸或前臂旋後過度都會使附著於肱骨外上髁部的腕伸肌腱、筋膜受到牽拉而致傷。
本病的病理變化較為復雜,常有肌纖維在外上髁部分撕脫,或關節滑膜嵌頓或滑膜炎,或支配伸肌的神經分支的神經炎,或橈骨環狀韌帶變性,或肱骨外上髁骨膜炎等。其局部反應多有充血、水腫,或滲出、粘連等。
4、肱橈肌的簡介
肱橈肌,位於前臂肌的最外側皮下,呈長扁形。近固點時,可使前臂屈。遠固點時,可使上臂向前靠攏。採用負重彎舉和引體向上等練習可發展該肌肉的力量。肱二頭肌及肱肌是肘屈曲後,有使肘關節保持屈曲的作用,亦可能有關旋前,半旋後的作用。
由肱尺、肱橈和橈尺近側三組關節包於一個關節囊內構成,故稱為復關節。其中肱骨滑車與尺骨半月切跡構成肱尺關節,屬於蝸狀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體部分;肱骨小頭與橈骨頭凹構成肱橈關節,屬球窩關節;橈骨頭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骨切跡構成橈尺近側關節,屬車軸關節。
關節囊附著於各關節面附近的骨面上,肱骨內、外上髁均位於囊外。關節囊前後鬆弛薄弱,兩側緊張增厚形成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內上髁,呈放射狀止於尺骨半月切跡的邊緣,有防止肘關節側屈的作用。橈側副韌帶也呈三角形,附於肱骨外上髁與橈骨環狀韌帶之間。
肱橈肌纖維橋斜跨於肱肌、肱橈肌的表面,我們認為此纖維育加強肱肌及肱橈肌屈肘的作用,它能限制肱橈肌屈肘時向外側滑移,同時也能協同肱肌的屈肘作用並緊張前臂深筋膜,類似於肱二頭肌腱膜的作用。
當肘關節腫脹或髁上骨折時,橈管的正常位置發生變化,肱橈肌纖維橋有限制肱橈肌及肱肌移位的作用,同時也限制了橈管下端擴張,導致橈管內壓力升高,如不能阻止這種變化,呵出現撓管綜合征。
肱橈關節雖屬球窩關節,但只能配合上述兩關節的活動,即與肱尺關節一起,共同進行屈伸運動,配合橈尺近側關節進行垂直軸的旋轉運動,但卻失去矢狀軸的內收、外展運動的能力。
5、網球肘病因?網球肘的病因是什麼?
(一)發病原因因職業需反復用力伸腕活動,如乒乓球,網球中的「反拍」擊球,泥瓦工,理發員,會計,以及偶然從事單純收縮臂力活動工作的人,都會引起附著於肱骨外上髁部肌腱,筋膜的慢性勞損。(二)發病機制起於肱骨外上髁部的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旋後肌等,主要功能為伸腕,伸指,其次使前臂旋後,當腕背伸或前臂旋後過度都會使附著於肱骨外上髁部的腕伸肌腱,筋膜受到牽拉而致傷。本病的病理變化較為復雜,常有肌纖維在外上髁部分撕脫,或關節滑膜嵌頓或滑膜炎,或支配伸肌的神經分支的神經炎,或橈骨環狀韌帶變性,或肱骨外上髁骨膜炎等,其局部反應多有充血,水腫,或滲出,粘連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6、網球肘的解剖學結構
?
7、什麼是蒙氏骨折
Monteggia 骨折
1914年義大利外科醫生Monteggia最早報導了這種類型骨折,故稱孟氏骨折。
病因
多為間接暴力致傷,根據暴力方向及移位情況臨床可分三種類型:
(一)伸直型 比較常見,多發生兒童。肘關節伸直或過伸位跌倒,前臂旋後掌心觸地。作用力順肱骨傳向下前方,先造成尺骨斜形骨折,殘余暴力轉移於橈骨上端,迫使橈骨頭沖破,滑出環狀韌帶。向前外方脫位。骨折斷端向掌側及橈側成角。成人直接暴力打擊造成骨折,骨折為橫斷或粉碎型。
(二)屈曲型 多見於成人。肘關節微屈曲,前臂旋前位掌心觸地,作用力先造成尺骨較高平面橫型或短斜型骨折,橈骨頭向後外方脫位,骨折斷端向背側,橈側成角。
(三)內收型 多發生幼兒。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位,上肢略內收位向前跌倒,暴力自肘內方推向外方,造成尺骨喙突處橫斷或縱行劈裂骨折,移位較少,而橈骨頭向外側脫位。
凡尺骨上端骨折,X片上沒見到橈骨頭脫位,在治療時,應按此種骨折處理。因為橈骨頭脫位可自行還納。如忽略對橈骨頭固定。可自行發生再移位。
症狀
外傷後肘部及前臂腫脹,移位明顯者可見尺骨成角或凹陷畸形。肘關節前外或後外方可摸到脫出的橈骨頭。前臂旋轉受限。腫脹嚴重摸不清者,局部壓痛明顯。
檢查
當尺骨上1/3骨折時,X片必須包括肘關節,注意肱橈關節解剖關系,以免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