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空腸懸韌帶

空腸懸韌帶

發布時間:2020-10-17 22:20:44

1、什麼是Roux-en-Y胃腸道重建

胃大部切除後胃空腸Roux-en-Y吻合術:即胃大部切除後關閉十二指腸殘端,在距十二指腸懸韌帶10~15cm處切斷空腸,將殘胃和遠端空腸吻合,距此吻合口以下45~60cm處將空腸與空腸近側斷端吻合。此法臨床使用較少,但有防止術後膽胰液進入殘胃的優點。
節選自《外科護理學》(第四版)

2、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點是哪個部位?

上下消化道的分界是十二指腸懸韌帶也叫Treitz韌帶 。

上消化道可以有食管、胃、十二指腸等,下消化道有小腸、大腸等。

醫學上指的上消化道,是由食管、胃、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術後的部分空腸、膽道組成;而下消化道則包含空腸、回腸、結腸、直腸4部分。正常情況下,上、下消化道是以十二指腸空腸曲為分界線的。此處有一標志,稱為屈氏韌帶,它像一條繩索,將小腸提起並固定在腹後壁.屈氏韌帶由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由於此韌帶的存在,使空、回腸的內容物不易返流入十二指腸或胃腔。

拓展內容:

消化道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於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

3、腸系膜上動脈綜合症能做微創手術嗎?

治療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治療可分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
丨.內科治療 此法適於輕型病例,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發作時必須卧床休息,可減輕症狀。
(2)禁食、胃腸減壓,可排出大量胃內容物,必要時用溫鹽水洗胃
(3)營養不佳、脫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者,要足量的補液,供給電解質,氨基酸維生素等,特別是鉀的補給甚兒為重要。必要時可輸血、脂肪乳劑等
(4)餐後變換體位(俯卧位戴胸膝位)可減輕嘔吐或腹痛症狀。
(5)無力型體質、腹壁松馳者,可應用腹帶。
(6)飲食療法:可應用胃十二指腸管在透視下送入空腸上端補給營養
2.外科治療 鑒於SMAS的本質是十二指腸梗阻,因此治療的著眼點是解決十二指腸梗阻,恢復腸道通暢。除輕型病例外,一般均需外科手術治療。根據不同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持點、病理解剖變化採用不同的手術方法。
(1)Treitz韌帶切斷松解術、此法是切斷Treitz韌帶和切開部分後腹膜。松解後,十二指腸與空腸交接點的位置下移4cm左右,使十二指腸第三部和第四部的位置下移到較寬大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間隙中,達到以解除壓迫的目的。此法簡單易得,創傷小,符合解剖生理要求,是一種理想的方法之一。這種術式僅僅適於十二指腸空腸懸韌帶過短、懸吊固定位置過高者。
(2)胃空腸吻合術:此法簡單,但吻合口距離梗阻部位較遠,吻合口遠側仍留下較長盲袢,不能有效地解決十二指腸滯留問題,也不能消除十二指腸的強烈逆蠕動,因此手術後症狀不能緩解。另外,該方法會導致膽汁反流性胃炎、潛在誘發胃癌。
(3)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腸吻合術:鑒於本病有時並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如遇此種病例以施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BillrothII式)為佳。此術式不再使食物通過十二指腸,僅僅是膽汁和胰液的通道,因此不易釀成食物的淤帶、瀦留。但當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明顯時,被曠置的十二指腸段的滯留問題仍未解決,而且此術式畢竟未從解部上解除腸系膜上動脈對十二指腸的壓迫,因此不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方法。
(4)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1919年Staveley首先倡用。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將橫結腸向上翻起顯露護大腫脹的十二指腸第三部,橫行切開其上橫結腸系膜後頁,游離十二指腸,將距Treit韌帶10cm的近端空腸與十二指腸作側側吻合,本手術創傷少,手術簡單,本手術團隊首創腹腔鏡下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術,手術創傷小療效確切、安全性高。`

4、空腸與回腸的區別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回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答。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空腸和回腸沒明確的區分,一般將小腸的前三分之一段叫空腸,後三分之二段叫回腸。回腸血供較空腸豐富,供給回腸血液的血管分級較多,淋巴濾泡呈團聚集,顏色鮮紅。 空腸相比就是血管分級較少,淋巴濾泡分散存在,顏色也顯得比較粉紅。

5、十二指腸懸韌帶是空腸起端的重要標志?

屈氏韌帶(Treitz韌帶)就是所謂的十二指腸懸韌帶 是十二指腸和空腸分界點,只在十二指腸的結尾部分

6、識別空腸起端的重要標志是A小腸袢B十二指腸升部C十二指腸降部D十二脂腸懸韌帶E十二指腸球部

這道題選D

7、上消化道與下消化道以什麼為分界?

上下消化道的分界是十二指腸懸韌帶,也叫Treitz韌帶 。

十二指腸懸肌和包繞其下段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十二指腸懸韌帶,是肌纖維性結構。其長短和下端附著范圍,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的高度、角度大小以及十二指腸空腸隱窩的形態變化有關。

它的功能與十二指腸和空腸移行部的固定有關。此韌帶在橫結腸系膜以下的部分,被以腹膜皺襞,稱為特里茲(Treitz)襞,是外科手術時,尋找空腸起端的標志。

(7)空腸懸韌帶擴展資料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8、十二指腸腺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十二指腸腺癌原則上應行根治切除術,其術式可根據癌腫的部位和病期選用十二指腸節段切除或胰頭十二指腸切除等術式。對於不能切除的腫瘤可採用姑息性膽腸引流或胃腸引流等術式。據文獻報道,20世紀90年代以後,十二指腸腺癌而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率上升至62%~90%,使術後5年生存率達到25%~60%。由於胰頭十二指腸切除符合腫瘤手術治療、整塊切除和達到淋巴清除的原則,同時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已基本被公認為治療十二指腸癌的標准術式。現對幾種常用術式及注意事項介紹如下:
1.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十二指腸腺癌手術時,淋巴結轉移率為50%~65%,盡管很多作者認為淋巴結陽性並不影響術後生存率,但胰頭十二指腸切除因其能廣泛清除區域淋巴結而倍受推崇。隨著手術技巧的提高和圍術期管理的加強,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後死亡率降至10%以下。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包括保留幽門和不保留幽門兩種基本術式,應根據腫瘤所在部位和生長情況加以選擇。但應注意的是:十二指腸腺癌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後較之胰腺或膽管病變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有更高的並發症發生率,如胰漏等,其機制可能與軟胰結構(softtexture)即胰腺質地正常、胰管通暢有關。一般認為,原發十二指腸癌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應注意下列各點:①採用套入式(Child)法的胰空腸端端吻合為好,特別是胰管不擴張者更為適宜。②十二指腸腫瘤侵及胰腺鉤突部機會較少。因此,處理鉤突部時在不影響根治的原則下,可殘留薄片胰腺組織貼附於門靜脈,較有利於手術操作。另外,分離其與門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間細小血管支時,不可過度牽拉,避免撕破血管或將腸系膜上動脈拉入術野將其損傷。門靜脈保留側的血管支需結扎牢固,採用縫合結扎更加妥善。③不伴梗阻性黃疸者,膽胰管常不擴張。因此,經膽管放置細T管引流,其橫臂一端可經膽腸吻合口放入曠置的空腸襻內,另一端放在近側膽管,有助於減少膽腸、胰腸吻合口瘺的發生。④伴有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者,除考慮短期TPN治療外,術中宜於空腸內放置飼食管(經鼻或行空腸造瘺置管)以備術後行腸內營養,灌注營養液和(或)回收的消化液如膽、胰液等,頗有助於術後病人的恢復。⑤對高齡或伴呼吸系統疾病者,應行胃造瘺術。⑥術後應加強防治呼吸系統並發症,尤其是肺炎、肺不張等,採用有效的抗生素,鼓勵咳嗽和床上活動等措施。
2.節段性十二指腸管切除術本術式選擇適當,能達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其5年生存率不低於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效果,且創面小,並發症少,手術死亡率低。此術式主要適用於水平部、升部早期癌,術前及術中仔細探查,必須確定腸壁漿膜無浸潤,未累及胰腺,區域淋巴結無轉移。充分游離十二指腸外側緣,切斷十二指腸懸韌帶,游離十二指腸水平部和升部,切除包括腫瘤在內的十二指腸段及淋巴引流區域組織,在腸系膜上血管後方將空腸遠側端拉至右側,與十二指腸降部行端端吻合。若切除較廣泛,不可能將十二指腸行端端吻合時,也可行Roux-en-Y空腸、十二指腸和空腸、空腸吻合術。
3.乳頭部腫瘤局部切除術對腫瘤位於乳頭部的高齡病人或全身情況欠佳不宜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者,可行乳頭部腫瘤局部切除術。手術要點為:①縱行切開膽總管下段,探查並明確乳頭及腫瘤的部位。通過膽總管切口送入乳頭部的探條頂向十二指腸前壁做標志,在其上方1cm處切開做一長5cm的縱行切口,也可做橫行切口,在腸腔內進一步辨認乳頭和腫瘤的關系。②在十二指腸後壁乳頭腫瘤上方,可見到膽總管的位置,在牽引線支持下,距腫瘤約1cm處切開十二指腸後壁和膽總管前壁,並用細純絲線將兩者的近側切端縫合,其遠側切端亦予以縫合作牽引乳頭部腫瘤。用相同的方法,距腫瘤1cm的周邊行邊切開邊縫合十二指腸後壁和膽總管,直至將腫瘤完整切除。在12點~3點方向可見胰管開口,分別將其與膽總管和十二指腸後壁縫合,在切除腫瘤的過程中,小出血點可縫扎或用電凝止血。切除腫瘤後,創面需徹底止血。③經胰管十二指腸吻合口置一口徑適宜、4~5cm長的細硅膠管,納入胰管內支撐吻合口,並用可吸收縫線將其與胰管縫合一針固定。經膽總管切口置T管,其橫壁一端置入近側肝管,另一端伸向並通過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口,入十二指腸腔內,起支撐作用。橫行縫合十二指腸前壁切口和膽總管切口,T管從後者引出。④切除膽囊,放置腹腔引流管關腹。⑤乳頭部腫瘤局部切除,不僅要求完整切除腫瘤,而且邊緣不殘留腫瘤組織,應行冰凍切片檢查協助診斷。⑥在完成膽總管、胰管與十二指腸後壁吻合之後,如果已放置T管,可不必再行膽總管十二指腸側側吻合術。但應保留T管3~6個月以上。⑦術後應加強預防胰瘺、膽瘺、胰腺炎和出血等並發症。使用生長抑素、H2受體阻滯葯等。筆者曾有1例十二指腸乳頭部腺癌經局部切除後3年復發,再次手術局部切除後共生存近5年。
4.胃大部分切除術對十二指腸球部的早期癌,病灶靠近幽門可採用本術式。注意切緣必須距腫瘤2cm以上,不要誤傷周圍重要結構。
放療、化療對十二指腸腺癌無顯著療效,個別報道化療能延長存活時間,可在術中或術後配合使用。
(二)預後
十二指腸腺癌總的預後較胰頭癌與膽總管下段癌好。其手術切除率70%以上,根治性切除後5年生存率為25%~60%。但不能切除的十二指腸癌預後差,生存時間一般為4~6個月,幾乎無長期生存病例。而十二指腸癌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其預後亦有差異,一般認為發生於十二指腸第3、4段的腺癌預後比發生於第1、2段者預後好,其原因認為有如下3點:①生物學特徵不同,第3、4段腫瘤生物學特徵表現為中腸特性,而第1、2段表現為前腸特性。②第3、4段腫瘤臨床發現常相對較早,即使腫瘤雖已突破固有肌層,但常不侵犯周圍器官而僅侵及周圍脂肪組織。③第3、4段腺癌由於可行腸段切除而手術死亡率低。有很多資料顯示,十二指腸腺癌預後與淋巴結陽性與否、腫瘤浸潤的深度、組織學分化程度及性別等無關。但有胰腺等侵犯,被認為是導致局部復發和致死的原因。

9、消化系統是由那些器官構成的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消化管是一條起自口腔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終於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們均借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消化系統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在消化過程中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形式。 食物經過口腔的咀嚼,牙齒的磨碎,舌的攪拌、吞咽,胃腸肌肉的活動,將大塊的食物變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與食物混合,並推動食團或食糜下移,從口腔推移到肛門,這種消化過程叫機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學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種消化液,將復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10、十二指腸在什麼部位?與小腸有什麼關系?對消化有什麼作用??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與回腸三部分。
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約25厘米,相當於十二個手指並起來那麼長,所以叫十二指腸。除起始段和末端外,其餘部分都緊
貼後腹壁,位置較深,也較固定。它上接幽門是位於腸管的交界處。
十二指腸在消化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小腸內的大部分消化過程都在這里進行。膽總管和胰總管共同開口在十二指腸,膽汁和胰液從這里流入小腸,參與消化分解食物。

與空腸懸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