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醫科大醫學考試題!求高手解答謝謝!
來網校培訓
2、怎樣判斷韌帶拉傷還是韌帶斷裂。
而患者在受傷當時做應力實驗檢查是很痛的,一個是患者會對檢查配合性較差,另一個就是由於疼痛,肌肉會產生一個保護性的緊張攣縮,也會導致檢查結果的不準確。影像學檢查方面,只有核磁共振能夠對韌帶結構的損傷有清晰的顯示。但是,由於受傷後關節腔肯定會有大量積液,因此這時候做核磁共振檢查也會產生不準確的結果。一般判斷韌帶或肌腱有無損傷,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在患者急性期過後,水腫消退或減輕後再進行體格檢查或放射學檢查。另一個就是患者在急性期時,在局部注入麻醉葯物後再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下面再將它們之間的異同:在受傷當時,如果韌帶斷裂,大多數情況下會聽到清脆的韌帶斷裂的聲音,但是拉傷是沒有的。但是受傷後二者都是會出現疼痛及腫脹表現的。韌帶斷裂與韌帶拉傷都是可能出現關節松動的。但是他們出現的幾率是不同的。大多數拉傷是不會出現關節松動,而如果韌帶斷裂,是百分之百會出現關節松動。 同時如果完全斷裂,關節松動的程度是明顯要大於單純的拉傷的。在癒合時間方面兩者也有不同,單純的拉傷患者會在受傷後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理療就會達到痊癒,但是對於韌帶斷裂的患者,癒合過程通常要達到三個月或更長時間,有時甚至會產生不癒合的情況。在水腫消退過後,通過核磁共振的檢查,拉傷的韌帶在片子上顯示信號是連續的,而斷裂的韌帶則會表現出信號連續性中斷。最後一個就是在受傷時,韌帶拉傷與斷裂說遭受的暴力的力量是有區別的,當然這個具體的大小不好判斷,只能作為一個次要的評判標准。以上就是我對你需要了解的常識做的回答,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3、脊柱的連接方式是什麼啊?
相鄰椎骨之間的連結包括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軀干骨的連結,除椎骨間的連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連結、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s)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成人的椎間盤除第1、2頸椎缺如外,共有23塊,最上一個在第2、3頸椎體之間,最末一個在第5腰椎體與骶骨底之間。
4、韌帶(intervertebral ligament)主要包括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是連接相鄰椎弓的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5、棘上韌帶: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縱行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
6、棘間韌帶:連接各棘突之間,後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除以上韌帶外,尚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橫突間韌帶。
7、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可作微量運動。
8、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上關節突構成。
9、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由枕髁與寰椎上關節凹構成,可使頭作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
10、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關節,兩側由寰椎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左右各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
11、中間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的寰樞正中關節,可使頭旋轉。此外,齒突後方有堅韌的寰椎橫韌帶,有限制齒突向後方移動的作用。
12、鉤椎關節 臨床上稱「Luschka」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3)縱行韌帶擴展資料:
脊椎的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4、寰樞關節的韌帶
1. 齒突尖韌帶由齒突尖延到枕骨大孔前緣 。
2. 翼狀韌帶由齒突尖向外上方延至枕髁內側 。
3. 寰椎橫韌帶連結寰椎 左、右側塊,防止 齒突後退。從韌帶中部向上有纖維束附於枕骨大孔前緣,向下有纖維束連結樞椎體後面,因此寰椎橫韌帶與其上、下兩縱行纖維索,共同構成寰椎十字韌帶 。
4. 覆膜是堅韌的薄膜,從枕骨斜坡下降,覆蓋於上述韌帶的後面,向下移行於後縱韌帶 。
5、三角韌帶
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吧?6歲了一般都要手術治療了!該手術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跟腱延長:跟腱延長應放在手法矯正足前部內設內翻畸形之後,因為緊張的跟腱可構成矯正足前部畸形的杠桿臂,否則即失去跟骨結節的支撐點,常用的延長方法,有以下兩種:1)直視下延長:硬末外或全身麻醉。沿著跟腱外側旁,取弧形切口,上至肌腱肌腹相接處,下止於跟骨結節,切口長約8—18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腱鞘,然後用尖刀,與跟腱垂直,刺入其中央,由上向下,縱行切塊跟腱,跟結節處切斷其內側半,肌腹端切斷外側半,待足畸形矯正後,作2字形延長。2)皮下跟腱延長:全身麻醉,患兒俯卧,在無菌下操作,助手一手扶持膝關節,保持伸直位,另一手握足前部使其足背屈,跟腱挺緊,其方法如下:斜切延長法:由跟骨結處清皮月尖刀將跟腱由下向上作額狀面形切斷,保留前側腱旁膜,保持跟腱血供,足背伸牽拉延長。直切延長法:在跟腱的下端與肌腹端,用尖刀垂直刺入跟腱上下兩端的中心,肌腹端切斷跟腱外側半,跟結節端切斷內側半,足背伸牽拉,跟腱於鞘膜內延長,延長的跟腱。(3)關節囊切開及韌帶切斷:矯正跟骨內翻畸形,需將三角韌帶及跟距關節囊切斷,不縫合,待手法將跟骨內分矯正後,依靠纖維性癒合,為了術後短期內預防脛後、趾長屈,拇長屈等肌腱及血管神經向距、跟骨之間移位,三角韌帶與關節囊應在不同平面切開為宜。
6、右膝後交叉韌帶損傷(不完全性),擬伴內側半月板體部局撕裂(縱行).
半月板撕裂
半月板撕裂是體育運動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運動創傷,往往由於關節活動的不協調,如踢球時踢空、對腳,或跑動中被絆倒等膝關節扭傷時,導致半月板卡在股骨和脛骨間,引起撕裂。如果同時存在其它情況,如長期處於蹲位勞動、原來有過韌帶損傷、原來有盤狀半月板等,則更容易引起撕裂。老年人由於半月板有退變老化,也很容易引起撕裂。而這些撕裂的引起甚至可以沒有明顯的外傷。
半月板撕裂後,最常見的症狀是行走或運動時的疼痛,疼痛部位可以在關節的一側,或者後方,也可以是關節伸屈活動到某一位置上時出現。許多患者可出現上下蹲或行走時關節內「喀嗒喀嗒」的聲音,往往在比較固定的角度出現。有時還會出現關節突然卡住不能活動或關節突然無力的情況,影響了生活質量。更為嚴重的是,撕裂的半月板還會在關節活動中牽扯關節滑膜組織,磨損關節軟骨,造成極難治癒的慢性滑膜炎,並加速關節退變,使關節炎提早出現。因此,對半月板撕裂必須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由於半月板在X光片中不顯影,用X光檢查並不能發現半月板的損傷,特別在撕裂的急性期,關節的腫脹和疼痛更是影響了醫生的體檢和診斷,使半月板撕裂經常被漏診,喪失了治療時機,更延誤了病情。現代醫學的發展使我們可以運用磁共振對半月板撕裂進行早期診斷,我院擁有的關節專用磁共振更是為患者減少了經濟上的負擔。對於一些難以確診的病例,還可以用關節鏡技術進行微創檢查,進一步提高了診斷半月板撕裂的准確性。
重點!!!!!!!!!!!!如下
半月板撕裂的治療方法有手術和非手術兩類,對於范圍小、部位在血管區的撕裂,可以用石膏、膝托等外固定製動進行治療。而除此而外的各種撕裂均需要手術治療,一般來說,引起症狀的半月板撕裂大多是需要手術治療的。以往在發現半月板撕裂後,往往將其全部切除,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症狀,但是喪失了半月板保護的關節在短短幾年內就會發展為關節炎。因此,目前的手術都採用半月板部分切除或者半月板縫合等技術,盡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的半月板組織,減少對關節功能的影響。而關節鏡技術的應用更是把手術的創傷降到了最低的限度,使患者的恢復達到了最快的程度。
建議您做關節鏡手術~~~~~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