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的基本結構,輔助結構有哪些?
關節的基本結構有: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三種結構。
關節的輔助結構有:韌帶,關節盤,關節唇三種。
關節面是關節骨的接觸面。其中關節面凸者為關節頭,關節面凹者為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有關節軟骨,它光滑、富有彈性,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並能緩沖震盪。
關節囊(articular capsule),指的是包在關節的周圍,兩端附著於與關節面周緣相鄰的骨面,可分為外表的纖維層和內面的滑膜層。關節的牢固性是由關節頭、關節窩的結合,關節囊的堅韌性是由關節周圍的一些韌帶決定的。
關節腔:由關節軟骨與關節囊滑膜層所圍成的密閉、潛在腔隙,內有少量滑液,可潤滑關節、減少摩擦,腔內為負壓,有利於關節的穩定。
韌帶屬於緻密結締組織。主要可分為兩類:彈性結締組織和膠原纖維彼此交織成的不規則的緻密結締組織。彈性組織(elastic tissue)是以彈性纖維為主的緻密結締組織。
關節盤將關節腔分隔兩部。其作用是使關節面和關節窩更加適應,關節運動可分別在上、下關節腔進行,從而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和多樣化。此外它也具有緩沖震盪的作用。膝關節內的關節盤是兩片半月形的軟骨片,叫做半月板。關節盤可調整關節面使之更為適合匹配,減少外力對關節的沖擊和震盪。
關節唇(articular labrum),是附著於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可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增加關節的固定性。
2、脊柱的連接方式是什麼啊?
相鄰椎骨之間的連結包括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相連結。(軀干骨的連結,除椎骨間的連接外,尚有肋骨和胸椎的連結、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ss)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成人的椎間盤除第1、2頸椎缺如外,共有23塊,最上一個在第2、3頸椎體之間,最末一個在第5腰椎體與骶骨底之間。
4、韌帶(intervertebral ligament)主要包括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是連接相鄰椎弓的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堅韌而富有彈性。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5、棘上韌帶:是連接胸、腰、骶椎各棘突的縱行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
6、棘間韌帶:連接各棘突之間,後接棘上韌帶或項韌帶。除以上韌帶外,尚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橫突間韌帶。
7、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ial joints)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可作微量運動。
8、腰骶關節(lumbosacral joint)由第5腰椎的下關節突與骶骨上關節突構成。
9、寰枕關節(atlantooccipital joint)由枕髁與寰椎上關節凹構成,可使頭作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
10、寰樞關節(atlantoaxial joint)包括3個關節,兩側由寰椎下關節面和樞椎上關節面構成寰樞外側關節,左右各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
11、中間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齒突凹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的寰樞正中關節,可使頭旋轉。此外,齒突後方有堅韌的寰椎橫韌帶,有限制齒突向後方移動的作用。
12、鉤椎關節 臨床上稱「Luschka」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2)韌帶連結方式擴展資料:
脊椎的功能
1、支持和保護功能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
2、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於軀乾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後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間接作用於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側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3、骨連結有三種方式是什麼
1、纖維連結(fibrous joint):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相連。其間無間隙,連結比較牢固。
2、軟骨連結(cartilaginous joint):骨與骨之間借軟骨相連,可緩沖震盪,可分兩種,透明軟骨結合和纖維軟骨結合。
3、骨性結合(synostosis):兩骨之間借骨組織相連,一般由纖維連結或透明軟骨結合骨化而成。骨性結合使兩骨融合為一塊,如長骨的干與骺的結合,各骶椎之間的結合等。
骨與骨之間藉助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連,形成骨連結。依據連結的不同方式,可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
骨藉助骨連結形成骨骼,構成堅韌的骨支架,支持體質量,賦予人體基本形態,並對心腦肺肝脾等器官起保護作用。在臨床上,種植體骨性結合的狀態,可以通過以下檢查確認:
1、臨床檢查種植體無松動,用金屬桿叩擊時發出清脆聲音。
2、X線顯示種植體與骨組織緊密貼合無透射層。
3、動物試驗的組織學結果顯示,成骨細胞的突起包繞附著於種植體表面,骨細胞成熟,界面無結締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