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足」怎麼治?
平足症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動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徵,同時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人類的祖先生活於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其上下肢功能無明確分工,皆以攀緣抓握為主,故手、足相似,無足弓、前足發達、趾長而伸屈靈活自如,足跟不負重,跟骨因之較小。此時足之姿態,前足向內旋轉,足內緣凹陷,外緣凸起。當人類進化,自樹棲生活移居平原,更為重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發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確分工。手主要從事勞動生產,足專司負重行走。為此足的結構和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1)陸地直立生活,兩足負擔體重,故跟骨發育長大,成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彈性並有向前推進作用,因之,舟骨和內側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縱弓。
(3)原來為了抓握方便,拇趾細長且與第二趾離開,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動靈活與拇指相似。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負重穩定,故拇趾與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並有韌帶聯系,活動因之減少。
(4)由於足弓形成,為了維持此弓形結構,足部韌帶發育壯大。再因足不再從事抓握動作,故足內在肌萎縮退化。
我國方先之認為人足弓的高低並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機能的強弱。如脊髓灰質炎後遺高弓足患者,足弓雖高但無彈性,行走步態醜陋。又如芭蕾舞演員,足弓較平坦,但因足內外在肌發育健壯,步態輕盈美觀,富有彈性。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襯托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煉,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平足症的發生。
現代物質文明發達,大家皆穿鞋著襪,有高跟鞋,亦有所謂「火箭式」尖頭鞋,對足橫加束縛,使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再加道路平坦整齊,出門上公共汽車,或以自行車代步,甚少活動。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煉,不夠堅強。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物質文明發達時期的一種退化病。從以上討論,可見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說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盪,良好的足弓應有彈性。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鬆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足弓雖平,而韌帶堅強,足肌健壯又能起保護作用,具有彈性,可以毫無症狀。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無彈性,在行走和站立時有足疼痛症狀者。
足弓的臨床解剖學 足有兩個不同方向的足弓,橫弓及縱弓,後者又有外側縱弓和內側縱弓之分。維持足弓的形態,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狀、韌帶及肌肉的堅強有力。構成足弓的骨骼與維持它們的韌帶和肌肉之間關系密切,互有影響。縱弓尤為重要,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但橫弓塌陷,縱弓仍可完整無恙。
足骨連籽骨共有28塊,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寬底窄,把它們並合起來,自然形成了弓形結構。橫弓在足前部的橫切面上,可見跗骨和五個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橫弓較明顯,跖骨頭部則變淺。橫弓的完整全賴縱弓的存在。內側縱弓的後臂由跟骨和距骨組成,前臂為第一、二、三楔狀骨和跖骨,其頂部是舟骨。內縱弓的弓高、後臂短、前臂長。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進化上的缺點,它與第二跖骨的聯系不夠堅強。跟骨的載距突與舟骨間無關節面,其間僅有跟舟韌帶相連接,距骨頭的下方正壓在此帶上,因此內側縱弓的耐力較弱。外側縱弓,後臂是跟骨,頂部為骰骨,前臂為第四、五兩跖骨。外縱弓的跟骰關節面闊而平,站立時可穩固的接觸地面,第四、五兩跖骨聯系堅強,外縱弓也較低,這些都是它的優越性。總之足縱弓後臂短,結構簡單,跟骨是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基礎,故跟骨發育大。縱弓前臂長,結構復雜,特別是第一跖骨保存了進化上的一些缺陷,構成了弱點。故足的外側緣較內側緣堅固。韌帶是保持構成足弓各骨塊間聯系的重要組織。足背突出,負重少,韌帶薄弱,跖側負荷大,對足弓的維持也特別重要,故韌帶肥厚堅強。跖長韌帶連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韌帶連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側韌帶亦稱彈力韌帶,起自跟骨載距突,止於舟骨底部,堅強而具有彈性,是防止距骨頭下塌或內傾的重要結構。跖腱膜自跟骨結節起,向前分成五個腱條,止於屈肌腱鞘和跖骨頭橫韌帶,維持縱弓,猶如弓弦。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的脛跟韌帶連接內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維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線,亦是最主要的防線。足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與外在肌二種,前者退化,在人體作用不大,對足弓的維持只起輔助作用。故足弓的維護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這類肌肉有:
(1)脛前肌:通過踝關節前內方,止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能使踝關節背伸,邁足時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
(2)脛後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於舟骨結節、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點。脛後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全足繞距骨頭轉為內收、內翻位置。
(3)腓骨長肌:經外踝後外方、骰骨溝至足底,上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側,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帶,各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4)腓腸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縱弓下降,破壞足弓的結構。故腓腸肌攣縮或短縮者,易患平足症。
綜上所述,可見由許多上寬下窄的特有形狀的骨塊構成的骨弓,若正常穩固,一經負重,便適當的降低,使重力傳導至韌帶,待韌帶達到適當緊張時,足的內、外在肌便開始收縮來協助韌帶維持足弓的結構。故骨骼構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線,韌帶是第二道防線,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後的第三道防線。許多堅強的、復雜的韌帶,縱橫交錯,布於足跖側,不論其如何堅強,均不能無限制的承受過度的負荷,若不注意防止其過度負荷和慢性勞損,足底韌帶逐漸被牽拉鬆弛,便不能維護正常的足弓構造。足部內、外在肌收縮時可以支撐足弓,並使體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韌帶上。更為重要的是足肌可經鍛煉而變得堅強壯大,可以主動的維護足弓構造。至於韌帶,目前尚無主動鍛煉能使其更為堅強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線的肌肉,最為重要,亦是唯一可採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堅強的組織。
足弓的臨床生理學 足是身體的支點,行走或站立時,由跟骨及第一、五兩跖骨頭三點負重。下肢負重線經髕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兩跖骨間。足弓有彈性,吸收入在行走時發生的震盪,藉以保護關節和內臟。行走時肌肉收縮,足內各骨協同配合,組成—個有力的杠桿,推動身體前。行走時,足跟先著地,然後移至足外側緣著地,再循跖骨頭移至拇趾的跖趾關節,經內側緣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動,0是足部由後→外→前→內→後的反復的環行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縮,故足部韌帶的勞損是不多的。適當的步行,對足弓有利而無弊。人端正站立時,維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鬆弛,人體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韌帶來承擔,故長期積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韌帶的勞損,促成肌肉萎縮,其結果便會發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躍時,足跟不著地,兩側前足也不同時著地,兩足肌肉的收縮,此起彼落,既緊張又協調,韌帶勞損可能性更少,故適度的跑跳,對足弓也是有益無害的。但一定要有—個良好的足弓為前提,已失去彈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經塌陷的,是不適宜進行過多的跑、跳動作的。穿著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時,足長伸肌等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穿著無跟平底鞋,又使肌肉過度鬆弛,增加韌帶負擔。兩者對足弓的維護是不利的。故著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後跟為宜。
【病因和分類】
足弓低不—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患者的足弓總是低平的,此外尚有足外翻、彈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時有疼痛症狀。造成平足症的原因甚多,尚無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今按發病原因,分類如下。
1.先天性平足症
先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此類患者足骨結構上有畸形。有的出生後即有僵硬畸形,有的在10歲左右,生長發育迅速,活動增加,才發生畸形與症狀;有的亦可因生活與醫療條件較佳,得到較好的照顧而不出現症狀。這些畸形中有跗骨橋,垂直距骨及副舟骨等。
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無結構上畸形,有以下數種情況。
(1)尚未下地行走或剛會走路的嬰兒,足底脂肪組織多,再加上足部內、外在肌不發達,外觀上似無縱弓,而實際上有縱弓存在,這叫做假性平足。
(2)患兒父母之一或兩人均有或輕或重的平足症。患兒出生後,即有韌帶鬆弛,肌肉乏力,負重時足弓下沉且有外翻,不負重時足弓恢復正常。這種病兒若平足程度輕,生活及醫療條件好,能及時得到醫療上的指導,穿矯正靴,鍛煉足肌,亦可不發生平足症的症狀。若平足程度重,又缺乏醫療上指導,便會產生平足症。
(3)外翻足;患兒足內側三角韌帶鬆弛,致足自其脛骨—F方正常位向外旋轉,結果下肢力線自第一,二兩跖骨間,向內側轉移,有時甚至移至第一跖骨內側,患兒多並有膝外翻畸形。患兒無疼痛亦無任何不適,僅見內髁明顯突出,跟骨和跟腱的軸線向外翻轉。若足不負重,畸形消失,縱弓無塌陷。小兒行走時,足趾常內轉,使載重線移至足的中央或外緣,在不自覺中自動矯正畸形,待畸形消失後步態仍恢復正常。故應鼓勵患兒以此步態行走。若患兒行走時足趾不內轉,可在鞋底加妥馬氏鞋跟,即在鞋跟內側加高0.42cm、內緣向前伸延1.25cm,站立時體重移向足外緣,使足得以內轉。此鞋跟要持續應用,直至小腿和足恢復正常關系為止。
2.後天性平足症
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患足本為正常,既無結構上畸形,又無功能上異常。後因外傷造成骨與軟組織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膿性感染。骨被破壞發生畸形,或患脊髓灰質炎或大腦性癱致足肌癱瘓,或患血管性疾病,足肌慢性缺氧,發生萎縮等。這些皆可能發生足弓下塌,發生疼痛,形成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
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患兒無結構上畸形,因足部韌帶不夠堅強,維護足弓的內外在肌的力量與所擔負的重量不相適應,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症。此種情況最易發生在兩個年齡階段;①幼年期:身體生長發育迅速,活動能力增加,足肌力量不能適應身長、體重和活動能力的急劇增加,②中、老年期,體重不斷增加,而肌力不能隨之增加。足弓的穩定,賴堅強的足內外在肌維護之,任何使肌肉萎縮無力,便可導致姿態性平足症的發生。如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身長體重迅速增加,而營養差、睡眠不足,或平日不鍛煉,突然長途跋涉或站立過久;中老年人軀體發胖、孕婦體重驟增,久病纏綿病床多時,一旦下地負重,著鞋不合適,造成足肌萎縮或痙攣等。上述種種原因,均可造成足肌力量不足以維護足弓,承擔身體重量,縱弓被壓下塌,而產生平足症的症狀。
【臨床表現】
由於足部結構上的異常,發生的先天性和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另有專題討論。以下有關的臨床症狀和治療的討論,均以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為重點。其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三期。
初期:在站立和行走過久後,感到足部疲乏,酸痛不適,足底發熱,足底中心及足背可出現浮腫。病人除足弓低平,足外翻外,無明顯足部姿態改變。足部活動,有輕度內翻限制。余無異常。舟距關節可有輕度壓痛。上述症狀,一經休息便完全消失。
中期;亦稱痙攣期。初期未治療,將發展到痙攣期,主要表現為腓骨肌痙攣,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活動月顯受限,內側距舟部因內縱弓下陷內傾,呈突出畸形。此時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即使較長期休息,也常不能恢復。
晚期:也稱強直期。痙攣的腓骨肌未得到治療,時久痙攣的肌肉發展為強直,足骨間大小長短韌帶,均發生強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這種畸形雖經長期休息或麻醉下也不能使之恢復正常。但病人疼痛減輕或無疼痛時,尚可勝任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長途跋涉,極為困難。行走步態沉重無彈性,不能吸收震盪力,故膝、髖、及腰等負重關節日久將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而有疼痛。
上述分期,臨床上不能截然劃分,某些患者可自初期直接進入強直期,有的亦可長期停留在初期。長期平足症患者,可以引起足部的繼發性改變,其較常見者有:①拇外翻:因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前足變寬,拇趾的近節趾骨受拇收肌的牽拉,發生外翻。②創傷性關節炎:主要發生於距舟、舟楔、跟骰及跖趾關節,關節間隙由於軟骨萎縮而變窄,關節邊緣產生骨贅、第一跖骨頭內側常有骨贅形成,引起拇囊炎腫。
2、腳的韌帶拉傷到現在還沒好、、真難受、、、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3、膝過伸會拉扯到哪些韌帶?
?
4、手臂伸直時肱骨內上髁與尺骨之間疼,手臂彎曲時用另外只手可以按到肱骨內上髁附近的韌帶就疼了,誰知道該
你描述的病情應該是網球肘。
【網球肘】
也叫肱骨外上髁炎,為肘關節外側前臂伸肌起點處肌腱發炎導致的疼痛。
【疾病原因】
1、網球肘多因慢性勞損致肱骨外上髁處形成急、慢性炎症所引起;
2、肱骨外上髁是前臂腕伸肌的起點,由於肘、腕關節的頻繁活動,長期勞累,使腕伸肌的起點反復受到牽拉刺激,引起部分撕裂和慢性炎症或局部的滑膜增厚、滑囊炎等變化;
3、前臂伸肌群的長期反復強烈的收縮、牽拉,使這些肌腱的附著處發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積累性損傷,肌纖維產生撕裂、出血、機化、粘連,形成無菌性炎症反應而發病;
4、局部筋膜勞損,體質較弱,氣血虛虧,血不養筋為其內因。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內上髁炎、鷹嘴滑囊炎均屬勞損為主的病變。
【治療方法】
一、非手術治療
1、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動,疼痛消失前不要運動,尤其網球。
2、冰敷:冰敷肘外側1周,1天4次,1次15-20分鍾。
3、服葯:阿斯匹林或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如布洛芬等)。
4、護具:在前臂使用加壓抗力護具,可以限制前臂肌肉產生的力量。
5、熱療:應用在牽拉療法和運動准備活動之前。
6、牽拉療法:急性疼痛消失後輕柔牽拉肘部和腕部,保持牽拉狀態10秒鍾,重復6次。
7、力量練習:按醫囑進行加強腕伸肌肉力量的訓練。
8、逐漸恢復運動:按醫生建議,開始鍛煉運動項目(工作活動)需要的手臂運動。
9、局部封閉:在特定部位注射可的松類葯物可以消炎、止痛。
10、網球肘膏葯治療
二、手術治療
如果是網球肘的晚期或頑固性網球肘,經過正規保守治療半年至1年後,症狀仍然嚴重、
影響生活和工作可以採取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微創的關節鏡手術和創傷亦不大的小針刀
手術,清除壞死、不健康的組織、改善或重建局部的血液循環,使肌腱和骨癒合。
三、保守療法
療法:本症在發作的中早期,可採用保守療法,如肘關節相對休息、按摩、理療、口服消
炎止痛葯物,操作方法簡單,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
四、封閉療法
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5、髂關節的組成,運動及結構特點
-肘關節運動:
肘關節是一個復合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橈尺近側關節三個單關節,共同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所構成。
1肱尺關節:
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屬滑車關節,可繞額狀軸作屈、伸運動。
2肱橈關節:
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關節凹構成。是球窩關節,可作屈、伸運動和迴旋運動。因受肱尺關節的制約,其外展、內收運動不能進行。
3橈尺近側關節:
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為圓柱形關節,只能作旋內、旋外運動。
上述三個單關節被包在一個關節囊內,形成一個關節腔,因而構成了一個復合關節。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從功能上講,肱尺關節都是肘關節的主導關節。所以肘關節的主要運動形式是屈、伸運動,其次是由橈尺近側關節與橈尺遠側關節聯合運動,完成前臂的旋內、旋外運動。肘關節的屈、伸幅度,平均為135-140°。
由於肱骨滑車的關節軸向內下傾斜,當伸前臂時,前臂與上臂中軸之間,形成一個向外 偏斜的角,稱為提攜角,約15°左右。
4 肘關節的韌帶:加固關節的韌帶有三條,它們是 :
(1)橈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外側。起自肱骨外上髁,分成兩束從前後包繞橈骨頭,止於尺骨橈切跡前、後緣。
(2) 尺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的內側,起自肱骨內上髁,止於尺骨滑車切跡內側緣。
(3)橈骨環狀韌帶:呈環形,韌帶的兩端附著於尺骨,包繞橈骨頭.所有韌帶都不與橈骨相連,這樣就不妨礙橈骨的旋前、旋後運動。 肘關節的構造,肘關節的韌帶,尺骨上端和橈骨環狀韌帶
@----參與肌肉:
A.上臂肌 主要運動肘關節,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主要有肱二頭肌、肱肌;後群為伸肌,主要有肱三頭肌。
(1)肱二頭肌 收縮時主要屈肘關節並使前臂旋後,也能協助屈肩關節。
(2)肱肌 位於肱二頭肌深面。收縮時屈肘關節。
(3)肱三頭肌 起點有三個頭。收縮時主要伸肘關節。
B. 前臂肌 位於橈骨和尺骨周圍。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群,後群為伸肌群。前臂肌的肌腹多在前臂上半部,向下形成細長的腱,並跨過兩個以上的關節。主要作用於肘關節、腕關節和手關節。在人類除了有伸肌和屈肌外,還有迴旋肌,如前群有旋前圓肌和旋前方肌,後群有旋後肌。這對於手的靈巧活動有著重要意義。
@----神經支配:
肘關節屈曲 肌皮神經
肘關節伸直 橈神經
肘關節屈曲、旋前和手 正中神經、橈神經和肌 皮神經
6、側副韌帶拉傷的恢復
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們平時的軟組織損傷時多為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Ø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而由於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運用而導致的局部軟組織損傷,皮膚及粘膜保持完整,,傷處與外界沒有相通。
Ø 處理原則:
ü 早期:傷後24—48小時內,局部組織缺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大量組織滲出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處理原則主要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和緩解炎症反應。損傷後即刻採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處理。嚴禁嚴傷處按摩和熱療。
ü 中期:損傷24—48後,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組織正在形成,組織正在修復。此期可持續1—2周。處理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可採用熱療、按摩、葯物及傳統中醫葯方法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同時安排小運動量的功能康復練習。
ü 後期:損傷基本恢復,腫脹、壓痛等局部徵象已經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組織攣縮形成的瘢痕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均低於正常組織水平,組織粘連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組織也仍未達到正常組織的物理特性水平。處理原則是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活動度,松解粘連。通常以功能鍛煉為主,治療可採用理療、按摩及其他中醫葯方法。
外用葯酒,主要用於運動系統的損傷治療。使用時,先將葯酒塗擦患處,然後在患處及其周圍反復按、揉、撫摩,並配合捏壓、彈撥、捋順、旋轉等輔助手法,以提高療效。
塗擦時以溫擦為宜,這樣有利於葯酒滲透到皮下組織,發揮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時間每次約15—20分鍾,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為一療程。
外用葯酒時應注意:
1.外用葯酒多數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類葯物,因而切忌內服,以免引起中毒反應;
2.按摩手法宜先輕後重,臨近結束時再逐漸減輕;
3.軟組織損傷在2天內出現局部出血、紅腫,如果在患處用力按摩,會使症狀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葯酒按摩握拿組織時,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損傷骨面的軟組織和骨膜組織而加重病情;5.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於新鮮的骨折、關節脫位、表皮破損,對心、肝、肺、腎有嚴重疾患者也應禁止用該法治療;
6.對有骨腫瘤、骨結核、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較重處作表面塗抹,不要推拉重壓,以免病灶擴散。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7、人體內部主要有哪些器官
運動系統
骨
一.中軸骨
(一).椎骨
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顱骨
(一)腦顱骨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肌肉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八.韌帶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三).心的血管
1.冠狀動脈
①.左冠狀動脈
包括:前室間支、旋支
②.右冠狀動脈
包括:後室間支、左室後支
2.心的靜脈
①.心最小靜脈
②.心前靜脈
③.冠狀竇
包括: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心小靜脈
(四).心包
1.纖維心包
2.漿膜心包
3.心包竇
(五).動脈
1.肺動脈干
①.左肺動脈
②.右肺動脈
2.主動脈
①.升主動脈
②.主動脈弓
包括: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③.頭臂干
包括: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
3.頭頸部的動脈
①.頸總動脈
包括: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②.頸外動脈
向前發出:甲狀腺上動脈、面動脈、舌動脈
向後發出:枕動脈、耳後動脈
自內側壁發出:咽升動脈
終末支是:上頜動脈、顳淺動脈
③.頸內動脈(入顱腔)
4.上肢的動脈
①.鎖骨下動脈
包括: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干
②.腋動脈
包括: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旋肱後動脈
③.肱動脈
包括:橈動脈、尺動脈
④.橈動脈
包括:掌淺支、拇主要動脈
⑤.尺動脈
包括:骨間總動脈、掌深支
⑥.掌淺弓、掌深弓
5.軀乾的動脈
①.胸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肋間後動脈、膈上動脈
b.臟支
包括:支氣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膈下動脈、腰動脈、骶正中動脈
b.臟支
成對的臟支: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睾丸動脈
不成對的臟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
6.盆部的動脈
①.髂總動脈
包括:髂內動脈、髂外動脈
②.髂內動脈
a.壁支
包括:髂腰動脈、骶外側動脈、臀上動脈、閉孔動脈
b.臟支
包括: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子宮動脈、陰部內動脈
③.髂外動脈
包括: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
7.下肢的動脈
①.股動脈
包括:股深動脈、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
②.腘動脈
包括:脛前動脈、脛後動脈
③.脛前動脈
④.脛後動脈
包括:腓動脈、足底內側動脈、足底外側動脈
⑤.足背動脈
包括:弓狀動脈、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動脈、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靜脈
1.肺循環的靜脈
包括:左肺上、下靜脈,右肺上、下靜脈
2.體循環的靜脈
①上腔靜脈系
接納:
a.頭臂靜脈(接納:椎靜脈、胸廓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肋間最上靜脈)
b.頭頸部的靜脈 接納:
I. 頸內靜脈(接納:顱骨、腦、面、淺部和頸部大部分區域的靜脈)
即:顱內屬支
顱外屬支(接納:面靜脈、下頜後靜脈、舌靜脈、咽靜脈、甲狀腺上、中靜脈)
II. 頸外靜脈
III.鎖骨下靜脈
C.上肢的靜脈
包括:上肢的淺靜脈(接納: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
上肢的深靜脈(接納:腋靜脈)
d.胸部的靜脈
包括:胸腹壁靜脈、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脊柱的靜脈(接納:椎內靜脈叢、椎外靜脈叢)
②.下腔靜脈系
接納:
a.下腔靜脈
b.髂總動脈 接納:(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c.下肢的靜脈
包括:下肢淺靜脈(接納:小隱靜脈、大隱靜脈)
下肢深靜脈(接納:腘靜脈)
d.下腔靜脈的屬支
包括:壁支(接納:膈下靜脈、腰靜脈)
臟支(接納:睾丸靜脈、卵巢靜脈、腎靜脈、腎上腺靜脈、肝靜脈)
e.肝門靜脈系統
肝門靜脈的主要屬支(接納:腸系膜上、下靜脈、胃左、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
二.淋巴系統
(一).淋巴組織
(二).淋巴管道
1.毛細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頸干
②.左、右鎖骨下干
③.左、右支氣管縱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腸干
4.淋巴導管
①.右淋巴導管
包括: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右支氣管縱隔干
②.胸導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結、扁桃體、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結
【頭頸部的淋巴結】
1.頭部的淋巴結
①.枕淋巴結
②.乳突淋巴結
③.腮腺淋巴結
④.下頜下淋巴結
⑤.頦下淋巴結
2.頸部的淋巴結
①.頸前淋巴結
②.頸外側淋巴結
a.頸外側淺淋巴結
b.頸外側深淋巴結
包括:咽後淋巴結、頸內二腹肌淋巴結(角淋巴結)、頸內靜脈肩胛舌骨肌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
【上肢的淋巴結】
1.肘淋巴結
2.腋淋巴結
①.外側淋巴結
②.胸肌淋巴結
③.肩胛下淋巴結
④.中央淋巴結
⑤.尖淋巴結
【胸部的淋巴結】
1.胸壁淋巴結
①.胸骨旁淋巴結
②.肋間淋巴結
③.膈上淋巴結
2.胸腔臟器淋巴結
①.縱隔前淋巴結
②.縱隔前淋巴結
③.氣管、支氣管和肺淋巴結
包括:肺門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
【腹部的淋巴結】
1.腹壁的淋巴結
2.腹腔不成對臟器的淋巴結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②.沿腸系膜上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③.沿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盆部的淋巴結】
1.髂外淋巴結
2.髂內淋巴結
3.骶淋巴結
【下肢的淋巴結】
1.腘淋巴結
2.腹股溝淋巴結
包括:腹股溝淺淋巴結、腹股溝深淋巴結
8、我在今年七月十五號調試自動銑床機中工傷,右手食指近側指間關節裹、側副韌帶 損傷,中指伸肌斷裂傷,做
工作中受傷屬於工傷,先申請工傷認定,痊癒後再去相關機構進行傷殘評定。
相關法條:
一、《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二、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勞動者必須在事故發生一年內申請工傷認定。
1、勞動者需要先到工傷認定科申請工傷認定,待工傷認定書下來後到勞動能力鑒定科申請勞動能力鑒定,然後根據鑒定結果盡快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單位按照工傷賠償。
2、工傷賠償數額需要按照下列賠償項目理個清單才能確定的
3、工傷造成傷殘的賠償項目:醫療費、傷者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生活護理費、工傷期間的工資、交通食宿費、輔助器具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