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媽患賁門癌,望好心人能夠提供治療偏方。
賁門癌
【概述】
賁門癌在我國食管癌高發區的發病率也很高,據這些地區及腫瘤研治機構的統計,食管癌與賁門癌的比例約為2∶1。正確的賁門癌定義是發生在胃賁門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線下約2cm范圍內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類型,應和食管下段癌區分。但是它又與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解剖學組織學特性和臨床表現,獨特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以及較差的外科治療效果。
【診斷】
脫落細胞學診斷賁門癌的陽性率比食管癌低,這也是賁門的圓錐形解剖特點造成球囊不易接觸腫瘤所致,改用較大球囊後診斷率有所提高。
X線鋇造影是診斷賁門癌的主要手段。早期表現為細微的粘膜改變,小的潰瘍龕影以及不太明顯而恆定存在的充盈缺損。在早期病例中必須行纖維胃鏡檢查合並塗刷細胞學及活檢病理,始能確診。晚期病例X線所見明確,包括軟組織影、粘膜破壞、潰瘍、龕影、充盈缺損、賁門通道扭曲狹窄、下段食管受侵、以及胃底大小彎胃體皆有浸潤胃壁發僵胃體積縮小。
【治療措施】
(一)賁門癌的手術適應證
迄今為止,手術治療是公認的賁門癌的首選治療。由於其組織學為腺癌或粘液腺癌,放射治療幾乎無效,化學治療效果也甚微。賁門癌手術適應證:①經X線、細胞學及內鏡確診;②超聲檢查、腹部CT掃描或腹腔鏡檢除外淋巴結、肝、腎上腺、網膜、腹膜及盆腔轉移,無腹水;③一般情況中等以上,無重大心肺或其他臟器合並症。
由於賁門的解剖學特點,與肝、脾、橫結腸、胰尾、腎、腎上腺、小腸、膈肌、後腹膜等諸多臟器相鄰,又具有豐富的淋巴引流,向上入縱隔,向下沿大彎及小彎兩條主要通道擴散,還可在胃壁內浸潤,甚至達到全胃,因此一般的消化道造影不可能顯示全部上述各個進程,應用發泡劑雙重對比造影,可以清楚顯示腫塊、軟組織影、粘膜破壞、潰瘍、胃壁增厚的范圍等,但X線改變常要比實際情況輕。應用腹部CT,可以了解腫物與周圍器官之關系,但是比較食管的CT所見,賁門癌的陽性發現往往不太肯定,譬如是否侵及胰,往往判斷不正確,CT懷疑有胰尾浸潤而實際並無粘連,CT認為與胰無關聯,但開腹腫瘤與胰浸潤粘連成團。CT有助於發現肝轉移,但對局部淋巴結轉移的判斷就不太准確。總之,在術前判斷賁門癌之發展程度,估計其切除可能性等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是臨床到目前尚未解決的難題。為了不使病人失去治療機會。腹部B超、CT以及食管胃造影等檢查的陽性發現,除非確證已有廣泛擴散轉移,都應給予探查,爭取切除病變並恢復消化道連續性。
(二)賁門癌的手術途徑及方法
醫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習慣採用左胸後外側標准開胸切口,經第7肋床或肋間,然後在左膈頂部以食管為軸心作輻射狀切口開腹。此種徑路,對賁門區顯露良好,足以行次全胃切除及胃周及胃左血管的淋巴結清掃。如需要擴大切除范圍,行全胃或合並切除脾、部分胰等,則可將該切口向前下延到上腹壁,切斷左肋軟骨弓膈肌及腹壁肌肉,很方便地變成胸腹聯合切口,充分顯露上腹部。
在心肺功能儲備低下和高齡病人中,可以採用頸腹二切口非開胸食管內翻撥脫部分胃切除,食管胃頸部吻合術。先開腹探查病變可以切除後,通過胃底或腹段食管開口將食管探條送到頸部,此時頸部食管已經顯露,在准備作吻合部位之下方將食管結扎固定在探條上,切斷上方食管,持續而均勻地牽拉探條,將食管自上而下翻轉拔脫。游離胃常規切除部分胃,大彎剪裁成管狀,經食管床上提入頸與食管吻合,這種手術的缺點是胃切除范圍受限,可以導致胃側切緣不凈有殘余癌。當縱隔過去有炎症,如淋巴結核而發生粘連時,會使翻轉拔脫遇到困難,拔不動或是撕裂氣管支氣管膜部,發生後一種情況時需立即開胸修補,如事先已經估計拔脫有困難時,最好採用開胸切除的辦法。
對心肺功能不足病人還有一種手術徑路,就是聯合胸骨正中切開和上腹正中切口,術中注意防止雙側胸膜破裂,並將心包自膈面游離,中線切開膈肌達食管裂孔,將心包前提顯露後縱膈,然後常規將賁門癌及下段食管切除,殘胃上提在後縱隔與食管吻合。此種切口顯露後縱隔受一定限制,可以使用食管胃機械吻合器以保證吻合口質量。
常用的手術方法是近側胃次全切除術。適應於賁門部腫瘤體積不大,沿小彎侵延不超過其全長的1/3時。手術具體操作如下:左後外第7肋床或肋間開胸,探查下段食管,然後以裂孔為軸心向左前切開膈肌、探腹,無肝、腹膜轉移或廣泛淋巴結轉移時,沿大彎離斷大網膜、左胃網膜動脈和胃脾韌帶中的胃短動脈,離斷左側膈肌腳,完全顯露下段食管,清除該部位(包括下肺韌帶內)淋巴結。紗布墊開胰體及尾,顯露胃左血管及其附近的淋巴結,仔細清掃淋巴結,結扎切斷胃左血管,離斷肝胃韌帶,近側胃完全游離,在大彎側裁製胃管,如有胃縫合機可節省操作時間。要求切緣距腫瘤邊不<5cm。將胃管順時針旋轉90°,然後與食管下殘端對端吻合,里層是全層結節縫合,外層將胃漿肌層向上套疊包繞吻合口約2cm,如望遠鏡狀。吻合前為防止胃口粘膜過長,外翻覆蓋肌層邊影響吻合操作,可先環狀切開胃管口部肌層,此時鬆弛的粘膜由於遠側肌層回縮而如袖狀裸露。充分作粘膜下層止血,齊遠側肌層平面剪除多餘之粘膜,此時胃管口的粘膜正好與肌層相平,吻合時視野十分清晰,有助於嚴密對合。
腫瘤浸潤超過胃小彎長度一半時需行全胃切除,需離斷全部5組胃的血供,全胃切除後縫合十二指腸端,作食管空腸吻合術。最簡單的是食管空腸端側吻合,空腸空腸側側吻合術,或者是Roux-Y食管空腸對端吻合,空腸空腸端側吻合術。作者認為前者操作較簡,空腸血運較後者保存更好。
如腫瘤已侵及胃脾韌帶或胰尾,則可在次全或全胃切除同時行脾、胰尾切除術。注意妥善縫合胰的切斷面,最好再用大網膜覆蓋,以防止發生胰管瘺。
賁門癌手術治療時胃切除范圍一直是有爭議的問題。有主張一律行全胃切除,有的作者主張整塊切除全胃、脾、胰尾、網膜及區域淋巴結取得改進的生存。也有比較次全及全胃切除術後療效,發現兩者之存活率並無差別,建議僅在腫瘤累及胃體時作全胃切除。還有的作者發現在全胃切除術時預防性脾切除對有脾門淋巴結轉移者並不無益於長期生存,而對無脾門淋巴結轉移病例,未作脾切除的反而存活率高。脾切除組還存在術後感染率高,復發死亡較快等現象。醫科院腫瘤醫院937例報告中,有10例行全胃切除術。其中9例在1年內死亡,1例沒有活過2年。胃次全切除合並切除脾、胰尾者20例。術後死亡2例,有2例存活5年以上(1例6年,另1例8年)。作者同意一些人的觀點,賁門癌由於就診時多數已屬晚期,早已存在淋巴結轉移,根治手術是無助益的。假如腫瘤確實還是局限時,根治手術又無必要。對於局限於賁門部不超過小彎長度的1/3的病變,應行胃次全切除術加區域淋巴結清掃,是比較合適的治療方針。
(三)賁門癌的外科治療近遠期療效
賁門癌的手術療效比食管癌要差。國內三大組切除率73.7%~82.1%,切除死亡率1.7%~2.4%。三大組的5年生存率19.0%~24.0%,10年生存率8.6%~14.3%。
影響賁門癌遠期生存的主要因素為淋巴結有無轉移,腫瘤是否浸潤漿膜以及切除性質(根治或姑息)。賁門癌的國際TNM分期,由於綜合了前兩個可變因素,同樣是預測病人轉歸的有效指標。
(四)殘胃賁門癌
遠側胃部分切除術後殘胃囊發生癌的報告日益增多。其發生率為0.55%~8.9%,其中發生在賁門部的佔全部的16.4%~58.5%,殘胃賁門癌在賁門癌中的發生率為1.5%~2.7%。
殘胃癌的定義:
1.首次胃次全切除是治療良性疾病,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
2.距首次胃部分切除到發生癌瘤間隔期不少於5年。一般認為多發生於畢氏Ⅱ式術後,但也有持相反意見的。首次胃切除術後胃酸分泌減少,十二指腸液反流刺激,萎縮性胃炎及腸上皮化生的存在皆為可能的誘因。
【病理改變】
(一)大體分型
1.進展期 胃腸道分型一般沿用Borrman分型,其基本分類的蕈狀、潰瘍Ⅰ型、潰瘍Ⅱ型與浸潤型。我國作者據此對賁門癌分為4型。①隆起型:腫瘤為邊緣較清晰的向腔內隆起的腫塊,呈菜花、結節巨塊或息肉狀,可有淺潰瘍;②局限潰瘍型:腫瘤為深潰瘍,邊緣組織如圍堤狀隆起,切面與正常組織境界清晰;③浸潤潰瘍型:潰瘍之邊緣不清晰,切面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④浸潤型:腫瘤在賁門壁內浸潤生長,受累處均勻增厚,與周圍組織無界限,周圍粘膜常呈放射狀收縮。
大體分型與組織學類型有關,①、②兩型以高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較多。浸潤潰瘍型中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的比例增多。浸潤型則多數是低分化彌漫型的腺癌或粘液腺癌。外科治療預後以隆起型最好,局限潰瘍型第二,浸潤潰瘍型較差,浸潤型最差。
賁門腺癌的組織學類型主要有二類:腺癌與有明顯粘液分泌的粘液腺癌。此二類又根據分化程度各自分為高分化、低分化和彌漫型三個亞型。分化程度之高低與手術預後關系密切。除了腺癌與粘液腺癌、賁門癌還有一些少見的組織學類型,如腺鱗癌、未分化癌、類癌(嗜銀細胞癌)以及癌肉瘤等。
2.早期 早期賁門癌大體形態與胃其他部位和食管的早期癌相似。可以簡單分為三型,①凹陷型:癌瘤部粘膜呈不規則的輕度凹陷,有少數為淺潰瘍,與周圍正常粘膜分界不明確,鏡下分化常較差;②隆起型:癌變部粘膜增厚粗糙,稍有隆起,部分表現為斑塊、結節或息肉狀,以高分化腺癌佔多數;③隱伏型:病變部粘膜顏色略深,質地略粗,此外大體無明顯改變,經組織學檢查始確診,是3型中比較最早的形態。
(二)賁門癌的組織發生
過去胃癌的組織發生學中,胃潰瘍、胃息肉(腺瘤)及慢性萎縮性胃炎皆被認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變。近年的研究發現上述幾種情況發生癌變的機會很小。特別是在賁門部這三種情況比胃的其他部分更少發生。所以顯然與賁門癌的組織發生關系不大。
目前比較被承認的觀點是賁門癌起源於賁門腺的頸部幹細胞,因有多方向分化的潛能,可以形成具有賁門或腺上皮特點的腺癌。多數賁門癌的光鏡、電鏡和組化研究發現是混合型,是該觀點的有力支持,不典型增生是賁門癌的癌前病變,它也是在上述與賁門癌發病有關的潰瘍、息肉、萎縮性胃炎共有的關鍵病理過程。當他們發生不典型增生的改變時才可能癌變,其中結腸型化生多數具有不典型增生的性質。
賁門癌的臨床病理發期
198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修改後的胃癌TNM分期法。
【臨床表現】
早期賁門癌病人缺乏明確的特徵性症狀。上腹部不適、輕度食後飽脹、消化不良、心窩部隱痛等症狀,都易與消化性潰瘍症狀相混淆,引不起病人的重視,吃些胃葯應付一下。一直到吞咽困難加重始促使病人就醫。賁門癌另一始發症狀是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是柏油便。根據出血的嚴重程度或伴隨虛脫休克,或表現重度貧血。此種情況的發生率約占病人的5%。由於缺乏梗噎症狀,此種病人易被誤診為消化性潰瘍出血,由腹部外科醫師手術,術中方始確診。也正是因為多數系急診手術,各方面准備不夠充分,這類病人手術並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都較高,療效不良。晚期病例除了吞咽困難,還可出現上腹和腰背的持續隱痛,表明癌瘤已累及胰腺等腹膜後組織,是為手術的禁忌證。
早期賁門癌病人並無陽性體征,中晚期病人可見貧血、低血漿蛋白、消瘦甚至脫水。如果腹部出現包塊、肝大、腹水征、盆腔腫物(肛門指診),都系不適於手術的象徵。
【鑒別診斷】
賁門癌的鑒別診斷包括賁門痙攣(賁門失弛緩症)、食管下段慢性炎症導致的狹窄,以及賁門部消化潰瘍等。賁門痙攣病例的臨床特點是年輕、病史長、吞咽困難病史長,但仍能保持中等的健康狀況。X線食管造影可見對稱光滑的賁門上方漏斗形狹窄及其近側段食管高度擴張。
下段食管炎常伴隨有裂孔疝及胃液反流,病人有長期燒心反酸史,體態多矮胖,炎症時間長引發瘢痕狹窄,出現吞咽障礙。X線鋇餐表現下段食管賁門狹窄,粘膜可以不整,食管鏡檢查見到炎症肉芽和瘢痕,肉眼有時與癌不易區分。反復多點活檢如一直為陰性結果,可以確診。
【轉移與擴散】
1.直接浸潤漫延 波及食管下端胃的其他部分,如裂孔部膈肌、肝左葉、肝胃韌帶、胰尾、脾門、脾以及其他腹膜後結構。
2.淋巴道轉移 如轉移到賁門壁內,尤其是粘膜下和漿膜下層有豐富的淋巴網與食管淋巴網交通,匯集而成壁外淋巴管,向上引流縱隔,向下引流腹腔叢,最後進入胸導管。有作者提出賁門的3條淋巴引流系統:①升干,沿食管壁上行至縱隔;②右干,從胃小彎沿胃左血管和賁門食管支到腹腔動脈旁;③左干,向後壁沿大彎到胰上緣和腹膜後。又可分大彎支、後胃支及膈支。各系統沿線皆有淋巴結。屬第一站的是賁門旁(左、右)、下段食管旁及胃小彎淋巴結,第二站有胃左血管旁、脾血管旁及網膜淋巴結。遠處者有腹腔動脈旁、腹主動脈旁、肝門區、縱隔及鎖上淋巴結。
3.血運轉移 ①經過門靜脈入肝,通過下腔靜脈入體循環;②經器官間靜脈徑路直接入體循環。前者是最常見轉移通路。
4.種植 癌細胞可脫落種植到腹膜、網膜、盆腔等處,可伴發血性腹水。
2、脾胃的脾是什麼
脾胃的脾(spleen)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橢圓形,暗紅色、質軟而脆,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脾在正常情況下,只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但在病態及大失血後可以製造各種血細胞,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
脾臟
一、結構位置
脾位於腹腔的左上方,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脾位於左季肋區胃底與膈之間,恰與第9-11肋相對,其長軸與第10肋一致。正常情況下,左肋弓下緣不能觸及。脾分為內、外兩面,上、下兩緣,前、後兩端。內面凹陷與胃底、左腎、左腎上腺、胰尾和結腸左曲為鄰,稱為臟面。臟面近中央處有一條溝,是神經、血管出入之處,稱脾門。外面平滑而隆凸與膈相對,稱為膈面。上緣前部有2-3個切跡,稱脾切跡。脾腫大時,脾切跡仍存在可作為觸診的標志。
在脾附近,胃脾韌帶及大網膜中,常可見到暗紅色,大小不等,數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進作脾切除時,應將副脾一並切除。脾屬於網狀皮系統,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結構基本上與淋巴結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組織構成。其與淋巴結不同的地方是沒有淋巴竇,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竇,是血液循環的一個過濾器。
脾在正常情況下,只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但在病態及大失血後可以製造各種血細胞。脾主要功能是參與免疫反應,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紅細胞、細菌和異物,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貯存血液。胚胎時期可造血。脾臟在胚胎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後能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脾內的巨噬細胞能將衰老的紅細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細胞吞噬消滅。它還能吞噬血液中的細菌、原蟲和異物。當脾功能亢進時可破壞大量血小板及血細胞。脾有豐富的血竇,可儲存一定量(約200ml)的血液,在機體劇烈運動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時,脾的平滑肌收縮,放出儲存血液以補充機體的需要。
脾中的淋巴細胞還能製造抗體。正常的脾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緣下捫及者,均表示脾腫大。引起脾腫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後,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如由脾功能亢進或門靜脈高壓所致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二、功能作用
脾臟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脾臟有三大功能:
1. 首先它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貯存血液,當處於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時,它又將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
2. 脾臟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
3. 脾臟還可以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環中重要的濾過器,能清除血液中的異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細胞,特別是紅細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進時可能會引起紅細胞及血小板的減少。脾臟還有產生淋巴細胞的功能。
3、誰能告訴我脾臟到底是什麼東西,是什麼樣子的,在什麼部位?
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於左上腹部。 脾臟是一個富於血供的實質性臟器,質軟而脆。一般認為生理脾長10~12cm,寬6~8cm,厚3~4cm,重110~200g。 脾臟位於左季肋區後外方肋弓深處,與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膈面與膈肌和左肋膈竇相鄰,前方有胃,後方與左腎、左腎上腺毗鄰,下端與結腸脾溝相鄰,脾門與胰尾相鄰。 脾臟為腹膜內位器官,由胃脾韌帶、脾腎韌帶、膈脾韌帶和脾結腸韌帶與鄰近器官相連。 脾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脾的組織中有許多稱為「血竇」的結構,平時一部分血液滯留在血竇中,當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血竇的壁上附著大量巨噬細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紅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嗜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 脾臟切除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紊亂,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脾的腫大對於白血病、血吸蟲病和黑熱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麻煩採納,謝謝!
4、脾長在人體什麼地方,什麼形狀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橢圓形,暗紅色、質軟而脆,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脾位於左季肋區胃底與膈之間,恰與第9-11肋相對,其長軸與第10肋一致。正常情況下,左肋弓下緣不能觸及。脾分為內、外兩面,上、下兩緣,前、後兩端。內面凹陷與胃底、左腎、左腎上腺、胰尾和結腸左曲為鄰,稱為臟面。臟面近中央處有一條溝,是神經、血管出入之處,稱脾門。外面平滑而隆凸與膈相對,稱為膈面。上緣前部有2-3個切跡,稱脾切跡。脾腫大時,脾切跡仍存在可作為觸診的標志。在脾附近,胃脾韌帶及大網膜中,常可見到暗紅色,大小不等,數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進作脾切除時,應將副脾一並切除。脾屬於網狀皮系統,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結構基本上與淋巴結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組織構成。其與淋巴結不同的地方是沒有淋巴竇,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竇。
5、求解剖 題答案!
1E
2C
3E
4C
5B
6A
7D
8E
9B
10C
6、這種脾怎麼辦?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橢圓形,暗紅色、質軟而脆內,當局容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脾位於左季肋區胃底與膈之間,恰與第9-11肋相對,其長軸與第10肋一致。正常情況下,左肋弓下緣不能觸及。脾分為內、外兩面,上、下兩緣,前、後兩端。內面凹陷與胃底、左腎、左腎上腺、胰尾和結腸左曲為鄰,稱為臟面。臟面近中央處有一條溝,是神經、血管出入之處,稱脾門。外面平滑而隆凸與膈相對,稱為膈面。上緣前部有2-3個切跡,稱脾切跡。脾腫大時,脾切跡仍存在可作為觸診的標志。在脾附近,胃脾韌帶及大網膜中,常可見到暗紅色,大小不等,數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進作脾切除時,應將副脾一並切除。脾屬於網狀皮系統,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結構基本上與淋巴結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組織構成。其與淋巴結不同的地方是沒有淋巴竇,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竇。
7、我體檢時查出有副脾,是天生的嗎
副脾1.2.1病理和臨床表現副脾是指除正常位置的脾臟外,還有一個或多個與脾臟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內皮組織存在。副脾發生率10-30%。副脾的發生位置的頻度依次為脾門、脾血管、胰尾部腹膜後、沿胃大彎的大網膜、小腸、大腸系膜、女性的左側闊韌帶、Douglas窩和左睾丸附近。副脾的數量不等,多為單發。大小相差很大,從只有顯微鏡下才能發現到與正脾大小相當。脾周圍副脾的血供多數來自脾動脈。副脾無特殊臨床表現。偶可發生自發性破裂、栓塞和蒂扭轉等。在血液病,特別是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溶血性貧血患者採用切除脾治療後,如症狀再現,就應考慮到副脾存在的可能性。應仔細尋找,如發現副脾須在切除。1.2.2聲像圖表現在相應部位檢出,邊緣清晰,包膜光整,內部為均勻細點狀回聲,回聲強度與正脾相似,但與正脾的分界清楚。多呈近似圓形或橢圓形的實質腫塊。約54%的副脾有與正脾門處動、靜脈相通的血管分支,用彩色多普勒檢查可以清楚顯示。1.2.3診斷與鑒別診斷對位於脾臟周圍較大的副脾,可根據在正脾外,有超聲顯示均勻性實質團塊的聲像圖特徵,進行診斷。需與多脾綜合征、脾門淋馬結腫大、腎上腺腫瘤、腹膜後腫瘤或其他異位組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鑒別。補充:在脾附近,胃脾韌帶及大網膜中,常可見到暗紅色,大小不等,數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進作脾切除時,應將副脾一並切除。補充:副脾只要沒有出現症狀也是用不著治療的,如果需要治療主要是手術。
8、連接脾臟的韌帶有哪些
脾胃韌帶:內含胃短血管,特點是上短下闊,處理上部顯露困難,極易損傷胃壁和撕破脾臟。
脾結腸韌帶
脾腎韌帶
脾隔韌帶:位置較高,深藏於脾窩,且較短窄。手術顯露、鉗夾均不易,常是脾切除時處理最為困難之處。
脾腎韌帶和脾隔韌帶的充分游離及切斷,是脾手術時將脾托出腹腔的關鍵所在。在門靜脈高壓症脾腫大時,上述兩韌帶又常為側枝循環建立之處。不僅血管叢生,有時甚至有粗大的靜脈深藏其間,脾切除時應特別注意。
9、有次去體檢。B超顯示我有副脾。搞不明白。希望網友能提供關於副脾的詳細資料。
副脾
1.2.1病理和臨床表現
副脾是指除正常位置的脾臟外,還有一個或多個與脾臟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內皮組織存在。副脾發生率10-30%。副脾的發生位置的頻度依次為脾門、脾血管、胰尾部腹膜後、沿胃大彎的大網膜、小腸、大腸系膜、女性的左側闊韌帶、Douglas窩和左睾丸附近。副脾的數量不等,多為單發。大小相差很大,從只有顯微鏡下才能發現到與正脾大小相當。脾周圍副脾的血供多數來自脾動脈。
副脾無特殊臨床表現。偶可發生自發性破裂、栓塞和蒂扭轉等。在血液病,特別是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溶血性貧血患者採用切除脾治療後,如症狀再現,就應考慮到副脾存在的可能性。應仔細尋找,如發現副脾須在切除。
1.2.2聲像圖表現
在相應部位檢出,邊緣清晰,包膜光整,內部為均勻細點狀回聲,回聲強度與正脾相似,但與正脾的分界清楚。多呈近似圓形或橢圓形的實質腫塊。約54%的副脾有與正脾門處動、靜脈相通的血管分支,用彩色多普勒檢查可以清楚顯示。
1.2.3診斷與鑒別診斷
對位於脾臟周圍較大的副脾,可根據在正脾外,有超聲顯示均勻性實質團塊的聲像圖特徵,進行診斷。需與多脾綜合征、脾門淋馬結腫大、腎上腺腫瘤、腹膜後腫瘤或其他異位組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鑒別。
補充:在脾附近,胃脾韌帶及大網膜中,常可見到暗紅色,大小不等,數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進作脾切除時,應將副脾一並切除。
補充:副脾只要沒有出現症狀也是用不著治療的,如果需要治療主要是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