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拉<韌帶>視頻教程。有懸賞·!
膝韌帶損傷
一.概念
韌帶是膝關節的穩定因素,側副韌帶、關節囊韌帶和交叉韌帶損傷頗為常見。韌帶斷裂若失去早期修復機會.常遺留不同程度的膝關節不穩。不穩定的關節容易反復受傷,導致股部肌肉萎縮或變性關節炎。晚期韌帶重建方法雖多,遠期效果多不理想,不能完全恢復原韌帶的功能。因此,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二.生理解剖及功能 韌帶是膝關節的重要穩定因素,特別是側副韌帶和交叉韌帶。
內側副韌帶由淺、深、斜三部分組成。淺(前)部起於股骨內髁,止於關節線遠側約3—4cm的脛骨上部,前緣明顯易辯 ,深面下有膝內下動靜脈和一滑囊。膝關節過伸時該部韌帶較易撕裂。內側副韌帶深部來自關節囊,起止於靠近關節軟骨邊緣的股骨及脛骨內髁。該部纖維較短而厚實,其中段與內側半月板相連。斜行纖維始於股骨內髁淺部纖維的後方,向下呈扇狀散開,止於關節線下方的脛骨內髁後半部。此部亦與與內側半月板相連。內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側的主要穩定結構。其功能主要抵抗作用。
外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外上髁上方,止於腓骨頭,呈圓索狀。該韌帶與外側半月板不相連,有腘肌腱相隔。膝關節外側有四重結構。分別是髂脛束、股二頭肌肌腱、外側副韌帶、腘肌。主要抵抗內翻應力。
膝關節伸直時,側副韌帶可防止關節側向活動,但屈膝時旋轉應力可造成側韌帶損傷.
膝十字韌帶分為前、後十字韌帶,它和膝內、外側副韌帶、髕韌帶、膝部伸屈肌群和關節囊等,共同維持關節的穩定.
前十字韌帶,起於脛骨髁間隆突前方偏外凹陷處及外側半月板前角,向後上外方成60º角斜行、止於股骨外髁內側面之後部。在股骨附著部以下10一12mm處開始呈扇形扭曲,隨膝伸屈活動而改變。韌帶在脛骨附著部的前後長度為30mm,其前緣距脛骨平台為15mm,前十字韌帶在上端附著部使韌帶呈圓弧狀,前緣為弧線形並向後側隆突,附著點在內收肌結節水平下12mm,與脛骨幹後側皮質延長線的後方8mm處。
前十字韌帶分前內側束和後外側束,後外側束較前者肥大,前內側束止於弧線上,而後外側束止於直線上,前者比後者更偏後。此韌帶長度為37—41mm,平均39mm,寬度10—12cm,平均11mm。前十字韌帶的股骨髁附著點位於膝關節矢狀面屈伸軸的後方,而脛骨附著點位於屈伸軸的前方.當膝關節屈曲50一60º。時,後外側束的股骨髁附著點與脛骨附著點相互靠
近,後外側變得鬆弛;前內側束的股骨髁部附著點的最突出部向下或向後移位,不隨膝關節屈曲而後前移動,故於屈膝位時前內側束緊張。
前十字韌帶分為三束,即前內側束、中間束與後外側束。認為單純切斷前內側束並不增加前內側旋轉不穩定,但如果同時切斷中間束,則可增加的內例旋轉不穩定。
供應前十字韌帶的血運來自膝中動脈,在股骨髁間窩部進入前交叉韌帶,沿韌帶的背側下行在接近脛骨隆突部分為兩支。稱為脛骨髁間動脈,最終供應脛骨兩髁。
關於前十字韌帶的功能
1.限制脛骨前移
2.限制過伸
3.限制內、外旋活動
4.限制內、外翻活動
後十字韌帶:起於脛骨髁間隆突的後方,向前內方成70—80º角,斜行止於股骨內髁部,附著點呈圓弧形,上界雖水平而下界凸出,且平行於股骨髁關節面的下緣,其上界距股骨內收肌結節水平23mm處。後十字韌帶的平均長度為38mm,寬度13mm。後十字韌帶強度為前十字韌帶的2倍,在伸膝位,後十字韌帶的走行方向近於垂直,在屈膝位時則較為水平;該韌帶又可分為前、後兩束,當伸膝時張而後束鬆弛;屈膝位時前束緊張。
後十字韌帶的功能
1.限制脛骨上段後移
2限制過伸
3.限制旋轉
4.限制側方活動
肌肉是膝關節的動力性穩定因素.股四頭肌是全身最強有力的肌肉之一,膝關節受傷或感染時該肌迅速萎縮。股內側肌是四頭肌重要的組成部分,功能減退或喪失時,膝關節不能
完全伸直,關節不穩定.缺股四頭肌雖然也能走路,但起立、上樓梯等活動需要良好的股四頭肌功能。
腘繩肌與腓腸肌同為膝關節屈肌.膝關節屈曲時脛股骨之間可發生旋轉活動,股二頭肌有外旋脛骨作用,縫匠肌、股薄肌、半膜肌和半腱肌等有脛骨內旋作用。闊筋膜張肌是強有力的膝關節外旋肌,膝關節若長時間處於屈曲位,常可發生脛骨外旋畸形。股二頭肌為膝外側提供動力性支援。半膜肌對膝關節後內側穩定必不可少,其肌腱從脛骨內髁向上,橫過膝後方,成為後斜韌帶,止於股骨外髁。腘肌靠近外側半月板,其肌腱與外側半月扳相連.腘肌收縮可使脛骨內旋,也可使外側半月板向後外側移動,對外側半月板有保護作用。
三. 韌帶損傷分類與診斷
(一)膝關節損傷機制
由於韌帶損傷或是其他因素,造成膝關節發生異常的活動,被稱作膝關節不穩定。本節
主要涉及的是由於韌帶損傷而引起的膝關節不穩定。
1.膝關節的運動 膝關節運動的主要表現是伸屈、旋轉和收展。這些運動實際上是沿著運動軸的軸向的移位活動和繞著軸的旋轉活動。膝關節每活動一度都是三維空間的運動,在三維空間內共有三個運動軸,分別是x(矢)軸、Y(冠)軸和z(垂直)軸。因此,沿著三個軸上的六個方向的移位活動,和繞著三個軸的六個方向的旋轉活動被稱為膝關節六相自由度。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股骨髁和脛骨髁相對運動形式包括了滾動(沿著x軸向的前後移位),滑動(繞著Y軸的旋轉活動),旋轉(繞著z軸的旋轉活動)和擺動(繞著x軸的旋轉活動),以及上下的活動(沿著z軸向的遠近移位)。膝關節屈伸運動瞬時中心的心型曲線描述了膝關節運動在二維空間的活動軌跡,反映了脛骨股骨之間的滾動與滑動的比例關系。對扣鎖機制的表述則充分體現了膝關節三維運動的特點。描述膝關節運動,臨床上多以脛骨作為主要活動對象,股骨作為相對靜止的一方。如屈曲往往指脛骨相對於股骨的屈曲運動。
x軸代表矢狀軸。對應於x軸的活動是沿著軸向的前後移位和繞著軸的旋轉活動—膝關
節的內收外展。
Y軸代錶冠狀軸。在某種意義上,Y軸是股骨髁的軸。與其相對應的活動是沿軸向的內
外移位和繞著軸的膝關節的屈曲和伸直。在正常的膝關節屈伸運動中,Y軸有一定范圍的移
動,即膝關節屈伸運動的瞬時中心型曲線。另外,在本節涉及的活動中均不包括沿Y軸的
內外移位,只有在創傷性膝關節脫位章節里才涉及沿Y軸的內外側移位。
Z軸代表垂直軸,是脛骨的縱軸。正常位於脛骨平台中心附近,與其相對應的活動是沿軸向遠近端移位和繞著軸向的旋轉-脛骨的內旋外旋。
當膝關節不穩定發生異常活動時,脛骨相對於股骨的活動方向是以此為標淮而確定的。
例如:脛骨內側相對於股骨內側向前移位,內側關節間隙張開,稱為前內側旋轉不穩定。其
意義是脛骨內髁沿x軸的前移,沿Z軸的遠近端分離移位,但不是繞z軸旋轉,而是繞著病理性脛骨平台的前外側區域軸旋轉;脛骨內側相對於股骨內側發生遠近端分離移位.稱為單平面內側不穩定(沿z軸的遠近端移位)等等。
(二)韌帶損傷的分度
根據1968年美國醫學會為韌帶損傷的定義,損傷是指附著]於骨與骨之間的(韌帶)結
締組織的損傷,或是附著於骨組織部位的撕脫傷。
韌帶損傷分三度: I度:少量纖維或1/3以下的韌帶損傷,無關節不穩定;Ⅱ度:中量或2/3以下韌帶損傷,無不穩定;Ⅲ度:2/3以上的纖維損傷,有關節不穩定。
在臨床應用中,常以對側肢體作為對比檢查的對象。當與對側關節的穩定試驗比較無差
別時,記為0度;差別在5mm以內時為I度;差別在5—10mm為Ⅱ度;10mm以上為Ⅲ度。在標定不穩定的移位時,美國骨科學會使用0—3+表示法:0代表正常;1+代表5mm以下移位;2十表示5—10mm移位;3十為10—15mm移位。以後有人又在此基礎上定義了4度,為15mm以上的移位。
(三)膝關節不穩定分類與診斷 1976年美國骨科協會運動醫學研究教育委員會公布了目前公認的膝關節不穩定分類。表1分類中包含了損傷外力方向,機制,應力試驗種類以及病理解剖基礎等。
膝關節不穩定分類
2、韌帶拉傷了怎麼恢復。
韌帶是連接兩塊骨頭的組織。最常見的韌帶拉傷有兩種:踝關節外側的韌帶拉傷,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歪了腳;和膝關節的韌帶拉傷(在後面的膝部疼痛部分詳細介紹)。韌帶拉傷的部位會出現腫脹和淤血,韌帶拉傷的治療辦法是在拉傷之後馬上做到以下幾點:
1.休息、馬上停止運動,不要讓受傷的關節再負重
2.冷敷。冰塊或者其它冷敷可以幫助減少疼痛和腫脹,因為降低溫度可以減少血液循環。每次冷敷15到20分鍾,每天三到四次。
3.壓迫。用綳帶或其他辦法壓迫受傷局部可以減少出血、淤血。綳帶產的緊度要適中,你能感覺到有壓力但又不會讓你支端發麻或缺血。
4.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腫脹,促進血液迴流。
3、韌帶撕裂要幾年恢復
這種情況韌帶撕裂一般來講需要休息至少半年以上才能初步恢復,並且如果韌帶撕裂必要嚴重,甚至要進行手術治療,建議做個核磁共振檢查,明確韌帶撕裂的程度和現在癒合的情況,但休息的時間至少要有半年以上
4、求 這些拉韌帶動作圖 或 視頻解析
優酷上有
5、韌帶拉傷怎麼鍛煉恢復
1
韌帶拉傷的恢復與治療要視具體傷病情況而定,輕微韌帶損傷也俗稱拉傷,但恢復很快可以自愈,基本不需治療便可迅速恢復。中度韌帶拉傷也就是指疼痛感強烈,患處正常活動受限,這種程度的拉傷關鍵在於及時治療,安心養息,簡單的葯物與保養可以使其快速痊癒。推薦使用中葯外敷,比如《骨方世醫綜合貼》。能夠消炎鎮痛,促使損傷部位加速恢復。
2
一般韌帶拉傷都存在氣滯血瘀現象,可選食具有行氣活血、消瘀止痛作用的食物,如三七、蔥白、橘皮、玫瑰花、螃蟹、油菜、慈姑、茄子、山楂等。但一定要注意,如果還有出血現象,則不宜選用。
3
韌帶拉傷不同於骨折,完全不需要太多飲食上的補充。因為大多損傷都是運動性損傷,所以最主要的是休息、制動, 最好是卧床,不要到處走動活動,這樣損傷處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休息。
4
休息也要有度。如果是腿部韌帶拉傷,則要休息加適量運動鍛煉,這樣方便更快恢復
6、給些練韌帶的視頻和圖片
關於柔韌性的修練
一、關於正壓腿
在壓腿的幾種方法里,正壓腿是基礎,也是習練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初練者常存在以下問題:低頭、彎腰,急於用頭碰腳,胸部和腿之間出現一個大空兒,還有的站不穩,像要後倒似的,甚至出現腿部韌帶受傷。要解決以上問題,壓腿時可注意以下幾點:
1、規范動作,分步進行
(1)初練時,不宜做強度很大的練習。把腿放在與腰同高的物體上,髖部後坐,臀部要平,支撐腿與地面
垂直,膝部挺直,被壓腿腳尖向上並有意識地向回勾扣,上身用力向前移動,使被壓腿成一直線。腳
尖回勾有利於拉長腿部韌帶、肌腱、肌肉,上身前移可拉長軀干,特別是脊椎。一條腿壓幾分鍾後,
再換另一腿。幾天之後,腿部肌肉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時,可進行下一步。
(2)被壓腿及支撐腿均挺直,雙手按壓被壓腿膝部,收髖使身體盡量向前俯壓,以增強膝關節後之窩肌的
伸展性。
(3)雙手按被壓腿膝部,髖部後坐,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壓,試著以腹部貼大腿,此步成後,可進行下一步
練習;
(4)雙手由下抱握被壓腿小腿,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壓,試著以腹部貼大腿、以胸部貼膝蓋。此步成後,可
進行下一步練習。
(5)被壓腿與支撐腿挺直,雙手搬住腳掌,腹部貼大腿,胸部貼膝蓋,試著以額頭碰腳尖。此步成後,可
進行下一步練習。
(6)雙手搬住腳掌,腹部貼大腿,胸部貼膝蓋,試著用嘴觸腳尖。此步完成後,進行下一步。
(7)雙手搬住腳掌,依上法,用下齶碰腳尖。此步成後,說明正壓腿已成。
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地練習,使軀干與腿部形成一一對應,如腹部與大腿、胸與膝、頭與腳尖依次對應接觸,才可避免軀干與腿之間出現的空兒。
2、由輕到重,由低到高
壓腿時,身體對腿部韌帶、肌腱、肌肉施加壓力。初練時,用力要輕,當練習一段時間後可逐漸加重壓力;如果一開始就施以重力,也許能堅持一二天,恐怕第三四天連走路也難了。腿放的高度應由低到高。將腿放至與腰同高,壓到下頜碰到腳尖時,可把腿放在與胸同高的物體上;再練至下頜下碰到腳尖時,可把腿放在與肩同高的物體上,直至把腳放在與頭高的物體上。
3、先拉後壓,由近及遠
初練壓腿,因其腿部韌帶、肌腱、肌肉伸展性差,猛然用力拉長,不僅徒勞無功,還會使韌帶受傷。因此初練時,應先拉長腿部韌帶、肌腱、肌肉及脊椎,然後施以振壓;振壓也要一下一下地進行,不可急於求成。壓腿時還要注意軀干與腿部的接觸是由近及遠的,軀干與腿相應部位的接觸順序是:軀干:腹部—胸部—頭部腿部:大腿—膝蓋—腳尖,不要一開始就毫無顧忌地用頭硬碰腳尖。
4、要意志堅強,持之以恆
進行腿部柔韌性練習,的確枯燥乏味,尤其是練到一定程度,還會有腿、髖部酸痛的感覺,這是練習者出現的類似長跑運動員一樣的「疲勞期」,此時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堅強的意志,有苦恆之心,不可停歇。因腿功柔韌素質與腿功其它素質比較起來,容易發展,也容易消退。此時應善於自我調整,適當減輕下壓力度、幅度,減少壓腿時間,或是進行踢腿練習,與壓踢結合等。只要堅持下去,酸痛的感覺會逐漸消失的,那時你會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興奮的。
5、壓前要做好准備活動
練習前,可做一些腰、胯、膝、踝關節、腿部肌肉的准備活動。因為肌肉、韌帶的伸展性與肌肉的溫度有關,通過准備活動,可提高肌肉的溫暖,降低肌肉內部的粘滯性,有利於腿之柔韌性練習。
二、關於正踢腿
踢腿是腿功柔韌性訓練最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鞏固壓腿、劈腿、吊腿的效果,也為實戰腿法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踢腿時常出現的問題有:1、重心不穩,甚至摔倒;2、支撐腿腳跟抬起或支撐腿膝部彎曲;3、彎腰凸背。解決上述問題,踢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起腿要輕
腿將要踢起時,要迅速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另一腿上,使將要踢起的腿部肌肉放鬆,這樣才會起腿輕,踢腿快如風。為防止摔倒,也可背靠牆或肋木練習。
2、踢時要快
腿由下至上快速向面部擺動,這里有一個加速的過程。踢時髖部要後坐,腿上擺有寸勁。剛剛練習踢腿時,必須保持動作的規范性,寧可踢得剛過胸也不把支撐腿的腿跟抬起或膝部彎曲,或是彎腰凸背用頭去迎碰腳尖,這些均說明腿的柔韌性訓練不到位,韌帶還沒有拉開。只要堅持壓踢結合,常練不輟,定會達到腳碰前額的。
3、落腿應穩
初練者往往踢起腿剛落地,就踢另一腿,從而出現出腿笨重、身體歪斜的現象。這是因為踢出的腿剛落地時,身體的重心還在原支撐腿上,腿下落時轉移重心,勢必出現上述現象。正確的做法是等腿落實後,身體重心轉換已畢再踢出另一腿。其實這樣練習也有利於實戰中連環腿法的應用。
運動要能夠提升能力並避免傷害,熱身與拉筋就好像武俠小說裡面的基礎內
功一樣,必須是持之以恆而扎實的;但是,許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
掌握不到要領;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因此,為了拉筋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並確保安全,以下的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1.在拉筋之前必須先熱身;比如說,利用小跑步使體溫增加,使肌肉與肌腱
處在備戰的狀態,如此拉筋的成效會提高,也可以減少不當拉筋反而受傷
的機會。
2.在拉筋之時不要暫停呼吸;應該很緩慢及深深地呼吸;暫停呼吸,屏氣凝
神,會使負氧債增加,動作不協調,拉筋受傷的機會提高。
3.在運動之前及之後都要拉筋;一般人只記得運動之前要拉筋;而運動後一
身疲倦,便連動都不想動;其實運動之後,雖然肌肉酸痛,可是仍然須再
緩和地作一次拉筋,如此可使肌肉纖維重新調理,恢復疲勞的速度加快,
下一次運動時肌肉的條件也會更好。
4.拉筋的動作要緩慢而溫和,千萬不可猛壓或急壓。拉筋的目地,是在利用
肌肉肌腱的彈性及延伸,刺激肌肉梭神經及肌腱感受小體的神經訊息,而
逐漸地增加伸展的潛力及忍受力。無論是律動式或固定式(連續30秒以上),
只要是緩和的,都有成效;最忌諱平常拉壓不到的筋,為求速成而猛烈地
急壓,或別人施加外力幫忙;只要用力不當,都會反而造成傷害。
5.替換拉筋的肌肉群;對同一個動作,可能有許多肌肉共同組成相同功能的
群體,協同地完成動作;但是這些肌肉,因為解剖位置的不同,可能需要
靠不同地拉筋動作,才能一一地伸展到;除了協同肌,方向作用相反的擷
抗肌也必須對等的拉筋;如果協同肌有拉筋的漏網之魚,在某一些極限動
作便可能登頂不能而受傷;如果擷抗肌沒有一些伸展,則在強烈收縮時失
去平衡,也會使之受傷。
6.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有"
張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覺神經元正確地反應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
"痛"的感覺,濱臨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成功的熱身拉筋,是暢快運
動的推進器,也是避免受傷的防護罩;每一個人,必須把握以上的原則,
並建立個人最適合的例行步驟,便之成為習慣;這好像是開車綁安全帶一
樣,不是為了上高速公路才想起,也不是怕警察開罰單才要做;而是為了
自己的安全,一上車便綁安全帶,想運動便熱身拉筋;關鍵都在一念之間
的不存僥幸,並享受其中的樂趣;如此,快樂與安全,皆在其中矣。
良好的柔韌性不會妨礙生長,而且有利於生長。保護骨骼肌肉,有效預防傷病。
參考資料:http://post.baidu.com/f?kw=%CE%E4%CA%F5
回答者:龍珂 - 舉人 五級 7-13 16:18
要圖找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