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椎板和黃韌帶

椎板和黃韌帶

發布時間:2020-10-14 03:06:32

1、馬尾神經損傷有什麼徵兆?

你好,出現了馬尾神經損傷的情況是需要積極進行治療的,馬尾神經損傷,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大多數是由先天或者後天的原因,致使腰椎管相對狹窄,產生壓迫馬尾神經出現的一種情況,患者的症狀會出現排尿無力,有的時候還出現排便失禁的情況,需要去正規的醫院做相關的檢查之後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2、脊髓型頸椎病術後六十天手能拿筷子了有勁兒啊還有點麻還能恢復嗎?

脊髓型頸椎病手術60天是可以拿筷子了,稍後還能夠回復的。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骨間連接結構退變,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鉤椎關節增生,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導致脊髓受壓或脊髓缺血,繼而出現脊髓的功能障礙,因此脊髓型頸椎病是脊髓壓迫症之一,可嚴重致殘,佔全部頸椎病的10%~15%。
脊髓型頸椎病的基本病因是頸椎退變。在頸椎各個結構中,頸椎間盤退變被認為發生最早。隨著椎間盤質地變性,含水量減少,高度下降和周緣突出,椎間盤後部被覆的後縱韌帶的增厚骨化,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相應椎板間黃韌帶及椎間關節應力增加,韌帶關節囊增厚,彈性減少,造成椎管徑線減少,尤其是前後徑,即矢狀徑的減少構成了脊髓壓迫症的靜態因素。動態性因素主要是指頸椎的伸屈活動加重脊髓的應力、變形。頸椎伸展時,椎管長度縮短,脊髓鬆弛,脊髓組織變「短粗」,截面積增大,黃韌帶自側後方折入椎管,纖維環及被覆的後縱韌帶後突,脊髓受壓增加;頸椎屈曲時,椎管拉長,脊髓變扁、變寬,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贅和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抵壓脊髓,加重脊髓損害。有些作者強調頸椎後伸時,為上一椎體後下緣與下一椎節椎弓後部前上緣靠攏,產生對脊髓「鉗壓」作用。脊髓的功能障礙病理在於脊髓受壓和脊髓血供障礙所致,脊髓內神經纖維數量減少,軸漿流阻斷、扭曲變形,脫髓鞘變化,神經細胞壞死,凋亡,脊髓炎症缺血等,少有膠原增生、瘢痕形成或囊性變。
鑒於脊髓型頸椎病的病理改變,非經手術難以解除脊髓壓迫,逆轉和自限的機會不多,如果沒有手術禁忌,應該認作是手術適應證。
關於手術進路,前路還是後路,范圍減壓,採取椎板成形以及是否採取融合固定有不同的意見。
需強調如下問題:其一明確脊髓病變的目標椎間,以便手術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其二在狹窄病變中心部位,椎管內沒有緩沖空間,對致壓病變組織必須揭除或磨除,不能伸入咬骨鉗咬除,以免傷害已處於病變狀態的脊髓

3、我想問一下那個「黃韌帶肥厚」是怎麼回事?怎麼引起來的?

黃韌帶是脊柱椎管內的維持脊柱穩定性的一個韌帶組織結構,它屬於脊柱後柱的支持結構之一。多由於長期的坐位或彎腰工作導致肥厚,常引起椎管的狹窄,嚴重者會出現腰痛和下肢的疼痛和麻木,應該到醫院做CT或MRI檢查,根據輕重選擇治療方案。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

【概述】

黃韌帶並不連續,兩側黃韌帶在中線上有一裂隙。它起自上位椎板的前下面,止於下位椎板的後上面。

海口市人民醫院骨科中心郭祥

黃韌帶行走於相鄰椎板之間,主要由堅韌的黃色彈力纖維構成,其上端附著於上一椎板前面,向外至下關節突構成椎間關節囊的一部分,再向外附著於橫突的根部;黃韌帶下端附著於下一椎板的上緣,黃韌帶的外側游離,構成椎間孔的後界。在中線兩側黃韌帶之間有少許脂肪,在韌帶的正中部有一裂隙,其中有靜脈穿過,黃韌帶占據椎管背側約3/4面積,此韌帶由上而下增強,以腰部韌帶最厚,約2~3mm,此韌帶具有限制脊柱過屈的作用。

黃韌帶肥厚是造成腰椎管狹窄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與關節突增生內聚、椎板增厚等因素共同構成腰椎管狹窄的病因。單純黃韌帶肥厚造成腰椎管狹窄臨床上較少見,但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病因】

黃韌帶肥厚的病因或發病機制尚未清楚,可能與慢性退變、外傷、炎症、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腰椎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異常很高,其彈力纖維會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及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肥厚纖維化,最終將導致黃韌帶鈣化。

【病理】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的最終結果是造成椎管狹窄,特別是側隱窩引起始部的狹窄,導致馬尾神經受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退變肥厚的黃韌帶彈力纖維減少,膠原纖維代償性增多,纖維排列紊亂,並出現較明顯的變性及鈣化;而膠原含量顯著增高,是黃韌帶肥厚的主要原因。

【臨床症狀】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好發於老年人,病程長,可有急性加重過程。好發於腰4~腰5椎板之間,使馬尾神經及神經根受到壓迫。神經根可雙側受累,也可單側受累。臨床症狀與腰椎管狹窄的症狀相似。常以下腰部疼痛為主,休息後可緩解或消失,可有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體征】

本病常常是症狀重而體征輕。病變節段棘突旁壓痛明顯,腰過伸試驗陽性,是本病的重要體征,直腿抬高試驗往往陰性。病程較長者可有感覺及肌力異常。病變位於腰3、4間隙時,腰4神經根受壓,小腿前側麻木,股四頭肌肌力減退,膝反射減弱;病變位於腰4、5間隙時,小腿外側或包括足母趾足背有麻木,偶有足下垂,腱反射一般正常;腰5、骶1間隙受累時,小腿後外側及包括外側三足趾足背麻木,踝反射一般減弱或消失。

【診斷】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引起的腰椎管狹窄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腰椎管狹窄症等馬尾神經和神經根受壓性疾病的臨床表現相似,單純依靠臨床表現是不能作出正確診斷的。其診斷主要是依靠CT及MRI等影像學診斷技術,特別是MRI對其有確診的重要意見。MRI具有多方位多參數成像特點,使黃韌帶在MRI圖像上表現出其獨有的特徵性,對黃韌帶肥厚的診斷優於其他影像學方法。

【治療】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的治療與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基本相同,輕者可行按摩、理療、牽引及口服消炎鎮痛葯等治療,重者要施行椎管減壓手術。

【預防】

鼓勵青壯年應加強身體鍛煉,以延緩脊柱退行性變進程,老年人也應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並加強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這對延緩退行性黃韌帶肥厚加重是十分有益的。

與椎板和黃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