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組成髕韌帶

組成髕韌帶

發布時間:2020-10-14 01:44:26

1、麻煩大家幫忙回答: 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關節盂構成,是典型的多軸球窩關節。關節盂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盂唇來加深關節窩,關節周圍有薄而鬆弛的關節囊包繞,關節囊丄壁有喙肱韌帶加固。作用:肩關節為全身最靈活的關節,可做三軸運動,即冠狀軸上的屈和伸,矢狀軸上的收和展,垂直軸上的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肘關節,包括三個關節: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構成,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關節凹構成,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和尺骨橈切跡構成。三個關節包裹在一個關節囊內,有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橈骨環狀韌帶加固。作用:肘關節的運動以肱尺關節為主,允許做屈、伸運動。肱橈關節允許做屈、伸、旋前和旋後運動。橈尺近側關節和橈尺遠側關節聯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後。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主要韌帶有髕韌帶,腓側副韌帶、脛側副韌帶腘斜韌帶和膝交叉韌帶,膝交叉韌帶又包括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膝關節囊的滑膜層向上突起形成髕上囊,髕骨下方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內,形成一對翼狀襞,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有髕下深囊。關節面之間還有半月板,分為呈C型的內側半月板和呈O型的外側半月板。膝關節的作用是屈膝和伸膝。

2、有幾個關於解剖的問題。很急!!!! 【多選】由肌腱組成的結構有:A 跟腱 B 髕韌帶 C 交叉韌

<

3、膝蓋的筋傷到,都一年了,怎麼辦?

軟組織損傷是指各種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濕邪侵襲等原因造成人體的皮膚、皮下淺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韌帶、關節囊、滑膜囊、椎間盤、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的病理損害,稱為軟組織損傷。臨床表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軟組織損傷的主要分類:扭傷類,挫傷類,碾壓傷類;有急性筋傷,慢性筋傷類;有開放性損傷類,閉合性損傷類等。

中醫稱軟組織損傷為「筋傷」。臨床分型有:(1)初期,即傷後1~2周,以氣滯血瘀,疼痛、腫脹或瘀血化熱為主。治宜攻利法、攻下逐瘀、行氣活血和清熱涼血為主。(2)中期,即傷後2~6周,以營衛不和為主。治宜和營止痛。(3)後期,即傷後6周以後,以氣血不足為主。治宜補益為主。

方1 佛手陳皮飲

組成:佛手50克,陳皮30克,白糖2匙。
用法:將佛手、陳皮洗凈切碎,置人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文火煮10分鍾,濾渣取汁,加白糖,分次飲服。
功效: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初期,即損傷1周以內,且病情較輕者。
附註:佛手行氣止痛,陳皮行氣寬胸。
來源:民間驗方。

方2 荔枝核粥

組成:荔枝核50克,粳米100克。
用法:將荔枝核搗碎洗凈,置鍋中,加清水100毫升,急火煮開10分鍾,濾渣取汁;將粳米荔枝核汁共人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5分鍾,改文火煮30分鍾,成粥,趁熱服用。
功效:行氣止痛散結。
主治:軟組織損傷初期,局部腫脹明顯或有結塊者。
附註:荔枝核有行氣止痛散結之功效。
來源:王慕同.大眾葯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05

方3 月季花飲

組成:月季花5克,紅糖15克。
用法:將月季花洗凈,置鍋中,加清水200毫升,急火煮沸5分鍾,濾渣取汁,加紅糖,分次飲服。
功效: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初期,腫脹疼痛明顯者。
來源:夏翔,等.家庭食養食補食療全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27

方4 桃仁冬瓜米粥

組成:桃仁10克,冬瓜20克,粳米100克。
用法:桃仁搗爛如泥,用水研汁去渣,與冬瓜、粳米一同置鍋中,加清水2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改文火煮30分鍾,成粥,趁熱食用。
功效:行氣消腫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早期,腫痛明顯者。
來源:夏翔,等.家庭食養食補食療全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27

方5 黑豆白芷飲

組成:黑豆20克,白芷20克,白糖2匙。
用法:將黑豆、白芷分別洗凈,置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5分鍾,改文火煮30分鍾,濾渣取汁,加白糖,趁熱分次飲用。
功效: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中期,腫脹疼痛不減,但較穩定者。
附註:黑豆活血祛風,白芷行氣止痛。
來源:夏翔,等。家庭食養食補食療全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7

方6 韭菜炒鵪鵓蛋

組成:韭菜200克,鵪鶉蛋10隻。
用法:韭菜揀凈洗清,段成條,鵪鶉蛋去殼拌勻。鵪鶉蛋下油鍋炒成塊,盛起備用;韭菜炒熟,再將鵪鶉蛋拌炒,加鹽、味精拌和, 上碟食用。
功效:行氣活血散瘀。
主治:軟組織損傷中期,以腰以下損傷為明顯者。
附註:韭菜辛溫,溫陽補虛,行氣理血、活血散瘀。
來源:夏翔,等.家庭食養食補食療全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9

方7 橘皮米粥

組成:橘皮干10克,粳米50克。
用法:將橘皮干碾為細末,置鍋中,加粳米,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改文火煮30分鍾,成粥,趁熱分次飲食。
功效:行氣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中期,伴有脾胃不適,納差者。
來源:王慕同.大眾葯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205

方8 桃仁牛血羹

組成:桃仁12克,鮮牛血(已凝固)200克,精鹽少許。
用法:將桃仁去皮、尖,研成細末。將桃仁末、牛血同放人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文火煲成湯,放人精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中期。
來源:薛秀娟,等.大眾葯膳.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58

方9 黃酒雞血飲 .

組成:活雞熱血15毫升,熱黃酒25毫升。
用法:活殺雞時取雞熱血15毫升,即刻注入熱黃酒內,趁熱服用。
功效:行氣通絡散結。
主治:軟組織損傷後期瘀腫趨於硬結者。
來源:夏翔,等.家庭食養食補食療全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27

方10豬血豆腐湯

組成:豬血(凝固)100克,豆腐100克。
用法:將豬血、豆腐切成小塊,投入煮沸的雞湯250毫升內,加入調味品,再煮沸後食用。
功效:和胃養血柔筋。
主治:軟組織損傷中後期。
來源:夏翔,等.家庭食養食補食療全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28

方11 黃酒泡薏仁

組成:薏苡仁100克,黃酒500克。
用法:薏苡仁洗凈晾乾,研成細末,放人黃酒瓶中封固,每天均搖1次。封固5天後,分次飲用,每日2次,每日10~15克。
功效:祛風濕,強筋骨,健脾胃。
主治:軟組織損傷中後期復感風邪者。
附註:薏苡仁有健脾益氣,清利濕熱之功。
來源:夏翔,等.家庭食養食補食療全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28

方12 大棗白芷粥

組成:大棗10枚,白芷10克,粳米200克。
用法:將大棗、白芷分別洗凈,置鍋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開5分鍾,改文火煮30分鍾,成粥,趁熱分次飲用。
功效:補益中氣,行氣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後期體虛者。
來源:民間驗方。

方13 牛肉荔枝羹

組成:牛肉50克,荔枝(鮮)50克。
用法:牛肉煮熟後切成塊,鮮荔枝去核,共置鍋中,加清水200毫升,急火煮開2分鍾,文火煲成羹,分次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理氣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後期。
附註:牛肉味甘性平,補脾益氣,強筋壯骨。荔枝生津和胃,補益氣血,理氣止痛。
來源:王慕同.大眾葯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58

4、膝關節的基本構成?

膝關節由下股骨,上脛骨和髕骨組成。它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屬於滑車關節。

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散。它附著在每個關節面的周邊,並通過韌帶加強,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韌帶包括:

1、髕韌帶

它是股四頭肌肌腱的中央纖維索,從髕骨向下延伸到脛骨轉子。髕韌帶平坦而結實,其淺表纖維穿過髕骨並連接股四頭肌肌腱。

2、腓側副韌帶

它是一種堅韌的纖維索,起源於股骨的外上髁,向下延伸到腓骨的頭部。韌帶表面多由股二頭肌腱覆蓋,股骨腱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骨副韌帶

寬扁平束,位於膝關節的內側後部。從股骨的內側上髁,它向下連接到內側脛骨髁和相鄰的骨體,並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連接。脛骨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展膝蓋時是緊張的,在彎曲膝蓋時是鬆弛的,而當半膝彎曲時最鬆弛。因此,允許膝關節在半屈曲位置進行一些內旋轉和外旋。

4、斜韌帶

它從半膜肌腱延伸,從內側脛骨髁開始,向外傾斜向上,在股骨外側髁末端,並將一些纖維與關節囊融合,以防止膝關節過度伸展。

5、膝關節的十字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間,非常結實,堅韌。它由滑膜襯里,可分為前後兩部分。

前十字韌帶(ACL)起源於小腿的內側部分並從脛骨髁間區域下降,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癒合。纖維以扇形方式附接到外側股骨髁的內側。

後十字韌帶比前十字韌帶更短,更強壯,更垂直。從脛骨髁間隆起的後側,向內側傾斜向上,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

膝關節十字韌帶牢固地連接股骨和脛骨,這可以防止脛骨沿著股骨向前和向後移動。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伸展最緊張的,可以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後十字韌帶是膝關節屈曲最緊張的,可以防止脛骨後傾。

一般來說,膝關節只能進行屈曲和伸展,因為此時它是滑車狀的。在屈曲位置,髕骨向上移動。此時,膝關節是雙髁的,因此它可以進行屈曲和伸展,以及輕微的內旋和外旋運動。由於膝關節兩側存在側副韌帶,因此不能進行牽開和伸展。

5、臍小指部、內踝、足掌、髕韌帶和人中穴的淺或深感覺傳導至大腦皮質的過程:分別通過哪些部位的何結構傳至皮

小指(尺神經)——脊髓偰束——偰束核——間腦(丘系交叉)——內側丘系——軀體感覺中樞(對側)
內踝(脛後神經)——腓總神經——坐骨神經——脊髓薄束——薄束核——間腦(丘系交叉)——內側丘系——軀體感覺中樞(對側)
足掌——坐骨神經——薄束。。。。。。。
髕韌帶——股神經——薄束。。。。。。。
人中——面神經——面神經核——間腦——軀體感覺中樞
淺感覺:軀干、四肢的痛、溫、觸覺傳導通路/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構成脊神經中的感覺纖維,分布在皮膚內,其軸突形成脊神經後根。後根進入脊髓後,在脊髓灰質後角更換神經元(第二級神級元)。其纖維立即斜越到對邊,痛覺與溫覺在脊髓側索上行,觸覺和壓覺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組成脊髓丘腦束,上行至丘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再次更換神經元(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發出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再上行經內囊,投射至大腦皮層中央後回的上2/3軀乾和下肢的感覺區。(你問的這些部位的感覺都是淺感覺為主的)
深感覺:軀干、肢體的深感覺傳導通路第一級神經元的細胞體也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分布於肌肉、肌腱及關節內,軸突隨脊神經根進入脊髓後,在同側後索內上行組成薄束和楔束,終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更換第二級神經元後,纖維交叉到對側,組成內側丘系。再上行經腦干到達丘腦,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更換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中央前回上/2/3處和下肢運動感覺區。

6、膝蓋運動量過大了,造成前交叉韌帶損傷,影像所見:關節間隙未見異常。關節諸構成骨形態,骨質信號未見異

對,很矛盾。
動才能有肌肉的活力,受傷又要求關節制動。
正確的做法是做---等長收縮:坐凳前面一點,就是關節(膝蓋)不動,直腿抬腿10CM高,堅持5S,放腿休息,再做。反復20個。先不負重,如果有力量習慣以後再負重。
(沒法上圖,意思到了,能看懂就行。一種是坐位,一種是仰卧位)
日本是膝疼痛人數比較多的國家,日本對膝蓋的研究比較全面。
日本醫生推薦用運動療法引退積水,又鍛煉肌肉。
腰疼痛者,坐位更適合

7、運動解剖簡答題: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有那些?

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結構有:

1、髕韌帶

為股四頭肌腱的中央部纖維索,自髕骨向下止於脛骨粗隆。髕韌帶扁平而強韌,其淺層纖維越過髕骨連於股四頭肌腱。

2、腓側副韌帶

為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頭。韌帶表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腱所遮蓋,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側副韌帶

呈寬扁束狀,位於膝關節內側後份。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著於脛骨內側髁及相鄰骨體,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鬆弛,半屈膝時最鬆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許膝關節作少許旋內和旋外運動。

4、斜韌帶

由半膜肌腱延伸而來,起自脛骨內側髁,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外上髁,部分纖維與關節囊融合,可防止膝關節過伸。

5、膝交叉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央稍後方,非常強韌,由滑膜襯覆,可分為前、後兩條: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降起的刖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並較垂直。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斜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結股骨和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在屈膝時最緊張,可防止脛骨後移。

二、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7)組成髕韌帶擴展資料: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的關節面構成.結構特點:

1、關節囊:廣闊而鬆弛。

2、韌帶:分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囊內韌帶有膝交叉韌帶,它包括前方的前交叉韌帶,後方的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囊外韌帶主要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由股四頭股包髕骨的前方和二側向下止於脛骨粗。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連於股骨內上髁與脛骨內側髁之間.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外側,連於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之間。

3、半月板:它可分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而窄,呈「C」字形;外側半 月板較小而寬,近似環形,有時也呈盤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膝關節

8、人體的運動系統是有哪幾部分構成的怎麼運動的,生殖系統呢?

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種器官所組成。它們占人體體重的大部分,並構成人體的輪廓。 運動系統顧名思義其首要的功能是運動。人的運動是很復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以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而實現的。即使一個簡單的運動往往也有多數肌肉參加,一些肌肉收縮,承擔完成運動預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則予以協同配合,甚或有些處於對抗地位的肌肉此時則適度放鬆並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使動作平滑、准確,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運動系統的第二個功能是支持,包括構成人體體形、支撐體重和內部器官以及維持體姿。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和骨連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常處於不隨意的緊張狀態中,即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在靜止姿態,需要互相對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所取得的動態平衡。運動系統的第三個功能是保護,眾所周知,人的軀干形成了幾個體腔,顱腔保護和支持著腦髓和感覺器官;胸腔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臟器;腹腔和盆腔保護和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眾多臟器。這些體腔由骨和骨連接構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構成某些體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側壁,胸廓的肋間隙等,或圍在骨性體腔壁的周圍,形成頗具彈性和韌度的保護層,當受外力沖擊時,肌肉反射性地收縮,起著緩沖打擊和震盪的重要作用。

人體骨有206塊,借關節、韌帶、軟骨連結其中。骨以不同形式(不動、微動或可動)的骨連接聯結在一起,構成骨骼skeleton,形成了人體體形的基礎,並為肌肉提供了廣闊的附著點。(見人體骨骼示意圖)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動動力裝置,在神經支配下,肌肉收縮,牽拉其所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杠桿運動。

人體各骨連結基本上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直接連結包括顱頂各骨之間的膜性連結(縫);椎體間的軟骨連結;骶椎間的骨性連結。這是三種直接連續的方式。間接連結又稱關節。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復蓋稱關節軟骨。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央面上。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窄隙。

軀干骨包括脊柱骨26塊,肋骨24塊,胸骨1塊。這些骨互相連接構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塊椎骨(其中頸椎七快,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軟骨和胸骨組成。肋骨共十對,左右對稱,肋骨前端借肋軟骨與胸骨連結構成胸肋關節,後端與胸椎連結構成肋椎關節,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與上位的肋軟骨連結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

顱骨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骨6塊。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

①上肢骨包括鎖骨,肩胛骨,上臂的肱骨,前臂的尺骨及橈骨和手的八塊腕骨,五個掌骨和十四節指骨。

腕骨可分為兩排:近側排由拇指側向小指側,有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豆骨;遠側排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掌骨由拇指向小指依次稱第一、二、三、四、五掌骨。

指骨除拇指為兩節,其餘各指為三節,共計十四節。指骨由肢體近端到遠端,分別稱第一(近),第二(中)和第三(遠)指節。

肩關節由關節囊包圍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屈伸和迴旋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女性約為135°)。橈腕關節 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同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伸45°,內收40°,外展20°,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關節能作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②下肢骨包括髖骨、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及腓骨以及足骨。

足骨分為跗、跖、趾骨。跗骨:7塊,分別叫做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於足的後半部,內側是距骨,它與脛腓骨構成踝關節;距骨下方是跟骨,形成足跟;距骨前內是足舟骨;跟骨前外是骰骨;骰骨內側依次排有外側、中間和內側楔骨。三塊楔骨與第一、二、三跖骨形成第一、二、三跗跖關節。骰骨與第四、五跖骨形成第四、五跗跖關節。跖骨:5塊,與趾骨一起構成足的前半部。近端與跗骨相關節,遠端與趾骨相關節。趾骨:14塊,趾2節,余均3節。第一跖趾關節附近常見有一對籽骨。

骨盆由兩塊髖骨與骶、尾骨連結而成。兩塊髖骨的前部借軟骨連結在一起稱恥骨聯合。該聯合僅在女性分娩時有一定的活動性。

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方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連結起來;在外側有距腓前、後韌帶和跟腓韌帶連結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人體肌肉可分為骨骼肌(又叫橫紋肌)、平滑肌、心肌三種。按著是否可以隨人的意志而收縮,可分成隨意肌和不隨意肌。骨骼肌是隨意肌,心肌、平滑肌是不隨意肌。

運動系統所講的肌肉屬於骨骼肌。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產生運動。

肌肉的形態多種多樣,可概括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四肢肌多為長肌,收縮力強,活動幅度大。短肌多分布於各椎骨之間。腹部多為闊肌,對內臟起支持和保護作用。輪匝肌由環形肌纖維構成,分布於眼、口、肛門周圍,收縮時關閉各孔裂。

錐體外系統是運動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錐體系統以外的運動神經核和運動傳導束,由基底神經節(新紋狀體——尾狀核、殼核,舊絞狀體——蒼白球、黑質)和丘腦底核、紅核、網狀結構等組成,主要調節肌張力、肌肉的調節運動和平衡。錐體外系統損害,可出現肌張力的改變,不自主多動,如帕金森氏綜合征、舞蹈症、舞蹈樣手足抽動症和扭轉性痙攣等。 生殖系統:女{輸卵管、膀胱、尿道、外陰、卵巢、子宮、陰道}
男{輸精管、尿道、陰莖、附睾、睾丸、精囊、前列腺}

與組成髕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