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圓韌帶脂肪瘤

圓韌帶脂肪瘤

發布時間:2020-10-13 22:28:39

1、小腸脂肪瘤

(一)發病原因 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一般不會長的很大,外觀上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瘤一樣,由成熟的脂肪組織構成。 (二)發病機制 1.好發部位 以回腸最為多見,國內好發部位順序依次為回腸(50%~60%)、空腸(23.8%)、十二指腸(13.2%);國外為回腸、十二指腸、空腸。近屈氏韌帶的近端空腸,近回盲部的末端回腸是的好發部位。 2.病理學 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向腸腔內突出,如息肉樣或蕈傘狀,部分可有蒂,體積較小;亦可發生於漿膜下,突出於腸壁外,體積可達很大。腫瘤可以單發或多發,多發者如息肉病樣分布於全小腸,息肉間僅相距數公分。脂肪瘤的生長方式呈四種形態:單發的限局性腫物、多發而又分散的腫物、融合在一起的多發性脂肪結節、脂肪組織在黏膜下層浸潤而不形成腫瘤樣結節。由成熟的脂肪組織構成,外觀呈球形,為黃色、柔軟的限局性腫物,有一層完整的很薄的結締組織外膜。腫瘤表面可有糜爛、壞死或淺潰瘍形成。切開的剖面可出現隆起,組織分葉大小不規則,呈淺黃色,有油脂樣光澤。 鏡下結構與正常的脂肪組織難以區分,主要區別在於有無包膜,活檢只憑一塊組織,很難作出正確的診斷,必須參考大體標本的觀察。腫瘤成分以大小一致的成熟的脂肪細胞為主,有時有像黃色瘤樣的瘤細胞,以及或多或少不規則分布的結締組織間質。腫瘤附近腸壁可有不同程度充血與炎細胞浸潤。 3.病理分型 根據的發病部位及生長方式可分為四型: (1)腔內型:此型脂肪瘤向黏膜面呈限局性生長,並突入腸腔內,部分可有蒂。此型最多見,佔90%以上。因較易引起腸腔阻塞、腸套疊、出血等並發症而易發現,體積相對較小。 (2)腔外型:凡向腔外生長者均屬此型。多見於自漿膜下發生的脂肪瘤,較少見,有人統計佔3.2%。較小的漿膜下外生性脂肪瘤易引起腸扭轉、疼痛、阻塞等症狀。 (3)腸壁間型:腫瘤不向腸腔內外突出,而僅於腸壁內者,約佔5.5%。此型脂肪瘤往往較小,圓形或橢圓形,較少引起症狀,呈環形生長的腸壁間型脂肪瘤易引起腸腔狹窄、阻塞。 (4)混合型:以上三種情況的不同組合。此型脂肪瘤的症狀因不同情況的混合而有不同的表現。

2、知道的人進來一下

纖維瘤(fibroma)多見於皮下,生長緩慢,一般較小、邊緣清楚
、表面光滑、質地較硬、可以推動。若混有其他成分,則成為纖維肌
瘤、纖維腺瘤、纖維脂肪瘤等。纖維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內的硬纖維
瘤(desmoid)可惡變,應盡早手術完整切除
纖維瘤有以下幾種類型。a.黃色纖維瘤:好發於軀干、上臂近端
的真皮層或皮下,常起自外傷或搔癢後的小丘疹,腫塊硬,邊緣不清
,因伴有內出血,含鐵血黃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過1cm、生長較
快,應疑為纖維肉瘤變,手術切除須徹底。b.隆突性皮纖維肉瘤:位
於真皮層,突出體表,表麵皮膚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發於軀干,
低度惡性,具假包膜,切除後易復發,多次復發惡性度增高,可血行
轉移,應盡早切除含足夠多正常皮膚和深部相鄰筋膜的瘤灶。c.帶狀
纖維瘤:腹壁肌肉因外傷或產傷後修復性增生所成,無明顯包膜,宜
手術切除。
纖維瘤(fibroma)是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因纖維瘤內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纖維肌瘤、纖維腺瘤、纖維脂肪瘤等。如果腫瘤內毛細血管較多,可稱為硬化性血管瘤。根據細胞與纖維成分的多少,又可分成纖維型和細胞型兩種。因纖維結締組織在人體內分布極廣,構成各器官的間隙,所以纖維瘤可以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膚和皮下組織最為常見,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處粘膜組織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腎臟等均可發生。大小不等,生長緩慢。

外陰纖維瘤為不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生於外陰的纖維組織,故常生長於大陰唇皮膚表層或深層,少數發生於大陰唇、陰蒂及圓韌帶,起源於骨盆筋膜、膀胱陰道隔或直腸陰道隔者更少見。一般為帶蒂的小的或中等大小的腫瘤,個別可長得很大。單發,很少多發。腫瘤為球形或卵圓形,表面分葉而不規則,但光滑,質地堅硬,故可使患者於站立、行走、排尿時有墜重感或疼痛,性交時也可出現障礙。

切面,瘤有包膜,瘤體緻密、灰白色、纖維組織交錯排列或呈游渦狀。可因囊樣變性而變軟。也可能發生肉瘤變性,出現生長快,表面有裂隙或潰瘍等,此時應作活檢證實。

目前認為纖維瘤是與卵泡膜瘤同一起源的不同類型,同屬性索間質腫瘤。本瘤佔全部卵巢腫瘤的2~5%,最高達10%。最常發生於絕經期。腫瘤大小不等,平均直徑為5~6cm,文獻報道有達50lbs者(Novak,1966)。直徑10cm以上的腫瘤中40%出現腹水,僅少數患者出現Meigs綜合征(<1%)(Samanth,1970)。腫瘤多為單側,雙側者為10%。

腫瘤表面光滑,質硬,或為多發結節狀。切麵灰白,結締組織索可呈旋渦狀排列。腫瘤細胞由纖維母細胞和纖維細胞組成,間質膠原纖維豐富。腫瘤較大者常有透明變性、間質水腫或/及局灶性鈣化。

腫瘤為良性,切除腫瘤後胸腹水即消失。

【臨床表現】

皮膚及皮下組織的腫瘤在臨床上常呈圓形或橢圓形硬塊,直徑由幾毫米至1~2厘米,棕褐色至紅棕色,表面光滑或粗糙,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受壓部位很少引起功能障礙。好發於四肢,尤以小腿,軀干亦有發生,常單發。

【治療說明】

本病為良性,且不會發生惡變,不需治療,如刺痛或數目少,可以手術切除。多發的纖維瘤可以在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或膚疾寧外貼,本病不易冷凍或激光治療。

【診斷說明】

診斷多不難,治療以手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帶蒂之外陰部纖維瘤,切除比較簡單,而來源於深部組織者,則增加手術困難,並應做好術前輸血准備。

3、脂肪瘤同纖維瘤鑒別要點?

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多發生於皮下。瘤周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內有被結締組織束分成葉狀成群的正常脂肪細胞。有的脂肪瘤在結構上除大量脂肪組織外,還含有較多結締組織或血管,即形成復雜的脂肪瘤。

病因
瘤周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內有被結締組織束分成葉狀成群的正常脂肪細胞。有的脂肪瘤在結構上除大量脂肪組織外,還含有較多結締組織或血管,即形成復雜的脂肪瘤。

症狀
此類腫瘤好發於肩、背、臀部及大腿內側,頭部發病也常見。位於皮下組織內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圓形或分葉,分界清楚;邊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惡性脂肪瘤的可能。腫瘤質軟有彈性(注意與較大的囊腫區別),有的可有假性波動感。腫瘤不與表皮粘連,皮膚表面完全正常,基部較廣泛。檢查時以手緊壓脂肪瘤基部,可見分葉形態。皮膚可出現「桔皮」狀。腫瘤發展甚緩慢,大多對機體無嚴重不良影響,惡性變者甚少。
此外另有一類多發性圓形或卵圓形結節狀脂肪瘤,常見於四肢、腰、腹部皮下。腫瘤大小及數目不定,較一般脂肪瘤略硬,壓迫時疼痛,因而稱為痛性脂肪瘤或多發性脂肪瘤。

檢查
常規物理檢查。

治療
較小脂肪瘤,發展緩慢,無臨床症狀者一般無需處理。激光手術治療脂肪瘤有多種方法,但對小的脂肪瘤採用微切口激光切除分葉取出。較大脂肪瘤根據部位按外科要求選擇切口摘除,激光摘除脂肪瘤極方便。

纖維瘤(fibroma)是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因纖維瘤內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纖維肌瘤、纖維腺瘤、纖維脂肪瘤等。如果腫瘤內毛細血管較多,可稱為硬化性血管瘤。根據細胞與纖維成分的多少,又可分成纖維型和細胞型兩種。因纖維結締組織在人體內分布極廣,構成各器官的間隙,所以纖維瘤可以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膚和皮下組織最為常見,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處粘膜組織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腎臟等均可發生。大小不等,生長緩慢。

外陰纖維瘤為不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生於外陰的纖維組織,故常生長於大陰唇皮膚表層或深層,少數發生於大陰唇、陰蒂及圓韌帶,起源於骨盆筋膜、膀胱陰道隔或直腸陰道隔者更少見。一般為帶蒂的小的或中等大小的腫瘤,個別可長得很大。單發,很少多發。腫瘤為球形或卵圓形,表面分葉而不規則,但光滑,質地堅硬,故可使患者於站立、行走、排尿時有墜重感或疼痛,性交時也可出現障礙。

切面,瘤有包膜,瘤體緻密、灰白色、纖維組織交錯排列或呈游渦狀。可因囊樣變性而變軟。也可能發生肉瘤變性,出現生長快,表面有裂隙或潰瘍等,此時應作活檢證實。

目前認為纖維瘤是與卵泡膜瘤同一起源的不同類型,同屬性索間質腫瘤。本瘤佔全部卵巢腫瘤的2~5%,最高達10%。最常發生於絕經期。腫瘤大小不等,平均直徑為5~6cm,文獻報道有達50lbs者(Novak,1966)。直徑10cm以上的腫瘤中40%出現腹水,僅少數患者出現Meigs綜合征(<1%)(Samanth,1970)。腫瘤多為單側,雙側者為10%。

腫瘤表面光滑,質硬,或為多發結節狀。切麵灰白,結締組織索可呈旋渦狀排列。腫瘤細胞由纖維母細胞和纖維細胞組成,間質膠原纖維豐富。腫瘤較大者常有透明變性、間質水腫或/及局灶性鈣化。

腫瘤為良性,切除腫瘤後胸腹水即消失。

【臨床表現】

皮膚及皮下組織的腫瘤在臨床上常呈圓形或橢圓形硬塊,直徑由幾毫米至1~2厘米,棕褐色至紅棕色,表面光滑或粗糙,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受壓部位很少引起功能障礙。好發於四肢,尤以小腿,軀干亦有發生,常單發。

4、纖維溜是怎麼形成的

纖維瘤(fibroma)多見於皮下,生長緩慢,一般較小、邊緣清楚、表面光滑、質地較硬、可以推動。若混有其他成分,則成為纖維肌瘤、纖維腺瘤、纖維脂肪瘤等。纖維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內的硬纖維瘤(desmoid)可惡變,應盡早手術完整切除纖維瘤有以下幾種類型。a.黃色纖維瘤:好發於軀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層或皮下,常起自外傷或搔癢後的小丘疹,腫塊硬,邊緣不清 ,因伴有內出血,含鐵血黃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過1cm、生長較快,應疑為纖維肉瘤變,手術切除須徹底。b.隆突性皮纖維肉瘤:位於真皮層,突出體表,表麵皮膚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發於軀干,低度惡性,具假包膜,切除後易復發,多次復發惡性度增高,可血行轉移,應盡早切除含足夠多正常皮膚和深部相鄰筋膜的瘤灶。c.帶狀纖維瘤:腹壁肌肉因外傷或產傷後修復性增生所成,無明顯包膜,宜手術切除。
纖維瘤(fibroma)是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因纖維瘤內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纖維肌瘤、纖維腺瘤、纖維脂肪瘤等。如果腫瘤內毛細血管較多,可稱為硬化性血管瘤。根據細胞與纖維成分的多少,又可分成纖維型和細胞型兩種。因纖維結締組織在人體內分布極廣,構成各器官的間隙,所以纖維瘤可以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膚和皮下組織最為常見,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處粘膜組織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腎臟等均可發生。大小不等,生長緩慢。

外陰纖維瘤為不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生於外陰的纖維組織,故常生長於大陰唇皮膚表層或深層,少數發生於大陰唇、陰蒂及圓韌帶,起源於骨盆筋膜、膀胱陰道隔或直腸陰道隔者更少見。一般為帶蒂的小的或中等大小的腫瘤,個別可長得很大。單發,很少多發。腫瘤為球形或卵圓形,表面分葉而不規則,但光滑,質地堅硬,故可使患者於站立、行走、排尿時有墜重感或疼痛,性交時也可出現障礙。

切面,瘤有包膜,瘤體緻密、灰白色、纖維組織交錯排列或呈游渦狀。可因囊樣變性而變軟。也可能發生肉瘤變性,出現生長快,表面有裂隙或潰瘍等,此時應作活檢證實。

目前認為纖維瘤是與卵泡膜瘤同一起源的不同類型,同屬性索間質腫瘤。本瘤佔全部卵巢腫瘤的2~5%,最高達10%。最常發生於絕經期。腫瘤大小不等,平均直徑為5~6cm,文獻報道有達50lbs者(Novak,1966)。直徑10cm以上的腫瘤中40%出現腹水,僅少數患者出現Meigs綜合征(<1%)(Samanth,1970)。腫瘤多為單側,雙側者為10%。

腫瘤表面光滑,質硬,或為多發結節狀。切麵灰白,結締組織索可呈旋渦狀排列。腫瘤細胞由纖維母細胞和纖維細胞組成,間質膠原纖維豐富。腫瘤較大者常有透明變性、間質水腫或/及局灶性鈣化。

腫瘤為良性,切除腫瘤後胸腹水即消失。

【臨床表現】

皮膚及皮下組織的腫瘤在臨床上常呈圓形或橢圓形硬塊,直徑由幾毫米至1~2厘米,棕褐色至紅棕色,表面光滑或粗糙,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受壓部位很少引起功能障礙。好發於四肢,尤以小腿,軀干亦有發生,常單發。

【治療說明】

本病為良性,且不會發生惡變,不需治療,如刺痛或數目少,可以手術切除。多發的纖維瘤可以在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或膚疾寧外貼,本病不易冷凍或激光治療。

【診斷說明】

診斷多不難,治療以手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帶蒂之外陰部纖維瘤,切除比較簡單,而來源於深部組織者,則增加手術困難,並應做好術前輸血准備。

5、脂肪瘤是什麼?有危險嗎?

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一般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它通常與你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有關,如果現在脂肪瘤成長得更快,可以選擇手術來治療的,建議可以到正規的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治療,脂肪瘤對身體是沒有生命危險的。

6、請問脂肪瘤與纖維瘤有什麼區別???最好能不能詳細點說說這兩種在患病之後有什麼不同.

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多發生於皮下。瘤周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內有被結締組織束分成葉狀成群的正常脂肪細胞。有的脂肪瘤在結構上除大量脂肪組織外,還含有較多結締組織或血管,即形成復雜的脂肪瘤。

病因
瘤周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包囊,內有被結締組織束分成葉狀成群的正常脂肪細胞。有的脂肪瘤在結構上除大量脂肪組織外,還含有較多結締組織或血管,即形成復雜的脂肪瘤。

症狀
此類腫瘤好發於肩、背、臀部及大腿內側,頭部發病也常見。位於皮下組織內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圓形或分葉,分界清楚;邊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惡性脂肪瘤的可能。腫瘤質軟有彈性(注意與較大的囊腫區別),有的可有假性波動感。腫瘤不與表皮粘連,皮膚表面完全正常,基部較廣泛。檢查時以手緊壓脂肪瘤基部,可見分葉形態。皮膚可出現「桔皮」狀。腫瘤發展甚緩慢,大多對機體無嚴重不良影響,惡性變者甚少。
此外另有一類多發性圓形或卵圓形結節狀脂肪瘤,常見於四肢、腰、腹部皮下。腫瘤大小及數目不定,較一般脂肪瘤略硬,壓迫時疼痛,因而稱為痛性脂肪瘤或多發性脂肪瘤。

檢查
常規物理檢查。

治療
較小脂肪瘤,發展緩慢,無臨床症狀者一般無需處理。激光手術治療脂肪瘤有多種方法,但對小的脂肪瘤採用微切口激光切除分葉取出。較大脂肪瘤根據部位按外科要求選擇切口摘除,激光摘除脂肪瘤極方便。

纖維瘤(fibroma)是來源於纖維結締組織的良性腫瘤,因纖維瘤內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纖維肌瘤、纖維腺瘤、纖維脂肪瘤等。如果腫瘤內毛細血管較多,可稱為硬化性血管瘤。根據細胞與纖維成分的多少,又可分成纖維型和細胞型兩種。因纖維結締組織在人體內分布極廣,構成各器官的間隙,所以纖維瘤可以發生於體內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膚和皮下組織最為常見,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處粘膜組織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腎臟等均可發生。大小不等,生長緩慢。

外陰纖維瘤為不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生於外陰的纖維組織,故常生長於大陰唇皮膚表層或深層,少數發生於大陰唇、陰蒂及圓韌帶,起源於骨盆筋膜、膀胱陰道隔或直腸陰道隔者更少見。一般為帶蒂的小的或中等大小的腫瘤,個別可長得很大。單發,很少多發。腫瘤為球形或卵圓形,表面分葉而不規則,但光滑,質地堅硬,故可使患者於站立、行走、排尿時有墜重感或疼痛,性交時也可出現障礙。

切面,瘤有包膜,瘤體緻密、灰白色、纖維組織交錯排列或呈游渦狀。可因囊樣變性而變軟。也可能發生肉瘤變性,出現生長快,表面有裂隙或潰瘍等,此時應作活檢證實。

目前認為纖維瘤是與卵泡膜瘤同一起源的不同類型,同屬性索間質腫瘤。本瘤佔全部卵巢腫瘤的2~5%,最高達10%。最常發生於絕經期。腫瘤大小不等,平均直徑為5~6cm,文獻報道有達50lbs者(Novak,1966)。直徑10cm以上的腫瘤中40%出現腹水,僅少數患者出現Meigs綜合征(<1%)(Samanth,1970)。腫瘤多為單側,雙側者為10%。

腫瘤表面光滑,質硬,或為多發結節狀。切麵灰白,結締組織索可呈旋渦狀排列。腫瘤細胞由纖維母細胞和纖維細胞組成,間質膠原纖維豐富。腫瘤較大者常有透明變性、間質水腫或/及局灶性鈣化。

腫瘤為良性,切除腫瘤後胸腹水即消失。

【臨床表現】

皮膚及皮下組織的腫瘤在臨床上常呈圓形或橢圓形硬塊,直徑由幾毫米至1~2厘米,棕褐色至紅棕色,表面光滑或粗糙,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受壓部位很少引起功能障礙。好發於四肢,尤以小腿,軀干亦有發生,常單發。

【治療說明】

本病為良性,且不會發生惡變,不需治療,如刺痛或數目少,可以手術切除。多發的纖維瘤可以在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或膚疾寧外貼,本病不易冷凍或激光治療。

【診斷說明】

診斷多不難,治療以手術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帶蒂之外陰部纖維瘤,切除比較簡單,而來源於深部組織者,則增加手術困難,並應做好術前輸血准備。

與圓韌帶脂肪瘤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