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詞解釋:骨盆界線
骨盆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線。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
骨盆被斜行的界線(後方起於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髂恥隆起,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大骨盆參與腹腔的組成。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線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線圍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軟組織稱為會陰。
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向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假骨盆與產道、性功能無直接關系。真骨盆容納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及鄰近的輸尿管、膀胱、尿道、直腸等器官。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分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
2、盆骨是由哪幾塊骨構成?
盆骨是由骶尾骨和兩側髖骨構成,形狀如盆,故稱為骨盆。分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兩部分。
盆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持體重和保護盆腔內臟器。在女性又是胎兒娩出時必經的通道。正常女性骨盆較男性盆寬而淺,有利於胎兒娩出。
由於骨盆的大小和形態對分娩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孕婦作產前檢查時,要測量骨盆的一些徑線的大小,以了解分娩時有無困難。
(2)盆腔坐骨韌帶擴展資料
連接骨盆的韌帶
骨盆的連結主要是恥骨聯合和骶髂關節,此外,尚有一些重要韌帶,即:
1、髂腰韌帶,強韌肥厚,張於第5腰椎橫突與髂嵴後分之間,其一部分延至髂窩和骶骨盆面,叫做骶腰韌帶。
2、骶結節韌帶,強韌寬闊,由髂後上棘、髂後下棘及骶骨和尾骨後面開始,斜向下外,集中地附著於坐骨結節內側緣。
3、骶棘韌帶,纖維起自骶骨和尾骨的外側緣,向下集中地附著於坐骨棘。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將坐骨大切跡和坐骨小切跡圍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閉孔膜是封閉閉孔的纖維性膜(可視為連接恥骨上、下支和坐骨支的寬薄韌帶),其上分與閉孔溝共同圍成閉膜管。
3、女性骨盆的骨盆腔
骨盆腔為一前短後長的彎曲圓柱形管道,為便於了解分娩時胎兒在產道中的行經過程,現將骨盆的形狀,按以下三個平面分別敘述,由上至下為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
(一)入口平面
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橫橢圓形,徑線如下:
1. 前後徑 為恥骨聯合上緣至骶岬前緣中點距離,又稱骶恥內徑,平均長約11cm。
2. 橫徑 是入口平面最大徑線,為兩髂恥線間的最寬距離,平均約13cm。
3. 斜徑 左右各一條,為一側骶髂關節至對側髂恥隆突間的距離,長約12.5cm。從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者為左斜徑,反之為右斜徑。
臨床上以前後徑最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後徑較小,將影響兒頭入盆。
(二)中骨盆平面
骨盆中上段為骨盆腔的最寬大部分,近似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後方的中點,兩側相當於髖臼中心,後緣位於第二、三骶椎之間。下段為骨盆的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系恥骨聯合下緣、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前後徑約11.5cm,橫徑(坐骨棘間徑)長約10cm。
(三)出口平面
由兩個以坐骨結節間徑為其共同底邊的三角平面組成。前三角的頂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邊為恥骨降支,後三角的頂為尾骨尖,兩側邊為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間徑,即出口橫徑,平均長9cm。恥骨聯合下緣至尾骨尖的距離為其前後徑,平均長9.5cm。分娩時尾骨尖可向後移1.5~2cm,使前後徑伸長至11~11.5cm。兩側恥骨降支在恥骨聯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恥骨弓。由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為前矢狀徑,平均長6cm;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稱後矢狀徑,平均長9cm。臨床上單純出口平面狹窄者少見,多同時伴有中骨盆平面狹窄。
4、骨盆是如何組成的?女性骨盆內有哪些臟器?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組成的。在4塊骨骼之間有堅強的關節,並有韌帶或軟骨相連接。其中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融合而成,而髖骨的前方在恥骨之間由軟骨相連,稱為恥骨聯合,分娩時恥骨聯合稍能松動,為胎兒娩出提供了條件;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塊尾椎,骶椎和尾骨借韌帶連接成骶尾關節,此關節活動性很大,在分娩時尾骨可以向後移動使骨盆出口的前後距離增加,有利於胎兒的自然分娩;在兩髖骨與骶骨的耳狀面之間形成骶髂關節,此關節活動范圍甚小。骨盆各部之間有兩對堅實的韌帶,一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骶結節韌帶;另一個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這4塊骨骼,通過韌帶、軟骨和關節連接在一起,便組成了骨盆。
女性骨盆是容納女性內生殖器——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的所在地,同時也是儲存尿液器官——膀胱的居住場所。這些器官在骨盆內的排列順序是:骨盆內前方為膀胱和尿道,中部為卵巢、輸卵管、子宮和陰道,後方為直腸。骨盆的堅實結構,對這些臟器起到了保護作用。
5、骨盆的介紹
骨盆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線。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骨盆被斜行的界線(後方起於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髂恥隆起,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大骨盆參與腹腔的組成。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線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線圍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軟組織稱為會陰。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向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假骨盆與產道、性功能無直接關系。真骨盆容納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及鄰近的輸尿管、膀胱、尿道、直腸等器官。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分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